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301-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直解-宋-邵若愚-第13页

古人云:似則似,只未是。若肖則久矣,其細小也也夫。夫,助語也。學人當子細,若心有一毫一絲情識思念不盡,由屬形名度數之內,依舊生死輪迥,故先聖有此垂誠。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音掌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正,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老子曰:我有三德,甚可為寶。貴重之意其寶執而持之,可以治身,可以治國。一曰慈,以仁愛物。二曰儉,以寡於欲。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謙而不爭。夫慈則敏惠,故能勇於救物;儉則常足,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大器長。今捨其慈且取也勇,勇必害物。捨其檢且取也廣,廣則傷德。捨其後且取也先,先則人怨。害物、傷德、人怨,是死之道矣。夫用兵,慈愛不爭,乃天之道也。用慈以戰則為正,以守正則固。如天將救之,以慈衛護之。古之善為兵之士者而不用武,善戰者以慈愛救物而不用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謙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二者是謂配合也天,乃古之至極之德。古之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主者興事而為客,客者應敵不敢進一寸而甘退一尺。如是言之,是無意於爭也。是謂雖行應敵,無行同;攘臂所以表怒,今不怒,無臂同;仍引也事者欲爭,今不得已而應敵,與無敵同;執兵仗以表殺,今以慈為主,與無兵同,是以慈為寶也。老子曰:禍莫大於輕敵,易動也輕敵則幾喪失也吾寶。故兩國抗舉也兵相加,則慈哀於人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曰:吾言簡直甚易知,無所作為甚易行。天下之人以情識測度,欲見欲聞,欲為欲得,故莫能知,莫能行。此書言理有宗本,論事有君主也意。夫惟無不也知言之宗、事之主,老子日是以不知吾也。知我道者稀,嘆曰則我道貴謂無上也矣。是以聖人外被褐褐賤衣也而同塵,內懷至道如玉。如玉隱石,惟見於外,罕知其內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清靜經》云:內觀其心,是知也。心無其心,是不知也。能悟心無其心,此為尚矣。道者,心常無思無欲,寂然不知心之所住,若知者是病矣,夫惟能病知為病,則不被所知為障,是以不病。夫聖人之不病者,以其病知為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民,人也心虛寂,萬境自空,所以不畏萬物之威,則自知大威至矣。誡之曰無執小識小行狹其所居,無惡塵勞厭其所生。夫惟不厭者,藉有身為利,悟無相真常,故當自愛,是以不厭也。古人云:五蘊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後何處覓。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矜也自愛而不自貴,誇也故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由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為則招殺,害也勇於不敢則活。利也此兩者,或利或害,如天之所惡者,而孰誰也知其故?理也感激之道,是以聖人由難之。天之道,雖不爭而能善勝,雖不言而能善應,雖不召而報自來。天道坦然而若善謀也,使善惡不能逃,如天布網,雖恢恢寬大疏闊,罰惡賞善而分毫不失。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音碁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音卓,未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夫民責欲為奇,是故常不畏死,奈何感嘆之意立刑法,以死使民懼之?若使民忘欲而常自畏死,其間而有為奇者,以謂吾得執而殺之,以戒於眾,孰敢也?然以責欲為奇者,必自招其禍。常有司天也殺者殺,又何必代天行刑?不惟殘物傷生,仍亦自失天和。而代司殺者殺,是譬如代大匠斲。木匠也夫代大匠斲,施斤斧之勞,希有不傷其手矣。專刑罰治世,少有不失道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周時民之飢不足之意者,以其上食之廣,必稅之多也,是以飢矣。民之頑單而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矣。人之冒險而輕死者,以其上為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矣。惟上無以生為過厚者,是賢於貴天下之生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