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由道而生,仰德之育,故有尊貴之常。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下之所尊貴者,官爵而已。道德無形,人莫能爵之,是不可以洛之義也,如是則出於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皆自然之常理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
不自有其功之至也。
是謂玄德。
不可以測度故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始於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曰為天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萬物本道而生,得其母之義也。見萬物已生之衆,是知其子之義也。萬物有窮盡之時,而人道無休息之理,是復守其母之義也。如是則沒身,豈有危殆以相及乎。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塞其兌者,欲心不興於內也。閉其門者,常邪自施於外也。動,勞也。不勞苦而可保淳和之道。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開其兌者,道不全也。濟其事者,施為不窮也。不可救者,入患難而不復安強矣,故曰不救。
見小曰明,
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雲之木起於蔥青,千里之塗始於足下,此見小之義也。預識先知,非明而何。
守柔曰強。
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者不累月,此柔弱勝剛強之義也。
用其光,復歸其明。
光者,照於外者也。明者,內自照者也。用其光則知其子是也,歸其明則復其母是也。
五十三章
使我斗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大有知則知其道之要妙,故能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畏其亂得失,迷善惡,以施及於萬物也。
大道甚夷,
舉道之要以明非道。
民甚好徑。
不任自然,務敏於得,故好徑捷之跡形焉。
朝甚除,
除其荒穢以尚嚴整也。
田甚蕪,
禾稼盛之,義,如蕪生焉,非荒蕪之蕪也。
倉甚虛。
上下足食,無拾剋聚斂之事,非空虛之虛也。
服文彩,
文事之飾也。
帶利劍,
武事之備也。
厭飲食,
無饑饉也。
財貨有餘。
無窮乏之憂也。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務於好徑,至於財貨有餘,不任自然者多矣。失道之甚如盜者之相誇,不足貴也,故曰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謹其始也。
善抱者不脫,
保其成也。
子孫祭祀不報。
不拔不脫之至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上德也。真則不妄,信於下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其全真,故有餘以及於家。以其有餘,故能長以及其鄉。以其可長,故為豐厚以及於國。以其遂豐,故普遍行於天下。是善建不拔之明驗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見治身之道則知治己之身,見治家之道則知治己之家,見治鄉之道則知治己之鄉,見治國之道則知治己之國,見治天下之道則知治己之天下,不拔不脫由此可明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用此觀身觀家觀鄉觀國觀天下之道矣。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上德之人也。赤子,嬰兒之巽名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無恐畏之心,不傷於物,至誠所在,物亦知之,故不加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
握固則無所欲得而自執也。作則不因幣為而自動也。號而不嘎,其本固也,非精與和之至而何哉?
知和曰常,
知此和之至,可以常行而不離。
知常曰明,
知此常之義,復歸其明不難也。
益生曰祥,
保此常,守此明,日益日生至於盛大,無凶咎也。
心使氣曰強。
不求外助,內保久長,氣與道俱,不強何待。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有成形,老必及之,不知變道,非 道之用。已,止也。止而至於敗,微妙何容焉。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默運元機,物隨以化,家至戶曉,事有窮時,故不在於言。
言者不知。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問數寸爾,何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故言者非知之要也。
塞其兌,
內藏其明。
閉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