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明--第5页

德文三。初證性量真諦。
  故楞嚴經云。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風。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至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非常樂我淨。此即性量無相。是為真諦。
  佛說三諦。有二種。一圓融三諦。二隔歷三諦。如仁王瓔珞所明者。隔歷三諦也。三諦隔歷。各不相收。如曰真則纖塵必盡。俗則萬法皆成。中則二邊叵得是也。楞嚴所明者。圓融三諦也。三諦圓融。不可思議。舉一即三。如曰真則萬法昭然。俗則纖塵必盡。中則絕待雙融是也。今文所引。乃不思議大真諦。如十界俱非。非真諦乎。此中最初非心空。根塵識三。留守本諦。而凡情俱盡可也。而又併十二因緣。四諦二乘之法。而俱非之。豈非本諦之空。而亦空乎。乃至六度三號四德俱非。豈不菩薩佛果中道而俱空乎。正天台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也。
  △次證性具俗諦。
  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風。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此則性具十界。是為俗諦。
  此中所引。乃不思議大俗諦。如十界俱即。非俗諦乎。至於中間。即六凡法界。此留守本諦。而森羅昭然可也。而又併十二因緣四諦。而俱即之。豈非二乘真諦。而亦立乎。乃至六度。三號四德俱即。豈不菩薩佛中道而俱立乎。正天台所謂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也。
  △三證性體中諦。
  而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體統攝是為中諦。
  此中所引。乃不思議大中諦。如十界俱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非中諦乎。至於末後。六度三號四德俱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留守本諦。中道雙遮雙照可也。而又併六凡而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豈非俗亦中乎。又併二乘。而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是非真亦中乎。正天台所謂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也。而此十界三諦。乃如來果地。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圓照法界。究竟之相。既有假名。豈無五陰國土。四明云。至於果成。十皆究竟。此之謂也。
  △次引因性文為二。初證性中三德。
  又云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性體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眾生因性。所有依正二法。不外七大。一一大既皆稱性。即性具也。又一一皆云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性具之法。即性體性量。莫不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一一稱性。周徧法界也。
  △次證具即三德。
  又云地水火風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見識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正報五陰。性體性量也。
  上證性中三德。義猶統總。今證具即三德。乃約性中所具七大。分依正二報。即性體性量。豈非楞嚴一經即明性具法門。與體德量德。無二無別哉。
  △次釋受無量名。二。初徵名舉要。
  云何受無量名。舉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來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羅識。或名大圓鏡智。或名菩提涅槃。
  天台大師云。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舉一蔽諸。今亦例立。性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舉七以蔽諸。此之七名。本出楞嚴。彼明如來果位七名。溫陵師云。一法不立煩惱蕩盡。曰空如來藏。不忘不變。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曰菴摩羅識。洞照萬法。而無分別。曰大圓鏡智。諸佛所得。曰菩提。寂靜常樂。曰涅槃。今引證眾生心性者。眾生性具之德。含藏一切。而無積聚。故名空如來藏。性體性量。本來清淨。不妄不變。故名真如。性體性量。離過絕非。故名佛性。性體性量。如杲日昭昭。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故名菴摩羅識。性體性量。洞照萬法。而無分別。故名大圓鏡智。性體性量。即圓明大覺。故名菩提。性體性量。具常樂我淨。故名涅槃。以其具足三因。及五佛性故也。
  △次融通名德。
  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真如佛性。乃至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菩提涅槃。
  前明三德中。既已融通其理。即性具是性體性量。今文復融通。名之與德。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等。然則惟心淨土。本性彌陀。生即無生。可不信諸。何也。蓋十界依正。既皆性具。即性體性量。而名之與德。性本融通。是則眾生在理。迷則俱迷。不惟迷於九界。即佛界亦復成迷。諸佛究竟。悟則俱悟。不惟悟於佛界。即九界亦復成悟。迷時即寂光金寶。而轉為苦域泥沙。悟時則同居泥沙。而轉為寂光金寶。此猶約捨穢究竟。取淨窮源而說。若淨穢平等。無捨無取。豈不以究竟。苦域泥沙。以為寂光金寶。以至果成。十皆究竟故也。以是而言。則理性苦域泥沙。即性體性量。一一稱性。離染周徧。豈不娑婆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