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望诊遵经书名:望诊遵经作者:汪宏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 <目录><篇名>叙属性:予先君石城翁。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 而施之。适足以杀人。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作内经。卢扁雷桐。莫 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旨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
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顾欲知其诊之 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 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着见于四诊焉。岂但明乎血气经络皮肉筋骨。与夫病之五脏六腑。
症之七情六淫也哉。盖着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 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昔贤所谓明理 者。明此理也。辨证者。辨此证也。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不辨。则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 经。予先君曰。入门矣。未入于室也。经文深奥。诊法精微。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其细目。慎之哉。穷理尽性 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托。生死之所相关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余退而 志之。恒以自警焉。今着遵经。有感于是。因书篇首。以告后人。
\x光绪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广 氏书于西安航埠\x <目录>卷上<篇名>诊法常以平旦属性:灵素谈医妙入神。穷源探本在清晨。时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与真。有疾音容俱转变。无 色脉自 调匀。常经万世皆师范。诊视须当永奉遵。原夫昧爽方兴。天道之阴阳中正。黎明甫启。人身之志气清灵。
观形以验温凉。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动静。法不离经。斯时也。九候无差。五音悉准。有过易窥。有偏易诊。辨 三因之虚实。气色分明。察五脏之盛衰。精神平允。见微知着。固能判断吉凶。原始反终。更足周知生殒。盖 观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由是参病情。稽诊法。指下融通。心中浃洽。脉息共形容合论。推究无穷。声音 与气色交参。变通不乏。譬若权衡正直。观俯仰而较锱铢。亦如尺度均同。计毫厘以分阔狭。况乎因人 矩。候气平章。不似日中之温暖。不同夜半之清凉。营卫会于脉口。气色见于明堂。有证皆显。无隐弗彰。经 络均匀。按法真堪处变。规模宏远。持平可以为常。尔乃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识 彼。寒多热少。分脏腑之盈亏。暮重朝轻。析阴阳之表里。故察人情。观日晷。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即从权而 诊视。不执其经。然触类以引伸。难逾厥旨。若夫金乌返照。玉兔腾精。病因时而进退。气随日以流行。有平 脉时脉。有正声变声。诊或违夫昼夜。治即昧于重轻。是则望闻问切之方。皆失其正。补泻迎随之法。不得 其平。于是圣人。著作内经。申明平旦。合四诊而同观。会三才以参看。有为有守。广宇内之栽培。无党无偏。
协时中之条贯。是以德迈羲农。功高霄汉。宜其达四海以讴歌。历千秋而灿烂。不然。何以为医学之范围。
妙化育而参赞。
<目录>卷上<篇名>望色常宜定静属性:平明诊法已敷陈。望色还须气息匀。更待伊芳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论精神。扶持当缓缓。言语莫频频。坐卧 情和洽。寒温服适均。医家看视宜恬静。邻里瞻观慢博询。休谈长与短。应辨假和真。成败所关。死生攸寄。
脉息岂无隐微。声音亦有同异。神凝志一。始能融会贯通。理明义精。方可引伸触类。脏腑之情蕴奥。安可 粗心。气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楼阁葱茏。或敷脂粉兮。污其颜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确。即使十全之技。看视无从。却愁仓卒又持灯。尤恐奔波多乱目。俗医治病。还道 这气色朦胧。无甚差错。咦。纵然仿佛分虚实。只在依稀想像中。
<目录>卷上<篇名>明堂周身部位属性:欲观气色。先识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
灵枢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
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
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男女异位。
男子色在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女子在面王。为膀胱 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
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所谓明堂者。鼻也。庭者。颜也。阙 者。眉间也。面王者。鼻准也。下极者。阙庭之下。两目之中也。颊外谓之绳。膝盖谓之膑。口旁大纹为巨分。颊 下曲骨为巨屈也。色之见于明堂。犹脉之出于气口也。气口者。血脉之大会。明堂者。呼吸之宗气也。气口 明堂。其义一也。
<目录>卷上<篇名>明堂六部提纲属性:明堂望法。有五脏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脏腑之部为内。四旁肢节之部为外。横分之为上下。竖 分之为左右也。以内外言之。色见于内部者。其病在内。色见于外部者。其病在外。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 病自外走内。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内走外。内者重。外者轻。从内走外者。脏传腑。腑传表。由重而轻 也。从外走内者。表传腑。腑传脏。由轻而重也。此内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见于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见 于下部者。其病在下。色从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从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为阳。下 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不行极而上。阳病自上走下为重。自下走上为轻。阴病自下走上为重。
自上走下为轻。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见于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见于右部者。其病在右。色从右 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从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为阳。右为阴。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 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自左走右为从。自右走左为逆。女子自右走左为从。自左走右为逆。此左右之辨 也。由是而五色交错。六部合参。则又各有行走。各有逆从。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顺 逆。而断其吉凶焉。然其色之行走。于意云何。盖其色上锐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锐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 法。而内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纲也。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谓欤。
<目录>卷上<篇名>面貌分应脏腑属性:既察明堂之部位。当观面貌之部位。盖内经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则。脏腑经络相 通。表里上下相贯。血气周流。无有间断。以故气色见于明堂。即以明堂分脏腑。气色见于面貌。即以面貌 分脏腑。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 者。鼻先赤。此热病之脏部也。热病从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气正之时日而愈也。推而论之。则热 病之死生间甚。时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阳之脉色荣颊前。太阳之脉色荣颧骨。则 是以颊前为少阳之部。以颧骨为太阳之部矣。其曰。荣未交者。是病未传也。则荣已交者。是病已传也。视 其交于何部。而断其传于何经也。设或色见少阳之部。诊得少阴之脉。或色见太阳之部。诊得厥阴之脉。
此为阴阳争见。表里皆病。所谓两感者是已。不言阳明者。缺文也。夫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 中。挟 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故其为病也。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如经云。面热者。
足阳明病。仲景云。阳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为阳明之诊也。更有腹胁膈之分焉。所谓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气筋骨。亦各有分部焉。
灵枢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 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盖以五脏之属。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风病之诊又不同。心风诊在口。
其色赤。肝风诊在目下。其色青。肺风诊在眉上。其色白。脾风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诊在肌上。其色黑。凡 若此者。务须沉潜反复。融会贯通。病虽变出多端。医者常若可见。庶乎其不瘥矣。至于幼科五脏之部。痘科八卦之位。
盖因内经诸法。隐其文。彰其义耳。能精乎此。亦可触类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HT 。HT 、颊 肉也。宜从之。)
<目录>卷上<篇名>五官分应五脏属性:既知面貌分五脏。当知五官分五脏。何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故周礼疾 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 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是以内经 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面有五脏之分。诊于窍。则窍有五脏之别。盖无往 而非五脏之所属。亦无往而非五行之所属也。且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血气皆上于面。而出空窍。其精阳气上出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味。走唇舌而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 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释之者曰。
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也。色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也。目 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实也。
色浅青者。正虚也。唇黄。脾病也。色深黄者。邪实也。浅黄者。正虚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实 也。色浅红滋短者。正虚也。耳黑。肾病也。色深黑者。邪实也。色浅黑者。正虚也。盖以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因 五官以分五脏也。然五官之分。有视形容之法焉。有观气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脏。或因气色分五脏。
则又各有提纲。各有条目。详述于后。可以参观。所谓耳目不违心。结诸心形诸色也。夫形色之理。阴阳之 道也。阴阳也者。合之。则脏腑经络。具一阴阳也。分之。则耳目口鼻。各一阴阳也。身体之大。毫发之微。莫不 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阴阳之道焉。邵子所谓物物具一太极者。可不引之相发明哉。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分应五脏属性:既知五官分五脏。当知五色分五脏。盖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经云。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脉。黄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盖以色应脏。以脏合形也。然或察部以言脏。或察色以言脏。亦 犹诊脉之法。或以气口寸关尺分五脏。或以弦钩代毛石分五脏。夫弦钩代毛石者。五脏之气。见于血脉 也。青赤黄白黑者。五脏之气。见于气色也。五脏之气。见于气色。因以气色分五脏。五脏之气。见于明堂。因 以明堂分五脏。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气色分脏腑。则浮泽为外。病当属腑。沉浊为内。病当属脏。若 更合气色部位分脏腑。则色见于脏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脏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脏气不足之病。
见于腑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腑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腑气不足之病。故以阴阳言。则脏阴也。腑阳 也。色见诸阴者。脏病也。见诸阳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断其何脏何腑也。举凡皮肉血脉筋骨。亦以 气色部位分之。矧气色有阴阳。部位有阴阳。脏腑病症。又各有阴阳。参而伍之。错而综之。可以象求。难以 数推矣。
<目录>卷上<篇名>相气十法提纲属性: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 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
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 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
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 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 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 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 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 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
<目录>卷上<篇名>望法阴阳总纲属性:明堂察色。以脏腑部位为体。以气色诊法为用。故分观之。可以识其常。合参之。可以通其变。然究其常变。
而原其始终。要不离乎阴阳之旨。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属少阳。旺于春。赤属太阳。旺于夏。白属少阴。旺于秋。黑属太阴。旺于冬。黄属中 央土。寄于四季。旺于长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为阳。内者下者右者皆为阴。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泽为阳。沉浊微抟夭为阴。于是乎气色兼见。部位互考。则阴阳相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阴 阳之总纲也。顾阴阳之道。阳清阴浊。阳升阴降。阳热阴寒。阳动阴静。阳外阴内。阳上阴下。阳左阴右。阳道 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以色见诸阳者易治。见诸阴者难疗。外感阴病见阳色者易治。阳病见 阴色者难疗。内伤阳病见阴色者易治。阴病见阳色者难疗。凡此阴阳之理。既可合气色部位以相参。亦 可合脏腑病症以相证者也。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阴 阳变化。一以贯之矣。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相应提纲属性: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 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何言之。肝属 东方木。通于风气。在时为春。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变动为语。其藏魂。其脉弦。其声呼。其音角。其臭臊。其 味酸。其液泣。其合筋。其荣爪。其腑胆。其日甲乙。其时寅卯。其经足厥阴。此青色之应也。心属南方火。通于 暑气。在时为夏。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噫。其藏神。其主血。其声笑。其音征。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
其合脉。其荣色。其腑小肠。其日丙丁。其时巳午。其经手少阴。其包络手心主。此赤色之应也。脾属中央土。
通于湿气。在时为长夏。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变动为吞。其藏意。其脉缓。其声歌。其音宫。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合肉。其荣唇。其腑胃。其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其经足太阴。此黄色之应也。肺属西方金。通于 燥气。在时为秋。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其藏魄。其主气。其脉毛。其声哭。其音商。其臭腥。其味辛。
其液涕。其合皮。其荣毛。其腑大肠。其日庚辛。其时申酉。其经手太阴。此白色之应也。肾属北方水。通于寒 气。在时为冬。在窍为耳。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欠。其藏志。其脉石。其声呻。其音羽。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 合骨。其荣发。其腑三焦膀胱。其日壬癸。其时亥子。其经足少阴。此黑色之应也。色之应乎脏者。亦应其腑。
应乎腑者。亦应其经。但当分其部位之内外。察其气色之阴阳。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顾应者。常也。不 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生克矣。知其生克。则知其逆从矣。五脏各有病证声色臭味。当与气口明堂 相应焉。其太过不及。相生相克者。皆病也。从外知内。盖本乎此。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主病提纲属性: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
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 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 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 。脚下痛。虚 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 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 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
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 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 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 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 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 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 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 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
<目录>卷上<篇名>部色主病提纲属性:既知气色之主病。当知部色之主病。夫而后可因部位气色之所主。以言脏腑经脉之所病。谨按灵枢经 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 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臂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 欠。气虚则肩臂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 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疟狂温淫。汗 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 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 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 不用。为此诸病。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 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 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 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 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
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 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三焦手少阳之 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 指不用。为此诸病。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 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 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 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此皆经脉之病也。经脉十二。外络形骸。内通脏腑。故其为病。或见于形容。或见于气色。形容有 部。气色有部。或因形容知其病。或因气色知其病。是皆主病之谓也。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 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夫明堂四体面貌五官。与夫经络之所行。形层 之所属。固尽五脏六腑之部也。明察乎是。言病其庶几乎。
<目录>卷上<篇名>四时望法相参属性:凡观五色之殊。当审四时之变。经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气之内外。既因乎时。色之浮沉。当因乎气。故可以气之内外。而知其色之浮沉。亦可以色之浮沉。而知其 气之内外。然浮沉若是。而气色何如。盖尝闻之。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春肝木旺。其色当青。若甚 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春以泽为本。春时色青。如以缟裹绀。曰平。青多泽 少曰病。但青无泽如草滋曰死。夏心火旺。其色当赤。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
病在内。夏以泽为本。夏时色赤。如以缟裹朱。曰平。赤多泽少曰病。但赤无泽。如 血曰死。长夏脾土旺。其 色当黄。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长夏以泽为本。长夏色黄。如以缟裹 栝蒌实。曰平。黄多泽少曰病。但黄无泽如枳实曰死。秋肺金旺。其色当白。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
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秋以泽为本。秋时色白。如以缟裹红。曰平。白多泽少曰病。但白无泽如枯骨 曰死。冬肾水旺。其色当黑。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冬以泽为本。冬时 色黑。如以缟裹紫。曰平。黑多泽少曰病。但黑无泽如煤 曰死。凡此四时之色。得其平则不病。不得其平 则病者。亦犹脉之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也。然当其时而见其色者。常也。非其时而见 其色者。变也。变或先时而见。后时而退者。为太过。后时而见。先时而退者。为不及。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 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以生克言之。色生时者为虚邪。时生色者为实邪。
色克时者为贼邪。时克色者为微邪。色时相应者为正邪。五色之见。可比例而推也。时日支干。孤虚旺相。
亦可按法而究焉。第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矣。若夫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 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凉。或时已至而气未至。或气已至而时未至。或至而太过。或至而不及。气色与之相 应者。顺时者也。不相应者。逆时者也。此又四时五色之变。其太过不及。可候气而参观也。夫邪气之客于 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色脉。乃 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此皆四时之要也。
