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知十萬云者。大槩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禪定中之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遊名山不願西方
遊五臺者。曰文殊在。遊峨嵋者。曰普賢在。遊普陀者。曰觀世音在。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親炙休光之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後到。信心念佛。一彈指而往生乎。大可歎也。
淨土壽終
或問第二願云。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則有生有死。特不墮落耳。何謂生彼國者。皆無量壽。曰後不云乎。國中天人壽皆無量。除其本願。願出度生者。十疑論亦曰。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則悲願行化。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願西方(一)
或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吾不願也。乃所願來生著緣袍。一妻一妾而處室也。此即吾之極樂國也。問者嘿然以告予。予謂各人有志。志在富貴。何西方之為。雖然。富貴雖非道人美事。而亦須修頑福以得之。倘不修福。未必得為緣袍郎。而或作緣衣人也。未必配淑女於名門。而或納六禮於齊人也。猶未也。倘有業焉。且不得為緣衣人。而或為金衣公子之流。事未可知也。且不得納禮於齊人。而或依棲於圉人校人庖人。事未可知也。猶未也。倘業重焉。金衣或變而為赤鍱焉。事未可知也。圉人校人庖人。或變而為阿旁焉。事未可知也。悲夫。
不願西方(二)
又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吾不願。亦不不願。東方有佛。吾往東方。西方有佛。吾往西方。南北上下。亦復如是。吾何定於西方也。又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八金剛擡我過東方。吾不來。四天王擡吾過西方。吾不去。吾何知所謂東西也。合而觀之。前之一人。汩沒於五濁者也。此二人者。一則隨生。一則無生。雖然曰隨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業牽也。曰無生。未必其真得無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則戲論而已。又未能。則大言不慚而已。難矣哉。
念佛不見悟人
或問參禪得悟者。相望於冊。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聞也。噫葢有之矣。子未之見也。且參禪人。得理之後。終不嘵嘵以自鳴也。龍天推出。然後聲振一時。而名垂後也。彼曹溪佩黃梅之心印。苟不失口於風旛。一獵人之守網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記。苟非邂逅於茘枝。一叢林之閒老漢而已。子何自而知之。況實心念佛者。志出娑婆。精求淨土。念念如救頭然。即其悟本性之彌陀。了惟心之極樂。若終身隱而不出。子亦烏得而知之也。凡上上品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傳不可不讀。
一蹉百蹉
古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經言離惡道。得人身難。得人身。逢佛法難。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為尤難也。如經所言。蟻子自七佛以來。未脫蟻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何止百蹉。葢千蹉萬蹉。而無窮也。傷哉。
蔑視西方
居士鮑始者。日誦法華楞嚴。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論。答客問共三篇。初一篇猶談正理。而稍稍帶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則甚言願生西方者之非。或勸予闢之。予憶空谷禪師。謂謬人之言。比於樵歌牧唱。不必與辯。今鮑所論。皆援禪門正理。易以入人。則因而疑悞眾生。退失往生之願。為害非細。不得終嘿矣。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為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菩薩。所生之西方。二為遠公永明等諸知識。蘇子瞻楊次公等諸賢者。所生之西方。三為凡庸。惡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說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經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須待爾別為三等。一王創制。萬國欽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約。可乎。其謬一也。佛明九品者。西方原無二土。而人機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鮑之說。是西方原說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與經不恊。其謬二也。又言永遠諸知識。諸賢者往生。實非自利。純是利他。夫求生彼國。正為親近如來。冀求勝益。諸大菩薩。且置弗論。只如蘇楊諸賢。豈皆菩薩地盡。特往極樂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願品頌云。親覩如來無量光。見前授我菩提記。求授記。非自利而何。其謬三也。又曰。聖凡同體。迷悟而優劣暫分。返照迴光。反掌而聖凡逈別。既其返照。如何翻成逈別。又曰同體可乎。自語相違。其謬四也。又曰。毋執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顧叮嚀告誡。勸發求生。是佛教人執我相耶。其謬五也。至於第二第三篇。彌加詆毀。其謬更甚。曰今主法者。惟以淨土為事。惟以此事為真。則淨土是假耶。佛說淨土是誑語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嚴所呵也。鮑日誦楞嚴。而作此斷見。其謬六也。又云。一心不亂。非執持名號。念念專注之謂也。若說執持者有如雲布。親見數人。晝夜念佛。又經幾位老善知識印過。後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執持名號。佛說也。是佛悞此數人入魔罥耶。現見不念佛而參禪。亦有著魔者。何也。經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