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反還其初。重,多也。積,畜聚於內也。德,所得於天之冲氣。克,勝也。極,終窮也。有,保有之。國以喻人之身。嗇於用氣,則虧者全,衰者盛,而早得以反還其初,所得之冲氣畜聚於內者,有增無减。氣充滿則能勝外物,無有能耗損傷害之者。氣之生息不絕,莫知其終窮之時,非如凡人之氣老則衰耗竭盡至於終窮也。氣無終窮,則能保有其身,而形長留於世矣。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上文言保守身形由於積德。德者,萬物身形之母。保有身形者,以能保有身形之母也,故可長久。氣為身形之母,氣能留形,形亦能留氣。氣之生於下,如木有根,養形以培根則根深不拔;氣之榮於上,如果有蒂,養形以滋蒂,則蒂固不脫。根不拔則木永不枯瘁,蒂不脫則果永不隕落,此身所以長生,目所以久視,而能度世不死也。深根固蒂,形之留氣;長生久視,形之留氣也。
右第五十章
道德真經註卷之三竟
#1 上仁者:原脫『上』 ,據粵雅本補。
#2 二者:原作『一者』,據粵雅本改。
#3 失譽:原作『失舉』,據粵雅本改。
#4 雖高:『高』字原脫,據粵雅本補。
#5 中之有子:『中』前疑脫『母』。
#6 吾何以知其然哉:通行本此句後有『以此』二字。
#7 舉手搖足:『手』原作『乎』,據粵雅本改。
#8 正者之政:『政』原作『三』,據粵雅本改。
道德真經註卷之四
臨川吳澄述
德經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小魚也。國大則民眾,治大國當以簡靜,不可擾動其民,如烹小魚,唯恐其壞爛而不敢擾動之也。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莅,臨也。鬼,天地之氣。神,靈怪也。人之氣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有道之主以道臨莅天下,簡靜而不擾其民,故民氣和平,充塞兩間,相為感應而天地之氣無或乖戾,故鬼不為靈怪興妖灾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鬼所以不靈怪者非不靈怪,雖能靈怪而不為妖灾傷害人也。所以不傷害人者,非自能如此也,以聖人能使民氣和平,不傷害天地之氣,天地之氣亦和平而不傷害人也。曰鬼曰神,皆天地之氣,名二而實一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交,皆也。天地之氣不傷害人者,以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也。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者,以其簡靜而民氣和平也。兩者不相傷,皆由於聖人之德,故皆歸德於聖人也。
右第五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會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眾水之交會也。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或曰牝字其一疑衍。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恃其尊,謙降以下小國,則能致小國之樂附;小國甘處於卑,俯伏以下大國,則能得大國之見容。下以取謂大國能下以取小國之附,下而取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容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下小國者,欲兼畜小國而已。小國下大國者,欲入事大國而已。兩者皆能下,則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為下。章首下流之喻以喻大國非在人下而能下者,牝牡之喻以喻小國素在人下而能下者。
右第五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萬物之奧,萬物之最貴者。奧,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室,室在內,故室為貴。室中之制,東南隅曰穾,東北隅曰宦,西北隅曰屋漏。奧,尊者所居,故奧為貴。道之尊貴猶寢廟堂室之奧。寶,人所重,善人向道而進脩,可以取重於人。不善人向道而改悔,亦可以自保其身。○穾音杳。宦音頤。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申言善人之寶。善人以道取重於人,嘉言可愛,如美物之可以鬻賣;卓行可宗,高出眾人之上。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申言不善人所保。不善人以道保身者,畏威寡罪,身獲全安,是不善之人,道亦何嘗棄之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申言道者萬物之奧。有道之人,天命之以君師之位,.則立之為天子;君命之以師傅之職,則置之為三公,皆以有道而貴也。拱璧,合拱之璧。駟馬,一乘之馬。拱璧先駟馬猶《春秋傳》言乘韋先十二牛也。坐,跪也。朝騁之享,駟馬陳於外,執拱璧以將命曰先朝聘。以拱璧駟馬為至貴而未足貴也,不如跪而進此道之尤貴,天子三公之貴以此道,拱璧駟馬不如此道,故萬物貴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