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6-正统道藏太玄部

108-正统道藏太玄部-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唐-王冰-第43页

以外候之。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肺葉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氣管,故以內侯之。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羶中。
  心,主鬲中也。擅中,則氣海也,啞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擅中為隘也。疑誤。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前,謂左寸口。下前,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上後,謂右寸口。下後,謂胸之後背及氣管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經足中事也。
  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詠動處也。少腹,胞。氣海,在膀胱。腰、股、膝、經、足中之氣動靜,皆分其近遠及連接處所客目以侯之,知其善惡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故曰熱中。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亦脈狀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以上虛,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尺中之有脈沉細數者,是腎少陰氣逆也。何者?尺脈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俱沉細數者,言左右尺中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陽干於陰,陰氣不足,《正理論》曰:數為陽。
  浮而散者,為胸仆。
  脈浮為虛,散為#14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胸,音順。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脈之中;躁者病在手陽脈之中也。故又曰:其有躁者在手也。陽為火氣,故為熱。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財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細沉而躁,則病生於手陰脈之中;靜者,病生於足陰脈之中也。故又曰:其有靜者在足也。陰主骨,故骨痛。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故云病在陽之脈。所以然者,以泄利及膿血脈乃爾。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則血少,故脈澀。陰氣有餘則氣多,故脈滑也。○新校正云:詳氣多疑誤,當是血多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汗身寒,
  血少氣多,斯可知也。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陰氣有餘為多陽餘無汗,陰餘身寒,則當無汗而寒也。
  膚若陰陽有餘,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詠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脈外行內而不出外者,心腹中有積乃爾。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脈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筋按之,尋之而上,脈上涌盛,是陽氣有餘,故腰足玲也。0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筋按之,尋之而下,脈沉下掣,是陽氣有餘,故頭項痛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陰氣大過故爾。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三竟
  #1青:顧本作『毗』。
  #2法:顧本作『志』。
  #3短:原作『病』,據顧本改。
  #4帛:原作『白』,據顧本改。
  #5知病之所在奈何:此七字原脫,據顧本補。
  #6如:顧本作『知』。
  #7情:原作『精』,據顧本改。
  #8曉:原作『聽』,據顧本改。
  #9迎:原作『逆』,據顧本改。
  #10干:原作『肝』,據顧本改。
  #11巔:原作『嶺』,據顧本改。
  #12詳:原作『謂』,據顧本改。
  #13附:『附』上疑脫『中』字。
  #14為:原作『而』,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四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平人氣象論篇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平人,謂氣侯平調之人也。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經脈一周於身几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日平人。
  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呼吸脈各一動,準候喊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八丈一尺,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從此可知。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