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肺痺,寒熱,
喘為不足,浮者肺虛,肺不足是謂心虛,上虛則下當滿實矣。以其不足,故善驚而氣積胸中矣。然豚喘而浮,是肺#10自不足,喘而虛者,是心氣上乘,肺受熱而氣不得營,名#11肺痺,而外為寒熱也。
得之醉而使內也。
酒味苦燥,內益於心,醉甚入房,故心氣上勝於肺矣。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肱,名曰肝痺,
脈長而彈,是為弦緊,緊為寒氣,中濕乃弦,肝主朕脅,近於心,故氣積心下,又支腦也。《正理論豚名例》曰:緊豚者,如切繩狀。言左右彈人手也。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脈緊#12。
脈緊#13為寒,豚長為濕,疝之為病,亦寒濕所生,故言與疝同法也。寒濕在下,故腰痛也。肝豚者,起於足,上行至頭出額,與督豚會於巔#14,故病則足玲而頭痛也。清,亦玲也。疝,所晏切。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名曰厥疝,脈大為氣,脈虛為虛,既氣又虛,故脾氣積於腹中也,若腎氣逆上,則是厥疝,腎氣不上,則俱#15虛而脾氣積也。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女子同法,言同其候也。風氣通於肝,故汗出當風,則脾氣積滿於腹兩丁。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
上,謂寸口也,腎主下焦,故氣積聚於小腹與陰也。
得之沐浴清水而外。
濕氣傷下,自歸於腎,況沐浴而外,得無病乎。《靈樞經》曰:身半以下,濕之中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豚,謂與色不相偶合也。几色見黃,皆為有胃氣,故不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之奇豚三字。
面青目青#16、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無黃色而皆死者,以無胃氣也。藏以胃氣為本。故無黃色焉。皆曰死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竟
#1際:原作『祭』,據顧本改。
#2唇:原作『腎』,據顧本改。
#3裹:原作『裹』,據顧本改。下四『裹』字仿此。
#4暗也:原作一『睹』字,據顧本改。
#5作:原作『在』,據顧本改。
#6胸:顧本作『鬲』。
#7意:原作『音』,據顧本改。
#8藏:原作『狀』,據顧本改。
#9而:顧本無『而』字。
#10肺:原作『脈』,據顧本改。
#11名:顧本『名』上有『故』字。
#12脈緊:顧本作一『痛』字。
#13脈緊:此二字原脫,據顧本補。
#14巔:原作『顛』,據顧本改。
#15俱:顧本作『但』。
#16青:顧本作『赤』。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一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來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五藏別論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方士,謂明悟方衍之士也。言互為藏府之差異者,經中猶有之矣。《靈蘭秘典論》以腸胃為十二藏相使之次,《六節藏象論》云十一藏取次於膽,《五藏生成篇》云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此則互相矛循爾。腦髓為藏,應在別經。楣;堅久切。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日奇恆之府。
腦合髓、骨、脈,雖名為府,不正與神藏為表裹。膽與肝合,而不同六府之傳寫,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府,故言藏而不寫。名日奇怛之府也。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日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
言水穀入已,糟粕變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住於中,但當化已,輸寫令去而已,傳寫諸化,故日傳化之府也。
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
謂肛#1之門也,內通於肺,故日魄門。受已化物,則為五藏行使,然水穀亦不得久藏於中。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
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以不藏精氣,但受水穀故也。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以未下也。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水穀下也。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氣。,則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