<目录>卷上<篇名>四时气色主病属性:既知四时之色。须知四时之病。知四时之病。以察四时之色。夫而后可按四时之色。以言四时之病。其病 维何。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夏脉如钩。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脉如浮。太 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如营。太过则 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脾脉者。中 央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此皆四时之病也。
然此四时之病。内经以脉言。而吾以色言者何哉。盖尝读内经而有悟于岐黄之言焉。岐伯曰。夫色脉与 尺脉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 明也。黄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由此观之。四时气色之生克。亦可 以脏腑经脉之病症比例而推矣。何也。五脏之病。四时之色。推之以五行之理。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 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设或知病而不知诊。或知诊而不知病。则虽能知诊。
虽能知病。而究不知诊病。即能知诊病。而尚不知治病。而况尚不知诊。尚不知病耶。呜呼。灵素之书。若此 其详也。延医之法。若此其备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善忘之忘。宋林亿等较正千金素问。皆云 当作怒。今考素问气交变大论。亦作怒。宜从之。)
<目录>卷上<篇名>昼夜阴晴相参属性:既讲春夏秋冬之异。须知昼夜阴晴之殊。盖人在气交之中。与气候之相应也。犹影之随身。犹水之鉴形。
夫是故昼为阳。卫气日行于阳。夜为阴。卫气夜行于阴。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 血凝泣而卫气沉。血气营卫之相应如此。则色之相应可征矣。何者。脉以应月。色以应日。昼则气行于阳。
色之见也。当光辉而外映。夜则气行于阴。色之见也。当明润而内含。晴则气热。热则气淖泽。淖泽则黄赤。
阴则气寒。寒则血凝泣。凝泣则青黑。此皆其应也。色之应乎昼夜阴晴者。常也。不应乎昼夜阴晴者。病也。
夫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色当因病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也。其或暮轻朝重。夜减昼加。则不在 乎卫气。而独主乎脏气矣。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夫所不胜者。克我者也。所胜 者。我克者也。盖以一日分为四时。以四时分应五脏。肝日甲乙。其时寅卯。心日丙丁。其时巳午。肺日庚辛。
其时申酉。肾日壬癸。其时亥子。脾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以五脏之日时。合五脏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间 甚之候。死生之期。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然而一日之内。一时之间。寒暄不齐。雨 靡定。则又各有 所胜。各有所不胜矣。若夫宫室有冷暖之殊。衣服有寒温之异。病或因之而重轻。色或因之而损益。虽不 当以昼夜论。亦皆可作阴晴观。触目关心。存乎人矣。
<目录>卷上<篇名>五方望法相参属性:夫人之有是身也。资始于天。资生于地。禀精气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顾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气化有五 行之异。风土于焉而变。气色由是而分矣。经曰。东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 多黑。中央之人多黄。此相应之谓也。然相应者色之常。不相应者色之变。或常或变。而无过不及者。平色 也。或常或变。而有过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气胜地气为顺。地气胜天气为逆。五色 之见。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时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时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 症相生者。病之顺者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症相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变。可比例而参观也。析 而言之。一方之间。一邑之内。地形有高下。则风气有寒温。地形有燥湿。则风气有刚柔。风气既感于中。形 色必应于外。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垆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HT 土之人丑。山林之 民毛而方。得木气多也。川泽之民黑而津。得水气多也。丘陵之民专而长。得火气多也。坟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气多也。原隰之民。丰肉而痹。得土气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颜色。近者小异。远者大异。皆可以风气之 寒温。而知其色脉之常变焉。以色脉之生克。而知其病症之顺逆焉。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苟有诸中。必 形诸外。准其情。察其理。相其势。度其时。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风土虽变。气色虽异。岂能外乎五行哉。散 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矣。
<目录>卷上<篇名>气质望法相参属性:夫色之同于众人者。气候之常。而不同于众人者。赋禀之变。故夫气质不齐。形色亦异。经曰。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盖其赋禀独盛。故其气色独着也。然五形之人。其脏 腑之盛衰。骨节之大小。筋之粗细。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 数。营卫之度。又各不齐。扩而充之。则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岂仅阴阳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变化 盖无穷矣。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参之四时。合之五行。可 以推其生克。断其吉凶矣。四诊心法云。五脏之色。随五形发见。百岁不变者。主色也。四时之色。随四时加 临。推迁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气之所生。客色岁气之所化。岁气胜人气为顺。人气胜岁气为逆。所谓逆 者。春当青而反白。秋当白而反赤。夏当赤而反黑。冬当黑而反黄。长夏当黄而反青。可随时而观也。夫色 之生于心也。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当也。
<目录>卷上<篇名>老少望法相参属性: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气质之变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速。及其 老也。血气衰。肌肉枯。气道涩。营卫之行迟。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润泽也。经曰。人生十岁。
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
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 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 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五十以前。五脏相生而日长。五十而后。五脏相减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 有年已老而体未衰者。有年方壮而形先槁者。虽强弱之不齐。亦盛衰之各异尔。要之盛于中者。必着于 外。衰于里者。必形于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脏腑之盛衰。脏腑形色。犹根本之与枝叶也。此老 少之同异。可一隅而反三也。
<目录>卷上<篇名>居养望法相参属性:形志苦乐不同。气体居养各异。老少强弱既讲。富贵贫贱须详。藜藿之家。原难例于肉食。文绣之体。岂可 比之布衣。贫贱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热严寒之困。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 之间。此居养之不齐。而气色所由异者也。或谓富贵多虚。其治宜补。贫贱多实。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贵融 通。虚实勿拘于黑白。法嫌执滞。补泻宜察其浅深。况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贫贱恒多空乏。食必大牢。出 必乘车。富贵岂少强盛哉。是故治疗之则。必审其因。诊视之方。当观其证。五官面貌。无不变色易容。二便 均调。要皆舍标从本。见于面。盎于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诚中形外。用是见微知着。因此识彼。证治 本于岐黄。针灸循其规矩。汤遵仲景。博采众方。药效神农。参观本草。此圣人之遗范。实医士之格言也。
<目录>卷上<篇名>变色望法相参属性: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 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络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 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 色青。用力者。血气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 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惭汗出而面赤。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 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 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双锁。
色沉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
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变中之变。可诊 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目录>卷上<篇名>望色先知平人属性: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盖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浊。不微不甚。不散不抟。光明润泽。血华其色也。
五脏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夫缟者。白绢也。绢之白。犹肤之白也。绢之光明润泽。犹肤之 光明润泽也。光明者。神气之着。润泽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谓其色之正赤也。曰红。谓其白之间赤也。曰绀。
谓其青之间赤也。曰栝蒌实。谓其黄之间赤也。曰紫。谓其黑之间赤也。赤者。血色也。缟者。肤色也。其青赤 黄白黑虽不同。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间乎其中焉。肤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朱红绀紫者。隐于肤之 内。而光明润泽者。显于肤之外。故曰。如以缟裹。盖五色之着。欲其间见。不欲其独呈。欲其合于中。不欲其 露于外也。五脏之所生也。四时之所成也。气血华其色。精神彰于面焉。此所谓平人也。平人者何。无病者 也。知其平之为无病。可知其不平之为病矣。
<目录>卷上<篇名>色以润泽为本属性: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 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 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 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 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 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 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
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 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交错合参属性:窃谓五色交错。有分见者焉。有间见者焉。生克于是乎推。吉凶以此而断。所谓分见者。六部之色。彼此不 同也。如青赤分见。赤黄分见。黄白分见。白黑分见。黑青分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分见。黄黑分见。黑赤 分见。赤白分见。白青分见。此色之相克者也。所谓间见者。五色之着。彼此相乘也。如青赤间见。赤黄间见 黄白间见。白黑间见。黑青间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间见。黄黑间见。黑赤间见。赤白间见。白青间见。此 色之相克者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然皆各有浅深。则亦各有虚实。是必察其泽夭。而后决其成败。倘 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救疗。要在合乎四时。参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图 索骥也可。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十法合参属性:望诊之法。五色交错。已述于前。十法合参。当讲于后。盖察其气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顺逆。症之从违 矣。由是参以浮沉之法。则知其病之表里。参以清浊之法。则知其病之阴阳。参以微甚之法。则知其病之 虚实。参以散抟之法。则知其病之远近。参以泽夭之法。则知其病之成败。而又合气色言之。如色赤者。热 也。赤而微者。虚热也。赤而甚者。实热也。微赤而浮者。虚热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也。甚赤而浮者。
实热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也。若更合清浊而言。则知其病之脏腑矣。合散抟而言。则知其病之 轻重矣。合泽夭而言。则知其病之吉凶矣。而凡五官六部。与夫四时五色。皆可错综参观。夫如是。病之传 变。不亦昭然乎。虽然。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故必参伍于脉 症。错综于声音。察之至精。问之至确。然后决其病焉可也。
<目录>卷上<篇名>五色六部合参属性: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参。六部亦当合论。试举阴阳相乘之诊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类推。假如上部。
阳位也。黑色。阴色也。黑色见于上部。阴乘阳也。下部。阴位也。赤色。阳色也。赤色见于下部。阳乘阴也。阴乘 阳位。为阴盛阳虚。阳乘阴位。为阳盛阴虚。若阳色见于阳位。为重阳。阴色见于阴位。为重阴。中藏经曰。热 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 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 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然病有表里。色有浮沉。病有虚 实。色有浅深。又当参伍十法。以通其变焉。举一反三。庶乎可矣。
<目录>卷上<篇名>气色部位合参属性:尝谓诊视明堂。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盖部位者。体也。气色者。用也。气色见于 脏部者。病在脏。见于腑部者。病在腑。见于枝节之部者。病在枝节。由是而观。有相应者焉。有相乘者焉。合 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矣。所谓相应者。如青为风。青见肺部者。风中肺也。青见心部者。风中心也。青见脾 部者。风中脾也。青见肾部者。风中肾也。气色部位。皆当相应也。所谓相乘者。如青属肝。青见肺部者。肝乘 肺也。青见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见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见肾部者。肝乘肾也。气色部位。皆可相乘也。抑又 闻之。本部见本色。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不得其平。则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黄者脾之色。脾部见 黄色。则本经自病。正邪也。若见白色。则子盗母气。虚邪也。若见赤色。则母助子气。实邪也。若见青色。则彼 能克我。贼邪也。若见黑色。则我能克彼。微邪也。太过者属乎腑。不及者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
第气色有散抟。则病症有轻重。气色有泽夭。则病症有生死。气色有清浊。则病症有阴阳。浮沉之表里不 同。微甚之虚实亦异。合之四时。参之四诊。变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 之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学人。仿此而推之可也。
<目录>卷上<篇名>气色门户合参属性:望色之法。部位既已参观。门户亦当合论。盖明堂察色。以入门户为凶。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 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
入口者春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上。心有病。
入口者冬死。盖五脏之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之日也。然必其色沉夭。则可谓云尔。脉经 曰。病患首部。耳目口鼻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是又以黑色为死气。以口为门户也。扁 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云。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肺 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又凡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 口者。死在三日中。此二节。皆有门户吉凶之辨。部位生克之分。学人当参之十法。合之四时。庶可知其常变焉。
<目录>卷上<篇名>色病宜忌合参属性:尝谓色分五行。则有生克。色分阴阳。则有宜忌。盖阳病而见阳色。阴病而见阴色者。宜也。阳病而见阴色。
阴病而见阳色者。忌也。是故邪盛于表。色宜浮清。反见沉浊者。忌也。气衰于里。色宜沉浊。反见浮清者。忌 也。身热烦躁。谵语妄言。其色宜赤。反见肢厥面青者。忌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其色宜黄。反见热盛色赤 者。忌也。失血脱津液。色宜黄白。反见面色鲜赤者。忌也。下痢便脓血。色宜黄涩。反见身热面赤者。忌也。麻 痘斑疹。诸痛疮疡。色皆宜赤。反见青黑者。忌也。霍乱吐下。诸呕泄泻。色皆宜黄。反见青黯者。忌也。由是而 推。一病有一病之宜忌。一症有一症之宜忌。凡色病相应者。宜也。相反者。忌也。反之微者。难治。反之甚者。
即死。然犹有要焉。则在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 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此之谓也。若夫声音脉息之宜 忌。亦可以相应相反。比例而推焉。
<目录>卷上<篇名>气色声音合参属性:尝谓形容气色脉病声音。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非相应者可凭。而不相应者不可凭也。盖有常焉。有变 焉。因常可识其同。因变可知其异。故四诊分观。则各有所当。四诊合论。亦皆有可凭。自其同者言之。诊不 变。治亦不变。自其异者言之。诊无常。治亦无常。然而常变不离五行。异同难逾四诊。参而伍之。错而综之。
虽虚实不齐。脏腑相胜。而生克可推。吉凶可断焉。试先以气色声音。合而参之。如肝色青。其声呼。其音角。
心色赤。其声笑。其音征。脾色黄。其声歌。其音宫。肺色白。其声哭。其音商。肾色黑。其声呻。其音羽。有是气色。
有是声音。此为相应。若见其气色。而不闻其声音。或闻其声音。而不见其气色。则五脏有盛衰。五行有生 克矣。假令望见青之气色。而不闻角之声音。反得心之声音者。木生火也。得肾之声音者。水生木也。此相 生之谓也。得脾之声音者。木克土也。得肺之声音者。金克木也。此相克之谓也。五色五音。皆可比例以相 参也。然气色有微甚。声音有盛衰。病症有虚实。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矣。要之相生者顺。相克者逆。气色克 声音者。其死速。声音克气色者。其死迟。气色生声音者。其愈速。声音生气色者。其愈迟。声色相应。而无过 不及者。平人也。声色相应。而有过不及者。病患也。腑病多相生。脏病多相克。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 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气色声音合参之旨也。至若病之定名。症之定候。其中又各有形容。各有 宜忌。惟精于病症诸书。熟于疗治诸法。识其常。通其变。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庶可迎刃而解矣。
<目录>卷上<篇名>气色脉象合参属性:既讲声音合参之旨。当明脉象合参之诊。灵枢曰。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 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 矣。夫所谓相胜相生者。何也。脉胜色。色胜脉。谓之相胜。脉生色。色生脉。谓之相生。五色五脉。合之五行生 克。可类推也。假令色青。其脉当弦。今见青色而不得弦脉。反得毛脉者。脉胜色也。得代脉者。色胜脉也。此 相胜之谓也。得石脉者。脉生色也。得钩脉者。色生脉也。此相生之谓也。脉鉴云。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 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然以余观之。五脉有微甚。五色有浅深。五病有虚实。承制 之理。由是而窥。剥复之机。由是而测。约而言之。相胜者死。相生者生。相应而无过不及者平。相应而有过 不及者病。脏病多相胜。腑病多相生。太过属乎腑。不及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皆色脉合参 之旨也。
<目录>卷上<篇名>气色病症合参属性:既讲脉象合参之旨。当明病症合参之诊。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 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 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 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
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此皆相参之法也。由是而参之五官。五官其应也。参之五体。五体其应也。参之情志形容。声音臭味。与夫 毛发皮肉。经络筋骨。皆其应也。盖应者常也。不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病症矣。知其病症。则知其生 克矣。假如色青而得肾证。水生木也。色青而得心证。木生火也。此相生之谓也。又如色青而得肺证。金克 木也。色青而得脾证。木克土也。此相克之谓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色生病者为虚邪。病生色者为实 邪。色克病者为贼邪。病克色者为微邪。色病相应者为正邪。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脏。脏腑相乘。可 由是而推也。然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焉。时日支干。孤虚旺相。亦可按法而合参 矣。由是而参之四时气候有异也。参之五方风土有殊也。参之气质强弱不齐也。参之老少盛衰不等也。
参之形志苦乐不均也。而况居移气。养移体。合乎七情六淫以为病。故见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 于脉息者。遂千变万化。种种不同。夫千变万化。种种不同。而究不能出乎四诊之范围者何哉。盖天以阴 阳五行。化生万物。有诸内。必形诸外。隐于此。必显于彼。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也。
<目录>卷上<篇名>推展望色大意属性:窃谓脉之理微。色之理愈微。盖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然病症不同。气色当异。苟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触类而长之。则虽难以形容者。亦可以拟议焉。如风色当青。寒色当黑。暑色当赤。湿色当黄。风令脉缓。寒 令脉急。暑令脉虚。湿令脉涩。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 者。尺之皮肤亦涩。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合色脉皮肤而参观。则风 令脉缓者。当色青而皮肤缓。寒令脉急者。当色黑而皮肤急。暑令脉虚者。当色赤而皮肤减而少气。湿令 脉涩者。当色黄而皮肤涩。夫如是而风寒暑湿之色。难以形容者。不亦心解矣乎。不宁唯是。又如喜则气 散。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者。亦可因其气之变。而拟议之也。何也。喜色油然以出。怒色 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也。色者气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更进 而推展之。如经言风寒中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夫皮肤既闭。则其面色亦闭矣。此可因经 言皮肤闭。而知其面色闭。又可因病患面色闭。而知其皮肤闭。即可因面色闭。皮肤闭。而知其伤于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主表。其证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夫恶寒无汗。则其皮肤闭也可知。皮肤闭 则其面色闭也又可知。此可因恶寒无汗。而知其面色闭。即可因面色闭而知其恶寒无汗。又可因恶寒 无汗而知其头项痛。腰脊强。即可因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而知其太阳病。伤于寒矣。伤寒论云。太阳 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斯时也。未发热者。色或惨然而黑。此外寒之色也。已发热者。色 或怫郁而赤。此表热之色也。若未得汗。其色当闭。若已得汗。其色当开。若将汗未汗。则色当有闭而欲开 之象矣。匪直此也。更可因其赤色之微甚。而知其热之轻重。因其赤色之浮沉。而知其热之进退。因其赤 色之散抟。而知其病之聚散。因其赤色之泽夭。而知其症之成败。而凡六部十法。与夫四时五色。莫不可 推。伤寒如此。诸病亦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难以笔楮形容矣。
