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稱此人之佳可法。伯高後從仙人刁道林授胎息之法,託形醉亡,隱處方臺。
《廣記》:析玄解老而顏童,憲宗異之,召問曰:先生年高而色不老,何也。答曰:臣海上常食靈芝,故得然也。遂剋木作海上三島,綵繪以珠玉,帝觀之曰:若非上仙,無由及此境。玄解曰:三島咫尺,試為陛下一遊。即隱身而入漸覺身小,無復見矣。帝嘆異之,因號其山為真島。
陰生乞兒,寒崑貧道。
《列仙傳》:陰生者,乃長安之乞兄也,常於市中求乞,市人厭賤,遂以糞潑之,而衣不污,疑以為妖,囚之依前。市人行長安,有歌云:見乞兒,與美酒,庶免壞屋之咎。而劉向云:陰生乞兄,人厭其瀆,識真者希,累其囚辱,於我無污,彼災其屋。
《廣記》:寒崑子隱於天臺,好吟詩,多迷山林幽隱之句,桐植真人序而集之,以行於世。咸通問,出謁李褐。褐見其藍縷,不禮之。次日更衣乘白馬而來,待之甚厚,老人曰:子知有寒崑子耶。曰:知。老人曰:貧道即是也。吾謂子為可教,今則未然也,子未知其門。曰:內修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不善歸己,所以積德,如是可以冀道之髡鬃遂鞭馬而去。
谿父煉瓜,孟節含棗。
《列仙傳》:谿父居山問,有神人來往賣瓜,常止其家,遂授父以煉瓜子之法,令春分食之。二十餘年,昇山入水,百餘歲,絕居山頂,呼父說事,遂去。
《西漢逸史》:孟節,西漢人,有道衍,含一棗核,可至十年不飢。又能結氣不息,身不動搖,可至一年許。士庶慕之為神仙,後入山不出。
時荷一食,青精九餐。
《西山真君傳》:時真君名荷,鉅鹿人,少時入四明山,遇神人教以丹訣,點化金玉,鯛濟困苦,民受其賜。後能驅逐邪魅,役鬼神,事母以孝聞,善胎息,得坐忘法,或百日一食,半年一寢。晉明帝時待之甚厚。及許真君上昇,師亦從而昇天。
《神仙傳》:青精先生年千歲色如童子,行步日過五百里,能終歲不食,亦能一巳九養。
天師三境,斕聖九壇。
本傳:張道陵,留侯六代孫也。舉賢良方正,雖仕而志在鍊形,遂退隱北鄧山。章帝以三品印綬起之,不就。入嵩山,遇神人告之曰:石室中藏黃帝丹經琅函玉茨之書,子行鈴獲矣。師從之,果得其書。於是築壇朝真以煉九丹,丹成,謂弟子王長曰:服丹當沖天,然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為國家除害興利,然後服之,則吾臣事三境亦無愧矣。
《翎聖傳》:本朝建隆初,斕聖真君降謂張守真曰:壇法有九,上三壇為國家設,中三壇為臣僚設,下三壇為百姓設,而九壇各有儀式焉。
玄甫五藏,叔期三關。
《真誥》:王玄甫授仙人吞日景之法,積三十四年乃能內見五藏,冥中夜書。道成,太上遣羽車迎玄甫,乘雲駕龍,白日登天。今在玄圃臺,受化為中嶽真人。
又,趙叔期於王屋山學道,見一卜者曰:欲入天門,詣三關,存朱雀,正崑崙。叔期異之,拜請要訣,卜者授書一卷,曰:三關者,口為天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三關調則五藏安,五藏安則舉身無病而仙道成矣。
道君授劍,玉女獻環。
本傳:天師功成,太上道君下降,授以雌雄二劍,而劍各有日月星斗之文。道君乃曰:吾憫下元生人執係幽魂,人鬼雜處,今子為五。分別人鬼異位,則子之功無量矣。
又,天師至仁壽縣,遇十二天游玉女,各獻玉環一隻,願事天師。師合而為一環,謂之曰:吾投於地中,先得之者納焉。玉女爭取,愈取愈深,即禁之不出,因化為鹽井,公私取之以為利。其邑因為陵郡,自道陵始也。
聖母穿雲,周生取月。
《廣記》:聖母,海陵人,適杜氏為母。遇人,能易形變化,而夫不之信,反以為妖,告官下獄。而母自窗中飛出,人見穿雲去。時留履一緬於窗下,海陵人為之立祠,號日聖母祠。
《宣室志》:周生有道衍,游吳、楚,人多敬之。時抵廣陵坐中秋夜會,月色明瑩,眾人談及明皇游月官之事,周生笑曰:吾常學於師,亦可以取之。因取數百筋繩而架之,曰:我將此梯取月。乃閉戶久之,客步庭中俟焉,忽天地瞟黑,仰視又無纖雲,俄聞生呼曰:某至矣。手舉其衣出月半寸許,一室盡明,寒入肌骨,食頃如初。
商唱陽春,張吟白雪。
《詩史》:商七七有異衍,過潤州與客飲云:某有一藝為歡。即顧屏上畫婦人,曰:可歌陽春曲。婦人應聲遂歌,其音清亮,似從屏中出。歌曰:愁見唱陽春,令人離腸結,郎去未歸家,柳自飄香雪。如此者十餘曲。
《悟真篇·序》:天臺張伯端字平叔,嘗罄所得,吟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日《悟真篇》,文多不錄。其《九轉金液還丹》詩一篇云:黃芽白雪卒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四象五行全籍土,三元八卦豈離壬。鍊成靈質人難識,消盡陰魔鬼莫侵。欲向人問留祕訣,未逢一箇是知音。
張睹樓臺,逢昇宮闕。
《北夢瑣言》:張建章好經史,每以清冷為念。時往渤海,遇風,見一青衣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