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2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资粮全集-明-袾宏-第52页

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三稱三拜)。
  考證(詳見誓願章)
  (還)謹按前課如經呪等項。迴向等文。懺悔等法。隨人志願加入。不必拘此。他如龍舒居士。所謂行持十念於一茶之頃。為事(煩務)冗者之權教耳。否則大簡恐無以攝人之心。又如永明禪師。課定一百八事於一日之間。唯年富力強者可則効耳。否則言難適所以阻人之進。善於脩行者。當自酌之。
  考證
自酌
  成道記云。佛在日。有長者子名億耳。投佛出家。日夕精勤苦行。久無所證。佛問曰。汝在家日能彈琴耶。答。能。佛問絃太急太緩時如何。答。聲不成曲。又問絃得中時如何。答。曲韻方成。佛云。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則疲倦。太緩則懈怠。得中。則其道成矣。億耳奉教。不月餘。證阿羅漢果。由是觀之。則功課之煩簡。當自酌明矣。
六時念佛篇
  論念佛正因
大阿彌陀經曰。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還)謹按王居士謂佛自開念誦法門。此可證矣。他如文殊菩薩。則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大勢至菩薩。則曰。我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及觀歷代諸師。亦多以念佛三昧往生。至有日課五六七萬者。胡今人之見念佛。嗤之以為愚。何其謬哉。
  考證
文殊勸念佛
  往生集曰。唐法照甞於鉢內見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
念佛三昧
  大勢至云。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般舟經云。佛云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國。往生集中。載諸師修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枚舉○華嚴疏云。師子筋為琴絃。一奏。眾絃皆絕。人修念佛三昧。諸煩惱皆滅。
日課五六七萬
  往生集云。唐懷王。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化去○唐寶相。日課佛號六萬聲。亦化云○唐道綽。念佛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化去。
  蓮宗寶鑑曰。盖聞恒河沙數眾如來。彌陀第一。十方微塵諸佛剎。極樂是歸。至理本祗唯心。初門必由因地。欲超生死。以淨土為歸趣之方。將證涅槃。故念佛為正心之要。先明落處。乃望果以修因。漸履玄途。是從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賢而結社。有其旨焉。專念佛而勸人。興其教也。是以一念興而萬靈知。信心生而諸佛現。纔稱寶號。已投種於蓮胎。一發菩提。即標名於金地。嗟乎。識昏障重。信寡疑多。貶淨業為權乘。嗤持誦為麤行。豈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親。深痛一生之虗喪。須信非憑他力。截惑業以無由。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誓同諸佛。敢効前修。勸勉後賢。深崇此道。
  考證
惑業
  初門曰。見思兩道。惑障不同。欲明見思二惑。先明十使。十使者何。五利使。五鈍使也。五鈍使者。一貪欲使。二嗔恚使。三無明使。迷惑不了之心。名為無明。四慢使。自恃輕他之心曰慢。五疑使。迷心乖理。猶豫不決。曰疑。五利使者。六身見使。若於名色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為身見。七邊見使。執邊之心。於四邊不了。隨見一邊為實。餘邊悉為妄語。名為邊見。八邪見使。邪心取理。故名邪見。九見取使。於非真勝法中。謬見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見取。十戒取使。於非戒中謬以為戒。所以進行。故曰戒取○見思二惑。共九十八使○見諦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諦下共有十使。集諦下有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十使。亦除身見邊見戒取。道地有八使。但除身見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見諦惑。色界二十八使。苦諦下有九使。除嗔。集諦下有六使。除嗔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七使。亦除嗔及身見邊見。故色界四行。合有二十八使○見諦惑。無色界二十八使。苦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滅諦下有六使。道諦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無色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四使。一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從斯陀含向入修道斷。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盡○思惟惑。色界三使。一貪。二痴。三慢。此二使。並是阿羅漢向用修道智斷也○思惟惑。無色界三使。一貪。二癡。三慢○共有十使。合前見諦惑為九十八使。
  賾禪師淨土文曰。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盖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域。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蓮池禪師曰。念佛有三義。信。願。行。是已。信謂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