<目录>卷上<篇名>主病条目大意属性:色自内而达外。已言其相应矣。医从外以知内。当讲夫主病焉。夫相应之与主病。其义一也。其义一。其用 二。如湿病色黄。疸病色黄。脾病色黄。此内外相应之理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然脾病之黄。不同于疸。疸 病之黄。不同于湿。此气色主病之分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盖相应者。言其色之同。主病者。辨其气之异。
夫色之同者。拟议非难。而气之异者。形容不易。故今条目诸篇。惟集古圣先贤所言者。分录于后。学人不 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否则如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矣。至若病症不齐。气色各异。可 以象求。难以言尽。然能熟其提纲。识其部位。参伍诊法。错综病情。虽四海之大。百世之远。万病之殊。皆可 因望而知变。因变而知治。大哉。至哉。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非岐黄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斯。
<目录>卷上<篇名>青色主病条目属性:经云。青黑为痛。夫青者。肝胆之色。亦风木之色也。虽为痛为风。宜以部位诊法参观。然后言其寒热虚实。
如鼻头色青者。腹中痛也。青黑甚者。痛甚为挛也。面青而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 者。死证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头痛颊青黄。目眩晕不欲闭。身体沉重。兀兀 欲吐者。厥阴太阴为病。痰厥头痛也。腹痛。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热饮。或腹满下利者。寒痛也。腹中作痛。
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者。虫也。色青。脉至长而左右弹者。有积气在心下肢 。名 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也。青而闭滞者。痹痛也。环目鼻而青者。筋骨酸痛也。目间青 脉见者。胆滞掣痛也。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阴毒之为病也。烦躁如狂。心 腹搅痛。头旋欲吐。面目青黑。四肢冷逆者。中砒霜之毒也。中毒。手足面皆青者。时过救之。恐不及也。 青 者。肝病也。色微苍。嗌干。善悲。善怒。时憎女子。多汗恶风。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青者。风病发搐也。乍赤 乍青者。螈 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面青目反视。手足摇者。肝痫也。痫发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 青吐沫。声音微小。脉沉细者。阴痫也。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者。食芹得之。蛟龙病也。色苍而爪枯者。肝热 也。耳前青者。风也。肝病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者。可治之证也。面青心闷乱。吐逆 呕沫。胁痛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者。肝风发也。色青苍白。见于目下。善悲。指爪皆痛。好 转筋者。筋虚伤风。为肝虚风也。善怒嗌干。咳则胁下痛。不能转侧。脚下满痛者。筋实伤热。为肝实风也。面 目青黑。卒然喑哑不声。踞坐不得。四肢缓弱。遗失便利者。肝虚寒。厉风所损也。面青颊赤者。疟病寒热也。
疟病色苍苍然太息者。肝疟也。先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满泄。两颔痛者。
脾热病也。小儿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利下如水者。夏月积冷。暴凉加之。而胃气虚弱也。小儿夜啼。面色青 白。手足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者。脾寒也。两颊如青黛者。中恶也。卒然面青气促者。惊怖也。小儿初生。
眉青脸赤口撮者。脐风也。小儿上气气逆。面青喘嗽。昼夜不息者。风冷入肺也。面青目瞠者。气喘也。小儿 面色时青时白时赤时黑者。险证也。青遮口角者。必难治也。目下胞青者。胃寒也。青而紫者。恶血也。瘀血 上冲。中心闷乱。色青者。死证也。筋痹好悲思。颜色苍白。四肢痿痹。手足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者。筋虚 极也。色青逆噫。喜恍惚失气。状似悲泣之后。舌强咽喉干。寒热恶风。不可动。不嗜食。苦眩。善妄言者。脉极 也。青黑惨暗者。阳气虚也。青白形瘦如柴者。元气衰弱也。青或兼白者。阳虚阴胜也。脉涩面色青者。营气 不足也。目下色青者。或多忧惊。或多色欲也。面如尘垢者。少阳病也。咳嗽面青者。肝乘肺也。面青夺色者。
久病也。色青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者。肝积 之病。男子积疝。女子瘕淋也。妇人面青者。肝强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也。妊娠右目下青者。女胎 也。妊娠目上青者。生女又产难也。妊娠沟洫青者。双生也。无病而青色见于天庭者。将病瘟疫也。青如点 染者。晦气时侵也。山根年寿青者。频逢疾病也。面青多言而热者。阴中之阳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阴中 之阴邪也。面青不言而寒者死。阴之极也。面青目黄者。必难治也。青白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 肝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黑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脾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色横于正面者。
行尸也。脱色而面苍苍然者。阴阳俱脱。表里相离也。吐泻目陷。睑青如磕伤者。土败木贼也。青色绕耳者。
半年损寿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者。死在六十日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至鼻者。死在三十日 也。劳病青色自发际至鼻及人中者。死在十七日也。满面色青者。即死也。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系绝。色先 青白。乃死者。少阳终也。痰涎壅极。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色青黑者。脾胃气绝也。眼闭不开。躁急扰乱 懊。囊缩。色青灰白者。肝脏绝也。面青但欲伏眠。汗出如水不止者。肝绝也。四肢 习。唇吻反青者。肝绝 也。面色青。眼视人不直。数泪出者。肝绝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不泽。毛 折乃死者。脉无胃气。金克木也。脾病色黄体青。夫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
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青色之目也。
<目录>卷上<篇名>赤色主病条目属性:经云。赤为热。夫赤者。心与包络小肠之色。亦暑热之色也。然热有表里阴阳虚实之辨。色有浮沉清浊微 甚之分。推而言之。则四时六部。亦各不同。如额赤者。上热也。颐赤者。下热也。目痛鼻干面赤者。阳明病也。
面赤如醉者。胃热也。两颊微赤。环目鼻而青者。恶寒发热也。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颊赤面 青者。寒热往来也。面赤多言而寒者。阳中之阴邪也。面赤多言而热者。阳中之阳邪也。面赤而光者。上热 下寒也。面赤而郁者。下热上寒也。少阴病。不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者。里 寒外热也。伤寒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赤不退 者。邪盛病进也。面赤渐退者。邪解病退也。脉浮而迟。面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 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当治其气冲也。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
色黄。小便不利也。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者。心热病也。伤寒下利。脉 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肠满善喘 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右寸阳实者。手阳明大肠热实也。满面色红而气盛者。实热也。面色微赤。或 隐或见者。虚热也。颊上赤青唇白者。中风也。面赤目上窜者。风中太阳也。色赤身热自汗口渴。脉虚者。伤 暑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阳毒之为病也。小儿发热。面赤气粗。涕 泪交流。四末独冷。鼓栗恶寒者。痘疹也。发热面赤。眼中含泪。指梢冷者。痘也。头痛身热。咳嗽喷嚏。呵欠顿 闷。鼻流清涕。面肿腮赤者。疹也。面浮赤。而眼光利射者。狂病也。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者。心痫也。痫发 身热。自汗。仰卧面赤。牙关紧急。啼叫不已。口吐涎沫。脉象洪数者。阳痫也。痫发。吐吞急叫。面色乍红乍白。
悚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者。惊而致痫也。面翕然赤。 热有汗。胸中烦热。洗洗恶寒。翕翕发热者。肝中寒 也。小儿夜啼。面赤唇红。身腹俱热。小便不利而烦躁者。心热也。鼻红燥者。脾热也。儿生头面肢体赤若涂 丹者。胎赤之病也。咳嗽病。面赤咽干。痰黄气秽。多带稠粘。频频咳嗽者。热嗽也。太阳红黑。面如桃色者。痢 疾也。口干脸赤。五心烦热。痢不止者。中巴豆之毒也。喜寐不知痛处。面赤如醉。下利脓血。其下部孔稷稷 然赤者。 疮也。乍赤乍白乍黑者。狐惑也。颧如涂红粉者。腰痛也。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有汗不恶寒。为柔痉。无汗反恶寒。为刚痉也。年寿赤光者。多生脓血也。肝与肾 脉并至。其色苍赤者。当病毁伤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也。疠风面紫 发泡者。病在肝也。年寿目堂赤者。疝气也。兰台庭畔赤如丝者。遗精白浊也。面色唇舌紫黯者。中毒也。颧 上起红点如火者。男痔疮。女产厄也。妊娠左目下赤者。男胎也。妊娠无病。身更轻健。其性多喜。面色加红。
左脉大者。男胎也。妊娠准头赤者。必产难也。产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中风也。色赤焦绝。善怒吓。多 汗恶风。甚则言不可快。口色赤者。心风也。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张目呼唤者。心风发也。脉沉而芤。胸 满悸。腹中热。上下无常处。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螈 。夏瘥冬剧者。心积之病也。心病色赤。
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身热脉实大而数者。可治之证也。色赤而络脉溢者。心热也。
面若涂朱者。心火也。气满胸中。喘息。面赤者。气海有余之病也。色赤。脉喘而坚者。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
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也。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 者。此为心脏受伤所致也。颧赤舌卷短者。心病也。赤甚者。血病也。午后色赤如妆者。血虚也。两颧深赤者。
阴火上乘。虚损劳疾也。两颧鲜赤。如指如缕者。阴虚也。两颧鲜赤。或作或止者。戴阳也。两颊炎赤者。骨蒸 劳疰也。赤而索泽者。气虚也。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者。不过十日死也。中风面赤如妆 者。不可治也。面赤目白喘气者。火克金也。虚极面赤。发喘痰多。身热趺肿。溏泄。脉紧不食者。死证也。人病 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证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者。魂之损也。茏葱华色者。魂之至也。耳目颧颊皆赤 者。死在五日中也。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证也。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少愈。必卒死。大气 入于脏腑也。肺病赤黑如拇指。点 见颜颊上者。病虽少愈。必卒死也。神气脱而昏沉不醒。面赤黑者。心 绝也。面赤如脂者。心绝也。面赤黑。汗缀如珠者。心绝也。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 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水克火也。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 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赤色之目也。(稷稷然一作搜搜然)
<目录>卷上<篇名>黄色主病条目属性:经云。黄赤为风。又云。黄赤为热。夫黄者。脾胃之色。亦湿土之色也。六部十法。咸可交推。五色四时。皆当参 究者也。如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者。湿家之为病也。面黄发热。身重体痛者。湿在表也。面黄润而微 者。湿热也。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 湿。故鼻塞也。黄而昏滞者。寒湿也。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胆也。黄如栀子者。黄胆也。风湿 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者。谷疸也。黄而 昏黑者。女劳酒疸也。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者。黑疸也。疸 病面红黄。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阳黄也。疸病口不渴。面色暗黄。身冷如冰者。阴黄也。疸病面黑黄。作渴 腹胀者。难治也。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者。苔黄也。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者。里水也。唇 黄者。脾病也。色萎黄者。脾虚也。鼻端色黄。腠理开。汗大泄。体痒淫淫如鼠走者。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 于脾也。风气二池如黄土者。脾伤也。色薄微黄。不嗜食。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多汗恶风。鼻上色黄者。脾 风也。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者。脾风发也。面黄腹大。喜痢者。脾痫也。
痫发面黄腹满。吐利酸臭。时时发搐者。食痫也。色黄而肉濡动者。脾热也。面黄目赤。季胁痛满者。脾热也。
喜欠善嚏。清涕出。发热色黄者。中寒也。黄而兼白者。脾胃虚寒也。黄而兼青者。脾虚泄泻也。黄白无泽者。
脾肺气虚也。黄而枯 者。胃病虚热也。黄而色淡者。胃病虚寒也。腹胀食少。精神倦怠。面黄肌瘦者。虚胀 也。黄而虚肿食少者。虚极也。色苍黄。腹筋起。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者。鼓胀也。面黄大便黑。喜忘如狂 者。内有蓄血也。凡面黄者。知其大便难也。一黄一白如蟹爪路者。食积也。安卧色黄。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也。小儿面黄肿者。积证也。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眼睛发HT 。腹坚且大。青筋暴露者。疳病之证也。
面色乍黄乍白者。疳积也。面黄羸瘦。毛发作穗。鼻痒者。脑疳也。脊骨如锯。拍背如鼓。面黄瘦者。脊疳也。项 内有核。便利脓血。羸瘦面黄发热者。无辜疳也。腹胀筋青。面色萎黄。毛焦骨立。好食泥土。乳食不消。身有 疮疥者。脾疳也。腹大头细。黄瘦者。丁奚疳也。身瘦面黄。有疮疥。或泻青黄白色。或如垢腻如烂泥者。疳泻 也。身热腹大。昏睡面黄。四肢无力。鼻烂汁臭。齿龈生疮。或下利黑血者。小儿疳 。腹中有虫也。面目青黄。
力乏身痛。唇舌焦干。眉发脱落。腹中切痛。或如虫啮。或如虫行者。虫疰也。腹中块起。按之不见。肿聚往来。
痛无休止。五更心嘈。牙关强硬。呕吐涎沫清水。面色青黄。饮食不生肌肤者。虫证也。眼眶鼻下青黑。面色 萎黄。脸有血丝几条如蟹爪者。亦虫证也。面黄唇白者。虚寒泄泻也。色深黄者。伤食吐利也。脉弦浮大而 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 前后肿者。阳明中风之证也。面目悉黄。有潮热者。胃热也。黄而目窠下微肿者。痰饮也。色黄脉大而虚者。
有积气在腹中。厥疝之证也。色黄而赤。肾脉搏坚而长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色黄脉浮大而长。心下累 累如桃李。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者。脾积之证。饥则见。饱则减。 气与谷争减也。黄而 枯燥者。热伤津液也。黄而昏暗者。津液耗也。天庭黄赤者。上焦热也。脉微面色黄者。卫气衰也。寸口脉微 而涩。面色青黄。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者。营卫俱微也。鼻头色黄者。胸上有寒也。鼻色惨黄者。脾败也。鼻 尖青黄者。其人必淋也。候其鼻准色黄者。知其小便难也。妇人面色如熏黄者。经脉不调也。肥人脉细色 黄者。胸上有寒也。小儿初出腹。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闭目而啼。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
其血沮败。肌肉不成。血脉不敛也。黄而膏润者。脓也。黄而夺色者。久病也。久病色黄能食者。内热也。伤寒 太阳病。汗下后。复加烧针。心下痞。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色微黄。手尺温者。易愈也。鼻头山根亮。目 黄者。病有起色也。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病欲解也。久病面转黄者。病欲愈也。隐隐微黄者。
病向愈也。诸病之色。如云彻散者。病将愈。易治也。两 有黄色起者。病方愈也。承浆黄者。不治之病也。口 角黄者。脾绝之候也。肾病黄黑色。 点如拇指应耳者。必卒死也。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 言者。肺先死。魄与皮毛俱去也。面黄目青。手乱者。邪风在胃。木克土也。面无精光如土色者。脾绝也。面无 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也。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者。阳明终也。病者萎黄。
燥而不渴。胸中烦实。利不止者。脾胃绝也。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
木克土也。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痛。气冲于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 大。其色当黑而反黄者。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黄色之目也。
<目录>卷上<篇名>白色主病条目属性:经曰。白为寒。又曰。少热气。夫曰寒。则知其阳衰矣。曰少热气。则知其气少矣。然白者。肺与大肠之色。亦燥 金之色也。虽为寒为虚。当按四时五行辨之。六部十法分之。如面色 白者。寒也。面色青白。鼻尖冷。口气 不热者。亦寒也。面色白甚者。皮不仁也。色 然白。时咳短气。多汗恶风者。肺风也。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 奄然而极者。肺风发也。色白而毛败者。肺病也。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
肺病色白。身体大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者。可治之证也。面白少泽者。气虚也。面白色枯者。血气俱虚 也。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者。恐怖也。脉浮而面色乍赤乍白者。愧也。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 者。血脱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者。亦血脱也。白而淡黄气不足者。失血也。鼻头色白者。亡血也。面白无 血色者。衄血也。色白不泽。气不足者。夺血夺气。脱津液也。妇人面色黄白如鸡皮者。产后夺血也。面无血 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也。面无血色。无寒热。烦咳者。必吐血 也。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白浅淡者。非脱血。即心不生血也。男子脉虚沉 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者。此为劳使之然也。男子面无血色。女子月 经不通者。心劳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者。皆逆证也。妇人产难。面无颜色。气 欲绝者。血气上抢心也。妇人饮食减少。面无光色。腹中冷痛。经候不调。吸吸少气无力者。劳冷虚损也。崩 中面目脱色。唇干口燥者。虚极乏气也。色白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者。脉热极。血气脱也。色白。脉喘而 浮。上虚下实者。有积气在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饮食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
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者。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也。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者。咳也。上气面浮肿 息肩者。咳嗽气逆也。咳嗽病。面色 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者。嗽寒也。呼吸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也。而 以手按之绵 者。气虚有痰也。面上有白点者。虫积也。色白。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痛。与背相引。善 忘少气。目瞑。皮寒。皮中时痛时痒。如虱缘针刺之状。冬愈夏剧者。肺积之证也。疳劳咳嗽。骨蒸劳热。盗汗 泄泻。腹硬如石。面色如银者。不治之证也。痫病面白。色不变者。病在足阳明太阴也。面白少神。手足逆冷 者。胃虚泄泻也。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泻澄澈清冷。面色淡白。四肢逆冷者。中寒泄泻也。目上色白者。腹 疾也。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甚则心痛咽肿者。曲运神机。心之劳也。肺风之症。视目下鼻上。两边下 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若色黄者。为肺已伤。不可治也。风懿病。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
吐沫者。不可治也。面白夺色者。久病也。声嘶色脱者。痈疽之逆证也。色夭面脱者。不治之证也。白发印堂。
黄发口者。亦不治之证也。病患唇面青黑。及五官起黑色。白如擦残汗粉之状者。虽不病。亦主卒死也。五 色口边绕循者。死色也。产妇口边有白色者。死在五七日也。病患面 白。直视息肩者。死在一日中也。小 肠病。痛剧有定处。喜仰卧舒足。若呃逆脉乱。四肢逆冷。白瘦无神。忽然痛止者。死征也。戴眼反折螈 。其 色白。绝汗出者。太阳终也。色灰白。大急大喘。气脱失声者。肺肾绝也。面白目黑者。肺肾绝也。真肺脉至。大 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火克金也。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 有热。而复恶寒。面白体滑。其脉当弦强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 不治。是皆白色之目也。
<目录>卷上<篇名>黑色主病条目属性:经言黑为痛。又言多血少气。盖主痛者。言其病。多血少气者。言其常。且黑者。肾与三焦膀胱之色。亦寒水 之色也。虽主痛主寒。当按其部位。审其病情。推之以四时。辨之以十法。如颧与颜黑者。肾病也。色黑齿槁 者。肾热也。黑色浅淡者。肾病水寒也。黑甚者。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也。色黑脉沉而急。脊与腰相引痛。
小腹里急。咽肿伤烂。口干。善忘。目KT KT 。骨中寒者。肾积之证。饥则见。饱则减也。色黑脉坚而大者。有积 气在小腹与阴。肾痹之证也。骨痹不已。色黑耳鸣者。复感于邪。内舍于肾也。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 伸不利。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唾者。骨极虚寒也。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 利。多汗恶风。肌上色黑者。肾风也。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骨痹痛者。肾风发也。肾病色黑。其气虚 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者。可治之证也。邪热伤肾。面 黑黄。耳色不应者。亦尚可治也。耳鸣面黑。尿赤阴疮者。肾劳也。面目干黑。精神不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频频下泪者。肝劳也。面色黧黑。形瘦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者。下消也。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也。色黑目 窠下微肿者。水病也。眼下如烟煤者。痰饮也。面色黧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脉沉紧者。膈间有支饮也。面 色惨然青黑者。中寒也。身冷反躁。欲投井中。唇青面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大便自利。脉或伏。或沉细而 疾者。伤寒阴盛格阳也。紫浊者。时疫也。惨黑带紫者。邪气盛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出 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心下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 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者。毒瓦斯攻心。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黑滞而惊恐不寐者。客邪为 害也。黑如烟煤者。中恶腹痛也。耳前黑者。疝痛也。唇舌面色皆紫黯青肿者。中毒也。痫发面黑。直视不摇。
