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闻见,随纪年代,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举而叙之。”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爰钚蜗螅肇乎苍史。仰观俯察,鸟迹垂文,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书,采苍颉古文,综其遗美,别署新意,号曰“籀文”,或谓“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适时简要,号曰“小篆”,善而行之。其苍颉象形,传诸典策,世绝其迹,无得而称。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来,犹或参用,未之废黜。或刻于符玺,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往往人间时有见者。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孽也,孽乳浸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来远矣。先生曰:“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愧无隐焉。隶草攸止,今则未闻,愿以发明,用祛昏惑。”曰:“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以名其书朴略微而历礻┆增损,亟以湮沦。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首变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稿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妍,润色之中,失于简约。伯英重以省繁,饰之祭,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鹜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而前辈数贤,递相予盾,事则恭守无舍,仪则尚有瑕疵,失之断割。逮乎王云、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揆其理。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先生曰:“于戏!三才审位,日月烛明,固资异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无相夺伦,父子联镳,轨范后昆。”先生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之义,其可闻乎?”曰:“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行书)褚遂良撰○正书,都五卷。(共四十贴。)
第一,乐毅论。(四十四行,书付官奴。)
第二,黄庭经。(六十行,与山阴道士。)
第三,东方朔赞。(书与王循。)
第四,周公东征。(十一行。)年、月、日、朔小字。(十四行自誓文。)尚想黄绮。(七行。)墓田丙舍。(五行。)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四行。)郎耶临沂。(三行。)羲之顿首、顿首,一日相省。(四行。)行三一之法。(四行。)尚书宣示孙权所求。(八行。)臣言郎琊新庙。(四行。)晋侯侈。(六行。)
○草书,都五十八卷。
第一,永和九年。(二十八行,兰亭序。)缠利害。(二十二行。)
第二,爰有猗人。(九行。)庾新妇。(五行。)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书。(八行。)十一月七日,羲之报,知少は。(五行。)十二月六日,羲之报,一昨因暨主簿书。(六行。)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七行。)臣羲之言,严寒不审。(四行。)臣羲之言,伏惟陛下。(五行。)雨凉,佳得书。(五行。)问庶子哀摧。(四行。)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期晚生不有。(六行。)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顿首,二旬哀悼。(五行。)羲之报,曹妹。(五行。)羲之顿首,违远亡嫂积年。(八行。)昨殊不散。(三行。)殷中军奄忽哭之。(三行。)第五,羲之死罪,亡兄灵柩。(七行。)五月七日,羲之顿首、顿首,昨便斩草,亡嫂尚停此。(十行。)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五行。)秋中,诸感切怀。(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得示,慰吾频以服散。(三行。)二十三日,发至长安。(八行。)羲之死罪,不审何定尚扶持。(四行。)适远告承如常。(五行。)
第七,羲之顿首,舅夭殁。(四行。)羲之顿首,奄承遘难。(五行。)羲之顿首,君眼目。(五行。)六月十五日,羲之顿首,大行皇帝崩。(四行。)大行皇帝。(五行。)月半增感伤,奈何。(四行。)
第八,谢新妇,春日感伤。(七行。)羲之死罪,无亦永往。(七行。)谢范新妇,得富春还疏。(十行。)向书至也,须君至射堂。(四行。)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比夏交。(十一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之宗。(十七行。)君须复以何散怀。(七行。)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离得兄弟。(五行。)延期官奴小女。(七行。)不图祸痛,乃将至此。(二行。)日月如驰窀弃背。(五行。)行近,遣书想即至。(二行。)比书慰也,汝不可。(六行。)
第十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六行。)未复知问晴快即转胜。(七行。)去血有损不堪耿。(三行。)月行复半,痛伤兼摧。(三行。)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纪。(四行。)柳匏比问贼。(五行。)足下犹未佳。(四行。)羲之顿首,卿佳不,家中犹尔。(八行。)
第十三,遍热既{宀歹}一且盛农。(五行。)知龄家祖可悲慰。(九行。)山下多日不复意问。(十行。)晚复热,想足下。(八行。)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书云,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