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心念心聽持名
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復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自不能妄視。鼻自不能妄齅。身自不能妄動。一箇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聲中持名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於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無不通也。無不圓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帀。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帀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露。旋繞太空。圓裹十方。徧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於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光中持名
聲者心聲也。光者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鏡中持名
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不斷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然斷其言句。不能斷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不雜持名
不雜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機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客曰。好生得長壽。好殺致夭亡。定理也。奈何有好生而夭。好殺而壽者。
答曰。報有三。一者今生所為。今生受報。二者來生受報。三者多生多劫受報。好生而夭。宿世孽也。不好生。則壽愈短矣。好殺而壽。宿世福也。不好殺。則不止壽矣。
客曰。某某。亦嘗戒殺放生。誦經持呪。今不見有報。何故。
答曰。報之遲速。視緣之熟不熟耳。緣未至。而求速報。猶甫下種。而望收穫也。況不遭意外之禍。即是福。安知不有默佑之者乎。
客曰。現報示人。方知畏懼。遲至後世。皆謂渺茫。天何為不使人。速受其報耶。
答曰。報之遲速。因緣次第耳。非天也。必俟現報乃信。愚極矣。
(咸豐十年。余舘於呂四許庽有一乞丐。斷去一足。向人言曰。我因昔年。遺肉於地。為狗所噉。我以刀砍其足。狗啣足至土地廟。號叫而死。一月後遂得脫骨疽。土人皆知之。此非天之顯報耶。蓮西居士附識)。
客曰。某某。未修福時。所求如意。作善以後。觸處坎坷。何故。
答曰。此乃宿業。當受重報。因作善故。轉重為輕耳。譬如大辟之囚。冬令方行就戮。未至其時。適遇大赦。改為笞杖而遣之也。
客曰。殺生之人。使物類不保其子。宜得絕嗣之報。而漁人殺業最重。何以子息偏多。
答曰。世間子女。有以福致者。有以孽致者。漁人業力所感。即有作惡眷屬。分其衣食。使彼日夕劬勞。不足共用。子愈多。累愈重也。君不見天仙列宿。永不產育耶。
客曰。人生斯世。當學聖賢。致君澤民之道。因果之說。何關世道人心乎。
答曰。因果之說。即聖賢之道也。末世眾生。恣行惡業。不畏王法。不顧廉恥。而清夜一思。猶不敢顯然為惡者。惟恐死後受報耳。佛氏因果之說。正有補於聖教王綱也。
釋惡業有無之疑(四問)
客曰。人為萬物之靈。恩怨猶或顛倒。畜生至愚。反能報怨酬德。何故。
答曰。恩仇報復。有可思議者。有不可思議者。殺業之報。有遲有速。冤對既至。不問天仙人鬼。無得而逃。畜生。特苦於不能言耳。其恩怨固了了分明也。
客曰。地獄之說。不過勸人為善耳。豈真有哉。
答曰。人世既有牢獄。冥府何獨無之。佛不作誑語欺人也。
客曰。我看地獄。即在陽世。如乞丐枵腹之流。即是餓鬼。囚徒枷鎖羈身。即成地獄。劒樹刀山。即畜生宰割之頃是。鑊湯爐炭。即畜生煎熬之時是。
答曰。此言似是。而實非也。謂陽世亦有地獄則可。謂地獄即在陽世則不可。譬如愚癡之人。可以比之畜生。豈此人之外。更無披毛戴角之畜生耶。
客曰。地獄固有。但載在外書。儒者不當出口。
答曰。口欲諱之。不如身先避之。得其避之道。雖逢人勸勉可也。否則絕口不談。果能必地獄中。無儒者耶。
釋持齋斷肉之疑(七問)
客曰。殺傷物命。罪固大矣。至於食肉。宜若無罪。而經言食肉。必得惡報。冥法何其苛與。
答曰。非獨冥間。世間法律亦然。殺生譬之劫盜。食肉譬之窩贜。窩主與盜。相去幾何。人特未之思耳。
客曰。衣食皆係前定。福多則所享亦多。持齋者。乃口結期者結七日之期也。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粮。水菓。生姜。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