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9-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十要-明-成时-第19页

三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四六齋日敕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嚴禁漁捕及誡姦鬥。六齋日者。白月初八。四王使者巡世。十四。四王太子巡。十五。四王親巡。黑月廿三.廿九.三十巡世準上。若四王親下。諸天星宿鬼神俱時隨從。遇脩福齋戒者諸天相慶。即注祿添算。護持福業令其成就)。五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此與十六觀三福大同。但普賢正為王臣。故引用此。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若出家四眾應具依觀經三福為行。隨作一福。若心念。若口言。作意迴向。方成淨因。
  此四法門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必須繫日修習。方可自期定生淨土。經云。行此三昧。現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若聞佛及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此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此人現世。彼佛遣無數化佛化觀音.勢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薩晝夜擁護。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不令惡鬼得便。不受一切災難。常為國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功德一念之間不可算數。如佛之辯不能稱揚。除彼不肖人。孰聞不信受。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舊跋
慈雲大師既集往生淨土懺願儀。復為在家人述決疑行願二門。然出家人亦可修此行願。幽溪大師暮年奉行願為日課。臨終趺坐以指書空。作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化。法門之妙於斯驗矣。
  丁亥仲冬淨土弟子正知謹識
淨土十要卷第二
(菩薩戒弟子劉學志捐資合刻往生淨土懺願儀決疑行願二門。願求慧性開明。戒品堅固。嚴淨三界弘範。證入一相總持。普與眾生同生淨土)。
  靈峰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三(附)
述曰。淨要一書。皆歷代善知識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摧邪顯正之大閑也。靈峰銓衡一字不濫。成時何物敢浪參耶。竊以十六觀經淨土勝典。以非凡夫境界屬想。無從論者。非妄勸修持。便概杜措意。然妄修則墮落阬壍。概杜則壅塞源流。進退兩乖均失佛旨。不知經為利鈍二性平分勝劣兩門。利者修前十二觀。感三輩生。鈍者唯修第十三一觀。亦分三輩九品。是則人雖鈍觀雖劣。而作是一心之宗。如來夙願之力原無鈍劣。故名此為雜想觀者。指雜亂垢心即是阿彌陀佛不思議身土也。敬宗此義述觀經初心三昧門。既無妄修之虞。又免概杜之過。覺韋提哀請。再啟今時。而王宮法流重通末運。關係匪小。避忌未遑。又以小本彌陀。字字是行人真歸。字字是行人妙觀。歸觀會一即是行經。謬輯受持行儀。自作往生左劵。同學修之。僉謂有四利焉。持名行人二障均重。一行三昧未可要期。今即持名具破二障因緣。令其速成一心不亂。一利也。人多謂大本是廣文。觀經是深境。不知小本文雖約而義甚廣。境雖近而觀甚深。深廣秪在一心。以此弘通寶王。庶幾允可。二利也。淨土依正皆不思議境。慈雲懺法略於觀境。且宗唐譯。未盡秦本之致。今宗秦本。專就觀境。具修事理二行。身居忍土而瞻依禮覲。如已生樂邦。法巧趣幽。人懷悅慕。塵塵皆趣阿彌法身真體。將見往生。品位必高。而花開見佛亦易。三利也。六方諸佛恩德無涯。護念保綏神力莫測。二大士及海眾皆我現在加持。臨終救濟。當來教授之師。今悉併切投誠。革除慢易。使無障礙而有感通。無忝受持之軌。四利也。四利匪虗。并出請益。已上二種初門。續觀經已斷之慧命。行儀立持名妙行之準繩。皆前古未揚。實叔季甘露述而非作。附入淨要。或者其有當乎。本擬寄西方合論前以行。而二皆行經。與大小懷法同一部類。遂竊附慈雲後為第三冊。兼申法門旨趣略闡芻言。而語涉游揚倍增醜拙。前修同學其尚愍而教之也哉。成時和南識。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古歙後學沙門 成時 依經錄輯
  觀經境勝。卒難受持。經謂。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先當二字對前勝觀而言。非對後二侍)。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夙願力故。有意想者必得成就。則知捨勝觀劣。正是佛力所加。縱根鈍。修必成。像觀若成。具相亦現。故鈔謂觀佛入門要術也。又經前明勝相毫量千六百五十萬里。疏僅取一丈五尺。蓋勝劣佛觀皆發軔白毫。故疏勝相毫量豫取後劣相文而釋。良以忍界末流。縱大機勝種。皆當創歸池像。決無頓契一切色身相者。韋提希等於前見佛。經中盛明佛加。非通塗修證教意。復次。雖觀劣身亦圓符勝觀。鈔云。境有勝劣。觀皆頓照。即空假中勝身心作心是。丈六非作是耶。經云。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虗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明示人大身小身無先無後。非所及非所不及也。依第十三雜想觀。述初心三昧門。下筆故序。
  (行者面西。如三昧法治室。但供觀經一卷。專令心想現像。稱阿彌陀佛出入。入時投地默白云)。
  (南無釋迦牟尼佛。無憂惱處我當徃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白已起。於問訊時復想云。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佛頂有金臺。狀如須彌。極樂世界及十方淨土主伴悉於中現。 想已。次互跪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