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11-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唯识开蒙问答-元-云峰-第16页

依土。人力運用。能成其器。
  問。性境熏三種。第八是性境。何故不熏種。
  答。境義。熏義。殊不相干。何故取為難。
  問。不干理。
  答。得境自相者。謂之性境。具能熏四義者。謂之能熏。八得境自相。第八是性境。不具能熏義。何得能熏種。
  問。八不能熏。自種何來。
  答。六七緣八時。質種是八種。前五緣色等。質種是八相。
  問。八是所緣。為作具熏。無記第六。不為他所緣。自又無勝用。種從何生。
  答。既無新熏。理唯用本有種。若爾。唯本無新。應同護月不正義也。
  答。護法正義。合理為正。本無剛說。何得成正。如護法宗。上品無漏。唯本無新。豈非正義。雖有轉齊所齊無新。有憑樞說善染第六。緣自過去無記心時。說為帶質。所熏質種。生無記六。今會彼云。彼說作門也。若實辨體。豈由說作歟。
八具三量
問。八識於三量中各具幾。
  答。五八唯現。第七唯非。六三。
  問。何故五八唯一現量。
  答。不作分別。冥證境故。
  問。六通三。
  答。五俱意識不作解時。是其現量。若獨散意度境無謬。謂之比量。比度不著。謂之非量。
  問。七何唯非。
  答。恒執八見為自內我。見本非我。故唯非量。
八具三性
問。八識之中三性各幾。
  答。八唯無覆。前六通三。七唯有覆。
  問。唯無覆之理。
  答。是所熏故。
  問。何故所熏。要唯無覆。
  答。如熏義說。
  問。唯有覆。
  答。有四惑覆。故是有覆。說有覆義。如三性門。
  問。既四惑俱。何不成惡。
  答。四惑非是唯不善性。第七又無強思計度。所以不成不善性也。
  問。前六識通三性義。
  答。若以信等善所俱起。是其善性。若以嗔等惡所俱起。是不善性也。與遍計等無記所俱。是無記性。
  問。前五與六皆通三性。五六何別。
  答。五無計度。與六不同。
  問。既無計度。何不同七。
  答。五六相須。有隨念分別。又與唯惡嗔等俱起。故成不善。
  問。其五六相須之理。
  答。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與六為明了門。六與五為分別依。是相須理。
八具九緣
問。八識各具幾緣而生。
  答。頌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
  問。九緣者何。
  答。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根本。種子。此是九緣。
  問。何者是空。
  答。謂根境相離中間無礙空隙之空也。
  問。明緣。
  答。乃燈日等照燭之明也。
  問根。
  答。乃發識之根也。
  問境。
  答。乃八識所緣之境也。
  問作意。
  答。乃遍行五中警覺令心生者也。
  問分別。
  答乃第六識也。
  問。何故第六。得名分別。
  答。六是分別依故。
  問染淨。
  答。即第七是染淨依故。
  問根本。
  答。即八是前七之根本故。
  問。第八何故與七為根本。
  答。謂根本者。生之由也。如水生波。水是生波之由始也。所謂根本者也。
  此說憑何。
  答。憑海波喻。
  問種子。
  答。乃生現識之習氣也。
  問。眼九為定爾否。
  答。肉眼定九。天眼或有不藉空明。
  問。耳八。九除何一。
  答。唯除明緣。
  問。何故除明。
  答。暗中聞聲。何假明緣。
  問。何不除空。
  答。眼耳二識。離中取境。若境與根中間不空。相逼附者。不能見聞。所以不除空緣。
  問。鼻舌身三七。於九緣中。除去何二。
  答除空明二。
  問。其何所以。
  答。鼻舌身三。合中知境。暗中亦能。香味觸境。不假明緣。若根與境。中間空隙不相合者。即身不覺觸。舌不知味。鼻不聞香。故須除空。
  問。何理得知眼耳二識。是離中取。鼻舌身三。合中知。
  答。知處不知處異。壞根不壞根別。
  問。知處等義。
  答。眼知色境在何方處。或東西等。耳識知聲。從何方來。鼻舌身三不知境從何方所來。是故知來處者。表為離知。不知處者。表是合取也。
  問。壞根之義。
  答。若麤色入眼中。即壞其目。大聲附耳即使人聾。此是壞根。
  問。不壞者。
  答。香臭入鼻。酸醎上舌。寒暑著身。三根宛然。分明照境。即知不壞。是故以知不知。及壞不壞。表知離取合知之理。
  問。後三五三四。
  答。六五。七三。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