如尸状者。肾痫也。血脉不荣。颜色憔悴者。心之经病也。面见青黑斑点者。神气衰也。形枯色灰者。表虚也。
身瘦面晦暗如铅色。吐出瘀血色黑。胃脘痛。按之更痛而坚。如咬如焚。食时则痛。食后痛止者。痈在上口。
若食时不痛。食后则痛者。痈在下口也。面黑颜黑者。胃病也。小腹满。额上黑。足下热者。黑疸也。额上黑。微 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者。名曰女劳疸。若腹如水状。则不治也。额上昏黑面黄者。亦 女劳疸也。阴黄面色黧黑。冷汗 者。死证也。阳黄黄如烟熏。目暗。唇清者。死证也。凡黄家。寸口近掌无 脉。口鼻冷黑者。皆不可治也。苍黑而枯槁者。血涸也。血凝目下。状如豚肝者。寒厥相遂。为热所壅也。妇人 羸瘦弱甚。肢体烦痛。面目瘀黑。忧恚不乐者。久虚不能食。冷结脐下也。面枯槁而略带黑者。血质有坏而 然也。妊娠色暗不开。忽尔明者。欲产也。乍暗乍明者。产难也。妇人眼眶灰黑者。崩中带下也。妇人面黑无 颜色。皮肉相连。月经失度。小腹弦急或绞痛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者。当病崩中漏下。且腐臭也。腰 痛而面色忽红忽黑者。心肾交争。难治之证也。病患卒肿。其面苍黑者。死证也。面青黑暗。泻血者。死证也。
病患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侧者。死证也。香港脚冲心。目额皆黑。恍惚谵妄者。水克火。命难全也。腰脚肿。
小便不通。气上喘急。目额皆黑。左尺脉绝者。香港脚入肾之死证也。真心痛。面黑四肢厥冷者。旦发夕死。夕 发旦死也。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者。死色也。破伤风。头面青黑。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邪入于脏。难治之证 也。吐泻之后。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搐缩。不省人事者。元气不接。脱阳之证也。面黑直视恶 风者。死证也。色泽去。面黑如黧者。手少阴气绝。血先死也。髦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手少阴气绝。血先死 也。脉不通。血不流。发不泽。面黑如漆叶者。血先死。手少阴气绝也。赤黑色。黯点见颜上。
若度年上者。心病少愈。必卒死也。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者。必不病而卒死也。色枯黑。语声 不转者。心先死。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即死不治也。病患黑气出于天中。下至年上颧上者。
死色也。病患黑色出于额上。发际下直鼻脊。及两颧上者。死在五日中也。面黑目白者。肾气内 伤也。面黑目青者。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也。黑色横目三阳者。死在半年间也。面目 带黄黑。连耳左右者。年四旬以上。百日死也。额上黑如雾者。死在百日内也。脸上黑如雾者。
死在七日内也。人中口吻黑绕者。脾肾绝。七日死也。印堂黑暗。耳门黑气入口者。不治之证也。
气黑暗于耳前者。亦不治也。黑掩太阳者。卢医莫救也。黑如湿灰者。扁鹊不治也。气色搏聚凝 滞者。病将进。难治也。平人眼下青黑。面色如灰尘者。必病也。眼角或青或黑者。主大病也。
气如烟雾者。病欲缠身也。黑滞渐退者。病欲退也。病愈而面色如煤不开者。终不吉也。面黑齿 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者。少阴终也。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腰欲折。自汗出如流 水者。肾绝之证。四日死也。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面黑皮毛焦者。太阴终也。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肝肾绝也。形 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心绝也。鼻如烟煤者。肺绝也。鼻孔黑燥无涕者。肺绝也。环口黧黑者。
肾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脾绝也。耳叶焦黑者。肾绝也。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
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者。脉无胃气。土克水也。心病烦闷。少气火热。热上撞心。呕 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复黑者。此是水 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 治。是皆黑色之目也。(漆柴之柴。千金作叶。齿长而垢之垢。千金作枯。宜从之。)
<目录>卷上<篇名>主病条目附识属性:尝谓气色之于症候也。有有定者。有无定者。主病条目。有定之言也。诊法提纲。无定之论也。知主病之有 定。而不通乎法。其失也胶。知诊法之无定。而不究其病。其失也泛。且主病之言虽有定。而合之于法则无 定。诊法之论虽无定。而合之于病则有定。病同者。其法同。病异者。其法异。法者有物有则。无体无方。有定 而无定。无定而有定者也。是故以千变万化之法。察千变万化之病。病无定。法亦无定。以千变万化之法。
察千变万化之证。证有定。法亦有定。夫千变万化之病。形于外者。固有无定之证。而千变万化之证。由于 中者。实有有定之义。故以病为有定。而病则因人而无定。以病为无定。而病则因证而有定。证也者。病之 着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也。证定焉。法斯定矣。后之学人。勿执有定之条目。以测无定 之病情。当知无定之病情。必见有定之气色。斯有病即有证。有证即有定矣。由是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则 夫主病之条目。增之可也。删之可也。因而损益之。亦无不可也。虽然。病之有色。病之已形者也。色之有象。
色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定。未形未见者。不可以言定。况有已定而难于形容。未定而难于拟 议者。是以提纲易详。而条目难尽也。高明之家。读书而精究其意义。临症而熟察其情形。其所得于观感 之间。语言之外者。抑又深于此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余着是书。上卷推而言之。故不厌其详。下卷约而言之。故不嫌其简。然详者当约之以求简。简者当 推之以求详。若读一句只一句。读一篇只一篇。则详者近穿凿。简者近缺略矣。其自五官以下。条目 亦从简者。盖提纲已挈其要领。而条目之见于古书者。皆医所必读。医所必阅。缺之于此。欲其求之 于彼也。至若所引圣经贤传。或断章取义。或互文见意。以为辞不颠倒。则义有不显。理不合参。则意 有不达。原欲人因是明经。非欲人以是荒经。譬之作文题目。拆开意义自见。不比注解经传。句不可 移。字不可减。且经传具在。或不以是为罪乎。
<目录>卷下<篇名>目分脏腑部位属性: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 官也。宗脉之所聚也。阴阳之所会也。气之清明者也。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 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 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夫筋骨血气肌肉者。五脏之所属也。是故以眼分五脏。
血络属心。黑珠属肝。白珠属肺。瞳子属肾。约束属脾。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 者。少阳病。从内 始者。阳跷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阴阳合传而精明也。此脏腑之部。阴 阳之分也。由是而观。有形焉。有容焉。有气焉。有色焉。分而论之。所以明其理。合而诊之。所以通其变。形也。
容也。气也。色也。无往而非脏腑之征。亦无往而非阴阳之理也。脏腑阴阳。形容气色。有诸中。形诸外。要皆 以神为本也。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处于心。神也者。视瞻平正。黑白分明。容色精爽。光彩清莹。朗朗然。不 可须臾离也。神之昭着于目者盖如此。至若目之五轮。睛之八廓。名虽附于羲黄。实则乖夫体用。殊不知 眼科诊目之法。当遵圣人诊目之法。若附会圣人之法以立法。则附会圣人之法即非法。然则求眼科之 法者。其知所以法乎。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形容提纲属性:诊目形容之法。相士观人贤否。宜识其常。医家论病吉凶。当明其变。用是考古参今。删繁就简。约而言之。
其大纲有四。以形象察气质。以开阖分阴阳。以目睑辨虚实。以眼珠决死生。四者既明。而合之气色。参之 病情。庶乎其可见矣。以形象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目大者肝大。目小者肝小。目深者肝坚。目露者肝脆。
目高者肝高。目下者肝下。目偏倾者肝偏倾。目端正者肝端正。此形象之变。气质之常也。以开阖言之。
目者。阳证也。瞑目者。阴证也。目不合者。气留于阳。目不开者。气留于阴。目纲筋急而不合者。太阳阳明之 筋寒。目纲筋纵而不开者。太阳阳明之筋热。目圆者阳气绝。目小者阴气亡。口眼 斜者。阳明中风。口目 动作者。阳明将绝。昏睡露睛者。阴阳俱不足也。此开阖之变。阴阳之分也。以目睑言之。上睑属脾。下睑属 胃。睑动迟者脾动迟。睑动速者脾动速。上睑气壅者。脾衰于内。下睑微肿者。水聚于中。目胞肿痛者邪气 实。目眶陷下者正气虚。此目睑之变。虚实之辨也。以眼珠言之。目肿胀者为实。目陷下者为虚。上视者太 阳不足。下视者宗气亏虚。斜视者。少阳已绝。直视者。少阴已终。目转目运者。阴经之绝证。目HT 戴眼者。阳 经之死候也。此眼珠之变。死生之异也。盖察目之形容者。所以辨其脏腑经络也。观目之气色者。所以辨 其寒热虚实也。合形容气色以观之。参声音脉症以辨之。分其脏腑经络。以审其寒热虚实。庶乎知病之 所。而无泛治之虞。不则寒热虚实虽明。而脏腑经络未达。其犹风马牛不相及欤。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气色提纲属性:凡诊眼目。既察形容。当观气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也。华色者。其荣也。论疾诊尺篇 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脏也。由是而 观。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浊之分焉。有浅深之异焉。明则神气充足。暗则神气亏虚。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 阴。浅深者。言乎其虚实也。合而论之。则深而清明者为太过。浅而浊暗者为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 病在内。察其气色而言脏腑。察其脏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浊者论其气色。气色淡者谓之浅。
气色浓者谓之深也。以寒热言之。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以证候言之。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 寒。其声色臭味情志变动。与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从违。皆可以面部相应之法。比例而推也。然面目相 应者。固可同断。面目不应者。亦可合观。盖应者其常。不应者其变。知其所以变。则知其所以病矣。经曰。精 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 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由此观之。则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浊暗。益可见矣。
夫清明者。神之着。灵动者。神之用。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神也者。心之精爽也。左传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其是之谓乎。(地苍。朝鲜本作地炭。见东医宝鉴。)
<目录>卷下<篇名>睑色望法提纲属性:既述睑之形容。当观睑之气色。夫睑者。眼弦也。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小 在外为阳。大 在内 为阴。察其色之所见。以言其病之所在。脾胃之候也。脉经云。脾之候在睑。以气色言之。青属木。赤属火。黄 属土。白属金。黑属水。此脏腑五行之分也。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清浊。以知阴阳。
察其微甚。以知虚实。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浮清为外。沉浊为内。视气色而言脏腑。审脏腑而言病症。参之 以五色相应之理。其常变可推也。参之以五行生克之理。其顺逆可推也。合气色部位而参之。其相乘之 理。又可推也。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皆可比例以相参也。析而观之。合而断之。变化无穷矣。圣人之 法。所操者约。所及者广。五官气色。皆当作如是观也。然经言五色决于明堂。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焉。合四 诊而察之。庶乎其可矣。
<目录>卷下<篇名>面目望法相参属性:察目之法。形色既可参观。面目亦当合论。经曰。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赤。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 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者。皆死也。盖不死者。以其有黄色也。死者。以其 面无黄色。目亦无黄色也。夫黄者。土色也。犹脉之胃气也。故凡病患。准头印堂年寿及目睑。有黄气明润 者。皆为欲愈之候。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云。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 血死。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 死。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病患面青目白者死。病患面黑目白者不死。病患面白目黑者死。病患面青目 黄者五日死。病患面赤目青者六日死。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病患面黄目青者。九日死。病患面赤目 白者十日死。此皆相参之法也。详求扁鹊华佗所谓生死者。面目以贵明润而忌枯槁也。其与内经有异 同者。当以是贯通之。(秘诀面目之色。传写多误。今从宋元校正王氏脉经。)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形容条目属性:凡察目之形容。前已述其提纲。今当集其条目。如开目喜见人者。属阳。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 目者阳 气盛。瞑目者阴气衰。目瞑不得卧者。卫气留于阳。不得入于阴。目闭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阳病 目而动者轻。阴病闭目而静者重。闭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 也。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弦急而长。而反得浮涩而短者死也。目瞑耳聋。上虚下实者。过在足少阳厥 阴也。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者。劳风也。目不合。卒口僻者。足阳明之筋急也。目不开。卒口僻者。
足阳明之筋纵也。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者。脾中风也。眼皮垂下。而不能展上 者。因于风湿。将有半身不遂之患也。眼畏光不能开者。眼内发热也。中风。合眼鼻鼾者。不治之证也。目闭 而青。时小惊者。痫候也。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也。视 而时瞑。非开目者。衄之常候也。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者。三阳合病也。脉微细。但欲寐者。少 阴病也。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者。病在骨也。目不合者。目气不营。阴跷病也。目瞑直视。毛焦面黑者。
阴气绝也。目涩欲睡者。肝绝也。厥不知人。目合。爪甲青者。肝绝也。目正圆者。痉病之死证也。目正圆。手撒。
戴眼者。太阳绝也。病痈疽。眼小。白珠青黑者。逆证也。昏睡露睛者。脾胃虚极也。口眼 斜者。风中经络也。
睑涩嗜卧者。脾病也。睑浮肿者。脾虚不健运也。上睑肿者。脾气热也。目下肿者。水在腹也。目下有卧蚕。面 目鲜泽。脉伏。消渴者。病水也。目窠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者。风水也。面目肿大。有热者。风水 也。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久咳也。眼胞忽陷者。五脏绝也。目眶陷者。阴阳 竭绝也。目眶陷。视不见人。真脏脉见。顷刻而死。若能见人者。至所不胜之日时而死也。眼眶烂者。风也。婴 儿目胞边赤烂痛痒难睁者。胎中蕴热。生后上攻也。 疡者。燥火流行而目病也。目赤肿痛者。岁火盛行 而目病也。目生翳膜 肉者。外障也。黑珠胀起者。肝气郁滞也。疳病白膜遮睛。或泻血黄瘦者。肝疳也。目 肿。腹胀泻利青白者。疳在内也。眼珠脱出。或不动。或脱落者。风毒也。疠风目先损者。病在心也。目如脱。喘 咳上气者。肺胀也。目如脱状。虚而满喘。咳逆倚息。其脉浮大者。亦肺胀之证也。吐泻。目陷睑青者。土败木 贼也。目内陷者。死证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烦心者。癫疾始生也。目不明。上视喜阳者。痫证也。喜反 目上视者。亦痫证也。目反。四肢不举者。膈痫也。上视者。太阳不足也。戴眼螈 。色白绝汗出者。太阳终也。
戴眼足不可屈伸者。足太阳气绝也。头倾视深者。精神将夺也。平人忽然眼垂下视者。寿不永也。视下言 徐者。无守气也。目眶陷。目系倾。汗出如珠者。阳绝也。病患目系倾者。七日死也。身热目时直视。或视不精 者。痫候也。瞳子卒大。黑如常者。亦痫候也。目正直视。腹大者。牛痫也。病肺疟。其人语声本雄烈。忽尔不亮。
拖气用力。方得出言。呼与语。直视不应者。此肺病声音之候。势不久也。目精脱。恍惚者。阴结阳绝之死证 也。热病瞳子青小。爪枯发堕身涩。齿挺而垢。面浓尘黑。咳而吐血。渴欲数饮。且大满者。五脏绝也。息肩回 视。目亭亭者。二日死也。直视不回。息肩者。一日死也。两目回回直视。息肩者。心绝。一日死也。息肩回视。心 绝者。立死也。直视摇头者。心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心绝也。狂言。目反直视。溲便遗失 者。肾绝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也。目多直视。视不转睛者。五脏俱绝也。睛定不转者。神亡之 候也。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 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有燥屎也。额上陷。脉紧急。汗出。
直视不能 。不得眠者。衄家亡血。复发汗。阴阳俱虚也。目眩转者。邪入于脑。目系急也。目 眩转者。三阴 绝。志先死也。目运者。目系转。志先死。五阴气俱绝也。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者。阳明 终也。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系绝者。少阳终也。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也。至 若悲哀动中而泣出者。五脏皆摇也。泣出不止者。液道开也。见风泣下者。风中目也。瘦人泣出者。风中阳 明也。喘咳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者。膈上痰满也。目赤热痛者。流泪则轻。成脓则重也。目视而不见人。
泣出如水不止者。肝绝也。初生赤子。泣而无泪者。死证也。若夫瞳仁。处暗则大。处明则小者。是隔帘舒缩 之常。非疾病之变也。其或处暗不大。处明不小。则精神亦病焉。可比例交参也。此 目之形容也。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气色条目属性:既述目色之提纲。当集目色之条目。谨按金匮要略云。目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 鲜明者有留饮。此固目色之要略也。然析而论之。又各不同。如白珠色赤者风也。目赤从内 始者。阴阳 二跷之病也。目色淡红者。虚热也。伤寒厥逆。目脉赤。睛不慧者。热多厥少也。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痉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则悸而惊也。病者脉数无热。汗出 微烦。默默但欲卧。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四 黑。若能食者。内痈之脓已成也。眼如醉眼而 含泪。发热腮赤。指梢冷者。痘疹也。伤寒目 红者。将发疹疡之兆也。疳病上攻于眼。时痒赤烂。眼胞肿疼。
白睛起膜。大时流泪。闭目羞明者。眼疳也。白珠色鲜明者。有留饮也。眼白失色者。胆蒸也。目色及目 肉。爪甲俱白者。血亏也。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者。病水而消渴也。面赤目白者。忧恚思虑。心气内索 也。面黑目白者。肾气内伤。病因留积也。肝先病。目则为之无色。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者。神气先衰也。白 珠色青者痛也。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者。阴毒也。面黄目青者。风入胃。胆气泄也。面目爪甲皆青。眼 生眵泪。摇头揉目。眼涩难睁。腹大筋青。羸瘦烦渴。粪青如苔者。肝疳也。白珠色黄者。小便难也。面赤目黄 者。心主所生病也。目黄善笑者。心所生病也。肥人目黄者。风热在阳明也。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者。寒湿 在里不解也。尺脉浮。目睛晕黄者。衄未止也。目晕黄。去而慧了者。知衄今止也。外感目色若赤若黄者。邪 已传里也。白睛淡黄者。脾虚泄利也。目黄如金者。将发黄也。目黄且浊如烟熏者。黄胆湿甚也。目老黄色 者。湿热也。黄如橘明者。黄胆湿热也。面黄、目黄、溺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胆也。目黄白目胞肿者。谷疸 也。目淡黄色者。积聚也。目黄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胸中也。妇人眉低眼皱。目色微黄。其脉阴搏阳别者。妊 子也。病患目黄而大烦。脉不和者。其病为进。以其邪胜也。黑珠纯是黄色者。凶证也。白珠色黑者。劳也。五 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内有干血也。目黑颊赤者。痰也。目黑面黄者。四肢痿 痹也。面白目黑者。荣华已去。血脉空索也。瞳子内不见黑莹。或红紫。或青白者。血贯瞳仁。目病而人不久 也。瞳仁变绿者。绿水灌瞳仁。难治之症也。瞳黄唇白。面红中有青点者。中风之先兆也。瞳仁或微黄。或淡 白者。肾虚也。瞳仁或散大。或集小者。皆肾虚也。瞳仁散大。左右不均者。中风极险之证也。病者瞳仁渐散 渐大。不能舒缩。视一物见两形。手足摇颤。面色青白。身出冷汗。二便遗泄。不省人事者。死证也。瞳仁无光 彩。发黄者。肾气不足也。晚视不见。瞳子如金色者。名曰黄风。不治之证也。瞳仁黑减。或停滞不活者。目将 坏也。目无精光。牙齿黑者。瘰 不治之候也。目无精华者。肾精枯涸也。羸瘦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眼无精 光。立不能定。身体苦痒者。精极也。眼目青盲者。精不灌目也。目无神者。寿促之征也。目无光者。命绝之候 也。目光晦暗者。此为神短。病死之候也。目光清莹。了了分明者。此为神足。不病之候也。若夫寒热瘰 。反 其目视之。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 死。见三脉。三岁死。其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此皆目之气色也。
<目录>卷下<篇名>望舌诊法提纲属性:盖闻道原于天。而具于心。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 舌。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约而言之。大纲有五。一曰形容。二曰气 色。三曰苔垢。四曰津液。五曰部位。五者分论。则其体明。五者合观。则其用达矣。由是察其形容。舌常有刺 也。无刺者。气衰也。刺大刺多者。邪气实。刺微刺少者。正气虚。舌常无纹也。有纹者。血衰也。纹少纹浅者。衰 之微。纹多纹深者。衰之甚。舌肿者。病在血。舌痿者。病在肉。舌偏斜者。病在经。舌缺陷者。病在脏。舌战动者。
病在脾。舌纵舌缩者。病在心。舌裂舌烂者。病在脉。舌卷舌短者。心肝之证候。舌强舌硬者。心脾之病形。弄 舌者。太阴之形症。啮舌者。少阴之气逆。诸太过者病在外。诸不及者病在内。此皆形容之目也。由是观其 气色。舌赤者。心之正色也。深赤者为太过。淡红者为不及。深而紫者。血分热。淡而白者。气分寒。深青者。瘀 血疼痛。淡黑者。气血虚寒。深赤而黑者。热极。淡白而青者。寒深。诸色浅者正虚。诸色深者邪实。明润而有 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此皆气色之目也。由是视其苔垢。舌常有苔也。无苔者虚也。苔垢薄者。形 气不足。苔垢浓者。病气有余。白苔者病在表。黄苔者病在里。灰黑苔者。病在少阴。苔色由白而黄。由黄而 黑者。病日进。苔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此皆苔垢之目也。由是审其津液。滋润者其常。滑涩者 其变。滑为寒。寒有上下内外之辨。涩为热。热有表里虚实之分。此皆津液之目也。由是分其部位。手少阴 通舌本。足少阴挟舌本。足厥阴络舌本。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为内。舌边为外。
左病者应在左。右病者应在右。而凡形容之变。气色之殊。与夫苔垢之分。津液之辨。皆可以是推之。此部 位之目也。夫然后举夫五者之大纲。以参究五者之细目以合观。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其理无穷。其用不 尽矣。虽然五者之用。固在通变。而五者之变。又在求神。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变化不可离。斯须不可去者也。是又五法之本也。他如诸书之条目。选录于后篇。学人合五法而察之。参 四诊而治之。庶乎其不悖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舌形容条目属性:凡察舌之形容。前已述其提纲。今当集其条目。盖舌者心之苗。心者身之主。故观舌之形。可诊身之病也。
舌有形容。可分脏腑。色有浅深。可辨虚实。然脏腑之病症。皆有虚实之分。则形容之气色。当有浅深之辨。
诸书谓满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红者。实热也。舌生芒刺者。结热甚也。舌上无刺而津润者。中寒也。舌 赤而胀大满口者。少阴阳明之热也。舌下肿出如舌者。重舌也。舌忽肿而木硬者。木舌也。舌肿满口溢出 如猪胞。气息不得通。或硬如木石者。血壅气滞也。舌赤而有重舌者。热入心胞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手 少阴热甚而血壅也。舌肿大者。或因热毒。或因药毒也。舌紫且肿浓者。酒毒上壅也。耳干舌肿。下血不止。
