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過,凡情逐欲,賤道貴財,聖人不貪,重真輕寶,若也修不為己,學乃為人,貪利則過生,爭名則咎至,聖人無欲則遣利,絕學則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備衆人之過也。○成疏: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聖人虛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諸境空幻,不見可歌之物,故於欲中,即不見欲相,既於欲不欲,何玉帛之貴乎。又達真假無差,故能忘學,學即不學,不學即學,學異不學,不學異學,故《西昇經》云: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備,防也,衆人執滯有為,不能忘學,故說學不學者,以防衆生之過息也。
學不學,復衆民之所過。
御注:學不學,復眾民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聖人不求過分之學,是於學不學,將以歸復衆人過分之學,以輔自然之性,故不敢為俗多欲。○御疏:凡夫貴難得之貨,故矯徇矜尚,以學性分之所無。聖人不求過分之學,常全自然之性,是於學不學,如此者將欲歸復衆人所過分之學爾。○河上公曰:學不學,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復衆人之所過,衆人學問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御疏:輔,佐也。自然,物之性本也,衆生起妄,失於性本,聖人慈誘,勸學無為,將以輔佐物之自然真性,故不敢為於俗學及多欲也。○河上公曰:以輔萬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而不敢為焉,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本也。○榮曰: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愛累真,學者以分別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顯,至道之性難明,不入於無為,但歸於敗失,聖人順自然之本性,輔萬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為,導之以歸虛靜也。○成疏:輔,助導也。言一切衆生,皆稟自然正性,迷惑妄執,喪道乖真,今聖人欲持學不學之方,引導令其歸本,但聖人窮理盡性,亦無為無不為也。今言聖人不為者,亦欲輔導群生,復此自然之性,故言不敢為也。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舉聖人忘學而能輔導衆生,故次此章,即顯為學之人,濟物之行,就此章內,義分有三別,第一引古證今,用遣文明,第二料簡勝劣,以為楷模,第三反俗合真,示其妙趣。
第一引古證今,用遣文明。
夫至道玄根,妙極真净,遺其耳目,視聽如愚,孔丘發覆而不知,顏回對言而莫解,故以智治國,如盜賊之害人,用道修身,契無為而各得,正之楷式,不在玆乎。則知虛白真源,理貫恬忘之外,重玄妙本,義超無有之因,非款啟之所聞,豈迷途之可抑。人行之事,其殆之矣,故曰曹溝既鑿,其身乃囚,秦貨既貴,厥宗亦墮,翔而後集,鳳嗚於高岡,衝而不飛,鵲退於遐路,逆時則喪,離道則亡,若能與物反行,斯其大順之理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御注: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樸,令如愚爾。○御疏:言古之人君,善能用道為化者,貴夫無為恬淡,非炫耀其道,明示於人,將導以純和,杜絕智詐,令質樸如愚爾。○河上公曰:古之善為道者,說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非以明民,不以道教民,使明智奸巧也。將以愚之,將以道德教民,使樸質不詐偽也。○嚴曰:昔者帝王,經道德,化神明,總清虛,欽太和也,非以生知起事,導俗務以明人也,將以塗人耳目,塞人之心,使人不得知,歸之自然,故人易治而世和平也。○榮曰:欲教令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國,不將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樸,分別智息,將以愚之也。○成疏:為道,猶修道之夫,實智內明,無幽不燭,外若愚昧,不曜於人,閉智塞聰,韜光晦迹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御注:君將明道以臨下,人必使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治。○御疏:人之所以難理化者,正以其智太多。智之太多,猶人君明道以臨下,是使下人役用其智,而生奸詐,故難理爾。○河上公曰:民不可治理者,以其智太多而為巧偽也。○榮曰:君上守質,臣下歸淳,未假威刑,自然順化,若也不行虛寂道德,唯用奸巧智慧,智多亂甚,故難理也。○成疏:治,理也,智,分別也。言衆生所以難理者,為心多分別,不能虛忘,故難化也。
第二料簡勝劣,以為楷模。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御注:以,用也。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理國,智多必作法,法作則奸生,故云賊國也。○御疏:以,用也。賊,害也。言人君任用智詐之臣,使之理國,智多則權謀將作,謀用則情偽斯起,偽起則道廢,有害於國,故云國之賊。○河上公曰:使智慧之人治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榮曰: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智慧奸巧傷害人深,國之賊也。質樸無智,任物自化,各事其業,俗樂家安,物我無傷,君臣俱泰,國之德也。○成疏: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若用明察俗以智治物者,既乖淳和,又同賊害,而前反後順,文豈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