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6-正统道藏太玄部

108-正统道藏太玄部-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唐-王冰-第129页

不足則四支不用。
  脾之藏也。《針經》曰:脾氣虛則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涇波不利。涇,大便。波,小便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涇作經,女人月經也。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日微風。
  邪薄肉分,衛氣不通,陽氣內鼓,故肉蠕動。○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蠕作溢,《太素》作濡。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寫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并謂之經絡。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問,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勝理而司開闔,故肉蠕動即取分肉問,但開肉分以出其邪,故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復舊而邪氣盡。索,散盡也。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腎之藏也。《針經》曰:腎藏精,精含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脹,謂脹起。厥,謂逆行上衝也。足少陰脈下行,令氣不足,故隨衝脈逆行而上衝也。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腎合骨,故骨有邪薄,則骨節院動,或骨節之中,如有物鼓動之也。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云:寫然筋血者,出其血。楊上善云:然筋,當是然谷下筋。再詳諸處引然谷者,多云然骨之前血者,疑少骨之二字,前字誤作筋字。
  不足則補其復溜。
  然,謂然谷,足少陰榮也,在內踝之前大骨之下陷者中,血絡盛則泄之,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復溜,足少陰經也,在內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壯。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處,故云即取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邪所作以去其邪。
  帝曰:善。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衛行脈外,故氣亂於衛,血行經內,故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氣并於陽,則陽氣外盛,故為驚狂。
  血并於陽,氣并於陰,乃為艮中。
  氣并於陰,則陽氣內盛,故為熱中。貝,熱也。
  血并於上,氣并於下,心煩惋善怒。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喜忘。
  上,謂鬲上。下,謂鬲下。
  帝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泣,謂如雪在水中,凝住而不行去也。
  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氣并於血則血少,故血虛,血并於氣則氣少,故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氣并於血則血無,血并於氣則氣無。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氣并於血,則血失其氣,血并於氣,則氣失其血,故日血與氣相失。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平人,謂平和之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并客於分勝之問,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乙經》及《太素》云皮膚收,無不字。
  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日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聶,謂聶皺。辟,謂辟疊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攝辟,《太素》作攝辟。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實,謂邪氣盛也。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日實矣。
  新校正云:按《經》云: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疑剩喜字。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虛,謂精氣奪也。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黑滿,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動藏。
  則血泣氣去,故日虛矣。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