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云栖净土汇语-清-虞执西-第4页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
若淨土起信。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而他經次之。其看疏鈔。莫作一氣讀畢。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葢細細玩味。然後深信淨土。為修行至要之門。古人謂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虗言也。
  又
  既高聲默念。金剛持。皆無益而反損。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於舉業無妨。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時無定。但常觀無常。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古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於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蘇州遠心遠居士廣綬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惟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同修淨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無了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宜盡心焉。
答休寧吳伯陽居士廣侒
楞嚴分別真妄處。曾不談及。觀想西方。執持名號等事。何為全沒干涉。而無風起浪。貶他是妄。若言妄則坐禪亦妄。持戒亦妄。講經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覔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吳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呪。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初門。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尋是箇甚麼道理。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脚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云。最後窮元極微一叚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土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提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烱烱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元
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葢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葢為門庭各別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參。依舊是一門。非二事也。若參究不便。則驀直念去。亦得復說一喻。如習舉業者。易與詩等二門也。則誠不可兼。以無雙經入試故。只易一經。或讀文或解理。可云二門否。未聞解理之悖於讀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日課就帖上略註。以今尚有舉業。其淨修。惟貴簡約直捷。未可繁多。如觀音文。金剛經。無暇誦持。則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張百戶廣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此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鍊鐵作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州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云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勸。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