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7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通玄真经注-宋-朱弁-第24页

,不忍而為非,未必免於禍。
  君子為善未必要福,去非未能遠禍,終不捨義以求福。易行而脫禍,何則?如是性不可草,心苟無二故也。
  故君子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即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故雖處貧賤而猶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君子進不以為幸,義得之也。不遇不以為恥,悔何有焉?所存道義,豈苦貧賤哉?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即心亂。心治即交讓,心亂即交争,讓即有德,争即生賊。有德即氣順,賊生即氣逆。
  一其心則順而正,二其氣即逆而衺。正則道隆,邪則害生。道存則神清,清則和治,賊生則氣濁,濁則争亂。既濁且亂,亡無日矣
  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二氣者可以道而制也。
  難以事消,可以道制。
  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至,禍積則怨至。
  人能行之,天能鑒之,善惡心臻,有如影響。
  官敗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憂解,病甚於且瘉,故慎終如始,即無敗事也。
  官敗失於正法,孝衰匿於私房。憂雖暫解,猶慮患生,病雖且瘉,仍宜節欲。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也。
  老子曰:舉枉與直,如何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所謂同污而異泥者。
  知人不易,舉人必明。今舉枉為直,以愚為賢,豈有同污而異泥也?
  老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
  聖人一死生,不利彼此,故無死生。愚人異死生,利在得失,故淪死生。
  道縣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調,風雨不時,人民疾飢。
  道係於天,物產於地,中和在人。人者,天之精也,地之靈。故為人之主,必和洽其氣,安撫萬物,則風雨不愆,灾害不作也。
  老子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
  一言有益,萬兵非貴。一事可尊,和璧非寶。
  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雖安,忘戰者危。故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大國莫若修德,小國莫若事人,則征伐不興,上下安泰也。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
  非道不御。
  能勝敵者,必德者也,
  非德不勝。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用賢者之力,得眾人之心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勝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唯保謙柔眾不能勝,故能成其勝也。
  通玄真經卷之四竟
  通玄真經卷之五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縉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道德篇
  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備所得之總名也。且《文子》總有一十二篇之目各異,唯《道德》再舉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據之德也,但非至道與玄德爾。所以首篇《道原》後篇《上德》原稱道本,上乃德極,唯原上之用玆一篇。唯道德之體各歸本自然,人間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倫,死而不朽者,莫若此篇耳。
  文子問道。
  夫道絕學,至理無問,斯所問者,蓋觸類之道也。
  老子曰:學問不精,即聽道不深。
  人之學者,欲復其性也。因好問而成待間,假修學以至無學。若不精於此,何窮深旨矣?
  凡聽者將以達智,
  達聖哲也智。
  將以成行也,
  成仁義之行。
  將以致功名也。
  致同佐之功。
  不精不明,不深不達,
  精則明,深則達。
  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上學體道以達智,中學好道以成行,下學游道以至名也。
  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淺深,比也。
  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誠。
  聽彼不深,則無今知之明,斯未造其極者也。夫未明於中,行誠於外者,未之聞也。
  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
  謂損其氣以處道。
  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
  內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
  專精積蓄,內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
  專一所得,意無分想,則明納理本,盡其精妙自然,物不能遷,與時俱精矣。
  夫道者原產有始,
  肇生有形。
  始於柔弱,成於剛強,
  始夫道母,氣皆柔弱;成乎形質,性乃剛強。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