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而不华,……浮艳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可证河上本与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之,则可以夺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义亦正同。虽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证其所见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辩」二句,焦竑考异曰:「古本作『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又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语亦同此。知北游篇「不知深矣,知之浅矣」,与「知者不博」二句语意亦似。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严可均曰:「既以为人」,御注作「与人」。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为」作「与」。
谦之案: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与」。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俞」古字,作「逾」误。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圣人不积」,严、彭、傅、赵、高并作「无积」,范作「无积」,河上公、王弼作「不积」。作「无积」是也。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亦作「无积」。「既以与人」句,庄子田子方篇引同。「既以为人」句,「既」字可据魏策改为「尽」字,与「既」字为对文。又「积」有藏义,楚语「无一日之积」,注:「积,储也。」庄子天道「运而无所积」,释文:「谓积滞不通。」天下篇称老聃「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也故有余」,无积即无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下「之」字。
谦之案:赵本作「人之道」,无「圣」字。「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惟高本汉以信、善为韵,武内义雄以积、有、多为韵,皆误。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为韵。又知、积、多韵,知、积,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题「显质第八十一」,王本题「八十一章」,范本题「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附录
老子韵例
昔孔广森作诗声分例,其言曰:「今之诗主乎文,古诗主歌。歌有疾徐之节,清浊之和,或长言之,咏叹之,絫数句而无以韵为;或系音促节,至于句有韵,字有韵,而莫厌其多。」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为无疑。然在宋代吴棫韵补,已叹「老子道德经,周柱下史老聃所作,多韵语,今往往失其读」,然则发凡起例,其可少乎?作老子韵例。
(其一)世异音殊,一代自有一代之音,古韵不可合于唐,唐韵不可合于今,阎百诗所谓「古今之音系乎时」者,岂不然哉!五千言以今音读之,觉其扞格不合,而以古音绳之,则合者多,而不合者或出于传写之讹。昔邓廷桢钩稽五千言之用韵,与易、诗合,如「辩德」章富、志、久为一韵,久韵富、志,既与诗同,下句又韵寿,乃与易同。实则五千言与诗或异或同,与易则几无不同。且以楚人书楚语,作楚音,是又为骚韵开其端也。试举其与易同者:
(一)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穷、中为韵。易需彖传穷、中、功韵。蹇彖传中、穷、功、邦韵。困彖传中、穷韵。井彖传穷、中、功、凶韵。渐彖传功、邦、中、穷韵。涣彖传穷、同、中、功韵。节彖传中、穷通韵。既济彖传中、穷韵。坤象传中、穷、终韵。随象传凶、功、中、穷韵。大壮象传穷、中韵。节象传中、穷韵。巽象传中、穷、中、功、中、穷、凶韵。
(二)二十四章:「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行、明、彰、功、长韵。又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强、刚、行韵。易大有彖传明、行、亨韵。谦彖传亨、明、行韵。噬嗑彖传亨、明、章、行韵。复彖传亨、行、行、长韵。遯彖传亨、行、长韵。晋彖传上、明、行韵。暌彖传上、行、明、行、刚韵。益彖传疆、光、庆、行、疆、方、行韵。姤彖传刚、长、章、行韵。鼎彖传明、行、刚、亨韵。艮彖传行、明韵。旅彖传亨、刚、明韵。巽彖传行、刚韵。屯彖传明、光、长韵。讼象传长、明韵。履象传明、行、当、刚、行、当、庆韵。否象传当、行、当、长韵。同人象传刚、行韵。豫象传当、行、刚、亡、长韵。噬嗑象传行、刚、当、光、当、明韵。暌象传当、刚、行、庆、亡韵。夬象传当、明、光、长韵。震象传刚、当、光、行、丧韵。归妹象传常、当、行、良、行、筐韵。丰象传当、明、行、庆、翔、藏韵。系辞下传「君子知微知彰」三句彰、刚、望韵。干文言藏、明、行韵。坤文言刚、方、常、光、行韵。说卦传阳、刚、亨韵。杂卦传刚、行韵。
(三)二章:生、成、形、倾韵。十五章:清、生、盈、盈、成韵。二十五章:成、生韵。三十九章:清、宁、灵、盈、生、贞韵。易干彖传元、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