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不至大为窜乱。若刘歆挟名父之传,当新莽之变,前典校书之任,后总国师之权;加汉世书籍皆在竹帛,事体繁重,学者不从大师,无所受读,不如后世刻本流行,挟巨金而之市,则捆载万卷,群书咸备也。若中秘之藏,自非马迁之为太史,则班嗣之有赐书,杨雄之能借读,庶或见之,自余学者无由窃见。故歆总其事,得以恣其私意,处处窜入。当时诸儒虽不答,师丹、公孙禄虽奏劾,然天下后世则皆为所丰蔀而无由见日矣。孔子六经不亡于秦政之烧书,而乱于新歆之校书,岂不痛哉!王允谓「不可令佞臣执笔。」若校书之权任,尤先圣大道所寄,岂可使佞人为之哉?徒以二千年经学乖讹,有若聚讼,童年而搜研章句,白首不能辨厥要归,科罪刘歆,犹未当其狱也。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服氏,齐人,号服光’」
《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名婴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苏氏曰「东海人,为博士。」晋灼曰「《儒林》不见。」师古曰:「苏说是也。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按:《易》学为歆乱伪之说有三,而京、焦之说不与焉:其一,文王但重六爻,无作上、下篇之事,以为周公之作,更其后也;其二,《易》但有上、下二篇,无十篇之说,以为孔子作《十翼》,固其妄也;其三,《易》有施、孟、梁丘,并出田何,后有京氏为异,然皆今文之说,无《费氏易》。至有高氏,益支离也,今分辨于下: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日者传》「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法言问神篇》「《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问明篇》「文王渊懿也。重《易》六爻,不亦渊乎!」《汉书杨雄传》「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于是重《易》六爻。」此皆西汉前说辞之未着,若何而有上、下之篇,殊令人不可通晓。考马融、陆绩之说,皆以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见《周易正义》一此必有所受。《志》云「文王重六爻」,盖未敢骤改西汉旧说,以骇观听,而又云「作上、下篇」,则是明以为文王作《卦辞》矣。其辞闪烁,所谓「诬善之人,其辞游」也。其辨详《经典释文纠谬》。
此《志》叙周王孙、服光、杨何、蔡公、韩婴、王同诸《易》先师《传》皆二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然则《易》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皆合,以其简帙繁重,分为上、下二篇。史迁《太史公自序》称《系辞》为「《易大传》」,盖《系辞》有「子曰」,则非出孔子手笔,但为孔门弟子所作,商瞿之徒所传授,故太史谈不以为经而以为传也。至《说卦》《序卦》《杂卦》三篇,《隋志》以为后得,盖本《论衡正说篇》「河内后得逸《易》」之事。《法言问神篇》「《易》损其一也,虽蠢知阙焉」,则西汉前《易》无《说卦》可知。杨雄、王充尝见西汉博士旧本,故知之。《说卦》与孟、京《卦气图》合,其出汉时伪托无疑。《序卦》肤浅,《杂卦》则言训诂,此则歆所伪窜,并非河内所出,宋叶适尝攻《序卦》《杂卦》为后人伪作矣。《习学记言》歆既伪《序卦》《杂卦》二篇,为西汉人所未见,又于《儒林传》云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此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叙《易经》十二篇,而托之为施、孟、梁丘三家,又于《史记孔子世家》窜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