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32-吕祖全书-清-刘体恕-第32页

,究于本来真如自在,懵懵音梦然也。凡此诸障,未能参同,以致门户参差不一,反唇相讥,视为冰炭,儒议道虚,道议释空,释议儒道,反复讥议,终无已时。不知天地,教虽分三,其实一本,为彼理障,则岐视之。
  叹哉!叹哉!实障则迷,迷则难悟;虚障则枯,枯则无实;空障则寂,寂则反灭。古之圣人,实而能虚,虚而能实,观空不空,空无所空,是为至道,参合而得,惟落理障,无有知之,学道之士,可无戒乎!
  理障可除,则有一障,此障之根,起于文字,惟「文字障」,实为心障。五千秘言,皆从伭悟,作文字观,更失其旨。乃或不悟,堕此障中,则有种种邪言曲说,新奇可喜,沁七禁集入心脾,害性戕形。
  即古至人,立为真谛,多属寓言,或曰坎离,或曰炉鼎,或曰女,或曰婴儿,或曰龙虎,或曰阴阳,或曰伭牝,或曰物,皆寓言也。
  障于文字,多作搬弄,岂知大道,在精气神!养此三宝,是养种子。此种子者种为极根,如彼诸说,皆此一气,一气之元,即是种子。认得种子,诸说纷纷,皆为糟粕,食其糟粕,抑又何为?则此文字,非道真诠,以身体之,一切可捐。
  捐其文字,又慎「师承」。惟此师承,为障之由,尤宜明察。遍访高真,指授伭妙,不得其人,则有终生身心障矣。
  盖彼初学,于道梦梦,一误投师,授以外道,纷纷纭纭,罔能彻悟,奉为指南,终生循之,身心牢锢,即有真人,指示正觉,心或诽之,身或背之,一味浮言,以邪售邪,以邪信邪,于是种种障碍生焉。故学道者,慎择高明,去身心障,此障获除,诸障潜。
  诸障既消,灵台清净,乃可与明五性之妙。何为五性?
  一曰水性,一曰火性,一曰木性,一曰金性,一曰土性。
  土性多浊,浊者多厚;
  金性多断,断者多果;
  木性多慈,慈者多仁;
  火性多刚,刚者多躁;
  水性多柔,柔者多靡。
  靡易悠游,躁易忍刻,仁易和煦,果易强勇,厚易暗塞。
  暗塞者愚,强勇者乱,悠游者奸,和煦者陷,刚忍者残。
  故五性偏,功贵交济:
  柔以克刚,刚以克柔;
  仁济以果,果济以仁;
  土暗少智,高明克之,高明不克,失用柔矣。
  然此五性本于五行。此五行者,人身皆备。
  其一为水,肾之德也;
  其二为火,心之德也;
  其三为木,肝之德也;
  其四为金,肺之德也;
  其五为土,脾之德也。
  命在于脾,气藏于肺,魂含于肝,神居于心,魂附于肾。故修身者,修此五德,自全五性。
  然而五方风气不同,禀赋斯异:
  或受水性而生焉者,则偏于柔,柔则多慵;
  受木性者,偏于仁愚,愚则多蔽;
  受火性者,则偏于刚,刚则多戾;
  受金性者,则偏于果,果则多愎音辟;
  受土性者,则偏于暗,暗则不明,不明则离,离则背道。
  然此五行,本于阴阳:
  水性为阴,火性为阳;
  阳为木,少阴为金;
  土备二气,而实阴也。
  然水为阴,而实根阳,故水之性,内明外暗,外柔内刚;
  火性为阳,而实根阴,故火之性,外明内暗,内柔外刚;
  木为阳,而实阴生,为曲为直,曲者阴也,直者阳也;
  金为少阴,而生于阳,为从为革,从者阴也,革者阳也;
  土为冲气,而为正阴。凡此四者,皆附丽之,故其为性,各寄旺焉。
  要知五行,精丽于天,质成于地,神附于人。
  水曰智也,龙潜其形;
  火曰礼也,虎踞其央;
  木曰仁也,谓之木母;
  金曰义也,而为金公;
  土曰信也,其名黄婆。
  然此五性,不外五行,而此五行,不离阴阳,曰阴曰阳,本乎太极,太极之极,是为无极。
  故明五性,可通五伭。何以明之?生生克克:
  水能生木,则木母全;
  木能生火,则虎能神;
  火能生土,则命根固;
  土能生金,则金公从;
  金能生水,则龙身腾。
  第不克之,则无所制。
  故水克火,则虎不烈;
  以火克金,则金不流;
  以金克木,则母不衰;
  以木克土,则土不陷;
  以土克水,则龙不飞。
  生而复克,克而复生,生生克克,如环无端,然后五行无有偏胜,五行交济,五性斯全。能知此者,实明极理,于此语以「五伭」之妙,自可心得。何谓五伭?或曰「天伭」,或曰「地伭」,或曰「法伭」,或曰「道伭」,总为「伭伭」。然此五伭,不外阴阳,而此阴阳,不离五行,故明五行,则知五性,既知五性,乃通五伭。
  通乎天伭,则知天道,法其自然,乃能无为;
  通乎地伭,则知地理,法其刚柔,乃克交济;
  通乎法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