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幼科发挥书名:幼科发挥作者:万全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49 年 <目录><篇名>叙万氏幼科源流属性:粤自先祖杏城翁。豫章人。以幼科鸣。第一世。蚤卒。先考菊轩翁孤。继其志而述之。

庚子客于罗,娶先妣陈氏。生不肖。乃家焉。其术大行。远近闻而诵之万氏小儿科云。为贰 世。罗有钜儒张玉泉、胡柳溪。讲明律历史纲之学。翁知全可教。命从游于夫子之门而学焉 。颇得其传。翁卒矣。顾其幼科之不明不行也。前无作者。虽美弗彰。后无述者。虽盛弗传 。不肖之责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传之绪。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补之。繁芜者删之。错 误者订之。书成。名育婴家秘。以遗子孙。为三世。惜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书 已流传于荆、襄、闽、洛、吴、越之间。莫不曰此万氏家传小儿科也。余切念之。治病者法 也。主治者意也。择法而不精。徒法也。语意而不详。徒意也。法愈烦而意无补于世。不如 无书。又着幼科发挥以明之者。发明育婴家秘之遗意也。吾不明。后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 与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万氏之泽。未及肆世而斩矣。极闸人者。苟能如尹公他得庾 公之斯而教之。则授受得人。夫子之道不坠。若陈相虽周孔之道。亦失其传也。诸贤勖之哉 <目录><篇名>序属性:造化大慈也。有所授之。于焉有晰于其微。而身皆传之者。是帝之力臣。而轩岐氏嗣响 慈父母涂阱陷设夏威。顾乃于意实嗜好而犊之。有形无形之别也。无形而汨天和。即慈父母 之怀。犹然灾疹之区。矧乎寒热燥湿之微茫。而又以的为招乎。或者谓彭殇有主。方书之奇 也。 龙之代甘脆也。则参、术、芎、芩当不与山青并烂。其半为造物所蠹者。天与人不并 至也。而不见夫蓬蓬者乎。塞向有方。指而胜之。 而胜之。南北海而 躅犹有及也。而不 见乎豫章之木乎。邓林之腴。青阳之德。然必七年。而后可觉。方芽而斫削是寻。其尽也斯 须。柰何养赤子者。爱于一指一 。斧斫而还自贼也。其忽锱铢。其 什伯。蚤觉者反是。

操寸帙而攻万瘥。代冥冥力。故耳目递贵于方舆之内。所谓朝宓轩而参元宰者。万氏于此道 至焉哉。广嗣者弓 皇皇焉。而几得之。已痘者 治皇皇焉。而几得之。其危而不可必者。

屡屡也。斯书成人之命。所必欲得者。无不得之于万氏。则非 龙之诡。而甘脆之可递尝也。

手授其徒。命曰家秘。不佞奄有赤子之邦。不以广而 氏者。无以得之于天矣。不佞又不以归万氏。而归 <目录>卷之一<篇名>形气发微论属性:大哉医乎。其来远矣。粤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太阳之轻清者。以气而上浮者为天。

之重浊者。以形而下凝者为地。天确然而位乎上。地焕然而位乎下。于是阳之精者为日。东 升而西坠。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阴。两仪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气凝空。水始生也。

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

五行备。万物生。三才之道着矣。是以人之生也。禀天地之阴阳。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结 。以为胞胎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龆龄。迨其成童。与夫壮年。岂易然 哉。故一月之原。有白露之称。三月之胚。有干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

阴包阳也。先生左肾而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 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 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也。小肠属火。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 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一百八十丝络生一百八十缠络。一百八十缠 络生三万四千经络。三万四千经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所谓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 生。七月则游其魂儿能动其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其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母子 分。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贵子。不足日月生者。必生贫贱之人。诞生之后,有变蒸之热。

长其精神。壮其筋骨。生其意志。变蒸已毕。一岁期焉。齿生发长。神志有异于前也。故曰 。齿者肾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吁。人身之难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 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为母者调摄不得其宜 。必不免吐泻惊疳之病矣。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逆侵于其外。七情交 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小儿之疮疹。大人之伤寒。

尤其甚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亦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目录>卷之一<篇名>原病论属性:夫小儿者。幼科也。初生曰婴儿。三岁曰小儿。十岁曰童子。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 各异。观形察色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竭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貌辨其 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颧属肾。肝病则面青。肺病则面白 。心病则面赤。脾病则面黄。肾病则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证也。假如肝病 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缓。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 。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

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 食咸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寒。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其病也。假如小 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第一节名风关。二节名气关。

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属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 困也。色见红者可治。色黑则危矣。若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至 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沉实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

数则多惊。沉迟为虚。沉实为积。是乃切而知之也。大抵小儿之病。大半胎毒。而小半于伤 食也。其外感风寒之疾十一而已。盖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 随热。情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其子受患。其为母者,胎前既不能谨节。产后尤不能 调护。是以唯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满百 。而遂与酸咸之味。或未及周岁。而辄与 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且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伤积。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 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变缓惊。或为肝病。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 火变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或成痛吊。或为喘嗽。又如胎寒者,禀受有病也 。脐风撮口者。胎元有病也。鹅口口疮者。胃中有湿热也。重舌木舌者。脾经有实火也。走 马牙疳者。气虚实热也。爱吃泥土者。脾脏生疳也。胎惊夜啼者。邪热乘心也。变蒸发热者 。胎毒将散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也。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

