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明--第11页

然。此性體即性具。眾生之依報。豈不塵塵皆極樂乎。又約眾生。即性具之性體。既清淨本然。況所具佛界。原自本然。豈不眾生心內諸佛。念念常證真乎。三約性量言之。彌陀即性具之性量。既徧周法界。處處寂光。則眾生者。諸佛心內眾生。豈不亦塵塵極樂乎。又約眾生即性具之性量。亦既徧周法界。圓裹諸佛法身。豈不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乎。此更約己心生佛。他心生佛以明之。荊溪大師所謂他心生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乖一念是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
  彌陀即我心者。釋成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我心即彌陀者。釋成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言眾生心性有。凡心即佛心。己心即他心之力用。亦凡心即佛身佛土。己心即他身他土之力用也。
  未舉念時。早已成就。纔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初二句。以性奪修。謂雖未念佛。而我性中早已具足。次二句。以修成性。謂全性起修之妙。無論久修。即纔舉一聲佛號。即得往生。第三二句。明修性契合。成感應事。此中感應。與觀經不同。彼明修觀。境歷十六。修涉觀。行相似分真。此明至理微妙。即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十念成就者。即蒙接引。而得往生。以為感應道交。云道交者。如磁石吸針。有天性相關之道。不期然而法爾如然者也。四二句。明但凡深信念佛。發願求生者。功無虗棄也。此文八句。有展轉生起結歸之勢者三。一生起之勢者。以有未舉念時。早已成就之理。故有纔舉心念。即便圓成之修。以有上文修性一合之義。方有感應相交之道。以有感應不無之義。故有念佛人功不唐捐之效。二結歸之勢者。功不虗棄之效。為有感應相交之道。感應相交之道。為有舉念圓成之修。舉念圓成之修。為有未舉念時。早已成就之理。
  △次六門。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門約因論妙。次三門。約果論妙。初三門約因論妙又三。初一門明全理起事。次一門明事事無礙。次一門明三觀圓融初中二。初標。
  五法界為念門。
  法界者。約性而言。為念者。約修而言。今合二者而言。故云法界為念。則全性而起修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以起修。次二句。明全修而在性。謂全法界。圓融之性體。作我一念之用修。故全一念之用修。當體是圓融法界之性體也。
  △次依宗釋義二。初通明理事。二釋成此宗。初中三。初明事中諸念。
  論曰。行者稱佛名時。作佛觀時。作主伴依正餘觀時。修三種淨業時。一心不亂時。散心稱名時。以至見思浩浩恒沙煩惱。
  此歷明諸念。其中有事修。有理觀有事理兼修。有順修逆修。約相雖有差殊。約性元歸不二。稱佛名時者。如觀經下品下生中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往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諸念。皆全真如不變之理。以為念佛等逆順隨緣之事。故全逆順隨緣之事。即是真如不變之理。
  △三證全理論事。
  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妙宗鈔。釋大師疏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竟復示之以圓頓宗旨云。又復應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塵。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法。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此是法智大師深悟圓乘之大宗旨。若非吾祖幽溪大師。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而闡明之。則法智大師此旨。不易知也。是祖祖之心宗。天台之妙旨。讀是論者。請事此語。其不然者。則孤吾祖與法智大師之心也。
  △次釋成此宗五。初舉劣況勝。
  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
  若然者。承上之辭。若以性而觀之。則餘心非劣。念佛非勝。平等不二。今以相而觀之。故以餘心之劣。而況念佛之勝。餘心逆修。見思浩浩。尚即法界。況復順修念佛。般若明明。非法界乎。
  △次指示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
  念佛之時。心是寶覺者。妙宗所謂以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