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遺忘,後有女巫云:康貞將軍遣某傳語:大無情,卻不相知也。將軍怒甚,相公何不謝之。公沐浴祭奠,見一人金甲持戈,長三丈餘,向北,而公驚悚,自此復遵奉也。
三洞羣仙錄卷之十六竟
#1『士』字原文作『十』,據《輯要》本改。
三洞羣仙錄卷之十七
正一道士陳葆光撰集
田宣塊石,羊惜片竹。
《神仙傳》:田宣隱居鶴嗚山,遇一白衣神人將一塊石與之曰:吞此可以不飢。宣食之,自此得道,入山不出。
《續仙傳》:羊情擢進士第,除台州樂安令,棄官入山,遇一絳衣人自稱靈英,引入洞中,得靈芝服食,曰:爾有仙分。復引見茅君,君曰:情有仙骨,未得飛升,宜地上修煉。遂引出。情自後絕食身輕,抖擻骨節如片竹叩板之聲,飲酒三升,日行三百里。
剛稱天門,捌號鬼谷。
《王氏神仙傳》:王剛自稱天門子,明補養之法,著經云:陽生於寅,純木之精,陰生於申,純金之精。以木投金,無往不傷。陰人用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留心玄妙,審其盛衰,我行青龍,彼行白虎也。彼前朱雀,我後玄武,不死之道也。天門子行此道,壽一百八十歲,顏如童子,今升入玄洲為真人。
又,王副學道於老君,入石梁山藥服食,顏如童子。後遷鬼養山,自號蒐谷子。時蘇秦、張儀問學於先生,蜊曰:聞道易,修道難。二子就學三年,辭去,君曰:足下勤勞四馬,功名赫然。子不見河邊之木乎,僕馬折其枝,波浪漱其根,此所居者然也。子不見嵩山之植乎,華陰之挂乎,葉干青雲而無斧鋸之患,玄狐赤豹隱其下,文烏丹鳳棲其嶺,比所居者然也。悲夫,二子輕喬、松之永壽,而貴一旦之浮華,可惜哉。
南昌免官,元瑜逃祿。
《真語》:郵南昌公先為北帝南朱陽天門靈關侯,後又轉為高明司直。昔坐與劉慶孫事免官,今始當復職也。
《晉隱逸傳》:郭瑪字元瑜,少有超俗之操,隱于臨松蓬谷,鑿石窟而居,服橋實以輕身。張天錫遣使者孟公明持節以蒲輪玄燻備禮召之,公明至山,瑪指翔鴻以示之曰:此烏安可籠哉。遂深逃絕進。公明拘其門人,瑪嘆曰:吾逃祿非避罪也,豈得隱居行義,害及門人。乃出而就召。
山叟書符,道人畫簇。
《傳奇》:高昱織舟昭潭,夜窺潭上三大芙葉,有三美女倨其上,相謂曰:昭潭無底橘洲浮,信不虛語。各謂言所好,一日習釋,次日習道,次日習儒。又日各算明日得食何物,曰:各從所好。平旦果有一僧渡至中流而溺,又有道士、一儒生溺死,不逾時而溺三子。俄有舟載一史,云是祁陽山史。昱遂迷其事,史怒曰:焉敢如此。取丹筆書符,命弟子捧入潭底,若履平地,睹大石穴有三白褚外石上,見符至,化三白衣女曰:啟天師,容三日搬去。史怒曰:明日須離此,不然使六丁仗劍斬之。明日黑雲風雨,有三大魚泌流而去。
《搜神記》:許懋,吳人,好黃白衍。一日遇一道人將一畫扇簇挂於壁上,有藥爐,童子在上,道人呼童子,而童子跪於爐前,畫扇頻動,鑪火光炎,少頃藥成。道人曰:黃白之衛役天地之數,非積功累行不可求之。遂告懋曰:五十年後當於茅山相尋。遂不知所在。
昊剛斫月,蔡誕鋤芝。
《酉陽雜俎》:舊傳月中有桂,高百丈,其下有斫之創痕即合,其人姓昊名剛,學仙有過。或言月中桂即地影也,空處即水影也,本無物,此理差近。
《抱朴子》:蔡誕好道,棄家入山,不堪其苦而還,欺其家人曰:吾為地仙,位卑,為老君牧龍。因莘仙博戲,輸一五色班龍,緣此被謫崑崙山芸鋤芝草。
君平卜筆,望乏巫醫。
《仙傳拾遺》:嚴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人也廖留情黃老,博覽常書,常以卜筮為業,與人子官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悌,與人臣言依于忠。遵之善屬文,依老子、莊生之旨,著書十中錄萬官,名日《指歸》。後舉家昇天,宅合亭臺亦隨飛去。
《高士傳》:漢安丘望之字仲都,長陵人,少治《老子》,恬靜不求進,時號安丘丈人。成帝聞名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為巫醫於人問。
接輿木實,仇公松脂。
《列仙傳》:接輿,楚人也,好養生,食草木之實,道峨媚山,世世人見之,歷數·百年。劉向為之頌曰:接輿樂道,養性潛輝。見諷仲尼,論以鳳衰。納元以和,存心以微。高步靈岳,長嘯峨媚。
又,仇生不知何許人,當湯時為木匠,已三百年矣,而色更壯,人皆知其壽也,咸共師之,只見常食松脂而已。
嘈參療鶴,靈續乘龜。
《迷異記》:嗆參養母至孝,有仙鶴中箭,參收養療治,瘡愈放之。後鶴雌雄雙至,夜街明月珠為謝。
《高道傳》:俞靈讀居衡山十餘年,遇神人授以回風之衛,行之,坐見天下事如視諸掌,自晦不為異以驚俗,而人莫知之。常養一大毫,謂之元電,廣四五尺,見者懼之。師一日乘此毫入九農山不出,探樵者時或見之。
從善借馬,朱沖還犢。
《高道傳》:劉從善字順天,祥符中師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