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九 列眾總歎
同體因緣稱法身 菩提薩埵百千人(十萬) 十二列名為上首 與諸眷屬等彌綸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問一門微妙義(如下所列) 為諸末世結圓因
二十 述十二菩薩所問法門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賢次問漸修真 普眼圓融因果相 金剛質難聖凡身 逸多推究輪回本 淨慧倫排證悟人 威德已開三種觀 辨音又問幾般輪 淨業斷除人我體 普覺離病託師親 圓覺道場圓頓悟 善首流通妙法輪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禮)。
至心懺悔
夫欲懺悔者。必先歸敬三寶。所以者何。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眾弟子。今日懺悔正言。無始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其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業。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自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然此三障。皆從根本無明而起。故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從無始受身。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愛種種身。則身不可數。一一身中。所起種種煩惱。則煩惱不可數。一一煩惱所造三業。猶如微塵。則業不可數。一一惡業感報。如恒河沙。則報不可數。一一報中受苦萬端。則不可數。如是等苦皆由無明。無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懺除三障。理須先懺無明。然夫懺悔有事懺有理懺。懺無明者。唯是理懺(無明者。迷於實理。今但悟理。則無無明。故當理懺。然無明是本。義達其中。則枝末三障。亦展轉除滅。故維摩經中。優婆離為二犯律比丘懺悔。維摩詰呵云。無〔量〕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損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於如如。優婆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云。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婆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耳〕。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時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菩提心。難曰。觀罪性空。罪即滅。觀福性空。福性空。福亦應滅)。答曰不也。以罪違性。福順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顯時。所治之罪即滅。望福是能生。能生顯時。所生之福不盡。金剛經云。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又普賢觀經及華嚴隨好品亦云二種懺。觀經明晝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即是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業。懺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末心住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又事懺除罪。理懺除疑。懺除三障。則兼事理。今當理懺。理懺者。觀其性空。今唯當經欲其欲顯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隱密難辨。辟支羅漢冥若夜遊。法相大乘亦未窮本。但說六七識中起者。故與癡數行相無殊(唯識云。三毒中之癡。便具無明。第八識無覆。七識中方有癡愛。前六識方具三毒也)。勝鬘經中。方說住地無明。起信論中。名為根本不覺(論中說不覺為因。與本覺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從此轉生七識。方有癡數。故癡與無明。本末異也)。禪宗語論。都號為迷。今為辨明。眾等諦聽。其行相者。則迷真執妄。起信論云。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等。即是執妄。言其空者。起信論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此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故是空義。其猶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沒落與他為奴。後漸長成。甘心認賤。親族論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無明亦爾。故說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無所得。故經云。覺迷滅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執。是為理懺。一懺已後。除下劣心。心與佛心平等無二。
上來雖已理懺。猶恐未盡源流。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根本無明名不覺 塵沙煩惱最初因 迷真生自圓明性 執妄認他質礙身 一味冥蒙常附體 二乘智慧亦難分 隱覆三賢十聖理 滋生八萬四塵□ 除兆善友開靈性 除此無能辨我人 今日發心依理懺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懺元將事懺殊 窮斯行相本空虗 身心聚裏何曾有 內外中間覓總無 覺來夢處寧尋夢 雪得奴身豈有奴 今悟無明元是覺 覺迷迷滅二非俱 已能了了常明覺 誰肯昏昏更守愚 從此應難相惑亂 所為所作總由吾(此無明及下三毒。是諸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