還教定慧等心專 此上雙非絕待者(指釋相經文) 意令脩習易忘緣 結名雙是齊融者(指禪那) 定慧俱收義始圓 雙非雙是皆中道 絕待齊融悉離邊 但勘經文三節義(一絕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雙非。二靈心。如上指門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結名禪那也。此是雙是齊融) 自知配釋甚精研
第九 八 會前文及諸教
依門各釋三門竟 從此評量三種名 三觀皆標覺悟者 已聞前段六章經 初章悟得無生滅(答文殊云。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又云。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乃至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故此澄祥息妄情 第二了知諸法幻(答普賢云。眾生幻。還依幻滅。乃至答普賢云。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塵亦滅。幻滅亦滅。終於明現故) 遂興幻智化羣生(此章末云。幻相永離。即是前幻滅亦滅也。又云。是諸菩薩圓妙行。即是前非幻不滅。垢盡明現也) 影滅空銷覺顯發(答普眼復云。垢盡對除。即無對垢。菩薩及說名教之佛。乃至滅影像故。無方清淨。無遍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根塵識處界云云) 皆為除疑(金剛藏章)欲斷愛(彌勒章) 始終順覺證圓明(清淨慧章。意云。後三章。亦只是成前三章) 此與涅槃三種相(彼云。無十相故。名大涅槃。〔居〕比丘數數修習定慧捨相。則斷十相。定名三昧。若取色相。不觀色常無常相。是名定相。若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慧相。定慧平等。觀一切法。是名捨相。次別釋云云如上所引) 如前次配不虧盈 但彼漸門(涅槃從是漸教中終極之義)觀蘊法(彼觀色等五蘊生滅之法) 此依淨覺以脩行 又與天台三止觀 始終法義悉調停 但彼先觀諸性相 對三諦理便修成 此悟自心不立所(所觀之境。謂三諦也) 唯依悟處自研精(初頓悟之時。已勸之決無疑也) 又此不標三止者 門門止觀自相真 又詳瓔珞經三觀 本業經中三諦名 一一三中各次配 悉皆相契不相形 十方菩薩皆修此 離此無由入覺城 三世如來從此證 如佛此說總頃聽
第十 八 三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初銷本文
依覺脩成還證覺 始終於覺永依隨 故云隨順并親近 離此修行無所依 十方諸佛諸菩薩 道品波羅智與悲 八萬四千同異行 皆將三觀以為基 此是行人之事業 修之前後或同時 單複互習名隨順(如下二十五輪) 圓證寂成(圓覺)無上師
後釋三數之教
此經本業涅槃教 瓔珞天台等化儀 何得觀門方便法 皆將三數以為規 良緣法性元三大(華嚴大方廣三字。是體大。相大。用大。起信亦列三大) 迷成三道鎮相違(十二因緣。具惑道業道苦道。此三與三大。常遠隔也) 故說三因皆佛性(雖三道長隔三大。然於此不失自性。故名三因佛性。一性因佛性。即本性也。當此靈心。二了因。達妄法皆空。即此靜觀。三緣因。六度萬行。迷即此幻觀) 制三聚戒便堅持(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 令依三上脩三觀 迴向三處(菩提眾生實際)展三歸(三寶) 滅於三道成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具於三德不思議 得三妙覺(實相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三圓寂(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圓淨涅槃) 住三祕密(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是圓伊(伊字三點) 故此經云一切佛 皆將三觀以為基(□□本文)
八挍三觀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脩於聖道(二乘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此云無賊。亦云殺賊)辟支(此云緣)佛(此云覺者。謂覺緣之者)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脩習。
初三偈且釋羅漢辟支。
阿者言無羅漢賊 殺煩惱賊是其功 十使已除(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八解脫 三明已備六神通 辟支佛者名緣覺 覺了因緣自性空 修此二乘成極果 悉超三果出煩籠 應受人天廣供養 堪為龍鬼所歸宗 禮者災衰當殄滅 供之福報自豐隆
次二偈述度人令得二種聖果功德。
若人教化眾生類 令入如斯聖位中 從一二三直至億 百千萬億數方終(從一數。至憶。又從一億二億數百千箇億。方後度得爾許人。皆成羅漢辟支佛也) 世福只應佛曉了 凡夫欲測實其緣(此上正明功德。此下明超過人天) 施戒善因將對此 猶如培塿比高峯
三有八句明脩習三觀福。又超過度人之福。
復有一人別起行 唯求圓覺一乘宗 聞說前未三種觀 心心領悟慶難逢(三觀根本是前六章所說。到此成就故。功德甚多) 一志不隨萬境執(經云隨順者。是前六章所說。不隨順徧計執情也) 萬般唯順一心融(正明隨順無礙法門。無礙法門者。萬境融為一心也。依此故。三觀無礙) 修習此心纔一念(經云一剎那頃) 已過前福(度人證聖果之福)數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