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願常不綺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乃至語業。隨智慧行。一音說法。隨類各解 又願從此懺悔。違犯戒律。罪障之後。盡此形壽。直至臨終。不遇破戒因緣。不逢麤惡徒黨。外無六群麤惑。內無三毒現行。戒品淨如琉璃。從此發於定慧。
又弟子等。已願永離業道過患 次願勤修聖道因緣。是故虔心而說偈言。
願我懺除業障後 身心清淨永無非 菩提心是所依根 託此常修六度行 悲敬二田皆奉施 擔無蓄積潤慳心 大小二戒悉堅持 願不因修熏惡習 違情之境能安忍 不將瞋火更燒心 順理之事即勒行 不縱頑身復懈怠 永離攀緣諸欲境 輕安靜慮契真源 常觀諸法本來空 動靜皆智無所住 所修盡願波羅蜜 不墮凡夫及二乘 普與眾生行願圓 同入如來平等會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一切樂無常 要必終歸盡 莫受此妄樂 以為自歡娛 無樂亦無常 壽盈必退殃 既知此法已 勒求菩薩道 勒求不放逸 當得不死處 常行放逸者 常趣於死路 若人行放逸 如毒亦如火 行放逸眾生 命終必受苦 若人不放逸 所至應敬禮 能至寂滅處 永離諸放逸
(出正法念經第二十三卷)
第七上
(普眼章。一九唱七十二句。懺三惡道)。
歎佛功德
大哉法界。是佛真身。虗矌寂寥。光明徧照。毗盧藏體。凡聖同源。故諸佛光嚴住持。是眾生清淨覺地。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至於利濟群迷。則分身普現千萬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場。一時成佛道。論其設教。雖八萬門。統而別之。其唯頓漸。於覺樹便論為頓教之初。往仙苑方譚。是漸門之始。漸澗先後。終於法華涅槃。頓不分時。經經決了。今大方廣圓覺經者。是頓中之教焉。故從大光明藏現受用身。與十方大士。同平等會。問答了義。是頓中以攝頓機。妙矣哉。實教中佛法僧之至德也。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禮十二)。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入大光明藏所現本尊毗盧遮那佛。
問修證漸次
第一 二 科前後經意
文殊章裏唯論悟 普眼門中但說修 前段悟修相契會 令於行解識元由 趣行(此章)文前先泯行(普賢章) 反流心迹免隨流 前(文後)後(此章)中間(普賢)相對照 始知此教義門周
於是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前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者稱住行本也。今請修漸次者。對治行相也)。云何思惟(思慧)。云何住持(修慧)。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前二句大智自利。後三句大悲利他)。
第二 三 釋問目
普賢既聞修悟意 既知眾會自堪任(若未悟解修即著相。於菩薩行。不堪任也) 便問進修漸次行 欲令解發對治心 凡夫執著虗華事(但迷理性。則造業。修道皆著事相也) 矌却資熏直到今 前說稱真無漸次 今淪背習假推尋 思察何門為要妙(云何思惟) 住持何境最幽深(云何住持) 眾生未悟何開示 普使聞成功德林(六度同則萬行功德森聳如林故。華嚴十行會主。菩薩因此為名)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時。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聽諦。當為汝說。
第三 二 讚問許說
佛言汝問甚相當 菩薩修行大道場 語少(准一行文)意多含理事(界分別觀。一空觀。法界觀) 利他自利有行藏(可上可行或宴室或處眾也) 此非偏局隨其法(故淺始幻修智泯菩薩泯說法化身之佛) 真是該通廣大方(下云。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又云。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初淺(未分拆四大根識。乃至法空)後深(拂泯諸行。成法界觀)圓滿德(乃至始知。眾生皆成佛道) 聽吾一一為開張(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正說中四
一起行方便 二觀行成就 三頓同佛境 四結牒問詞
今初云。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二觀行成就中二。一戒定)。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云止就是定也)。堅持禁戒(戒也)。安處徒眾(護威儀處)。宴坐靜室(修禪之處)。
第四 二 釋起行方便。乃起行中之戒定
新覺上人(菩薩也)及末世(除上人。餘皆本文) 欲求諸佛(如來)覺心時(四字本文) 應當正念離諸幻(本文) 心息諸緣(奢摩他也)誡百非(堅持禁戒) 安處眾中(本文)常議論 無令功用有參差(釋處眾之意也) 閑即靜房習宴坐(安坐靜室) 勿沉(須處眾也)勿掉(須宴室也)正思惟
二觀慧。又二。一二空觀。二法界觀。
初者(眾生曠却漂沉。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山二鄣。二障不斷。由於二執。欲破二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