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忘情,則無知之累,是謂真知。能而不為,則無能之巧,是謂真能。若發乎無知,又何以能情?若發乎不能,又何能為也?道常無為而不無為。聚塊也,積塵也,雖曰無為,豈道也哉?故曰:雖無為而非理也。
范曰: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至人無積亦虛而已,故體道在己,未嘗居而有之也。然善貸且成,豈常有心於泛應哉?形物之著,咸其自受爾。故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應而不藏,其靜若鑑;和而不唱,其應若響。順物自然,無容私焉,是其道之所以若物者歟。夫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故曰:物自違道。同於道者,道亦得之,故曰:道不違物。善若道者,耳目有所不用,即耳目以求道,則視聽雖詳,只為聾盲。心力有所不用,即心力以求道,則形智雖勞,只為極桔。又烏能當於道哉?惟道之運,無乎不在。瞻之在前,隨之不可;忽焉在後,迎之不可;用之彌滿六虛,則塞乎天地之間,而不睹其端倪也;廢之莫知其所,則入於窈冥之間,而莫窺其眹兆也。遠玄者,玄亦遠之,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近玄者,玄亦近之,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惟即默而識者乃能得之,惟率性而行者乃能成之。道之在我,其無所失矣。故古之人知而忘言,是為真知,乃無所不知;能而不為,是為真能,乃無所不能。若夫聚塊也,積塵也,蔽於莫為,豈所謂道者哉?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卷之十一竟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卷之十二
晋張湛、唐通事舍人盧重玄解
宋政和訓、宋左丞范致虛解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湯問
張曰:夫智之所限知,莫若其所不知,而世齊所見以限物,是以大聖發問,窮理者對也。盧曰:夫萬物之情,各貴其生,不知養其所注。生而愛身以喪其生,故此篇去形,全以生通其情,情通性達,以契其道也。政和形而上者神不可測,形而下者物不可窮。世之人以耳目之所及而期視聽之所不至,則淺矣。范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則湯之所問,革之所答,固未易為。淺見寡聞者,道也。一曲之士,怖其逕庭,乃以是篇所議為迂誕恢詭,昧君子之言,豈俗學之弊歟,與拘虛坎井者奚異哉?
殷湯問於夏革革字,《莊子》音棘曰:古初有物乎?疑宜混茫而已。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
今之所以有物,由古之有物故也。
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後世必復以今世為古世,則古今如循環矣。設令後人謂今亦無物,則不可矣。
政和:《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地之間,古猶今也。
殷湯曰:然則物無光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
今之所謂終者,或為物始,所謂始者,或是物終。終始相循,竟不可分也。
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謂物外事先,廓然都無,故無所措言也。
盧曰:後世必以今日為古,何殊今日問古耶?安得無物也?由湯以上古為先,然則物始事先,更相前後,此不可知也。
政和:無端之紀,莫知其極。始終之不可,故又烏知先後之所在?然在物之內,雖時無止始終先後,猶有數焉,故曰:烏知其紀而已。自物之外,自事之先,以智之所知而窮其智之所不知,則亦惑矣。故曰:朕所不知也。
范曰: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仲尼告之,曰:古猶今也,蓋時徙不留,物逝無舍。昔日以為今者,今日視之則為古矣;今日以為今者,後日視之則為古矣。然則後何以異於今,而今何以異於昔耶?爰自氣母一判參差,萬類充牣兩間。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始終相反,如環無端。自非大明終始者,焉知其所始?焉知其所終?雖然,終始無故,惟其時物猶可得而致知也。若夫自物之外有不物者存,自事之先有無事者存,無古無今,無始無終,雖聖人於此,殆亦未之或知也。
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湯、革雖相答,然於視聽猶未歷然,故重發此問,今盡然都了。
革曰:不知也。
非不知也,不可以智知也。
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
欲窮無而限有,不知而推類也。
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
既謂之無,何得有外?既謂之盡,何得有中?所謂無無極,無無盡,乃真極真盡矣。
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或者將謂無極之外,更有無極;無盡之中,復有無盡;故重明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也。
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知其無,則無所不知;不知其有,則乃是真知也。
政和:若域之內,則上下八方為有;若方之外,則上下八方為無。自有觀徼,則有極盡;自無觀妙,則無極盡。故湯之問革而革多以不知為言也。
范曰:夫物量無窮,烏至而倪小大?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則迷亂而不能自得矣。上下八方,豈易得而致知耶?故無則無極,上下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