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風空見識。乃總十法界依正二報。故曰性具也。七大各各清淨本然。離過絕非。故為性體。各各周遍法界。故為性量也。下乃別釋。謂別其依正各具三諦也。引經證明竟。大科徵釋具德已竟。
○二徵釋受名。
云何受無量名。舉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來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羅識。或名大圓鏡智。或名菩提。涅槃。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體性量名庵摩羅識。即性具等名庵摩羅識。性體性量名大圓鏡智。即性具等名大圓鏡智。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
文分二段。初略引七名。一法不立。名空如來藏。不妄不變。名真如。離過絕非。名佛性。洞照萬法。名大圓鏡智。諸佛所得。名菩提。寂靜無為。名涅槃。分別一切而無染。名庵摩羅識。此云清淨識。二融會七名。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等名空如來藏者。謂性具十界依正。隨拈一法。皆名空如來藏等也。又既論十界。必分六即。謂理即空如來藏。乃至究竟空如來藏。故下文明初後心也。真如佛性等準知。第二別釋竟。
○三結成。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大科立義竟。
○二防難又二。初問。二答。初又二。初雙開二心。二初後互難○今初。
問曰。此一真法界。為初心是。為後心是。
初心者。理即位。後心者。究竟位。言六即者。六明事相。因果無差。即顯理性。初後體同。無機子曰。癡禪任性。濫上聖以矜高。狂慧隨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大師明六即佛。破二種見。揀其太過。六分因果之事殊。收彼不收。即顯聖凡之理等。六即頌曰。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此頌理即佛也。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此頌名字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此頌觀行即佛。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此頌相似即佛。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此頌分證即佛。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此頌究竟即佛。今雙開二心。乃以事難理也。
○二初後互難。
若初心是。應無七名。若後心是。應無九界。初後俱墮。立義不成。
應無七名者。不達七名各具六即。應無九界者。不達佛證窮十界。
○二答又二。初略明。二詳釋○今初。
答曰。此正顯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後心是。以後心是故。方顯初心是。
言初心後心者。有初。有初初。有後。有後後。初者。因也。初初者。因性也。後者。果也。後後者。果性也。若論事相。則初後天淵。若論理性。則因果一體。今一真法界。乃十界之性。故初後俱是也。
○二詳釋又三。初以初證後非無九界。二聖凡六即辯其初後。三以後證初非無七名○今初。
云何以初心是故。方有後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故曰。諸佛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故得稱性施設。無謀而應。若不然者。何異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者。果地乃妙覺果。謂後心也。此地以如如理為依報。如如智為正報。理智不二。故依正融通。身土一如。故色心不二也。垂形九界。方便度生者。方者。法也。便者。用也。謂佛於九法界中。示十界之形像。又用四教十六門。六十四悉檀方便。引九界眾生同證理性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者。乃證窮十界因心所具三諦之理。證真諦而得般若之相。證俗諦而得解脫之用。證中諦而得法身之體。故荊溪大師云。諸佛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也。稱性施設。無謀而應者。稱真諦性。施設藏通二教。稱俗諦性。施設別教。稱中諦性。施設圓教。或頓施。或漸施。或秘密施。或不定施。曲盡其宜。無方不可。皆是無心而應物。故曰無謀而應也。作意神通者。謂起心作意始有通也。通有六種。謂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漏盡。此六通。又有修得報得。鬼天報得五通。外道因根本禪。發得五通。三乘依八背捨。八勝處等。修得五通。證果時得漏盡通。圓教依法華經云。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即諸根互用。乃中道之通。今無謀而應。即中道之通。不須作意。任運成就故。亦名無記化化禪。以初證後竟。
○二聖凡六即辨其初後。
故法智大師曰。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理蛣蜣。名字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
妙宗云。六種即名。皆事。理。體不二義。而事有逆順。名字等五。順修事。唯理即一。純逆修事。此逆順事。與本覺理。體皆不二。體既不二。其逆順名。自何而立。以知不二。事皆合理。名之為順。其不知者。事皆違理。故名為逆。名字等五。皆知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