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149-道德真经注-宋-苏辙-第8页

则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枇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胞然被于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圣人散朴为器,因器制名,岂其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盖亦知复于性,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江海,水之锺也。川谷,水之分也。道,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归其所锺;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分别为知,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复分别,故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强矣。
  知足者富。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
  强行者有志。
  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无不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世有生物而不辞者,秘将名之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道非有无,故谓之大象。苟其昭然有形,则有同有异。同者好之,异者恶之。好之则来,恶之则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有好有恶,则有所利有所害;好恶既尽,则其于万物皆无害矣。故至者无不安,无不平,无不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作乐设饵,以待来者,岂不足以止过客哉。然而乐阕饵尽,彼将拾之而去。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又况得而恶之乎?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悦人,而其用不可尽矣。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未尝与之而遽夺,则势有所不极,理有所不足。势不极则取之难,理不足则物不服,然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圣人之与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医药巧于应病,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柔胜刚,弱胜强。
  圣人知刚强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处。天下之刚强,方相倾相轧,而吾独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伤,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毙,此所谓胜也。虽然,圣人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知势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然方其托于深渊,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渊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刚强者莫能伤,非徒莫能伤也,又将以前制其后#3,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鱼惟脱于渊,然后人得制之。圣人惟处于柔弱而不厌,故终能服天下,此岂与众人共之者哉?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人以无为化物,万物化之,始于无为而渐至于作,譬如婴儿之长,人伪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苟其方作而不为之动,终以无名之朴镇之,庶几可得而止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圣人中无抱朴之念,外无抱朴之述,故朴全而用大。苟欲朴之心尚存于胸中,则失之远矣。
  道德真经注卷之二竟
  #1其所:原本作『真所』,据宝颜本改。
  #2亦大矣:原本作『益大矣』,据宝颜本改。
  #3以前制其后:啊前一原作啊『全』,据宝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