脚浮者。六日死。足肿者。九日死。肾绝也。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足肿者。肉绝九日死。胃绝五日死也。舌 赤而出血如衄者。热伤心胞也。声乱咽嘶。舌痿声不得前者。厥而脉紧。误发其汗也。咳止利不休。胸如虫 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谷气多入。口虽欲言。舌不得前者。除中 也。舌红而痿软难言者。心脾虚也。心清语涩。舌软无力难言者。营卫不足也。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者。属 黄家。言其发黄也。舌红而干瘪不能言者。死证也。舌红而干瘪能言者。因症治之。或可救也。病患身寒。口 吐涎沫。舌即难言者。邪入于脏也。舌无苔而黑瘦者。津枯血燥也。舌痿。人中满。唇反者。足太阴气绝。肉先 死也。面目相引。口偏着耳。牙车急。舌不得转者。风中血脉也。舌偏语涩。口眼 斜。手足不遂者。偏风也。舌 偏斜者。左瘫舌向左。右瘫舌向右也。舌形沿边缺陷如锯齿者。脏气虚惫。不治之症也。热病舌难伸出。伸 则频振。语言不清者。正气虚弱之险症也。舌纵涎下。烦 者。足少阴之证也。痫病喜扬目吐舌者。羊痫也。
舌出不能收。及不能语者。心绝也。吐舌伸长而收缓。面红烦躁。口渴溺赤者。心经有热也。发热口噤。临死 舌出数寸者。女劳复。阳气虚也。阴阳易。舌出数寸者。死证也。舌出数寸者。产后与中毒。大惊之候也。小儿 病舌出不能收者。心气散也。舌本缩。口噤唇青者。小肠腑寒也。言声忧惧。舌本卷缩者。木克土也。舌形灰 色。渐干缩者。死证也。舌卷缩如丹。咽唾不得。足踝小肿者。肉绝也。热病舌赤碎烂如蚕蚀者。少阴证也。舌 赤裂而生疮者。手少阴之邪热也。舌上生疮。裂破引唇揭赤者。心脏热也。口舌生疮糜烂者。心脾二经之 蕴热也。口舌生疮咽肿者。膀胱之热未已也。口舌生疮者。上焦之热也。舌黑而中烂者。不治之证也。热病。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证也。颧赤。舌卷短者。心病也。舌卷。而烦满囊缩者。厥阴病也。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 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者。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也。舌卷不能言者。手少阴之经病也。语声忧惧。舌本卷缩。
嗔喜无度。 闷恍惚胀满者。脾寒受风也。唇青舌卷。卵上缩者。足厥阴气绝。筋先死也。中热嗌干。善溺心 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者。厥阴终也。汗出不流。舌卷黑者。心绝也。吐舌下卷者。死证也。霍乱。舌卷筋缩。卵阴 入腹者。难治也。腰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则反折不能言者。昌阳之脉。令人腰痛也。热病舌干黑而短者。厥 阴热极也。舌本强。食则呕者。足太阴之病也。舌强难言。神气不清者。中风之证也。舌强不能言者。手少阴 病也。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风懿之候 也。小儿撮口脐风。舌强直者。死证也。咽嗌不能言。邪结在舌根者。死证也。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 喑舌转者。可治也。舌红而战动难言者。心脾虚也。失音不能言者。二日半死。阴阳俱绝也。舌木硬者。厥阴 病也。舌红而强硬失音者。死候也。弄舌摇头者。痫候也。舌在口中。时时摇动。唇焦舌干。烦热便秽者。名曰 弄舌。心脾热也。小儿面黄肌瘦。弄舌者。疳也。弄舌者。脾脏虚热也。舌黑烂而频欲啮者。必烂至根而死也。
啮舌者。厥气逆走上。少阴之脉气辈至也。舌色灰黑。时时自欲啮舌者。少阴气逆之死证也。此皆诊法之 条目。论舌之形容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舌气色条目属性:诊舌之法。既讲形容之条目。当集气色之条目。夫舌者心之官。色者心之华。心生血而属火。色赤而主舌。
是赤者。舌之正色也。故察舌色之变。可知病症之殊也。舌有赤白青黑之色。可分脏腑寒热。色有浅深明 暗之辨。可判虚实死生。推而论之。如赤为热。赤之浅者。虚热也。赤之深者。实热也。青为寒。青之浅者。虚寒 也。青之深者。实寒也。明润而或赤或青则生。枯暗而或赤或青则死。明润之深者。虽病重而可生。枯暗之 浅者。虽病轻而当死。合之形容。亦可知其脏腑也。诸书谓舌红紫者。热也。舌淡白者虚也。舌赤而鲜艳者。
病在血分也。舌中见红赤点。目色黄。头汗。小便不利者。将发黄也。舌见紫斑。身体疼痛。恶寒发热。腮赤者。
将发斑也。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者。上消之证也。三消病。热甚饮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舌赤 起紫泡者。手少阴之热证也。舌纯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水乘火位。寒证也。舌淡红。中见紫黑筋数道 者。厥阴之寒证也。舌灰黑无苔。脉沉迟者。直中三阴也。舌无苔垢而色变者。虚也。舌白无苔而明淡。外证 热者。胃虚也。舌白唇白者。或流血过多。或脾有病也。舌白唾血者。脾蒸也。舌上青黑无刺。而津润者。中寒 也。舌无苔而冷滑者。少阴之寒证也。舌黑少神而润滑者。虚寒也。舌黑无苔而燥者。津液受伤。虚阳上越 也。热病口干舌黑者。死证也。舌变棕黑色者。热病将死也。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暴加口燥脉 代。舌焦干黑者。死证也。唇舌紫黯青肿者。中毒也。舌见纯紫色者。酒毒也。唇青舌黑如猪腰者。九死一生 也。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者。亡津液。不治之证也。疳病耳边有青脉。舌上有焦点者。不治也。疳渴饮水不 止。舌黑者。死证也。舌肿黑者。心火极也。舌见蓝色者。微可治。深必死。肺气伤也。妊娠面舌俱带白者。寒证 也。妊娠舌色太赤者。热入血分。恐胎堕也。产妇面舌俱赤者。母子俱生也。产妇面舌俱青。口中沫出者。母 子俱死也。产妇面赤舌青者。母活子死也。产妇面青舌赤。口中沫出者。母死子活也。产妇面舌俱白。证逆 色夭者。血气俱虚。亦死证也。产后舌紫黑者。血先死也。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 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者。有瘀血也。若夫跌仆而舌青黑者。瘀血内蓄也。痘疹而舌青黑者。疫气 内陷也。痈疽而舌青黑者。毒瓦斯内攻也。中寒而舌青黑者。邪气入脏也。发斑而舌青黑者。胃烂也。痢疾而 舌青黑者。胃腐也。赤子初生时。舌如猪肝者。死证也。舌纯黑者。无不死也。此皆舌色之条目也。辨其色之 明润枯暗。可判其病之顺逆吉凶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舌苔垢条目属性:既述舌色之条目。当集舌苔之条目。夫苔因病生。病以苔着。察色而不观苔。究难辨其虚实。观苔而不察 色。安能测其盛衰。且三因百病。莫不有苔。则亦莫不可验。岂特伤寒而已哉。然稽诸古昔。惟伤寒家言之。
以为伤寒舌上有苔者。必自润而燥。自滑而涩。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或生芒刺。此邪气传里。由 浅入深之证也。如舌有白沫白涎。头项强痛者。太阳病也。白屑满舌。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者。阳明病也。
舌苔白滑。胸胁痛而耳聋。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者。少阳病也。舌上白苔。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者。
阳明病。柴胡证也。白苔干浓。恶寒体痛者。表未解也。湿家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 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心中懊 。舌上苔者。邪客胸中也。舌上白苔。烦躁。脉 数实。六七日不大便者。其后必便脓血也。舌苔白而湿。湿而浓者。身发小热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 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 苔滑者。不可攻也。苔白而黄者。邪将传里也。舌苔中黑。边白而滑。恶寒脉微弱者。表里虚寒也。舌苔中见 灰黑色两条。症见三阴者。邪传入里也。两感一二日。舌苔中黑边白者。不治之症也。苔白而舌根俱黑。汗 后脉躁者。死证也。舌苔初微黄。次深黄。甚则焦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阳明病。胃家实也。舌上 黄苔。双垂夹见。手足 然汗出。潮热谵语者。正阳阳明也。苔黄燥。不大便而潮热谵语。手足 然汗出者。
胃腑实热也。病者腹满。按之而痛。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也。苔黄而滑。目黄。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 利者。身必发黄也。苔黄舌中有斑。体疼发热。腮赤者。身已发斑也。苔如姜黄色。及松花色。津润而冷。或腹 痛吐利者。阳衰土败也。苔黄中有小黑点。腹满嗌干者。邪传太阴也。黑晕两条而中灰色。口燥舌干者。邪 传少阴也。苔黑舌干而短。烦满囊缩者。邪传厥阴也。舌中苔黑而干者。邪传少阴。热甚津枯也。苔如黑。软 润而滑者。水克火。寒症也。苔黄黑。症见不足者。元气大亏也。舌心焦黑。质地红活。不大便而潮热谵语。手 足然汗出者。邪并于胃。即可下也。舌根起黑苔。咽不结者。可治也。舌根起黑苔。咽结者。不可治也。舌根 起黑苔。瓣底黑者。必死不治也。两感一二日。舌见黑苔者。死证也。黑色连地而灰黯无神者。败证也。妊娠 病热。苔黄而焦。胃家实者。泻其实所以安其胎也。此集伤寒之论苔者。宜合病症而察之也。其他舌苔干 涩如雪者。脾热也。舌苔黄黑。小腹胀痛。小便自利者。有瘀血也。小儿初出腹。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口鼻 亦有之。此由胞胎中受谷气盛。所谓鹅口者也。是皆舌苔之条目也。愚谓舌色深赤者。邪气实。舌色淡红 者正气虚。舌深赤。苔薄而滑者。正胜邪。舌淡红。苔浓而涩者邪胜正。舌深赤而明润。苔浓而燥涩者。形气 病气俱有余。舌淡红而枯暗。苔薄而冷滑者。形气病气俱不足也。顾前人独言其苔。后学当察其色。参之 五法。合之四诊。则凡黄白灰黑之苔。莫不有寒热虚实之辨。即杂病亦有可验者。非特伤寒而已也。金刚 经云。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则学斯法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胸中有一定法。无一成法。庶几其有法欤。
<目录>卷下<篇名>诊舌津液条目属性:既集舌苔之条目。当集津液之条目。夫肾主津液。内溉脏腑。经系舌本。外应病症。故察津液之多少。可知 肾气之盛衰。察津之滑涩。可知病气之寒热。由是而言。有因外寒而滑者。有因内寒而滑者。有因虚热而 涩者。有因实热而涩者。诸书谓舌上白苔而腻滑。咳逆短气者。痰饮也。咳而口中有津液。舌上苔滑者。肺 寒也。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八日来。其人微发 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舌上无苔而冷滑。脉微恶寒。身蜷而卧者。少阴中寒也。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两臂不举。舌本燥。善 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者。肝中寒也。舌无苔而干燥者。肾脏不足。津液虚竭也。舌苔中心 黑浓而干者。谓之焙舌。邪传少阴。热甚津枯也。恶寒发热。而津液如常者。邪在太阳之表也。白苔干浓。无 汗恶寒。身疼痛者。表未解也。热病五六日。口燥舌干而渴者。少阴病也。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 痛者。病在足少阴也。嗌干口渴。苔不滑而涩者。邪传厥阴也。津液干燥。舌上苔者。表邪传里也。舌焦唇槁 腊干嗌燥者。腠理闭。汗不出也。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也。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热在里而耗其津液也。黑刺破裂而干燥者。热甚而津涸 也。舌灰黑中有干刺。咽干口燥者。热结在少阴也。满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红者。实则可下之证也。伤 寒十一日。舌干已而嚏者。少阴病衰也。下痢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证也。腹满口干舌燥者。
肠间有水气也。舌中黑无苔而燥者。津液受伤。虚火用事也。此集诸书之言津液者。愚谓舌色淡红。苔薄 而滑者。内寒也。舌色深赤。苔浓而滑者。外寒也。苔薄而涩。舌淡红者。虚热也。苔浓而涩。舌深赤者。实热也。
然正虚者。邪气有有无之辨。邪实者。正气有盛衰之分。宜合之五法。参之四时。庶不至虚虚实实。损不足 而益有余矣。第察舌之时。病患宜诊而后食。则苔之浓薄易分。诊而后饮。则苔之滑涩易辨。至于干黑之 舌。又当以蜜拭苔垢。然后视其形色。红赤者可治。青黑者不可治。亦望舌之所宜知也。若夫部位之分。或 因形色。或因苔垢。或因津液。可以类推。故不复集。
<目录>卷下<篇名>诊口形容提纲属性:闻之舌以舒卷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且口者脾之窍。心之外户也。难经七冲门。谓唇为飞 门。齿为户门。以其开阖运动。声音从口出。饮食从口入。四通五达。为脏腑之冲要也。察之之法。盖有十焉。
曰张、曰噤、曰撮、曰僻、曰振、曰动、曰颏落、曰口啮。由是分其燥湿。辨其寒热。其为病亦可见矣。何言之。张则 开而不闭。噤则闭而难开。撮则上下有蹙聚之形。僻则左右有缓急之状。振者寒栗鼓颔。急急摇振。动者 开阖其口。频频运动。颏落者似张。而颏不能阖。口啮者似动。而啮不频开。燥由津液之干。湿属唾涎之滑。
是故张主虚。噤主实。撮为邪正交争。正气衰而邪气胜。僻是经筋相引。急为正而缓为邪。振乃阳明之虚。
动缘胃气之绝。颏落者。颊车不收。病在阳明之脉。口啮者。肾脏将败。病达胃腑之经。是皆口之形容也。然 形容虽有燥湿之分。燥湿亦有虚实之辨。故燥虽属热。湿虽属寒。而上下表里不同。脏腑阴阳亦异。苟不 合之四诊。参之五官。则知其燥而不知其所以燥。知其湿而不知其所以湿。将治热而热不除。疗寒而寒 不退。其不倒行逆施也者几希。若夫口之五色着于唇。口之五味详于问。又当参伍相证焉。庶乎体益明 而用益达矣。他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推而论之。即痘疮广疮。及 诸痛疮疡。其顺逆亦犹是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口形容条目属性:既识口之提纲。当知口之条目。如书云。目瞪口开。两手舒展。若惊怖之状者。大惊卒恐。气血分离也。呼吸 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也。痫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者。马痫也。肉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者。心脏实。为 阳毒所侵也。口张生疮者。小肠伤热也。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 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者。太阳中 也。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仁痛者。此 为肝脏受伤所致也。肺病言音喘急。短气好唾。热而狂。闭目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者。热伤 肺。火克金。不治。若面赤鼻不欹。可治也。中风口开者。心绝也。痉病目瞪口开。神昏不知人者。死证也。病患 口张者。三日死也。鼻口虚张短气者。肺绝也。口张但气出不返者。肺绝。三日死也。病患口张开者。心先病 也。病患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也。口如鱼口。不能复闭。气出多不返者。死证也。口如鱼口。不能合者。脾 绝也。目瞪口呆。势危者。必绝也。神脱口开。天柱倾欹者。死证也。口噤难言者。风痉也。言迟者。风也。牙关紧 急。口阖不得开者。风寒中于阳明也。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欲作刚痉也。胸 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者。痉之为病也。产后发疾口噤。倒闷吐沫。螈 。眩冒不知人者。卒中风 也。口不能言者。肝风之候也。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风痱也。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 反上。口噤不得言者。风眩发。大人癫。小儿痫。其实一也。神昏卒倒。口噤不语者。中恶尸疰之候也。伤寒五 六日以上不解。口噤不能语。惟欲饮水者。热在胸中。为坏伤寒也。诸乘寒。郁冒不仁。口急不能言。战而栗 者。胃无谷气。脾涩不通也。烦疼口难言者。荣气不足也。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扰者。病邪必欲解也。妊妇项背强直。筋脉挛急。口噤语涩。昏迷发搐。时作时止者。子痫也。小儿初 生。面青身冷。口噤者。胎寒也。脐风口噤舌大痰壅者。不可治也。面青口撮者。疼痛也。小儿初生。唇口撮。多 啼不能吮乳者。脐风也。小儿初出腹。面目绕鼻口悉黄。闭目聚口撮面而啼。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
今人以为脐风。实则其血沮败。肌肉不成。血脉不敛也。小儿初生。口撮如囊。吮乳不得。舌强唇青。面色黄 赤者。即名之为撮口也。撮口脐风。唇口收束锁紧。舌强直者。死证也。撮口吐白沫。四肢厥冷者。不治之证 也。口僻者。足阳明之筋。有寒则急。有热则缓也。 僻不遂者。邪气反缓。正气即急也。口歪于左者。右边瘫 痪。左脸动肉缩短也。口歪于右者。左边瘫痪。右脸动肉缩短也。口眼 斜者。风中经络也。口耳为僻。 急 不能卒视者。足阳明手太阳之筋急也。口 唇疹者。足阳明病也。惊掣悸。语声宽急混浊。口 冒昧好自 笑者。心虚寒。厉风伤心也。病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 欲冷冻饮料者。疟始发之状也。疟而寒栗鼓颔者。阳明虚也。平人口振者。亦阳明虚也。口目动作者。阳明终也。
下颏脱落者。谓之落架风。阳阴之脉。纵缓不收也。小儿睡熟啮牙者。或腹有虫积。或欲出新牙也。状如感 冒风寒。畏风特甚。时作狗声。每欲啮人及衣物。小腹坠胀。小便难者。癫狗咬伤而毒发也。小儿咬爪甲者。
疳病有虫也。小儿啮齿咬人者。肾绝也。痘症切牙。甚则脱落者。疫气内陷于肾也。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必衄血也。伤寒一日。头痛口干而烦满者。巨阳与少阴俱病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 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证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亦急下之证也。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 肿胀者。肺中风也。唇口干燥生疮者。胃中客热也。脉自涩。唇口干燥者。其人不欲饮也。病者如有热状。烦 满。口干燥而渴。脉反无热者。此为阴伏。是瘀血也。伤热气喘。甚则唾血。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者。气极也。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脉代者。一日死也。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 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也。丁肿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者。死证也。嗌干口中热如 胶者。足少阴之证也。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也。小儿流涎不已者。脾气虚也。流涎滞颐者。
脾冷也。口中多涎者。上焦寒也。虚满而咳。善呕沫者。手太阴厥逆也。人之涎下者。虫动也。吐涎心痛。发作 有时者。蛔之为病也。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者。是蛔咬也。脾 脉微急。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者。膈中病也。痫发痰涎壅盛。气促昏倒。口吐痰沫者。痰痫也。喜吐沫者。猪 痫也。癫疾呕多沃沫。气下泄者。皆不治也。发直如麻。口吐沫者。死证也。反胃口中多出沫。沫大出者。死证 也。膈噎吐如蟹沫者。脾败也。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左寸脉阴绝者。心虚也。口疮腐烂者。
心病也。口糜者。膀胱移热于小肠也。病苦身热未去。口中生疮。心中烦满。汗不出。身重。左寸脉阳实者。手 太阳小肠实也。口中生疮。胀满不通者。大肠实热也。口疮者。邪之出也。口烂蚀龈者。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脏气相熏也。此皆口之形容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唇望法提纲属性:既视其口。当察其唇。唇也者。齿之垣也。脾之官也。肌肉之本也。经曰。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其充在肌。
其华在唇。故视唇之好恶。可知脾之吉凶。何则。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 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此形容之常也。左病者应在 左。右病者应在右。上应乎上。下应乎下。而凡形容之变。气色之殊。皆可以是推之。此部位之分也。按部位 而视形容。则唇肿者。病气实。唇痿者。形气虚。唇短缩者。脾伤。唇不收者。脾病。唇烂者。阳明之证。唇反者。太 阴之终。唇焦干者。病在肉。唇枯槁者。病在脾。唇疮者。邪从外解。唇裂者。毒从内发。唇内生疮者。腹中有虫。
唇上碎裂者。胃经有热。唇口僻者。风中阳明之筋。唇口撮者。风入阳明之脉。诸太过者。病在外。诸不及者。
病在内。此皆形容之变也。视形容而观气色。则唇赤者。常色也。深赤者。为太过。淡红者。为不及。淡白而黑 者。寒甚。深赤而黯者。热深。青而深者。主痛。青而淡者。为寒。唇白者。脾亏。唇黄者。脾病。诸色浅者。正气虚。
诸色深者。邪气实。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此皆气色之殊也。夫分形容气色而言之。所以 识其常。合形容气色而观之。所以通其变。然究其常变。而原其始终。体用虽殊。莫不以神为本。夫神也者。
明润精爽。而有血色者也。得则生。失则死。易传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其死生之谓乎。
<目录>卷下<篇名>诊唇形容条目属性:诊唇形容。既已述其提纲。还当集其条目。如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也。上唇浓大。下唇细小者。腹胀也。唇 白而肿者。脾绝也。唇舌皆肿。大便赤泄。溺血。足肿者。九日死。肉绝也。唇肿齿焦黑者。脾肾绝也。唇薄似有 笑状者。内痈之危证也。唇肉缩小。恍似与人笑者。或膈间热。或腹中痛也。脾伤唇虽萎黄。语音若转者。犹 可治也。唇缩流津者。脾冷也。虚劳唇寒齿宣露者。死证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右寸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阳明肺与大肠俱实也。唇吻不收。舌不转失音。耳聋目瞀者。邪中脏也。唇烂 而齿牙脱落者。邪伏阳明。发为牙疳也。唇反黑无纹者。脾败也。病患唇反人中满者。三日死也。唇反人中 满。舌痿者。肉先死。足太阴气绝也。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肌肉不滑泽。肉满唇反者。肉先死也。唇焦干者。
病在肌肉也。口苦舌强。呕逆酸心。气胀唇焦者。脾劳也。唇焦者。脾蒸也。下唇焦者。小肠蒸也。热病口燥唇 焦者。病在脾也。唇焦枯无泽者。脾热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右寸阳虚者。手阳明 大肠虚冷也。寸口脉不出。反发其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内烦多吐。唇燥小便难。便如烂瓜豚 脑者。伤其津液。肺为之痿也。唇焦肉白。腠理萎瘁者。血灭之证也。病患唇口忽干者。脾胃内绝也。脾前病。
唇则焦枯无润。脾前死。唇则干青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者。必死不治也。平人色暗。唇 皮干者。夭寿之征也。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者。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也。皮肤痛。唇舌槁。无汗者。肌寒热也。唇口疮者。邪之出也。疟 病唇口生疮者。邪将解也。唇裂齿龈青黑。九窍血出者。中莽草之毒也。唇口舌头皆破裂。皮肉似汤火 起。渐次成脓者。中金蚕之蛊毒也。身发小 。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舌上生小刺 绽出。口唇破裂。腹膨胀。
爪甲青黑者。中砒霜之毒也。病患上唇有疮者。虫蚀其脏也。下唇有疮者。虫食其肛也。齿龈无色。舌上尽 白。甚则唇里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者。虫病也。唇上如疮。面黄肌瘦。腹大者。疳病有蛔虫也。上唇内有 疮如粟。心内懊 痛闷。唾血者。此虫在上。蚀其脏也。下唇内生疮。其人喜眠者。此虫在下。蚀其下部也。口 唇动而偏 者。风入其脉也。口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得者。茧唇也。舌如针刺。唇上微麻。口渐收小不 能张。甚则腹鸣且胀者。中河豚之毒也。小儿生下五六日。口唇撮聚。不能吮乳者。人以为脐风也。此皆唇之形容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唇气色条目属性:既集唇形之条目。当集唇色之条目。诸书谓唇红紫者。热也。唇赤而吐者。胃热也。唇色赤黑者。胃中热也。
上下唇皆赤者。心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者。心肾不交也。唇色深红。洒淅寒热喘咳者。肺之虚热也。唇红喉 耳生疮。腹胀痛。身热。脉滑数者。蛔胀也。久病唇红者。难治也。唇舌鲜赤。腮红。发热。咳嗽喷嚏者。疹也。唇舌 鲜赤。腮红。发热。眼如醉眼而含泪。指梢冷者。痘也。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喜饮冷水。频频下痢者。
噤口痢也。食入即吐。口渴思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溺赤者。热吐也。小儿唇红浓者。脾胃健。易养也。妇人 唇红浓者。冲脉盛。易产也。唇淡白者。虚也。唇惨白而吐者。胃虚也。唇白食少喘咳者。脾肺气虚也。朝食暮 吐。乳食不化。四肢逆冷。面唇色白者。寒吐也。唇色或红或白。胃口时痛时止。频呕清涎者。虫吐也。齿龈无 色。舌上白。烦愦不知痛痒之处。或喜眠。下痢者。虫蚀其肛也。面上白斑。唇红能食。颜色不常。脸上有蟹爪 路者。便有虫也。痛如咬心。时作时止。口吐清水。人中鼻唇一时青黑者。虫痛之证也。妊娠唇白者。血不足。
产或难也。唇白而地库光明者。病可治也。唇白目内 白。面瘦而白。四肢肿。或脑痛。脉跳而数者。心虚血 不足也。面唇清白。渴喜热饮。痢时肠鸣切痛者。此为寒痢。虚寒之证也。舌赤唇焦。喜饮冷水。腹中窘痛。溺 短色赤。频频下痢者。此为热痢。里热之证也。脾疳肚大青筋。唇口无色。人中平。痢不止者。不治之证也。唇 白如枯骨者。死证也。口噤唇青。舌本缩者。小肠寒也。唇口青白而黑者。寒也。唇青额黑者。血气虚怯。为冷 所乘也。卒厥唇口青者。身冷为入脏。即死。身温汗自出为入腑。即愈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筋不能转。
爪甲皆痛。舌卷唇青。转筋卵缩。 脉疼急。腹中绞痛。或便欲绝。不能饮食者。筋虚极也。笑而伸。伸而反忧。
