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20-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神珠-清-古昆-第7页

一時發現。是故今取極樂世界。攝受有情。而娑婆眾生。已信是事。仍發往生之願。以投願海。復修稱名之行。以增行山。萬流歸海。同一醎味。須彌攝物。共一帝青。自然而然。原非勉強。是故解文末後合二義。以結斷疑根云。既承彼佛因中願力。果上光明。執持名號。功德無量。臨終見佛。決定無疑。
無生論三觀法爾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虗靈不昧。吾心自空也。物來斯應。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別論如此。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虗靈為空。以所觀萬物為假。以心境不二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觀極樂依正。以吾心一觀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觀無量壽經疏序
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都二方之麤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示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鬢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鶩。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也。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夫正徧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三種淨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為寂照之方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韋提希豁然大悟。授記往生。佛世尊親敕受持。廣說斯事。經傳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圓機。誰陳法施。常山比丘瓊安等。憫眾生之日用。不出塵勞。嗟妙境之無邊。願為鄉導。同心鏤板。庶廣受持。非勢至之同倫。即遠公之舊社。聊伸序引。普告未聞。
無量壽佛讚
大智律師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剎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寧乖己性。心體虗曠。不礙往來。性本包容。何妨取捨。是以舉念即登於寶界。還歸地產之家鄉。彈指仰對於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幾生負德。枉受沉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三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歷塵剎而稱讚。
觀無量壽經妙宗鈔
四明尊者
  良以圓解。全異小乘。小乘唯心。佛從外有。是故心佛其體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託境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
  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
  又果佛圓明之體。是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此觀門。託彼安養依正。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徧。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于心性。心性易發。
  圓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緣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緣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空假中。以根境空寂。故心日無礙。以緣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當處顯現。此之三觀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議。
  心藏具法。有何邊涯。無妙觀緣。隱而不發。今依佛語。順性想之。寶地光明。種種奇相。隨心出現。
  欲想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依體立宗。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