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97-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疏-南齐-顾欢-第20页

言侯王守道,物皆從化,忽有人從安化中欲生詐偽之心者,老君言我將以道鎮之。又曰:混沌其心,令無分別也。又曰:無名之樸者,教戒是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
  註:言侯王鎮撫以道德,民亦將不欲,故當以清淨導化之。○疏:非但不得欲於有法,亦不得欲於此無清名之樸也。前以無遣有,此則以無遣無。有無雙遣,離一中道也。
  天下將自正。
  註:能如是者,天下將自正安定也。○疏:靜,息也。前以無名遣有,次以不欲遣無,有無既遣,不欲還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則遣之又遣,玄之又玄,所謂探微索隱,窮理盡性者也。既而一切諸法無非正真,稊稗瓦甓,悉皆至道,故云天下自正,此一句結衆妙之門也。○御日:無名之樸,亦將不欲者,言人君既峽無名之樸鎮靜之,蒼生不可執此無名而令有逃,將恐尋進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於欲,無欲亦忘,泊然清净,天下自正也。又曰:道常無欲,樂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天地者道之臣也,君王法道行戒,臣下之心悉皆自正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註: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名,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行,民得以全也。○疏:上者高昇,是超出之名,德者得也,以尅獲為義。言上德之人,妙契道境,境智冥會,得失兼忘。得失兼忘,故言不德。境智冥會,故言有德。有德則遣其失,不德則遣其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註:下德謂有號鎰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以有名號及其身,故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註:言法道安靜,無所施為,故無以名號為也。○疏:以,用也。上德無為,至本凝寂,而無以為,迹用虛妙,此名無為而為,為即無為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註:言為教令,施政事皆以為己,取名號也。○疏:心不忘德,故稱為之。亦仍有事,故言有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註:上仁為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也。為之者,為仁恩也。功成事立,無以執為也。○疏:仁,慈悲也,有心覆育,故言為之。不貴恩報,故言無以為。確論上仁不及下德,對義仁勝,故稱無以為。三寶之中,以慈為首,故五德之內,亦以仁為先者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註:為義以斷割也,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賦下以自奉也。○疏:義主正惡裁非,即經中戒律是也。然戒律之本,被下機士涉有為,未階虛妙,故言為之有以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註: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也。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也。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得應也。○疏:禮尚威儀,即經中教齋威儀等是也。且至道沖寂,大象無形,今乃賤素貴華,重文輕質,不崇恬淡,唯尚威儀,雖為漸教法門,而未能與理相應,非但內乖於道,而乃外亦不能應物,故言莫之應。○盧曰:玉帛之禮,以為行聘之端,故日上。爵命有度,故日為之。禮節煩多,玉帛斯竭,下不供上,故日而莫之應。以不應,故刑罰行焉。
  則攘臂而仍之。
  註:言禮煩多不可應,則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之也。○御曰: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相仍引也。○疏:仍,因也。禮尚往來,更相責望,因其禮薄,即攘臂怒之,欲明上禮為教之弊,故《莊子》云:魯酒薄而邯鄲圍,即其事也。
  故失道而後德,
  註:言道衰而德化生也。○疏:德,上德也。衆生感衰,道化斯隱,應物隨時,下德方見。
  失德而後仁,
  註:言德衰而仁愛見也。○疏:德化漸替,仁恩繼之。
  失仁而後義,
  註:言仁衰而分義明。○疏:仁慈不行,厥義方起。
  失義而後禮。
  註:言義衰則禮施,聘行玉帛。○御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則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醨之世,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以為之者也。○疏:自道喪澆醨,於斯為極,不能止惡,方事節文,雖復強作威儀,而浮偽以甚。
  夫禮者,忠信之薄,
  註: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亂之首。
  註: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疏:徒日外彰
  文飾,未是情發於中,既非信實之厚,適足忠誠之薄,不懲淫勃之原,更資昏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註:不知而言知,是前識,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也。
  而愚之始。
  註: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御曰:禮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