热而且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者。此心已伤。若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唇青紫者。胃气虚寒 也。唇色黑瘀。目睛凸露。呼吸上逆者。哮喘也。干霍乱。吐泻不得。胸腹胀硬。手足冷过腕膝。脉伏喘急。舌卷 囊缩。唇青黑者。死证也。痈疽证。声嘶色脱。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肿者。恶候也。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也。
病患唇青体冷。遗尿者。膀胱绝。四日死也。唇黑者。胃先病也。环口黧黑者。脾肾绝也。唇色如漆黑者。脾胃 将绝也。水病唇黑者。肝伤不可治也。两颧昏暗。唇色惨黑者。气不足。血已枯也。唇口青黑。吐逆。肠腹绞痛 不可忍。发狂。七窍迸血。或外肾胀大者。中砒霜之毒也。唇色青黑者。即刻身亡也。面青唇黑。面黑唇青者。
皆死证也。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声如破鼓。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体极重。便利无度 者。脾虚寒甚。则不可治也。此皆唇色之条目也。
<目录>卷下<篇名>四白望法提纲属性:既视其唇。当察唇之四白。四白者。口唇四际之白色也。考之内经。督脉至人中。任脉至承浆。冲脉络唇口。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经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故五阅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以 部位言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察其色之上下左右。可辨其病之上下左右也。青赤黄白黑五 色。合之五行。应乎五脏也。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腑主乎外。脏主乎内也。于是乎有泽夭之分焉。
所以辨其成败也。有浮沉清浊之分焉。所以辨其表里阴阳也。有微甚散抟之分焉。所以辨其虚实久新 也。以五色相应之理推之。其病症可知也。以五行生克之理推之。其顺逆可知也。以气色部位合而推之。
其脏腑相乘之理又可知也。经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 而可见者也。千金云。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 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此皆诊色之要也。若合四诊而观之。参四时而辨之。推之无穷。用之不尽矣。
<目录>卷下<篇名>牙齿望法提纲属性:盖闻上曰齿。下曰牙。两旁曰牙。当中曰齿。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主 啮者也。家语曰。男子八月生齿。八 岁而 。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 。盖齿者。骨之所终也。经言丈夫八岁齿更。三八真牙生。七八齿槁。女子 七岁齿更。三七真牙生。七七齿槁。夫齿之为言。始也。年也。肾之标。骨之余也。少长别乎此。盛衰见乎此也。
以形言。则齿食多长也。食少者幼也。以色言。则齿色黄者长也。色白者幼也。是皆长幼之常。非疾病之变 也。及其病而察其变。则又有提纲焉。一曰形容之变。二曰气色之变。察其滋润干燥。可知病之寒热。察其 枯槁明亮。可决病之死生。形容之变者。切牙为邪入于胃。 齿为风入其经。下齿龋者手阳明。上齿龋者 足太阳。长而枯者。骨先绝。脱而落者。症多凶。气色之变者。齿忽黄。为肾虚。齿忽黑。为肾热。滋润者。津液犹 充。干燥者。津液已耗。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析而言之。互而观之。合五官。参四诊。
而吉凶之辨。虚实之分。了然如指掌矣。若夫牙龈形色。当以肿起为实。陷下为虚。深赤为太过。淡红为不 及。可与诊唇之法。比例而推也。
<目录>卷下<篇名>牙齿望法条目属性:既知牙齿之提纲。当知牙齿之条目。诸书谓杂病切牙者。胃实也。痘症切牙者。死候也。痘症切牙齿落者。
无不死也。小儿齿嚼咬人者。肾绝之证也。人之自啮舌者。厥逆走上。脉气不至也。啮舌者。少阴气至也。啮 颊者。少阳气至也。啮唇者。阳明气至也。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又 齿者。痉病也。痉者腰折螈 。齿 噤也。小儿蚀齿者。疳虫之候也。齿龋者。手阳明络实。则龋聋之证也。肉濡而却。齿长而垢。发无润泽者。
骨先死。少阴绝也。骨枯肉软。齿长而垢。发无泽者。骨先死。足少阴气绝也。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 通者。少阴终也。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下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若齿黄赤。鬓发 直。面土色者。不可治也。小儿齿落久不生者。肾气亏也。病患齿黄枯落者。骨绝也。牙黄落者骨绝。十日死 也。牙床腐烂。牙齿脱落者。牙疳之凶候也。龈肉赤烂疼痛。口臭血出。牙枯脱落。穿腮蚀唇者。牙疳也。牙疳 穿腮齿落者。难治也。齿如黄豆者。肾气绝也。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阴阳俱竭也。齿垢黄。面目爪甲上黄 者。黄胆也。唇肿齿黑者。死证也。唇肿唇黑齿焦者。肿胀之死证也。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也。目无精 光。齿龈黑者。心肝绝也。色黑而齿槁者。肾热也。热病唇焦齿燥者。津液耗也。虚极之病。唇枯齿干者。死候 也。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腰欲折。自汗出如流水者。四日死。一曰人中平。八日死。肾绝也。病无所在。
汗注不休。齿本槁痛者。骨寒热也。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者可治。齿已槁者不可治。骨厥亦 然也。齿黑腰痛。足逆冷者。骨蒸也。至若黄发儿齿者。寿考之征也。唇亡齿寒者。衰惫之兆也。牙床红肿者。
阳明之病也。牙床溃烂者。肠胃之证也。重龈病齿。龈肿如水泡者。热蓄于胃也。小儿面色黧黑。齿龈出血。
口中气臭。足冷如冰。腹痛泄泻。啼哭不已者。肾疳也。齿龈间津津出血不止者。阳明之经病也。牙肉色白 者。非久病血少。即失血过多也。牙肉之际。有蓝迹一线者。沾染铅毒也。若服水银轻粉。亦令牙床壅肿也。
此皆诊齿之目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鼻望法提纲属性: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五官先生鼻。五脏先成精。精乃一身之本。头为五体之尊。是以 雷公问道。黄帝传经。五色独决于明堂。四诊先观其天牝。盖鼻者。形之始也。气之门户也。呼吸之间。通乎 天地。贯乎经络。五脏六腑。无不毕达。四体百骸。无不周遍者也。分其部位。则脏腑六部之提纲是已。辨其 气色。则阴阳十法之提纲是已。其相乘之理。合之部位可推也。其相应之理。合之气色可推也。肝青、心赤、
脾黄、肺白、肾黑。与夫声音臭味情志脉病。亦无有不可推者。凡诸望法。皆当比例以相参也。金匮要略云。
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
是宜以四时参之。以十法辨之矣。第色虽当辨。形亦宜分。望之之法。又有提纲焉。盖鼻者。肺之合也。鼻大 者。脏气有余。鼻小者。脏气不足。肿起者。邪气盛。陷下者。正气衰。鼻煽张者肺虚。鼻仰息者肺实。鼻枯槁者。
寒热之证。鼻蚀烂者。疳疮之形。鼻窍干燥者。阳明之经病。鼻柱崩坏者。疠风之败症。鼻下红肿如疮者。腹 中有虫之疳病。鼻流浊涕者。外受风热。鼻流清涕者。外感风寒。鼻渊者。脑中热。故涕下渗。鼻衄者。阳络伤。
故血外溢。鼻生 肉谓之 。鼻生粉刺谓之 。此皆鼻形之望法也。析而言之。合而观之。察五官。参四诊。
变在其中矣。至于骨部起者寿。骨部陷者夭。故鼻准贵乎丰隆焉。他如气之粗细。息之疾徐。嚏之有无。窍 之通塞。当详各门。容后续述。
<目录>卷下<篇名>诊鼻形容条目属性:诊鼻条目。气色已述明堂之中。形容当集提纲之下。灵枢云。五色之见。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 病。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是亦察色分部之要也。至其形容诸书。以为喘息鼻张者。肺病也。初病鼻 煽者。邪风壅塞肺窍也。引息鼻张。呼吸急促。惕惕闷闷无痰声者。忧思气郁也。鼻煽喘汗者。肺绝也。鼻煽 张者。肺绝也。口鼻虚张短气者。肺绝。三日死也。喘喝胸盈仰息者。肺实也。鼻槁腊不得汗。毛发焦。皮不可 近席者。皮寒热也。鼻孔忽仰者。死证也。鼻烂者。疳疮也。身热目痛身干。不得卧者。伤寒阳明经之证也。伤 寒鼻干燥者。阳明病将衄血也。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证也。伤寒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 也。鼻孔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者。痫候也。酒瘅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 燥者。脉浮先吐之。弦先下之也。鼻干喘促气逆者。气蒸也。鼻孔干者。肺枯也。鼻干黑燥者。火克金也。鼻孔 黑燥无涕者。肺绝也。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而有疡者。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发为疠风也。疠风鼻柱坏者。
骨先死也。疠风鼻梁崩塌。眼弦断烈。唇翻声哑者。骨死也。疠风鼻柱崩倒。鼻中生 肉者。虫食其肺也。鼻 塞涕浊者。风热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开分气泄也。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也。欲嚏不能者。此人肚中寒也。鼻塞流清涕者。邪未解也。鼻塞流清涕。发热咳嗽。自汗恶风者。伤风也。痰 清涕清者。寒未去也。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胞痹也。鼻流清涕。呵欠烦闷 咳嗽喷嚏。面肿腮赤者。疹也。浊涕下不止者。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也。口鼻出血不止者。脑衄也。鼻衄 发热。身无汗。口干鼻燥者。邪气实也。鼻衄面黄白。身无热。血出多而不止者。正气虚也。衄而不止。脉大者。
逆证也。血外溢而衄者。阳络伤也。鼻 肉者。热滞于阳明之经络也。鼻 者。寒气之所薄也。小儿频揉 耳鼻者。疳证也。鼻塞赤痒疼痛。浸淫溃烂。下连唇际成疮。咳嗽气促。毛发焦枯者。鼻疳也。千金云。肺前病。
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肺先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此皆诊鼻之 条目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耳望法提纲属性:既察其鼻。当观其耳。耳也者。肾之官也。故察耳之好恶。可知肾之强弱也。何则。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
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 偏倾。此察耳形之常也。以色言之。有左右之殊。有上下之辨。左为左。右为右。上应乎上。下应乎下也。肾之 候也。肾主骨。故耳起五色者。病在骨也。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黄赤为风。青黑 为痛。白为寒。属分五行。亦应乎五脏也。气色之变。可以十法推之。生克之理。可以五行推之。其余望法。有 可比例者。宜察其病。辨其证。而合参之也。若夫耳形之诊。当以浓而大者为形盛。薄而小者为形亏。肿起 者。邪气实。消减者。正气虚。润泽则吉。枯槁则凶。合之于色。亦可辨其寒热虚实焉。他如下消则耳叶焦干。
肠痈则耳叶甲错。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肾前死。耳则为之KT 黑焦癖。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
是皆主病之目也。痘科尚有观耳后络脉之诗。因续四句于其后。其诗曰。耳后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 沉沉。兼青带黑尤难治。十个难求三五生。予续之曰。冷暖阴晴色更改。须将痘证辨分明。望闻问切能参 悟。不看红筋彻底清。
<目录>卷下<篇名>眼眉望法提纲属性:盖闻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眉也者。禀木气而侧生者也。以经络言之。则属乎手足太阳阳明矣。其有 多少疏密粗细长短之殊者。亦由气血有多少。赋禀有清浊耳。相家知其常。固可察人之贤否。医家辨其 变。亦能测病之死生。道虽不同。其揆一也。今求其法。盖有六焉。眉系倾者。胆将绝。眉冲起者。命将亡。眉睫 堕落者。疠风之证。眉毛频蹙者。疼痛之容。润泽者。血气足。枯槁者。血气衰也。至若眉中之色。前人亦有言 者。其诗曰。黄色入目一年期。黑色从眉绕目悲。若然白色连眉目。知是皮肤肺疾微。眉中若见青赤黑。远 候还须半年期。近看三五七日内。忽然暴死更无疑。然以余望之。当察泽夭以分成败。观清浊以辨阴阳。
视微甚以知虚实。四诊合参。其庶几乎。
<目录>卷下<篇名>髭须望法提纲属性:闻之发属心。禀火气而上生。须属肾。禀水气而下生。故男子肾气外行而有须。女子宦人无须。而眉发不 异也。然分部位而言。则唇上曰髭。属手阳明。颏下曰须。属足少阴阳明。两颊曰髯。属足少阳。其经血气盛。
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则少而恶。气血俱少。则其处不生。气血俱热。则黄而赤。气血俱 衰。则白而落。察其经络之部位。可知其经络之血气矣。然部位虽殊。要皆属于肾。通于经而生于冲任焉。
经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 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 口唇。故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天宦未尝被伤。不 脱于血。而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此皆须之常也。如因病而观之。惟疠风 有须眉堕落者。然余谓血气未衰。须色当润泽。血气已竭。须色当枯槁。其由黑而白。由白而黄者。乃壮老 之常。盛衰之变也。至若气有滑涩。血有清浊。而其须不同者。皆可以经络部位推测而知也。
<目录>卷下<篇名>发望法提纲属性:窃闻肾之华在发。血之荣以发。盖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也。经言女子七岁发长。丈夫八岁发长。五八 发堕。八八发去者。盖肾主脑。脑者髓之海。发者脑之华。肾盛则发长。肾衰则发堕。脑减则发素也。其或年 少而发白。年老而发黑者。赋禀不同也。以部位分之。头上曰发。耳前曰鬓。中行属督脉。二行属太阳。三行 属少阳。头维额角。足阳明也。曲鬓悬颅。足少阳也。其经血气盛。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
则少而恶。气血俱少。则其处不生。气血俱热。则黄而赤。气血俱衰。则白而落。察其经络之部位。可知其血 气之盛衰。其因病而变者。察之又有六法焉。曰逆上。曰冲起。曰直。曰落。曰润泽。曰枯槁。盖逆上者。死证也。
冲起者。绝候也。因疳积而发乱 者。可疗。因气竭而发直干枯者。不治。病久而发落者。精血虚。病风而 发落者。血液燥。润泽者。血气未竭。故生。枯槁者。血气已竭。故死。善诊者。察其发。观其证。可以知其逆从矣。
若夫发直如麻者。小肠绝。发结如穗者。小儿疳。面无血色。头发堕落者。血极之证。面色不变。头发逆上者。
痫病之征。汗出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齿长骨枯。发无泽者。骨先死。此皆诊发之目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头望法提纲属性:头为五体之尊。百骸之长。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是谓诸阳之会。精神之府。望之之法。可不深求其理 哉。按内经阳明之脉行于前。太阳之脉行于后。少阳之脉行于侧。厥阴之脉会于巅。督则自背中行而上 头至鼻。任则自腹中行而上颐循面。此皆经络之行。即部位之分也。由是以形言之。则骨部皆大者多寿。
骨部皆小者多夭。皮肉肿起者为实。皮肉陷下者为虚。囟陷者。脑髓不足而难治。囟肿者。脏腑不调而难 疗。骨缝不合者。赋禀弱。头项皆软者。血气亏。此察头形之纲领也。以容言之。则仰首者。其病在阳。俯首者。
其病在阴。蹙其额者。头痛。皱其眉者。心忧。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头垂倾欹者。正气虚。头独动摇者。风也。更 有心绝之证。头难回顾者。寒也。亦属阳明之经。此察头容之纲领也。夫如是。视上下以辨其经络。审左右 以究其逆从。合之五官。参之四诊。而形容之变。病症之殊。皆可识常通变矣。至于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 妊娠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当然耳。
<目录>卷下<篇名>面形分属五脏属性:尝思诊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脏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则因形层以分之。如肝 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筋者肝之部。脉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肾之部。推 而论之。皮有浓薄泽夭。肉有肥瘦消长。脉有小大迟数。筋有粗细缓急。骨有大小坚脆。太过者为有余。不 及者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虚实焉。此形层之分也。一则因经络以分之。如督脉自背中行而上头至鼻。
任脉自腹中行而上颐循面。冲脉荣于唇口。跷脉会于睛明。听宫颧 之分。手太阳也。眉冲五处之分。足 太阳也。迎香禾 之分。手阳明也。颊车巨 之分。足阳明也。耳门和 之分。手少阳也。前关听会之分。足 少阳也。推而论之。肿起者为实。陷下者为虚。肿起为太过。其病在外。陷下为不及。其病在内。此经络之分 也。由是触类旁通。即一指之小。四体之大。其形层经络。无不皆然。至若因证言病。如诸书所谓大头瘟。两 目鼻面肿者。阳明。耳前后并额角肿者。少阳。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面肿曰风。面目肿大。时热。脉沉滑。中 有水气。曰风水。面浮肿。气逆多涕唾。曰咳上气。面浮肿。息肩。脉浮大。曰不治。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 痰。两胁胀痛。喘息不定。曰肺劳。面目浮肿。曰阳虚胃冷。面目浮肿至项。曰阳虚气结。病患营卫竭绝。面浮 肿。曰死。面肿色苍黑。曰死。咳嗽羸瘦。脉坚大。曰死。咳嗽脱形发热。脉小坚急。曰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曰 死。两腮消瘦缩入。曰胃虚肉绝。外此而痘疹、痈疽、疠风、时疫。其病在头面者。皆可按部位。分经络。合之面 容。参之面色。以辨其同异。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肿起为实。浮肿为虚。何也。盖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泽夭 亦异。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肿而属虚者。邪气实而正气虚也。推之于痘疹痈疽。其义一也。
<目录>卷下<篇名>面容分属五脏属性:诊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则理明。合而诊之。则病着。夫形也者。言乎其体也。容也者。言乎其态 也。以形为体。以态为用。而五脏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则厉然而目张。喜则油然而颐解。
思则妪然而睑定。悲则瞿然而泣出。恐则薄然而气下。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 容。恐者肾之容。此面容五脏之分也。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此五脏之分。五 志之病也。由是而观。有太过。有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 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然此就太过不及而言。又当随时以处中焉。中庸云。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盖中者无所偏倚。和者无所乖戾。当喜怒而喜怒。当哀乐而哀乐。无 病之容也。其或发而不中。则有偏倚。发而失节。即有乖戾。故经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盖以五志之变。合五行而推也。善诊者。观察病患之态。推而极之。补其偏。救其弊。则失中者中。而 违和者和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腹望法提纲属性:尝观铜人内景诸图。脐在腹中。胃居脐上。肠居脐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脉也。次于任脉者。足少阴。次于少 阴者。足阳明。阳明之旁。足厥阴也。厥阴之旁。足太阴也。若少阳则行于侧。太阳则行于背矣。然其分属脏 腑者。又与脉行异。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胁肋之间。肝胆之部也。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太阴。脐 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冲任在于中央。肾部主乎季胁。以及左胁属肝。右 属脾。皆诊家所宜究心者。由 是而观。则上下左右不同。前后中外亦异。按其经络。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疗之辨。亦有确可凭者。如 腹大支满。或上肢两胁者。属胃。胁下胀痛。善太息。口苦者。属胆。腹气满。少腹尤坚者。属三焦。少腹偏肿而 痛者。属膀胱。少腹 胀。引腰而痛者。属小肠。肠鸣而痛。飧泄不化者。属大肠。 胀经溲不利者。为脾。喘而 两满者。为肺。腹满引腰背者。为肾。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者。为肝。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者。足厥阴。腹满 大便不利。上走胸嗌者。足少阴。厥而腹满。响响然者。足太阴。是皆部位上下之分。脏腑经络之辨也。析而 言之。脏病为积。腑病为聚。积终不移。聚则转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皮浓色苍者。皆属气。皮薄色泽 者。皆属水。肿起者。为实。陷下者。为虚。腹肿胀者。病气有余。腹消减者。形气不足。腹满按之痛者。为实。按之 不痛者。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为寒。腹满不减。且燥实者。为热。新积痛可移者。易已。积不痛不可移者。
难已。腹胀心窝未满者。可治。心窝已满者。不可治。缺盆未平者。可治。缺盆已平者。不可治。筋未青。涨高起 者。可治。筋已青。涨高起者。不可治。从上肿下者。属气。其邪在外。从下肿上者。属水。其邪在内。男从身上肿 下。女从身下肿上者。易治。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者。难治。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 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旋消旋减者。正胜邪。为可治。旋消旋起者。正不胜邪。为不可治。石水起脐以 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久病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者。肠胃干瘪。亦死不治。是皆诊 腹之要也。至若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为肤胀。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肿聚往来上下。为 蛔胀。弹之而声空者。是气。弹之而声实者。是水。妇人腹皮宽大者。子多。紧急者。子少。妊娠腹形如箕者。是 男。腹形如釜者。是女。男胎腹硬。女胎腹软。如覆杯者则男。如肘头参差起者。则女。冷者为死。温者为生。若 是双躯。令人摸之。冷在何面。则知死在何处。凡诸诊候。能参合而行之。皆确有可凭者焉。
<目录>卷下<篇名>诊背望法提纲属性:尝思古圣以背为阳。腹为阴。先贤以背为阴。腹为阳。岂前后有异。而上下不同欤。然愚谓以体之刚柔言。
则背阳而腹阴。以用之动静言。则背阴而腹阳。且阳化气。阴成形。是腹背皆可谓之阴。阳在外。阴在内。是 腹背皆可谓之阳。阴阳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脉之 所行。其第二行挟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挟脊各三寸者。太阳之所行也。其经脉自上而下。则部位有上下 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则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皮 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是故上下标本不同。左右逆从亦异。诊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
则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背高如龟曰龟背。脊骨如锯曰脊疳。背烂透膜者。形坏岂能治。背平病 水者。肺伤不可疗。此形之因病而变者。言乎其容。则脊强者。病在太阳。反折者。病在督脉。背曲肩随者。胸 中之府将坏。项强腰折者。背上之经已伤。颈直背强。称身回侧者。肝实之状。骨枯髓减。腰脊不举者。骨痿 之形。呼吸摇肩者。心中坚。转摇不能者。肾将惫。诸反张。大人脊容侧手。小儿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 因病而变者。于是合气色以观其同异。参脉症而辨其本标。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虽变化无穷。而意见 有定。庶几其各当欤。且凡言实者。邪气实也。言虚者。正气虚也。邪气实者。正气有有余不足。正气虚者。邪 气有有余不足。一切精微法。应作如是观。非惟诊背宜尔也。
<目录>卷下<篇名>诊手望法提纲属性:四肢为诸阳之本。脾实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焉。尝观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 手走头。阳行于外。阴行于内。阳则自下而上。阴则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手 臂之在外者为阳。在内者为阴。自肩至肘曰 。自肘至腕曰臂。臂下谓之掌。掌下谓之指。其大指曰拇指。
其次指曰食指。内属太阴。外属阳明。其中指曰将指。其屈而不伸者。曰无名指。内属厥阴。外属少阳。其小 者。曰小指。内属少阴。外属太阳。此皆经络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论之。男女有左右逆从之异。经络有 上下标本之殊。病症有内外浅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则形盛为有余。形瘦为不 足。手之壅肿者为实。手之枯细者为虚。左右偏枯曰偏风。手指堕落曰疠风。手掌肿无纹。曰阴虚气绝。手 背肿至腕。曰阳虚气结。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则强者。病气实。痿者。形气虚。撒手者。阳气外脱。握手者。
阴邪内伏。手之伸者。病在阳。手之屈者。病在阴。屈不易伸。伸不易屈者。阴阳交合。阴阳俱病也。屈而不伸。
其病在筋。伸而不屈。其病在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阳之证。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者。将死之容。挛急 转筋者。邪气实而伤于寒。弛纵不收者。正气虚而因于热。螈 不定者。筋脉相引而难瘳。振摇不定者。血 气俱亏而可疗。两手不举者。脾实。四肢不收者。脾虚。掣衣扬手者。烦躁犹可解。循衣摸床者。实热已难除。
