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149-道德真经注-宋-苏辙-第4页

br>  虚而无所不受也。
  浑兮其若浊。
  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微尘未尽,未为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陷于动,而况其它乎?不极不笃,而责虚静之用,难矣。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极虚笃静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者也,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矣。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万物皆作于性,皆复于性,譬如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涛澜之生于水而归于水耳。
  归根日静,
  苟未能自复于性,虽止动息念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后为静。
  静曰复命,
  命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于命则不可言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之学道,必始于穷理,中于尽性,终于复命。仁义礼乐,圣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义礼乐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徇其名而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后行之,君子也。此之谓穷理。虽然尽心以穷理而后得之,不求则不得也。事物日构于前,必求而后能应,则其为力也劳,而为功也少。圣人外不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应,此之谓尽性。虽然,此吾性也,犹有物我之辨焉,则几于妄矣。君之命日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复命。
  复命日常,
  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常存矣。
  知常日明。
  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智,虽自谓明,而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复性,则绿物而动,无作而非凶,虽得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知常容,
  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敌,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则虽仇-怜,犹将哀而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
  公乃王,
  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
  王乃天,
  无所不怀#3虽天何以加之。
  天乃道,
  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然而虽道外不能复进于此矣。
  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功可见,故民得而亲誉之。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而加以仁义,重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圣人自信有余,其于言也,犹然贵之不轻出诸口,而民已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则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道德真经注卷之一竟
  #1无以致其用:『致』原作『故』,据宝颜本改。
  #2有有:原本作『有无』,据宝颜本改。
  #3无所不怀:『怀』原作『坏』,据宝颜本改。
  道德真经注卷之二
  眉山苏辙注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支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吻以沬,相濡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以巧胜物者也,于是驰骋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