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9-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报恩论-清-沈善登-第32页

。故道不成教。試問道家化被何方。其全藏經文。雜出不一。任意更改。定制安在。世俗不察。以誤傳誤。向見日本人所編內外一覽。詳攷五大洲中各國之教。其中國下。註云儒教佛教。嗟乎。堂堂中國千餘年來。莫能決擇。轉為海外小邦。冷眼窺破。可歎可愧。
  佛教以發菩提心為初步。涅槃為究竟。涅槃者。不生不滅之謂。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也。故又借以為死之稱。正所以證明常住真心。死亦不滅也。子張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可見常住真心不滅之說。(儒家謂之道心)孔門亦然。(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德必稱位。故皆不斥言死。庶人則言死矣)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佛滅度時。頭痛背痛右脇而臥。經有明文。世人徒見幻身之委化。不見神明之常留。千言萬語。莫能開悟。所以諸大弟子。往往臨終示現瑞相。而中國諸禪師。亦每坐脫立亡。以顯此常住不滅之說。實有憑據。利之所在。弊即隨生。後人專在此處著眼。甚至垂危之際。旁人強扶之坐。盤屈其膝以顯異惑眾。不知坐脫立亡。外道邪定者亦能之。是以佛門不貴。石霜禪師早有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之呵。夫此際尚欲作意擺佈。更何事非作意擺佈哉。去道之遠。何啻萬里。吾孔子夢奠之讖。記者明言寢疾。曾子易簀之際。亦稱反席未安。後儒乃多以端坐而逝為美談。蓋即此可見平日之定力。非杜撰禪和作意擺佈之比焉。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者。死生是也。生必有死。常事常理。何為大事。蓋生者欲之極。死者惡之極。蠢蠢凡愚。莫不皆然。故孟子云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人皆有之。賢者能弗喪耳。充此欲惡之極。可以無所不至。理喻勢禁。二者俱窮。然雖欲之極。而生終不可以苟得。雖惡之極。而死終不可以苟免。亦萬億愚賤之所莫能柰何也。至於莫能奈何。而欲惡之心終不死。然後常住真心本無生滅之理。可以方便開示。有本無生滅之理以順其欲惡。然後可以閉塞惡門。開通善道。如來所謂張大教網。入生死海。漉人天魚。置涅槃岸者。手眼全在此際。故曰一大事因緣。又曰觀眾生機熟。示現受生。世人著眼大事二字。忽略因緣二字。遂以死生事大。無常迅速語意。依稀解會。則是專為一己生死。何所謂眾生機熟哉。
  今人多言儒家但有入世法。佛家兼有出世法。古來若僧若俗。通曉佛理者。亦不免作此語。不惟鄙淺。且多誤人。茲詳辨之。惟入世法。無出世法。無量壽經反覆開示二千餘言。不出三綱五常。而總結以度世上天泥洹之道。其證一。遺教經佛臨涅槃。略說法要二千餘言。首以淨戒。終以四諦。而總結之以當勤精進。早求解脫。其證二。金剛經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證三。法華經治世語言。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其證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知出世法。即在入世法中。換名不換體。緣但就常住法身言之。則本未嘗入。何所謂出。兼就一期報身言之。則始終不能離世。又安能出世哉。侍者問鳥窩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拈起布毛吹之。白香山問佛法。師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人問師前答怎地奇特。後答三歲孩兒都說得。師云三歲孩兒說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知不能入世者。必不能出世。其所謂出。高則不過二乘。下則竟是邪魔。畢竟不出三界。正我佛所深呵也。
  佛法平等者。乃物物本來平等。今令各還本位。故稱佛法平等。譬如色有妍[娟-月+虫]。不到眼則已。到則普見。聲有清濁。不入耳則已。入則普聞。此即眼耳之本來平等處。並非不可揀擇。實是不能揀擇。乍見聞時。自然妍還他妍。[娟-月+虫]還他[娟-月+虫]。清還他清。濁還他濁。此即物物之本來平等處。並非不可安排。實在無從安排。人惟從不能揀擇無可安排中。工夫打成一片。親切證到是箇甚麼。佛法盡在是矣。不得將儒家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依稀解會。近來一種邪魔。誤解此二語。又誤解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二語。男女混雜。則曰平等無男女相。善惡不分。則曰平等無善惡相。世法敗壞至此。佛法從何建立。安得大權菩薩。現宰官身。起而正之。
  達摩答異見王問性。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賅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此數語宋儒誤解。以為與告子以知覺運動為性同病。正孟子所呵。不知見聞等六者。原是知覺運動。其每句安一在字。是何物耶。明道先生云。會得時自活潑潑地。不會得只是弄精魂。斯不誤矣。近來宗徒。逢人問著。便擎拳豎掌。說相似禪。余嘗問如何是徧現俱賅沙界。便舉手指眼前。又問如何是收攝在一微塵。便默坐良久。余曰正好錯會。假饒不錯。也只是達磨底。大德分上如何。其人罔措。反詰。余曰不辭道破。恐道了又只是我底。與大德分上仍沒交涉。固詰不已。曰但道適來錯在何處。余曰適來原不錯。只消倒過來。其人有省。余後舉似許靈虗。靈虗亦首肯。余兩人都不會禪。痛宗門之埽地。并此不解。因記其說於此。俟諸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