叉手冒心者。血液大亏。交手目瞀者。肺病臂厥。捶胸者。胀闷之状。拒按者。疼痛之容。手如数物者。风痫。手 不欲动者。脾亏。指不用者。属脉。臂不遂者。为痹。手足 习者。肝绝之形。手足 曳者。风懿之状。此皆以容 言也。于是合形容而诊之。按经络而验之审其寒温。察其部位。参四诊以究同异。分三因而辨本标。病症 之殊。疗治之变。庶乎知所适从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足望法提纲属性:尝考内经。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足之三阳。从头至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阳行 于外。阴行于内。阳则自上而下。阴则自下而上。析而言之。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足之在外者为 阳。在内者为阴。自臀至膝。曰髀。自膝至踝。曰胫。踝下谓之跗。跗前谓之趾。其大趾。则少阳、阳明、厥阴、太阴 之所行。其次趾、中趾。则阳明之所行。其次于小趾之次趾。则少阳之所行。其小趾。则太阳。少阴之所行。此 皆经络之辨。部位之分也。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形容哉。以形言。则形盛为有余。形瘦为不足。胫肿跗肿 者。水气之实。胫枯脚小者。脾胃之虚。胫有大小者。肾壅偏枯。股无生肉者。脾虚气竭。足下平满者。伤肾之 绝征。脚底先穿者。疠风之败证。十指堕落者。筋死。十趾不用者。经病。两腿消瘦。曰肾消。独膝肿大。曰鹤膝。
足肿至踝。曰阳虚气结。脚肿上胫。曰香港脚逆冲。身体羸瘦。独足肿大者。营卫俱微。足趺壅肿。两膝如斗者。
胃气欲绝。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则屈者为阴。伸者为阳。强者邪气实。痿者形气虚。拘急者。寒邪。纵缓者。
热疾。螈 者。筋脉相引。振掉者。血气俱虚。屈伸不能者。筋将惫。屈伸不利者。肾已亏。屈而不伸者。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病在骨。阴缓而阳急者。阳跷病。阳缓而阴急者。阴跷病。跌蹶能前不能却者。太阳经之伤。
跛或左而或右者。风寒湿之病。转筋者。寒邪在筋。掣节者。寒邪在节。足纵而不任地者。大经空虚。足摇而 不任身者。骨髓枯减。足不收者。脾气虚。足不举者。脾气实。扬手掷足者。烦燥。逾垣上屋者。怒狂。筋缓不能 行者。肝劳。弃衣而狂走者。胃实。立不能坐。坐不能起者。阴阳交合。阴阳俱病也。此皆以容言也。合形容而 视之。审经络而辨之。验其足之寒温。切其脉之动静。参以四诊。究其三因。而病症之变。标本之殊。亦可知 其大略矣。
<目录>卷下<篇名>毫毛望法提纲属性:心主身之血脉。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若析而论之。则经络 之行。部位之分。又各有所主。何则。督行于背。任行于腹。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 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行于内。阳行于外。视其经络。分其部位。其经之血气盛。则充肤热肉。
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彼言十二经之气血多少者。论其常。此言充肤热肉生毫毛者。察其变。毫毛 有长短粗细美恶。由气血有多少清浊盛衰。是皆因人而异者也。其因病而变。又各不同。毫毛毕直者。风 寒外感之证。毫毛折落者。肺脏内绝之形。洒洒然毛耸者。太阳中 。洒洒然毛立者。虚邪中人。毛焦者。寒 热在于皮肌。毛悴者。情志伤其脏腑。毛败者。肺热而金受火之克。毛枯者。疳病而金乏土之生。此皆诊法 之略也。由是而观。当以粗而长者为血多。细而短者为血少。耸与直立为邪实。焦与枯败为正虚。悴同折 主死。美而泽主生。善诊者。察毫毛。观气色。听声音。参脉证。可以知其吉凶矣。若夫毛窍之多寡。或言八万 四千。或言十万八千。而究竟不知几万几千。即能知其几万几千。亦何取乎几万几千。夫经络之曲折。病 证之纷纭。古圣述之于前。昔贤验之于后。虽西医剖视。不能如此其详。而况针穴之微妙。石药之功能。断 非技巧所能窥者乎。然则今人不逮古圣也远甚。书曰。事不师古。鲜克有济。
<目录>卷下<篇名>腠理望法提纲属性:闻之津液渗泄之所曰腠。纹理缝会之中曰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字书谓肤肉之间为腠理。以其有脉理焉。三说合观。体用备矣。考之内经。则曰开、曰阖、曰粗、曰细。曰疏、曰 密。有因天者。有因人者。有因腑而异者。有因病而异者。因天者何。热则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汗大泄。
血气减。皮淖泽。寒则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此腠理之开闭。因天之寒暑也。因 人者何。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此腠理之粗细。因人 之脂膏也。何谓因腑而异。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 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疏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 胱结。此腠理之疏密。因腑而异者也。何谓因病而异。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 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 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然阳病亦有汗出者。阴病亦有不汗出者。其开也卫气虚。其闭也卫气实。是 又因证而异。可与诊汗之法参观也。要之。开则有汗。闭则无汗。察腠理之开闭。视汗液之有无一也。此腠 理之开闭。因病而异者也。盖观粗细与疏密者。欲明其体。而观开阖之常变者。欲达其用也。且夫腠理之 开阖。非腠理之自为开阖也。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焉。盖卫气也。卫气者。下焦之所出。太阴 主其内。太阳主其外者也。阴平阳秘。卫气和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如是而云开 阖。则似开非开。似阖非阖。然非不开也。非不阖也。有时而开。有时而阖。或因寒暑。或因冷暖。或因动静。非 病也。常也。时开则开。时阖则阖者也。设或不当开而开。不当阖而阖。岂得谓之无病哉。合汗而诊之。因时 而验之。参证而辨之。知其开阖之常。即知其开阖之变矣。经曰。谨察卫气。为百病母。腠理之开阖。卫气之 虚实也。开阖虚实。盖可以忽乎哉。
<目录>卷下<篇名>尺肤望法提纲属性:尝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故谓之寸。从尺泽至高骨。却行一尺。故谓之尺。尺肤者。尺泽至高骨之肤 也。盖气口为肺之脉。皮肤为肺之合。脉行肤内。肤在脉外。故视肤而有取乎尺也。其视之之法有六。曰缓、
曰急、曰滑、曰涩、曰贲而起、曰减而少气。夫缓者尺肤纵缓不急也。急者尺肤紧急不缓也。滑则不涩。而有 流利之容。涩则不滑。而有蹇滞之貌。贲而起者。沸起之状。减而少气者。损少之形。盖缓则为热。急则为寒。
滑属阳而气淖泽。涩属阴而血凝泣。贲而起者。太过为实。减而少气者。不及为虚。六者合观。变在其中矣。
经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脉大 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然则色脉皮肤。皆当相应也。合而观之。亦可推其 顺逆焉。千金云。风病则滑。痹病则涩。气血盛。则尺之肉丰盛。气血虚。则尺之肉亏竭。此亦诊尺之要也。论 疾诊尺篇曰。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 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 饮也。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尺粗常热者。谓 之热中。尺坚大。脉小甚少。气 有加。立死。是又诊尺肤以参脉证。参脉证以决死生矣。至若尺之部位。手 之寒温。因切而知者。容后续述。
<目录>卷下<篇名>诊皮望法提纲属性:尝思诊尺肤之法。可察皮之滑涩。诊腠理之法。可察皮之粗细。然皮不仅观尺肤。法不仅观腠理。则夫周 身之皮。当讲周身之法。而尺肤腠理之诊。亦宜比例而观焉。何则。周身之皮。实由周身之脉以灌溉。周身 之脉。当分周身之部以参观。故经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记。夫皮者。肺之合也。筋骨在内为阴。皮肤在外 为阳也。析而论之。如形充而皮肤宽缓者寿。形充而皮肤紧急者夭。皮与肉相裹则寿。皮与肉不相裹则 夭。薄皮弱肉者。不胜时之虚风。浓皮坚肉者。能胜时之虚风。皮虚者寒。皮实者热。皮肤肿胀者。邪气实。皮 肤消减者。正气虚。皮肤肿痛者。病气有余。皮肤溃烂者。形气不足。皮肤润泽者。太阴气盛。皮毛枯槁者。太 阴气衰。皮毛焦者。手太阴气绝。皮肤着者。足太阴肉绝。皮聚毛落者。肺损。皮枯毛折者。肺绝。皮毛虚弱者。
肺热叶焦。皮肤顽痹者。疠风皮病。身冷肤硬者。脾不上下。皮肤薄着者。经脉空虚。皮肤不收。肌肉坚聚者。
寒湿之证。皮肤空疏。三焦经绝者。血崩之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内有干血。身皮甲错。腹中急痛者。内 生痈脓。皮肤溃而有疡者。疠风也。皮肤脱若蛇皮者。疠风也。疠风遍身如癣者。脾病。疠风溃烂无脓者。血 死。少年皮生黑斑者。不吉。痘儿头项皮赤者。多凶。凡肿胀。皮浓色苍者。皆属气。皮薄色泽者。皆属水。诸痛 疮疡。斑疹麻痘。色赤而红者顺。青而黑者逆。诸病症。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身涩而脉 滑者死。身滑而脉涩者死。此皆皮部之诊也。由是推而言之。则寿夭诊于缓急。强弱诊于浓薄。消减肿胀。
以诊其虚实。润泽枯槁。以诊其盛衰。八者交参。则诊视之法备。而皮肤之变详。夫如是。按经络而分内外 阴阳。察部位而分上下左右。参伍以观。错综以变。庶乎其有得欤。
<目录>卷下<篇名>诊肉望法提纲属性:经言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 。分肉之间。 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 大气。圣人于此。不啻三致意焉。且脾胃属土。其充在肌。故观肌肉之消长。可知脾胃之盛衰。夫脾者。孤脏 以灌四旁者也。胃者。五脏六腑所禀气者也。诊脉虽以胃气为本。观形当以肌肉为先也。若夫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圣人不曰可生。而曰犹死。则是肌肉之消长。尤关胃气之有无矣。诊之之法。其可不讲乎。析而 言之。如形充而大肉 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肥 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血有余。气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不足。瘦而泽者。血不足。气有余。肥者耐 寒。瘦者耐热。肉瘦削者脾虚。肉壅肿者脾实。肉蠕动者脾病热。肉 者脾中风。筋惕肉 者阳虚。食减 肉消者意损。瘦削干黑者。肉极之证。肉宛 弱者。肉痿之征。肉上粟起者。寒客皮肤。肌肤不仁者。邪入络 脉。肌肉充盛者。形气有余。肌肉消减者。形气不足。肥人肉如棉絮者。谓之无气。妇人肌若鱼鳞者。谓之带 下。骨痛肉枯者。寒胜其热。烂肉腐肌者。热胜其寒。疳病形容羸瘦者。症起肠胃之内。瘅疟肌肉消烁者。邪 舍分肉之间。脱肉者死。破 者死。大肉陷下。大骨枯槁者皆死。肌肉不滑泽。肉满唇反者。肉先死。疠风割 切不痛者。肉先死。肉痿软。唇反。人中满者。肉先死。此皆肌肉之诊也。由是约而言之。当以坚脆诊寿夭。以 肥瘦诊血气。以有泽无泽诊盛衰。以消减壅肿诊虚实。八者交推。则诊候之法备。而肌肉之证明。所谓肌 者。四肢间附骨之肉也。 者。肘膝后如块之肉也。曰 曰谷。则以血之流注。如水之流注。水注川曰 。注 曰谷也。若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是又合脉以观之。因症以辨之。
审其顺逆。而判其吉凶矣。大凡诊法。皆当错综相参。非独诊肌云尔。
<目录>卷下<篇名>络脉望法提纲属性:闻之直行曰经。横行曰络。诸脉之浮而外见者。皆络脉也。络也者。本经别出之旁支。联系于他经者也。析 而论之。经十二。络十五。皆辨其行。以分其部。按其部。以诊其病焉。经络论。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络脉之见 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言经脉之色有常。络脉 之色无常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亦皆应其经脉之色也。言五脏之经。
应五脏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言阴络之色应五脏。阳络之色应四时。阳外而阴内也。其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 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者。以其变之因乎时。不因乎病。故亦以为常也。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以其不 应时之寒。不应时之热。故以为寒热也。皮部论曰。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白则寒。五色皆见。
则寒热也。盖阳络随时而行者。变从乎外。天道之常也。因病而见者。变从乎内。人道之变也。合时与病而 察之。可知其变中之常。常中之变矣。至于两跗上脉竖坚陷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手鱼络青 者。胃中有寒。鱼际络赤者。胃中有热。鱼际脉黑者。或者痫候。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青短者。少气也。颈脉 动。喘疾咳曰水。耳间青脉起者。为掣痛。耳后完骨上青络盛。卧不静者。是痫候。臂多惕脉者。谓之脱血。经 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惊跳不定者。即为脉虚。青紫之脉。散见于面者。多病风热。红赤之脉。散见于腮者。多 病痘疹。此皆阴阳之络。因病而变者。亦宜合时与病而察之也。然愚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络脉之见。皆 当有血色以间乎其中焉。变见于左者。应在左。变见于右者。应在右。左右皆见。左右皆病。察其何部何色。
而断其何脏何腑也。至于络之形容。亦有粗细浮沉长短缓急之殊焉。推而论之。则络之粗者。病气有余。
络之细者。形气不足。犹脉之大则病进。细则气衰也。络之浮者病在外。络之沉者病在内。犹脉之浮为在 表。沉为在里也。络之长者气治。络之短者气病。犹脉之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络之紧急者为寒。络之纵 缓者为热。犹脉之急为寒。缓为热也。于是乎因人大小。而定络之粗细。因人肥瘦。而定络之浮沉。相时寒 暑。以验缓急。相时冷暖。以验短长。八法互观。合之络色。参之脉证。庶乎可通其变矣。经曰。凡此十五络者。
实则必见。虚则必下。其见浮而坚。其见大而明者多血。细而沉者少气。亦此意欤。若夫幼科食指之纹。即 手太阴之络也。痘科耳后之筋。即手少阳之络也。皆可以是参观者也。
<目录>卷下<篇名>络脉主病提纲属性:络脉已言其诊法矣。然必先知其部。与其病焉。灵枢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 。
小便遗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实则心痛。虚则头强。手 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手少阳 之别。名曰外关。实则肘挛。虚则不收。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足阳明之别。名 曰丰隆。实则癫狂。虚则足不收。胫枯。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足太阴之别。名 曰公孙。厥气上逆则气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 腰痛。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气逆则 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 则痒瘙。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凡此 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夫经言虚实者。络脉之病。
经言名目者。络脉之部。知其病而察其部。则察其部而知其病矣。经又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 则有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是则不但知其虚实。且知 其寒热矣。合前篇观之。其体用不已备乎。(别也之别当作故)
<目录>卷下<篇名>诊筋望法提纲属性:窃闻筋者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其候在目。其主在肝。膝为之府。爪为之余者也。以部 位分之。则手之筋行乎手。足之筋行乎足。阳明行于前。太阳行于后。少阳行于侧。阴筋行乎身之阴。阳筋 行乎身之阳。皆根据经脉而行。可根据经脉而分也。详观经筋篇。手阴阳之筋。皆起于手指。阳筋自手而上行 于头面。阴筋自手而上行于胸腹。足阴阳之筋。皆起于足趾。阳筋自足而上行于头面。阴筋自足而上行 于胸腹。其为病也。皆当其所过者。转筋支痛。治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盖燔针所以治寒。不燔 针所以治热。诊候之法。寒则见其筋挛反折。热则见其弛纵不收。在阳筋则见其不能俯。在阴筋则见其 不能仰。见于膝则行走难以屈伸。见于身。则左右难以动摇。损在筋者。筋缓不能自收持。痹在筋者。筋挛 不可以行走。筋极肝伤。则腰背相引。难以俯仰。筋死肝绝。则舌卵卷缩。不能展舒。及夫痉痫螈 。颓疝阴 病。纽痛肿痛。口目僻急。皆可按部位而知经筋也。若望其筋。知其病。惟肿胀有筋起之证。伤寒有筋惕之 文。肿胀以青涨高起者。为不可治。则知未青涨高起者。犹可治也。伤寒以筋惕为发汗亡阳所致。则知用 温经益阳之法。当可治也。至于筋溜者。有所疾前。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也。疹筋者。尺脉数甚。
筋急而见。其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也。斯二者。亦可望筋而知病也。其他筋 、筋急、筋挛。筋弛。亦有 可见。有不可见。然察其病情。按其部位。皆可知其病在何经之筋也。由是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
而经筋之病。庶可知其要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骨望法提纲属性:闻之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者。清而散。属地者。浊而聚。是故阳化气。阴成形。精神为阳。骨 骸为阴。且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其候在耳。其主在肾。诊之之法。盛则见其筋骨劲强。衰则见其形容伛 偻。骨损则见其骨痿。不能起床。骨极则见其齿动。不能久立。见于痹。则骨重而难举。见于病。则肢伸而不 屈。其行而振掉。立不能久者。则知骨之将惫。发无润泽。肉不相亲者。则知骨之先亡。及夫头背腰膝之骨。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此皆骨之形容于外者也。若见其骨。知其病。如灵枢云。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 大。颧小则骨小。其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然则形充而颧起者骨大。骨大当寿矣。千金云。儿 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膑骨 不成者。能立而死。头四破不成人。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此亦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谓也。若夫经言 五色之见。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则知部骨不陷者。可免于病。
部骨陷而色乘袭者。若病甚则危也。是又合气色骨部而观之也。他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皆为死证者。
以其脾肾绝于内。骨肉消于外。枯槁则皮着。骨陷下则肉消尽也。至于赋禀不齐。骨骸有异。又如本藏篇 所谓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 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 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青色小 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胸胁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 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此又骨骸之常也。至若骨之小大多寡。合骨度篇、洗冤录观之。可知其要。
然非诊家之急。故不备录。
<目录>卷下<篇名>爪甲望法提纲属性:窃闻爪之生。发之长。营卫之行。无顷刻止。且爪者。筋之余。胆之外候也。灵枢曰。胆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
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盖 胆者肝之腑。爪者肝之华。故以爪候胆也。然候胆者言其常。而诊病者论其变也。其变维何。爪甲青者多 凶。爪甲赤者多热。爪甲黄者疸病。爪甲白者寒证。爪甲黑者。或因血瘀而痛。或因血凝而死。要之润则吉。
枯则凶。爪色虽殊。其变皆决于此矣。诸书谓痹病骨痛爪枯者。足少阳血气皆少。色苍爪枯者肝热。爪甲 黑。干呕面青。肢厥冷者病凶。病患爪甲白者不治。爪甲青者死。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手足爪甲青。呼骂 不休者筋绝。九日死。小儿爪甲青黑。忽作鸦声者肝绝。小儿咬爪甲者。乳少成疳。心病为疟。心烦甚。欲得 清水。反寒多热不甚。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今忽弊急。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心死。名曰行尸。是 皆诊爪之目也。能参合而行之。庶无虚虚实实之弊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乳望法提纲属性:诊乳之法。内经未言。李梃医学入门云。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 阳。阳极则必自上而下降。故阴茎垂而乳头缩也。杨士瀛曰。男子以肾为重。妇人以乳为重。上下不同。而 性命之根则一。诊乳之法。观此亦可心解矣。何也。相书谓妇人乳头朝上。生子易养。乳头朝下。生子难养。
以脾胃冲任之有强弱也。乳大者子多。乳小者子少。以脾胃冲任之有盛衰也。白小低偏者。子息难。以形 色亏也。黑大坚硬者。子息好。以形色全也。男胎则左乳先胀硬。女胎则右乳先胀硬。阳从左。阴从右也。妇 人受孕。其乳当转黑。小儿脐风。其乳当结核。有诸中。形诸外也。至于妇人乳中坚硬。不红不痛者。乳岩也。
乳中肿胀。色红且痛者。乳痈也。痈者壅也。疽者阻也。六腑有所壅。则为痈。五脏有所阻。则为岩也。合色脉 而察之。亦诊妇人赤子之一助云尔。
<目录>卷下<篇名>脐府望法提纲属性:脐之为言。齐也。以其当两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而上下齐也。脐也者。人之命蒂也。或谓胎中之息 在脐。道家之息在脐。殊不知鸡乳而卵中不闭。水胀而脐内不通。况观于剪脐而带中血出。怀孕而腹中 子鸣。益可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然此特论脐之理。非望脐之法也。望之之法。诸书谓脐大 者多寿。脐小者多夭。以脐中为神阙。相体之本也。妇人脐深者子多。脐浅者子少。以脐内为子宫。冲任之 属也。人病脐肿反出者。死。以仓廪之本既竭。饮食之精不输也。水病脐肿突出者死。以决渎之令不行。州 都之气不化也。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则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 之外也。怀孕三四月。脐便平满者。女胎也。怀孕八九月。脐方平满者。男胎也。女胎背母而怀。男胎面母而 怀也。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也。小儿撮口而脐黑者。气绝于中也。怀孕之外证。脐色当红黑。脐风 之死候。脐府当青硬。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知微之显也。脓从脐出。疮绕脐生。肠痈之候也。任脉循脐而上。
冲脉侠脐而行。又察脐之所宜知者。若合病症而观之。亦诊家之一助云尔。
<目录>卷下<篇名>肾囊望法提纲属性:尝谓肝脉络阴器。囊形属肾脏。故以肾为名也。然任脉起于会阴之分。督脉络于合篡之间。是二经亦各 有所主焉。察之之法。其惟形色乎。以形言之。囊宜小。纹宜细。小儿囊紧实者。多寿。气胜形也。囊坠下者。多 病。形胜气也。伤寒六七日。囊缩者。厥阴病甚。邪气传入其经也。伤寒十二日。囊纵者。厥阴病衰。邪气传出 其经也。囊胀者谓之疝。任脉为病也。囊肿者谓之水。关门不利也。阴囊更加肿胀。渐渐溃腐者。病水死征。
睾丸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阴狐疝气。此观形之法也。以色言之。小儿肾囊紧细色紫者多寿。气血足也。
宽大色白者多疾。气血亏也。阴囊绉黑有弦者易养。形色皆顺也。阴囊色赤无纹者难养。形色皆逆也。此 察色之法也。合而诊之。可通变矣。
<目录>卷下<篇名>阴茎望法提纲属性:夫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其精窍通于肾。溺窍通于脬。阴器属于肝。督脉络之。带脉束 之。冲任渗灌之。阳明主润而为之长。动乎情。宰乎心。而其病则生于房室。诊之之法。如经言宗筋纵者。阳 明虚。宗筋痿者。肝气弱。纵挺不收者。足厥阴之经伤于热。缩入不用者。足厥阴之经伤于寒。阳强则有肾 热强中之证。阴痿则有魂伤骨极之因。阴气不起者。伤于内。囊茎肿胀者。属于疝。阴囊及茎俱肿者。水病 之死证。阴囊及卵俱缩者。肝经之绝候。疳疮者。淫秽之毒。肿痛者。湿热之征。凡此诸候。当参四诊。辨其寒 热虚实。察其轻重浅深。庶可识常通变矣。至于儿生阴物不起。亦为死证者。岂以赋禀不足。形体未备欤。
特察小儿。宜从望诊。故并述之。
<目录>卷下<篇名>诊汗望法提纲属性:尝思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而腠理之开阖。则因卫气之虚实。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 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俱有余。则无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者也。若因而诊 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阳经之部者属乎阳。在阴经之部者属乎阴。头额汗出者。病在 诸阳。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心窝汗出者。心脏亏虚。阴下汗出者。下焦湿热。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 兆。汗不至足者。热病咳衄之危证。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阳实。三阴虚者。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 者。汗不止。有汗身热者。阳邪在营。无汗身热者。阴邪在卫。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风湿发汗。
