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遜則德彰,謙和則人服,使人則人盡其力,弘化則化洽無疆。故曰用人之力也。悅以使人者,兌卦辭曰:兌,悅也。順乎天而應乎人,悅以使人,人忘其勞。悅以犯難,人忘其死。此歎美悅之所致,亦申明應人之德也。先以悅撫民,然後使之從事,民皆竭力,忘其從事之勞。施悅於人,所致如此,豈非悅義及人,能使人勸勉矣。是則怒而戰者危事也,武為己任者凶德也,争而勝者強梁也,虐以使人者召禍也。於身於國,何所利哉?
是謂配天,古之極。
注:善勝是不争之德,為下是用人之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
疏:此總結上來四善之行,不争之德,能行之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
義曰:惟后配天,代天理物,必資睿德,以致人和,且三寶以慈儉為先,四善以謙讓為要,不伐功於武勇。自叶止戈不求勝於戰爭,果能合道,然繼以為客退尺之義,是懼輕敵罹殃,兵刃將交則哀者獲勝矣。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疏:前章明善士為行不争,故可以配天。此章明用兵有言,輕敵則幾亡吾寶。初一句標宗以設問。次六句示行以辨明。後四句申戒用兵,知慈哀者必胜。○義曰:致理之君,弘慈為本,執謙守己,以禮下人。三寶四善之功,戒之至矣,讓王為客之義,慎亦審焉。既躁進而不能,在勇退而為可,無攘無執,何禍何憂?所寶克全,用哀為勝,斯言顯矣。而孰知孰行,知者甚希,則者為貴。此兼通前後章之旨也。
用兵有言:
注:老君傷時王殘人於兵,故託古以陳戒。有言者,謂下句也。
疏:老君疾時輕敵政禍,樂戰殺人,故託古以申誡。所稱有言,謂下句也。
義曰:大道以好生惡殺,代人以樂戰傷民。為君則貪利土疆,鏖兵絕域;為臣則圖懋功賞,轉戰窮荒,骨糞丘原,血塗草莽。老君憫其赤子,念彼無辜,演法垂文,以陳至戒。是知兵者非盛德之器,戰者是凶危之機,好生之君不得已而方用,用而不戒,斯暴也哉。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疏:吾者,用兵之人也。先唱為主,後應為客。主先唱示生事而貪,客後應示以慈自守。欲明古者用兵常有戒令,當須以慈自守,不可生事而貪。故云不敢為主而為客。
義曰:夫安居之世,先動者為主,後應者為客。陳兵於野,先動者為客,後應者為主,斯用兵主客之定分也。兵法言之,反有先後。然客主之道,胜負之宜,决於善謀,不尚武力。若殺人而取勝,輕敵而立功,禍福不預萌,存亡安可保?故曰:將者,人之司命也。生死猶轉機,得失如反掌,可不慎乎?老君戒令守柔,使之揣敵,不敢先唱以始禍,固在應敵而不争。苟在愛人,豈欲求勝?以慈以讓,庶必保全者,體此而用之,必天救而慈衛矣。
不敢進寸而退尺。
注: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客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寸,而退於尺也。
疏:夫以道退守則善勝,進兵取強則敗亡。故進雖少猶傷於貪,退雖多愈得謙讓。今鄙其競争,則云不敢進寸。尚其慈讓,故云退尺。
義曰:夫以道為國,不恃軍功,用德牧人,寧勞武力。且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驅彼蒸人,執持凶器,深入敵境,自掇危亡,豈為理國之務也?且貪進必樂殺,樂殺則殘人,勇退必懷慈,懷慈則體道。能體道而退尺者,可謂萬勝萬全矣。
是謂行無行,
注:為客退尺,不與物争。雖行應敵,與無行同也。
疏:夫行師在乎止敵,止敵貴乎不爭。今為客退尺,善胜不争,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
義曰:應敵出師,蓋不得已,豈果敢於行師乎?以慈守眾,以德撫人,既不銳於争鋒,復無心於克敵,自然德勝也。《靈寶經》云:守道之士以戒檢心,彼來加我,志在不報。此其謂歟。
攘無臂,
注:攘臂,所以表怒。今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
疏:注云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故曰攘無臂。
義曰:夫士之怒也,裂眦衝冠,奮衣攘臂,將銳於争戰矣。道之為理,惡殺尚慈。既已不争,固當無敵。設有應敵,不得已而出師,非務力争,故若不攘臂矣。
仍無敵,
注:仍,引也。引敵者,欲争不争,故若無敵可引。
疏:仍謂引也。夫引敵,欲有所争。今以不争為德,是若無敵可引,故曰仍無敵也。
義曰:既無仍引,非在戰争,有敵不争,固若無敵矣。
執無兵。
注: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為主,故雖執與無兵同。
疏:執,猶持也。兵者,五兵戈矛之屬也。夫執兵者,將欲殺敵,以慈為主。自戢干戈,則雖有兵,本無殺意,是則與無兵同也。
義曰:法道為君,不務兵戰,既非獲已,應敵帥師,兵克在和,師出以律。無拓土開邊之志,無争鋒斂怨之心,行若無行,敵若無敵,攘若無臂,執若無兵。推此四無,叶夫三寶,則射軛夾脰之矢,烏號繁弱之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