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大道之绪余。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运行不已,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完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卯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 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 过时求取真的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多进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余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干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儿是气,自肾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争儿女,上下之故。闭气则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直解曰:此乃下手之初,于卯卦阳升气旺之时,多吸天地之正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乃匹配阴阳,气液相生之法也。
聚散水火第二(太乙含真气 小炼形 天童不老﹞
金诰曰: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低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真源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有高卑;即阴阳终始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阴阳不失其宜,宜分于八节。冬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体。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
比喻曰: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一日比一年。日用:艮卦,比一年用立春之节;干卦,比一年用立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