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淨土。
答。十方世界。雖是個法界淨土。而眾生力量淺薄。焉能證入。由是。佛開方便門示人。且從西方而入。西方乃彌陀之報土也。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由旬。乃彌陀之報身也。報身必居報土。學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須親近其報身。深聞其妙法。始證得法界淨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淨。則十方世界俱清淨。一方成極樂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極樂矣。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問。高聲念佛者。不用記數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須每日記數。以課其程。則不致怠惰。若無定數。或有時念。有時不念。忻懨相乘。忙閒相間。易生放逸。淨業難成也。惟久修之士。則記數也好。不記數也好。便當把一句彌陀。如握太阿劍相似。有萬夫不當之勇。直破重圍。勦盡盜賊。自然到清淨世界耳。
問。造道之人。貴在一了一切了。胸中無依倚無緣念。今頻頻念佛。有緣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過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見世人之念聲色貨利者。即被聲色貨利所縛。而壞於其中。乃至念種種者。莫不皆然。佛憫眾生心念不能放捨故。將一句彌陀。換却世人情念。此所謂以出世之念。易世間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業之念。以解脫之念。易纏縛之念。以安樂之念。易危險之念。如巧匠偷梁換柱。淘汰得眾生雜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歸無何有之鄉矣。古云。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更何依倚緣念之有。
問。人多說參禪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參禪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雖殊。功用則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處皆直捷。不會做工夫者。直捷處亦成迂曲也。事在當人不必疑法門之優劣。古德云。單提不用別參。求則又見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為甚。請細思之。
問。邇來有一踏到底漢子。貶念佛。為鈍根人生涯。此說何如。
答。口說一踏到底。纔移一步。便有許多牽絆觸著。無明現前。稱不得為了事漢。且由不知一句彌陀之力故。視作鈍根生涯耳。若也。會得速證阿惟越致話頭。脚根纔穩當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問。修淨土者。將一切學習熟。境蘊在胸中。可憶念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過未熟之境。欲習其熟故。不肯放下。已習之境。常恐忘失。憶念不已。其弊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報之而後已。雖至死地。亦所甘心。若能易此憶念。執持一句佛名。將所學所習熟境。盡情放下。付諸流水行雲。日久月深。自然打成一片淨土矣。
問。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書否。
答。一切佛法。及諸義理。雖皆有助於進修。若不明曉淨土法門閫奧。及信不懇切者。須急看淨土經書。以決其修持之向。若其餘典籍。不宜雜用乎。心反成障道因緣也。是故一心不亂。為修淨土之宗旨。成三昧之大關。
問。如來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意相違。其故何也。
答。汝。不觀上文說不違安養之句乎。蓋初發菩提心者。生西方極樂國中。涵養熏炙多時。惑障全盡。慧門廣闢。神通朗發。位登不退。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故久住極樂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眾生。然亦不違安養。棲神于此。分身回入。隨類化現耳。是知。或勸人舍娑婆而生淨土。或勸人舍淨土而入娑婆。無非觀機逗教。隨根鍛鍊。自他俱利。菩薩之道完具。佛道有何難哉。此是釋迦老子。與無量壽尊。度眾生絕妙好方法也。
問。此一法門。橫超三界。既聞命矣。末法眾生。誠恐自生障礙。未審。有何弊端。
答。修淨土者。有十種弊。為障礙法門。一者信之不篤。二者行之不勇。三者發願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心緣世事。六者愛憎不除。七者旁及內外經典。八者好吟咏分心。九者閒講雜話。十者無一心不亂。靜功刻期取證。若真切做工夫者。決不使一有所犯。剔起眉毛。追頂念去。自然現在見本性彌陀。報盡歸西方蓮土耳。
曹洞宗
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嗣丹霞淳禪師)
師。西蜀左綿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十一歲。依聖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講場。尋棄講力禪。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顧。至沔漢。扣丹霞室。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對。霞曰。你閙在且去。一日登鉢盂峰。豁然契悟。徑歸侍立。霞掌曰。將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師直前曰。今日陞座更瞞某不得也。霞曰。你試舉我今日陞座看。師良久。霞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後住杭州臯亭山光孝寺。及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