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明--第16页

仲。慈悲偏愍娑婆。故釋迦生五濁惡世。折伏剛強。彌陀出清泰樂邦。攝受調順。譬如嚴父慈母。作之成之。化道斯就。葢菩薩慈悲。雖復平等。誓願開合。不無殊異。合之惟是四弘。開之則增減不一。故藥師開為十二。法藏開為四十八。然在因但發僧那於始心。今彌陀居果。則終大悲以赴難。妙應已成。而妙感斯赴。故彌陀慈悲。切而更親也。
  △次勸眾生妙感當立二。初勸勿疑。
  故凡百眾生。勿憂佛不來應。
  世人念佛。極所憂疑者。我今雖念佛求生。倘臨終佛不來接引。豈不唐捐其功。故勸云。凡百念佛。勿憂不應。以生佛天性相關故。彌陀誓願成就故。
  △次勸立宗。
  但當生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
  世人於淨土法門不忻樂者。凡墮三失。一者不信。二者不念。三者不願。不信品數至多。大約有三種。一者全然不信。外道有之。二者但信有己佛。不信有他佛。禪人有之。三者信有他佛。不信己佛。事相行人有之。今論主勸人須己他兼信。斯悟生佛不二也。二者不念亦有三種。一者全然不念。悠悠凡夫有之。二者念己。而不念他。禪人有之。三者念他而不念己。事相之人有之。今論主勸人須己他並念。斯悟念而無念也。三者不願亦有三種。一者全然不願。悠悠凡夫有之。二者願自成佛。不願他佛攝成。此禪人有之。三者願他佛來迎。不知己佛自往。此事相人有之。今論主勸人須己他並願。斯悟生即無生也。
  △三譬生佛感應任運。
  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
  磁石。即慈母石也。磁為鐵之母。鐵為磁之子。此無情中亦天性相關。氣分相攝。任運而然。不假勉強。以喻彌陀無緣慈。悲為眾生之慈母。感應道交無差忒者也。
  △四明生佛感應難易三。初借譬感應合否。
  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喻中以磁鐵例之銅玉。以喻汎的親疎。下合法中義甚明顯。
  △次合法誓願相關。
  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佛能度有緣。不能度無緣。如磁能吸鐵。不能吸銅。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如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今彌陀佛與我釋迦。自為大通智勝十六王子以來。恒在娑婆憐愍眾生。慈悲誓願者深。與物結緣者眾。行行填願者久。攝取佛土者勝。憶念眾生者切。神通力用者大。天性相關非淺淺也。
  △三結顯當具三要。
  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信行願三。名為往生三要。要者緊要。謂此三皆是往生緊要。一不可緩。又要領。如衣之領。如裳之要。提領而衣來。舉要而裳至。葢行無信不立。信無行不成。二法無願。又無約束。信喻船之點首。行如船之櫓棹。願如船之尾柁。三者俱備。往生淨土必矣。
  △次二門。明時處不隔二。初一門約處論妙。次一門約時論妙。初中二。初標。
  九彼此恒一門。
  彼。指極樂。此。指娑婆。彼此淨穢雖殊。不外當人一念。故稱恒一。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淨業辦於一生。正念主於臨去。此古人所謂平居念正。臨終安得不正。此得之於上者也。平居散心稱佛。臨終攝散歸定。此得之於中者也。凡愚惡逆眾生。善友勉勵歸正。此得之於下者也。淨土法門。不必盡然。但得臨終一念歸正。華池九品俱預法流。然有雖正念而絕無聞見。識託蓮華者。又有業牽冥界。判決往生者。不在此論。今明彼此恒一。正在此土臨終見光見華。已受彼土寶池化生。苟非恒一。焉臻此妙。
  △次依宗釋義三。初約事驗以立根本。
  論曰。彼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徧。願生西方。一日寢疾。惟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
  張抗。舉往生人。課大悲呪。指往生行願。惟念佛號。指正念之由。葢臨終苦逼無暇誦呪。惟佛號省力。易成正念。謂家人語。正明彼此恒一之驗。有人疑此是魔事者。皆由不知惟心淨土之理。故也。或問曰。所見蓮華。是淨土相。若翁兒亦在其中。此兒生耶死耶。若死無有行願。云何往生。若生豈有生人同居蓮界。皆不然也。答曰。別本載翁兒三歲而亡。或是再來之人。往昔行願早已成就。捨此餘生以託彼土。或承乃祖呪願力故。經云。沾持呪人飄身之風。浴身之水。尚得往生。何況親承呪願之力者乎。
  △次約心性以泯能所二。明土居心內。
  所以爾者。葢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釋張抗往生之相。以成彼此恒一之理。娑婆極樂。淨穢雖殊。能具之心。彼此焉異。
  △次明心無遠近。
  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約土而言。乃全性而相故異。約心而言。乃全相而性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