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為分數。尚嬰重罪。今子襍引諸經。支離甚矣。罪當何如。予曰不然。昭明之得罪。分柝全經故耳。今予之引經語。即金剛經所謂以四句偈等。為人解說之意。於全經固無損也。何罪之有。況蓮師諸聖同歸篇。亦雜引諸經者。豈蓮師不足法歟。或人色赧而退。 或問淨土經論甚多。子所引證。不過數部數集而已。恐所遺者尚多也。予曰。子獨不聞黃檗之言乎。言今人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知解不消。翻成壅塞。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三乘學道人。俱是此樣。予恐淨業之士亦罹此病。故不敢泛及耳。 經論之後。間附己意。非敢於續貂。盖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初學讀之。恐不知其旨趣。故以己意時發揚之。所以啟初學。非敢為高明者道也。 或問考證之設。皆人所共知者。似亦為贅。曰不然。初學者經論未諳。檢閱甚難。此書本為便初學。非為老師宿儒也。何得為贅。 或問明宗篇多隱語。既為初學。何不發明。寧非缺典耶。予曰。達觀禪師不云乎。纔涉唇吻。便落意思。盡是死門。終非活路。若之何發明之。或人有省。乃喟然曰。吾誠門外漢也。 或問前有往生圖矣。後復有必生圖。豈不為贅。予曰。不然。前之往生圖。所以欣動行人之心。欲生彼淨土。須辦此淨業。俾其慕果修因。如諺之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之意也。後之必生圖。所以贊美行人之功。既辦此淨業。必生彼淨土。是謂修因證果。如經之所謂舟筏具。而速登彼岸者是也。其往生雖同。立義則異。烏得為贅。 經典頂格書之。古今傳論。則低一字。而膚說又低一字。乃士希賢。賢希聖。雖位殊品列。思齊義也。又如父而子。子而孫。實交參共濟。圓融義也。
淨土資糧全集(前集終)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往生章(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也)
考證 疏鈔云。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良由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不止於無苦有樂。如隨願往生經云。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三聖因地篇
阿彌陀佛因地
悲華經曰。往昔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寶海。生一子。出家成佛。號寶藏如來。王請佛供養。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淨或穢。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淨有不淨。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復有菩薩以願力故。取不淨國。王言我今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無三惡道。皆真金色。種種莊嚴。佛告王言。汝於西方。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
考證
四天下
即四洲也。
菩薩願力
悲華經曰。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諍念。大臣寶海。為善知識。同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輪王發願云。我作佛時。在於清淨安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大臣發願云。我作佛時。在於五濁苦惱世界。脫度一切眾生。無諍念王者阿彌陀佛是也。寶海大臣者。釋迦牟尼佛是也。以此君臣道合。名為折攝二門○淨土或問曰。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服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即厭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關也。
不淨國
即今五濁惡世也。
阿僧祗劫
阿。無也。僧祗數也。言無數劫也○佛祖統紀要略曰。初閻浮提。人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四尺。凡過百歲。身減一寸。如是減至十歲。身長一尺。則減劫極耳。以後復入增劫。凡過百年。命增一歲。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四尺。則增劫之極也。如是一減一增。共計一千六百萬年。名一轆轤劫。今當第九減劫。今人只可六尺。壽六十也。一轆轤劫滿。遇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轆轉滿。則壞劫到來。遇大三灾水火風起。大地天宮俱壞。大灾之後。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種相劫。謂成住壞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續壞。壞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轆轤。總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終之極數。此名小劫。曠大劫來。世界成壞。不可盡窮者也。
鼓音王經曰。過去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生三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眾。時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發道意。棄捨國位。投佛出家。號曰法藏比丘。廣發四十八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讚言決定成佛。
考證 疏鈔云。阿彌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有多種因。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常樂說是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今阿彌陀佛是。二。大乘方等總持經云。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