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義
經名:道德真經集義。明危大有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序
太上道德上下篇,凡五千餘言,內而葆鍊存養之道,外而修齊治平之事,無不備焉。此所謂內聖外王之學也。史氏列之申韓間,世因稱之黃老刑名,則與道家者流之所謂大殊,不能無病焉。蓋周衰,王道浸微,其垂世拯俗之意寓焉,而非一本諸自修也。而曹參蓋公以清靜無為有驗於治,其用之去經世之理不遠矣,矧出世之教由是而大者焉。或不求其端緒之奧,一概訾以為虛無怪誕之說,是豈真知道者哉。古今注疏凡百餘家,各持其見,而必以辭理該貫者為善,苟理塞義晦,辭雖工無取焉。盱江道紀危大有,端謹有志,行間探索諸家,擇其尤善者,類編成集,將募工鋟梓以傳,其志亦勤矣。使善味之者求之言外,踐之身心,則葆鍊存養之道內充,而修齊治平之事亦外著矣。道豈二哉,因其請,遂冒書於篇首。
歲昭陽作噩仲冬晦日,嗣四十三代天師三洞弟子張宇初謹序。
太上道德經,乃吾道經之祖也,以無為自然為體,以謙退慈儉為用,以致修齊治平之道,靡不具焉。葛玄真人曰:五千文實道德之源,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天人自然之經。倪文節公曰:老子五千文,誠修身治國之要道,濟時救世之良劑也。由此而觀,非特道經之祖也,三教諸經,亦豈外此而別有其理哉。當今聖明在位,特加崇尚,復設道司以掌其教,後之學者,必諳通經義,然後授以度牒。奈何世俗凋弊,讀亦未知,况其義乎。大有嘗於祝釐之暇,將諸家注釋校之,或異或同,有得有失,學者於此不能無惑,於是將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餘家注解,取其訓釋詳明,理長意同而不牽強者,集成一部,上下二卷,名曰《道德經集義》,欲俾後之學者,知一定之論,而無異同之惑也。若夫因義以明經,因經以造道,而樂乎無為之業者,豈無其人焉。
時洪武丁卯,盱江道紀危大有焚香謹書。
集義姓氏
河上公,河上丈人也。
呂氏,名知常。
何氏,名心山,字處尹。
李氏,名道純,號清庵。
劉氏,名師立,號真靜子。
倪氏,名思,號齊齋。
林氏,名希逸,號鬳齋。
蘇氏,名轍,字子由。
董氏,思靜。
晁氏,迥。
柴氏,元皋,字知白。
昊氏,名澄,號草廬。
道德真經集義卷之一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何氏曰:夫道者,元炁虛無,混沌自然,二儀從之而生,萬有資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強為之名曰道,故首章之首,宜以道一字句絕,如經中道沖而用之之章,亦是首揭一道字,尊而稱之以示人。於以見其高無上,其大無對,名以道立,故併標云。下句可道可名者,所謂道術為天下裂,以名為表者也。常道常名者,所謂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繩繩不可名者也。夫道乃常道,則名乃常名,而可道可名,皆其暫也。曰可則有可有不可,云胡而常,所謂強然即不然也。曰常則無可無不可,云胡而變,所謂自然即常然也。道其體而名其用也,有固為名,而無亦名也,道原於無,窅然空然,以名天地之始,物生於有,油然勃然,以名萬物之母。○李氏曰:虛無自然,真常之道,本無可道,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元始祖炁,化生諸天,隨時應變之道也。道本無形,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天地運化,長養萬物,著於形迹之名也。○林氏曰:道不容言,纔涉有言,皆落第二義。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何氏曰:無非暫無,自古固然,故曰常無。《列子》太易者,未見炁也,太初,炁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質之始也。循之不得,故曰渾淪,於無而觀,豈不微妙。有非暫有,無時不然,故曰常有。《列子》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又曰:有形則復於無形,於有而觀,豈無歸徼。此徼字老、列二注皆云歸也,乃歸宿之義,《莊子》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此也一有一無,欲於兩者,並觀而得之,他有所不欲觀者,非其道也。觀此兩者本同也,因出而異名,經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故本同而名異。妙無非無,妙有非有,故曰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有無同名為常,故得同稱為玄也。有無一也,無固玄也,有亦玄也,故曰同玄。經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復命曰常,經中三觀,曰妙曰徼曰復,後知觀復之觀,徼妙一也。○林氏曰:常無常有兩句,此老子教人究竟處,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有與無雖為兩者,雖有異名,其實同出。能常無常有以觀之,則皆謂之玄。玄者造化之妙也,以此而觀,老子何嘗專尚虛無。若專主於無,則不曰兩者同出矣,不曰同謂之玄矣。○倪氏曰:無與有,皆道之常,常無,道之未形者也,常有,道之已著者也。道常無亦常有,有無相生,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