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是修之非佛。今如是如是而修之也。今經修處自於下悲智科中也) 自為不窮真妄本(若悟真妄之源。即依如上之教。自然斷鄣成佛) 便成五類各分疆 傳譯經時又筆誤 中間兩字稍乖張(先當二字錯也) 大疏之中廣辨析 尋音自見理深長 有人不識如斯意 配屬菩提悲智章 悲智次文便自答(次五性之文也) 因何重疊有相好 文前預判文中意 免更門門再挍量 知道如來傍斷彼 自然每段總相當
善男子。若此二鄣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鄣。未斷理鄣。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發心斷鄣熏成性 未發心人六趣收 若有捨貪斷事鄣 應知此是二乘修 不達法空無四願 且圖早出死生流 菩薩境中未在位 熏成一性妄勤求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此若加一句云。作如是念。即云先當。亦每妨也)。先當發願。勤斷二鄣。二鄣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鄣。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十四 二偈
復有欲求無上果 都盧未達本心源 先欲斷□二種鄣 不知二鄣有深根 經說已除及滿足 足標權教有斯言 將此辨他心行相 知菩薩性屬斯門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學(此亦譯經人訛也。應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謂以己悟故。證驗彼同。即前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是也)。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遇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少。皆成佛果(此經次此應云。若遇權教三乘。即入聲聞。悟覺及六度。菩薩境界。如華嚴云。多劫六度。畢竟不得生如來家。是也。由此為不定性也。若不如此之文屬何性也。況上自標云。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但牒釋頓文。且無漸義。譯經之失。自古如此)。
十五 二偈
復有雜聞三種教 亦知圓覺聖凡同 今世逢緣無所定 隨入三乘一類中 若遇如來真了義 根無大少悉圓通(述經中所標釋頓不) 若遇漸修緣諦道 便歸忻厭二乘宗(述所標漸字之意。補於漸教也)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十六 二偈
復有眾生忻至道 知由善友遂諮求 遇邪見者云真正 依他習學入其流 因此便成外道性 傷彼眾生不自由 邪正在師須揀擇 莫教世世枉功修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十七 二偈
初標貪欲發揮者 此結是名五性差 標經既知非果類 是驗中間是一家(是一乘一家之義) 豈有圓成無上果(若執經文即已成佛果。何名菩薩性) 却名種性欲生牙(夫言種性者。是方欲生牙之義也) 此五定名轉輪性(雖有三乘之性。若遇一乘了教。發起之。亦屬輪迴之性故。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乘即如來知見說。如來知見方始能起佛種之緣也) 莫為異見妄交加(異見者。舊疏判為答悲智之問也)
十八 四偈
已答輪迴二問竟 菩提二問次應宣(果滿從第二會。至第六會。經終第三十九卷。是行布因圓果滿。唯次一卷滿帙也。今經從頭至此。唯十餘紙已具彼三十九卷中義分齊也) 若不偈詞深顯發 誰能覺此義門寬(義門寬廣。而文句簡略也) 前段修真次遣妄 修斷都成信行全 今說修行兼斷鄣 義當十聖與三賢 清淨法殿莊嚴城 此喻如來果德圓 都是位中諸行業(上皆經已說之行。下一句。起後將說之行) 行成位地後當宣
南無大慈大悲(十二禮准前)。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從淺至深。有事懺。有理懺。有事理無礙之懺。前來所懺。或事上依金光明經。金皷法門。懺諸罪業。多屬事懺。今復以華嚴天皷之法。理事無礙。而懺諸障。先述天皷因緣。然後懺悔。彼經隨好光明功德品云。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方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淨。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皷。名甚可愛。彼天生已。此皷發音告之言。汝已心不放逸。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佛子(此下四行文是佛自言也)菩薩足下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十種光明。中有一光。
此是世尊直教示 不同五性并他緣 二問即當悲與智 菩提因行始周圓 闕即二乘成愛見 必須雙運不應偏 是以問中悲以後 答中智後不悲先 顯智之悲悲處智 本無先後一心全 文不頓彰須牙顯 如今且答大悲言 我等便須朝暮用 聽時莫使不心專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順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十九 四偈
眾徒領得從前法 慧發迷消解泯情 能絕輪迴虗妄念 自身解脫更無營 唯應哀愍諸迷者 迴入塵勞為扶盲 彌勒知時能發間 幾般方便度眾生 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