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轉。因此應辨。五經隨函。說有三數。十十而遷者。為其下數。百百而遷者。謂之中數。倍倍而遷者。謂上數。愚見觀之。倍倍遷者。最為盡理。何以故。無虗闕故。若十十遷十十為百。數且不闕。若十百為千。闕九十百。何也。既十十為百。合百百為千也。若倍千者。十千為百。百百為千。千千為萬。萬萬為億等。最為實數。無虗闕也。
問。和合性。
答。謂有諸法。不相乖反。名和合性。
問。不和合性。
答。謂於諸法相乖反故。名不和合性。前如相順因。此如相違因。
問。此二十四。前三分位。未知何法。是何分位。
答。總而言之。命根一法。唯心分位。第八心種連持功能故。異生性一。唯所分位。二障種上令別功能。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王所上假。王所滅已。名無想等。餘一十九種。通色及心與心所法。三上假立。略示一二。如眾同分。有色同分。心同分。所同分。又如勢速。色心心所。遷滅不停。又如定異。色不是心。心不是所。善因惡果定不互感等。餘倣此說。
八俱不俱
問。一身八識。長俱轉耶。有不俱時。
答。七八二識。長恒俱轉。若第六起。有三俱轉。餘隨緣合。有四五六七。至八俱轉。小乘來。
問。一身同時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大乘答云。然立有情。依命根第八種子。或異熟第八現行。彼俱恒時唯有一故。大乘難曰。汝小乘宗。依識多少立有情者。汝無心位。應非有情。
小乘質曰。汝大乘宗。依一第八立有情者。何用多識。
大乘釋曰。依用立多。如浪與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
八識一異
問。八識相望。定一定異。
答。內返徵云。定一何失。
外難內曰。若定一者。行相所緣相應何異。能所熏等何以不同。見一滅時。餘不滅故。知非定一也。
內又徵曰。定異何過。
外難云。若定異者。非因果性。非如水波。非如幻事。亦非定異。
內答之曰。八識相望。不定一異。
外又徵曰。何故不定。
內釋曰。真俗道理。須如此故。
外難曰。何以知之。內引訂曰。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泛問。八識相望。既非一異。四真俗中。當何真俗。
答。當第二俗。第一真也。
問。何理知當第二俗也。
答。第二俗者。隨事差別。乃三科等是有別。
唯識開蒙問答卷上
唯識開蒙問答卷下
宣授懷益路義臺寺住持宗法圓明通濟大師 雲峰 集
六種無為
問。第一真諦義。
答。體用顯現蘊等三科也。
問。云何名為實性唯識也。
答。是前四法。真實性故。
問。既是四位真實之性。何故偏云識實性也。
答。六位心所識家相應。十一色法。識家所緣。不相應行是識分位。識是其體。是故總云識實性。
問。此識實性有幾數也。
答。有六種。一虗空等。
問。何故此六。通名無為。
答。為之言作。前九十四有生滅法。皆有造作。稱之曰為。今此六法寂寞冲虗。湛然常住。無所造作。故曰無為。
問。虗空無為其義云何。
答。謂於真諦。離諸障礙。猶如虗空。豁虗離礙。從喻立名。
問。擇滅無為。
答。擇謂揀擇。滅謂斷滅。由無漏智。斷諸障染。所顯真理。立擇滅名。
問非擇滅。
答。一真法界。本性清淨。不由擇力。斷滅所顯。或有為法。緣闕不生。所顯真理。約上二義。不因擇滅。云非擇滅。
問。不動無為。
答。離前三定至第四禪。離其三災。出於八患。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從能顯名。故曰不動。
問。想受滅無為。
答。無所有處。想受不行。所顯真理。名想受滅。
問。真如無為。
答。真揀於妄。如揀於倒。遍計依他。如次應知。非妄非倒。故曰真如。無作曰無為。
三科百法
問。如前五位百法。於五蘊中。何蘊攝何。
答。頌曰。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行蘊。八王識蘊收。無為無積聚。不向蘊門攝。
問。色攝十一全。
答。五根六塵。皆屬色蘊。故云色攝十一全。
問。受想各當一。
答。遍行中受自當受蘊。想當想蘊。名各當一。
問。積聚名蘊一受一想。何得成蘊。
答。八識相應有八受想。聚八受想故成二蘊。
問。七十三行蘊。
答。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總有七十五法。除受想二。有七十三。此等皆是遷流造作。故行蘊攝。行者遷流造作之義。
問。八王識蘊收。
答。八識心王皆是識故。皆識蘊收也。
問。無為非積聚。不向蘊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