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 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黄汗者。湿热之证。白汗者。厥气之征。红汗者。气 虚之候。小儿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寿。小儿初生。汗出不流者。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风之候。汗出如油 者。命绝之容。汗出如流珠。脉浮者。卫气衰。汗大如贯珠不流者。元气绝。 然汗出者。表将解。 然汗 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阳亡于外。夺血无汗者。阴虚于内。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时有寒暑。衣有冷暖。
形有动静。腠理因之而开阖。汗液因之而有无。非病也。常也。其或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 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是皆人事之异。非病候之殊也。故善诊 汗者。必视寒暑。观冷暖。察动静。知其汗之常。以审其汗之变。夫而后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里。而判 其虚实焉。他如热汗为阳。冷汗为阴。宜合体之冷热而分之。合病之阴阳而辨之。则其诊益备。其用益明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血望法提纲属性:尝思血之为物也。和调于五脏。洒成于六腑。其色属火。其形类水。内主于心。外行于营。循环上下。灌溉周 流。以应度数。以奉生身。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若乃将息失宜。嗜欲过度。外感六淫之邪。内 动五脏之志。营卫不调。脏腑相胜。有过不及。病斯见焉。彼谓诸见血皆热证者。是知其属火。而不知其类 水。知其太过。而不知其不及也。析而论之。则出于九窍。曰九窍出血。出于小便曰尿血。曰血淋。出于大便。
曰肠风。曰血痔。从鼻出曰鼻衄。从舌出曰舌衄。从齿龈出曰齿衄。从汗孔出曰肌衄。因呕而出曰呕血。因 吐而出曰吐血。因咯而出曰咯血。因唾而出曰唾血。因咳而出曰咳血。因嗽而出曰嗽血。凡诸血证。所出 不同。所因亦异。而况有殴伤出血。跌仆出血者乎。况有月事逆行。伤寒误汗者乎。他如外科之疮疡出血。
女科之崩漏夺血。以及胎前产后。半产下痢。亦指不胜屈矣。故内经谓诸血皆属于心则可。丹溪谓诸见 血皆热证。则断断不可。且就血而论其形色。亦有可辨。如诸书谓精壮者。血轮多。故色浓而赤。虚弱者。血 轮少。故色淡而稀。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新血鲜红。旧血瘀黑。色之鲜紫浓浓者。为气盛。色之晦 暗无光者。为气衰。风证色青。寒证色暗。暑证色赤。湿证色如烟煤屋漏。便血浅褐色者已重。深褐色者尤 重。褐色变黑者极重。吐血带痰沫及粉红色者属于肺。正赤如朱漆光泽者。属于心包络。鲜紫浓浓者属 于脾。青紫稠浓。或带血缕。或有结块者属于肝。咯吐稀痰。中杂如珠。血无几。色不鲜者属于肾。成盘成盏。
多兼水谷痰涎者属于胃。若从大便出者。多属大小肠。从小便出者。多属膀胱肾。此皆因形色而分也。其 出于五官四体。又当因经络而分焉。故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
则后血。凡血证。阳证则身热多渴。阴证则身冷不渴。有潮热者重。无潮热者轻。上行多逆。下行多顺。若吐 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为守脏之血。口鼻俱出如涌泉者。为心肺脉破。则皆不可治也。然予犹有说焉。如 吐血先鲜红而后凝紫。先多而后少。先疾而后徐者。其势渐减。先凝紫而后鲜红。先少而后多。先徐而后 疾者。其势渐增。亦皆可以相参也。若夫因气色而病异。因脉证而病异。又当合四诊而观之。此特粗举隅 焉。以明诸见血。非皆热证也。丹溪谓知其要者。可一言而终。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何也。不知其要。斯害 也已。
<目录>卷下<篇名>诊痰望法提纲属性:尝谓虞书记时以鸟兽。月令占候于虫鱼。是因天之物以验天也。内经诊病于水液。后世辨证以痰涎。是 因人之物以验人也。盖天道远。人道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事虽异。其理则同。而况痰因病生。病以痰 着。又事理之至明且显者乎。间尝考之于书。以为痰形稠而浊。饮色稀而清。寒痰青。湿痰白。火痰黑。热痰 黄。老痰胶。其滑而易出者。湿痰属脾。燥而难出者。燥痰属肺。清而多泡者。风痰属肝。坚而成块者。热痰属 心。有黑点而多稀者。寒痰属肾。病新而轻者。清白稀薄。病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多唾者胃寒。流涎者脾冷。
舌难言。口吐沫者。邪入于脏。腹时痛。口吐涎者。蛔乱于中。咳唾涎沫。口张气短者。肺痿之证。咳唾脓血。口 干胸痛者。肺痈之征。其吐如米粥。吐而腥臭者。皆肺痈之候。形如败絮。色如煤 者。悉老痰之容。此诸书 因痰涎之形色。诊病之浅深也。或谓痰声相应为轻。不相应为重。由稀而稠者。病日退。由稠而稀者。病日 进。因痰嗽而吐血者。多起于外感。因吐血而痰嗽者。多属乎内伤。亦可因证以相参也。会而观之。析而论 之。则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清者形气不足。浊者病气有余。青白者少热气。黄赤者多热气。而凡痰形之变。
痰色之殊。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
<目录>卷下<篇名>大便望法提纲属性:庄生言道在屎溺。岂道果在屎溺耶。然就屎溺而言。亦可以见道。道固无不在也。是故诸书论大便。亦因 之以诊病焉。愚谓屎以得黄色之正者为中。得干湿之中者为常。知其正。则知其偏。知其常。则知其变矣。
设因饮食之殊。而有形色之异。亦其变之常也。诊之之法。诸书以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 于寒。出黄如糜者肠中热。肠鸣渗泄者肠中寒。濡泄者因于湿。飧泄者伤于风。粪如 溏者。泄泻之病。大 肠寒。粪如羊矢者。噎膈之病。大肠枯。如水倾下者属湿。完谷不化者为寒。泄利无度者肠绝。下利清谷者 里寒。自利清水。色纯青者少阴病。急下之证。行其大便。燥且结者。胃家实。下后之征。诸下血先便后血为 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从肠中来者。其色红。从胃中来者。其色黑。白痢者。属乎气。赤痢者。属乎血。便色白 者。大肠泄。便脓血者。小肠泄。泄青白者。大肠虚。便肠垢者。大肠实。纯下青水者。风痢。泄如蟹渤者。气痢。黑 如豆汁者。湿痢。黄如鱼脑者。积痢。白如鼻涕者。虚痢。黑如鸡肝者。蛊疰痢。五液注下。痢兼五色者。脾弱之 证。谷道不闭。黄汁长流者。肠绝之征。腹胀泄蛔者。疳胀。粪黑如狂者。蓄血。痢下蛔未死者。胃气未绝。痢下 蛔已死者。胃气将绝。卧而遗屎。不知觉者死。病而大便如污泥者死。此皆因便以诊病也。然难经以入者 为实出者为虚。是则便闭者。形气虽不足。而病气有余。便泄者。病气虽有余。而形气不足。故标本病传论 曰。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 后生病者。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 本。伤寒论因之有急当救里。急当救表焉。合四诊而观之。标本之分。先后之辨。其如示诸掌乎。
<目录>卷下<篇名>诊溺望法提纲属性:窃闻春夏气行于外。故汗多而溺少。秋冬气收于内。故汗少而溺多。然有饮水同。饮之时又同。而壮者溺 少。老者溺多。何也。盖壮者如春夏之气。升多而降少。老者如秋冬之气。降多而升少。此其所以异也。知其 异。以诊其变。则诊其变。可知其病焉。诊法维何。闭癃者。三焦实。遗溺者。三焦虚。水泉不止者。胱膀不藏也。
得守则生。失守则死。小便不通者。膀胱不利也。头有汗则死。头无汗则生。外感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 表也。外感小便浊者。知其在里。不在表也。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溲便变者。中气不足。
小便数者。腑气有余。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小便白者。小腹中有寒。浊赤而短者。下焦实热。清白而长者。
下焦虚寒。溺如黄柏汁者。黄胆犹轻。溺如皂角汁者。黄胆已重。尿变米泔者食滞。溺如脂膏者肾消。溺如 血者血淋。溺如膏者膏淋。溺如沙石者石淋。溺有余沥者。气淋。病淋者。频欲小便。痛涩滴沥。欲去不去。欲 止不止也。白淫者。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也。是皆诊溺之法也。由是观之。遗闭者。虚实 之征也。清浊者。表里之征也。赤白者。寒热之征也。短长者。邪正之征也。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交推。则虚实 表里寒热邪正之变可知。虚实表里寒热邪正交推。则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之变可知。他如淋浊消疸诸 证。亦举此而措之耳。
<目录>卷下<篇名>月经诊法提纲属性:素问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盖天癸者。女子之精。月事者。女子之血。谓血为月事者。以事应月也。谓血为月经 者。以月为常也。后人谓先期而至者为热。后期而至者为寒。其实先期有虚实。后期亦有虚实。故先不可 偏用寒。后不可偏用热。而况有先后不定。通闭无常者乎。况有避年居季。逆行暗行。盛胎漏胎者乎。然则 就形色而诊者。是或一道也。诊之之法。诸书以为根据期消长为安。血红不结为正。来去失时为弱。色杂而 凝为病。浓而多者血盛。淡而少者血衰。赤而紫者属热。淡而红者属虚。陷经漏下。黑不解者。治用胶姜。以 其下寒也。行经暴下。血去多者。则为夺血。以其中虚也。鲜紫而成块成条者。多由血热。黑败而或散或抟 者。必属虚寒。成块者气之滞。疼痛者血之凝。行后作痛者为虚。将行作痛者为实。非时血下。淋沥不止者。
谓之漏下。忽然暴下。倾注不断者。谓之崩中。至若如屋漏水。如豆汁水者。前人谓其病气实。而属于湿。吾 直以为形气虚。而感于寒。然必参之脉证。合之形容。以辨其虚实。而判其寒热焉。若夫五崩之诊。王氏脉 经以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释之者 曰。五色带下。伤肝则青如泥色。伤心则赤如红津。伤肺则白如鼻涕。伤脾则黄如烂瓜。伤肾则黑如 血。
五色各应五脏。五脏俱虚。五色并下。是皆血之为病也。愚谓带之为病属乎任。经之为病属乎冲。而经色 之分。又当以红紫辨寒热。浓淡分虚实。鲜败分新久。六法合观。则红紫浓淡鲜败之变。皆可交推以解。而 其寒热虚实新久之变。亦可错综而知。第色虽属望。而理不容观。其将因问而得欤。医为司命。尚其毋忽。
<目录>卷下<篇名>形体周身部位属性:窃闻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灵素视形容。观体态。内则以脏分五行。外则以形合 五脏。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脉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 肾之部。皆以形体分脏腑也。然脏腑之经络。营运于形体。则形体之部位。又当分脏腑之经络。谨按灵枢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 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 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 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 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脾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脾足太阴 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 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内 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小肠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 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 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 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 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 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 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 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 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人迎。
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入髀厌中。其 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 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爪甲。出 三毛。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 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 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凡八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 中。循外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 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 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 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于是乎因经络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经络。或以经络分脏 腑。或以形体分脏腑。而凡证候之殊。形容之异。与夫痘疹痈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黄帝曰。经脉 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谚曰。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目录>卷下<篇名>身形望法提纲属性:窃思诊形之法。必先知经络之部位。辨形体之浅深。审其异同。察其常变。其病情乃可测焉。何言之。刚强 者。形气有余。柔弱者。形气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气。瘦者常多气少血。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 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身 强痛者。邪气有余。身痿弱者。正气不足。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上肿曰风。下肿曰水。从上肿下者 属气。其邪在外。从下肿上者属水。其邪在内。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无形而痛者。
阴之类。有形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有形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此皆形 之纲领也。善诊者。推而极之。变而通之。按形体之浅深。审部位之经络。合之气色。参之形容。则其病虽异。
而其应不穷。夫乃叹灵素之中多活法。岐黄以后少完医。否则率意而言。执方而疗。欲其丝丝入扣。滴滴 归原也难矣。谚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岂不流于下乎。而况学其下焉者乎。
<目录>卷下<篇名>身容望法提纲属性:经言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然则临证之际。何可恃其脉息。而不观夫体态乎。夫体以形 言。态以容言。观其体。察其态。斯病证明而病情着。庶乎指有目。而首有目焉。其态维何。阳证多语。阴候无 声。多语者易治。无声者难疗。骂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态也。直视僵仆。其脉阴阳俱盛者。癫态也。厥 者。阴阳不足。冒者表里俱虚。昏沉者。阴阳亏而神气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虚。起卧不安。反复颠倒。心 中懊 者。虚烦之证。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乱之征。僵仆者属乎阳。病由机关不利。伛偻者 属乎阴。痛为心肾之 。如狂者。血蓄膀胱。热结未泻。如醉者。邪侵六腑。闭塞不通。妄言妄见者。邪在于胃。
不识不知者。邪入于腑。默默然不慧者。厥阴之候。兀兀然欲吐者。阳明之形。倚息者。气逆而中不和。懈惰 者。肾虚而胃不实。身偏不举者。病在分腠之间。指偏不用者。病在经络之内。不可转侧者。足少阳之实。不 能动摇者。足少阴之虚。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阴阳二维之病。尻以代头。脊以代 踵者。肾痹之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胃实之形。难以屈伸者。风湿在于骨节。难以俯仰者。水气在于腹 中。不能俯者病在阳。不能仰者病在阴。项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阳之脉。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阳之经。腰 不可以行走。项不可顾者。少阳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项不可顾者。阳明之厥。脊痛腰重。形体不可翻身反 覆者。胃绝。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志伤。此皆病患之态也。而言其态者。或在实义之中。或在虚 神之内。或见于坐卧动作之际。或着于皮肉筋骨之间。善诊者。合五官之状貌。参四体之形容。精乎灵素 二书。熟乎轩岐四诊。庶可豁然贯通焉。内训曰。仪式刑之。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诚哉。有 智妇人。胜于男子。
<目录>卷下<篇名>形容望法大纲属性:盖闻人之生。气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元。形无气则坏。气无形则散。形气也者。相须而不可离者 也。设有偏胜。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动、曰静、曰强、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参。则 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诊之之法。以表里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为在表。静者、弱者、
俯者、屈者、为在里。是容貌表里之分也。以阴阳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皆属阳。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皆属阴。是容貌阴阳之分也。以寒热分之。则在表属阳者多热。在里属阴者多寒。是容貌寒热之分也。以虚实 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容貌虚实之分也。然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者合观。将 动静中各有俯仰。强弱中各有屈伸。而变化无穷。则就动静强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观。将表里中各有寒 热。阴阳中各有虚实。而变化亦无穷。且夫动静交相养也。强弱交相济也。俯仰屈伸。交相为用也。得其中。
则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则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无定体。病不易言。盖天有寒暑。人有阴阳。
体有劳逸。年有老少。寒则多屈。热则多伸。阴则多俯。阳则多仰。劳则多强。逸则多弱。少则多动。老则多静。
而况老少劳逸阴阳寒暑。又皆有动静强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则天之于寒暑也。人之于阴阳也。
体之于劳逸也。年之于老少也。四者。果能随时以处中。方可因证而知病。不然。将以常为变。以变为常。未 识厥中。焉知允执。其不颠倒也者几希。
<目录>卷下<篇名>行止动静提纲属性:人身一太极也。太极一阴阳也。诊法之分动静。犹太极之分阴阳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犹人身之 动属乎阳。静属乎阴也。动以行言。静以止言。行有迟速。止有屈伸。犹太极之分两仪。两仪之分四象也。由 是而刚柔得位。动静有常。论阴阳则无咎。论身体则无病矣。然而阴阳有偏胜之时。身体有违和之日。故 圣人测阴阳于气候。验病症于形容。就行而言。则速为阳。迟为阴。行之速者。阳之阳。行之迟者。阳之阴。就 止而言。则伸为阳。屈为阴。止之伸者。阴之阳。止之屈者。阴之阴。阴阳之要。有表里焉。有脏腑焉。阳入之阴 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以寒热分之。则阳多热。阴多寒。以虚实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
阳经之病。实则见其弃衣而走。虚则见其身重难行。阴经之病。实则见其坐而欲起。虚则见其卧而卷身。
阳主乎动。行之速者。阳有余。行之迟者。阳不足。阴主乎静。止之伸者。阴有余。止之屈者。阴不足。欲动而不 能动者。其病在阳。欲静而不能静者。其病在阴。乍静乍乱。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者。阴阳离散。时动时静。容 止可观。进退可度者。血气调匀。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化而 裁之。推而行之。可谓知阴阳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坐望法提纲属性:尝思观形容者。非但欲诊之于行。抑且欲诊之于坐。苟能心领神会。虽一动一静。莫不有昭着者焉。间尝 验之于病。见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护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脚。坐而掉两手。
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于古。则谓坐而仰者肺实。实则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虚。虚 则伏而短气。叉手冒心者。汗后血虚。以手护腹者。里实心痛。其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之貌。坐而掉两手者。
烦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则气逆者。咳嗽肺胀。但眠不耐坐。坐则昏沉者。血夺气虚。其他坐不能起者。阴 经之证。立不能坐者。阳病之征。坐而欲起者。阴气实。坐不欲起者。阳气虚。转侧不能者。痿痹之状。坐卧不 定者。烦躁之形。是皆显而易见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体而辨之。其坐卧之间。形容之变。竟有难于 言传者矣。是篇举其一隅。导夫先路。至若听声写形。尚有待于来者。
<目录>卷下<篇名>诊卧望法提纲属性:在昔圣贤之于望也。不惟欲观其行止。抑且欲省其衷怀。故虽寤寐之间。鉴察之下。亦有诊法存焉。盖尝 以是论之。卧之状。有多睡者。无睡者。但欲寐者。不得眠者。转侧不能者。起卧不安者。其形又有仰伏舒卷 之殊。内外左右之异。稽之于古。以为多睡者脾虚。无睡者胃实。但欲寐者。少阴之证。不得眠者。阳明之征。
转侧不能者。风湿相搏。起卧不安者。腹满心烦。卧不得安者。胃中不和。坐不得卧者。肺中气逆。其睡而仰 者属乎阳。睡而伏者属乎阴。不得正偃者。胃不和而肺气实。但欲伏眠者。腹中痛而肝气虚。仰而舒足者。
小肠之证。仰而卷足者。肾脏之征。舒为阳。卷为阴。舒而不欲卷者。阳经实热。卷而不欲舒者。阴经虚寒。睡 向内者属阴。是热已去而正虚。睡向外者属阳。是热未去而邪实。腰痛左卧。卷左足而痛减者。病在左肾。
右卧。卷右足而痛减者。病在右肾。痛在肝者。属左胁。故左着床则更痛。痛在脾者。属右 。故右着床则更 痛。病在肺之左者。宜于左。病在肺之右者。宜于右。其肺痈生于左者。右卧则更痛。生于右者。左卧则更痛。
其水病。左半着床。则左半身愈肿。右半着床。则右半身愈肿。此皆卧诊之大略也。合形状而观之。不有可 见者乎。若夫因脉证而异。因气色而异。又当参之四诊。辨其三因。庶乎标本明而虚实判。不至以不平平之矣。
<目录>卷下<篇名>身容四法提纲属性:临症之际。已视其形容。观其坐卧矣。然有法焉。不拘于行住坐卧。难列于俯仰屈伸。屈指而计之。其纲有 四。曰KT KT 。曰振振。曰战。曰栗。KT KT 者何。项背强。KT KT 然。犹短羽之鸟。欲飞而不能飞也。振 振者何。身体动。振振然。若耸悚之容。欲定而不能定也。战则身为之摇矣。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栗则心为之战 矣。栗之与战。战外而栗内也。故其为病也。KT KT 者太阳实。甚则有卧不着席之形。振振者元气虚。甚则有身欲 擗地之状。战者其人本虚。邪在外而正与之争。正胜其邪。故势顺而易解。栗者其气愈微。邪入内而正与 之争。邪胜其正。故势逆而难瘳。且KT KT 者。太阳实。其证有有汗无汗之分。振振者。太阳虚。其证有汗前汗 后之辨。战在外。太阳之所属也。身温汗出。邪斯退矣。栗在内。少阴之所主也。身寒肢厥。邪则陷焉。故凡临 症之际。虽分观以审其常。必合论以通其变。盖不但不知其法者。不可为医。即知其法而泥于法。或知其 法而离于法。亦皆不可为医也。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斯诚活法也已。
<目录>卷下<篇名>意态望法提纲属性:望诊之法。既观身体视形容矣。然有时虽见于身体之外。实着于意态之间。又当存心省察。以诊其病焉。
析而言之。有因人之好恶者。有因时之寒暑者。有因体之寒热者。何谓因人之好恶。五十一难曰。病有欲 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见人者。有欲不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 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 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别知脏腑之病也。是盖以寒热分阴阳。以阴阳分脏腑也。推之于喜 明属阳者。元气实。喜暗属阴者。元气虚。以及喜热饮寒饮。恶热饮寒饮。可广其好恶之意也。何谓因时之 寒暑。伤寒论曰。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 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 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推之于夏月恶热者。知其阳气胜。冬 月恶寒者。知其阴气胜。以及春秋之恶寒恶热。喜寒喜热。可广其寒暑之意也。何谓因体之寒热。伤寒论 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被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也。推之于身热不欲近衣被者。则知骨髓不寒。身寒欲近衣被者。则知骨髓不热。以及外无寒热。欲近衣 被者。骨髓寒。外无寒热。不欲近衣被者。骨髓热。而凡衣多恶热。衣少畏寒之常。衣少恶热。衣多恶寒之变。
亦可广其寒热之意也。是皆见于意态之间。着于身体之外。可不存心省察。以诊其病欤。
医书汗牛充栋。何须祸枣灾梨。然余有不能已于言者。何则。炎黄之书。其旨深远。汉晋之书。其文缺 略。医家因陋就简。遂推趋时者为大名家。病家闻誉即延。亦信趋时者为真实学。自是术愈疏。方愈 乱。病不至死。而医死之。医不欲误。而书误之。安得岐黄复起。明其道以辨其非耶。是用忘其狂瞽。着 述遵经。非惟欲医家以是诊病。亦欲病家以是试医。且不欲医病之家以是遵我。亦欲医病之家以 是遵经。果尔。则虽祸枣灾梨。或未必无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