内火动也。喉痹者。热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寒者。风邪在胃也 。头痛者。热毒攻也。脐痛者。风湿中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腐也。阴 肿疝气者。寒所郁也。盘肠气者。冷所搏也。脱肛者。大肠虚滑也。遗溺者。膀胱冷弱也。

尿浊者。湿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郁热也。吐血者。荣卫气逆也。

小便不通者。有阴有阳也。大便闭结者。有虚有实也。解颅鹤膝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逆 者。气血不充也。龟胸者。肺热胀满也。龟背者。邪风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 。肾不足也。疟者。膈上痰结也。痢者。腹中食积也。咳嗽者。肺伤风也。喘急者。痰气盛 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者。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 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者。土虚火旺也。黄胆者。脾胃湿热也。斑疹者。阴阳 毒瓦斯也。自汗者。气虚也。积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无定位。无形之气也。胃者主纳 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 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惊疳积热者。小儿之常病也。望闻问切。医家之大法也。

若夫疗病用药。如箭中鹄心。则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传也。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 规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目录>卷之一<篇名>入门审候歌属性: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法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疮 疹。耳冷应知风热证。浑身全热是风寒。上热下冷伤食病。

<目录>卷之一\入门审候歌<篇名>观面部五脏形歌属性:心经有冷目无光。面赤须知热病当。赤在山根惊四足。积看虚空起阴阳。肝经有冷 青。有热肩胞赤亦临。发际白言惊风入。食仓黄是积果深。脾冷应知面色黄。三阳有白热为 殃。青居发际生惊候。唇口皆黄是积伤。肺经面白冷为由。热赤人中及嘴头。青在山根惊四 足。热居发际积为仇。面黑应知肾肠寒。食仓红是热须看,风门黄可言风入。面目微沉于两 <目录>卷之一\入门审候歌<篇名>观面部五色歌属性: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症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 白光。

若逢生黑气。肾败命虚亡。

<目录>卷之一\入门审候歌<篇名>三关脉纹变见歌属性:鱼刺惊风证莫疑。气关疳病热相随。命关见此为难治。此是肝家传到脾。初节悬针 。气关脉热更堪疑。三关直透黄泉近。此症须知是慢脾。水字生惊肺受风。气关鸣嗽积痰 攻。医人仔细辨虚实。出命惊疳火症凶。乙字惊风肝肺随。气关形见发无时。此形若直命 关上。不久相将作慢脾。 曲虫为候主生疳。若见气关积秽肝。直到命关为不治。须知心脏 已传肝。双环肝脏受疳深。入胃气关吐逆临。若是命关为死候。枉教医人免(苦)劳(费)心 。流珠形见死来侵。面上如斯亦不深。纵有神丹不可救。医人仔细更叮咛。

<目录>卷之一<篇名>小儿正诀指南赋属性: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 似养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惜。爱之愈深。害之愈切。乍头温而足冷。忽多啼 而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无脉之风门。以补造化之不及。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

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父母何知。看承太重。重绵浓褥。反助阳以耗阴。流 放饭。总败 脾而损胃。闻异声。见异物。失以提防。深其居。简其出。固于周密。未期而行立兮。喜其 长成。无事而喜笑兮。谓其聪明。一旦病生。而人心戚。不信医而信巫。不求药而求鬼。此 人事之不修。谓天命之如此。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 而离阳心火。地阁低而坎阴肾水。鼻在中而脾土为通气。观乎色之所见。知乎病之所起。又 况脾应乎唇。肺通于鼻。舌乃心苗。泪为肝液。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之余 。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之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运齿牙。苟五脏之或衰。即所属之 先毙。凡观乎外。必知其内。红气现而热蒸。青色露而惊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之因。似橘 之黄兮。脾虚之谓。白乃疳劳。紫为热极。青遮口角难医。黑掩太阳不治。年寿赤光。多生 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虽察色以知乌。岂按图而索骥。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青 龙达于四白。肝乘肺位。泻痢而带伤须防。咳嗽而拖蓝可忌。疼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惊 风欲发。先颜赤而目直。火光焰焰。外感风寒。金气浮浮。中藏癖积。乍黄乍白兮。疳热连 绵。又赤又青兮。风邪紧急。察之若精。治之得理。鸦声鱼口。枉费精神。肉折皮干。空劳 心力。气色改移。形容变易。气乏兮囟门成坑。血衰兮头毛作穗。眼生眵泪兮肝风 目。口 流痰涎兮。脾冷滞积。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眉毛频蹙。则肚痛以多啼。蛔出兮脾胃将 败。 疮兮肛藏先亏。苟瞑眩而弗瘳。纵神仙而何益。手如数物。肝风将发。面若涂朱。心 火以炽。坐卧欲冷兮。烦热之攻。伸缩就暖兮。风寒之畏。肚大脚细。脾欲困而成疳。眼瞪 口张。热已危而必毙。弄舌脾热。解颅肾惫。重舌木舌。虚热积于心脾。哽气喘气。实火浮 于脾肺。龈宣臭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缘食积。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夜啼分为四症 。变蒸周于一年。心热欲言而不能。脾虚无时而好睡。病后失音肾怯。咳嗽失音肺病。肚痛 而清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秽者积。口频欠而肝虚。舌长伸而火炽。龟背兮肾风入于骨 髓。龟胸兮肺火胀于胸膈。鼻干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强土坏。丹瘤疮疥。皆胎毒 之流连。吐泻疟痢。乃食积之沾滞。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常欲俯卧者。热蒸肠胃。喜视 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腹痛寒侵。口疮热积。脐风忌一腊。火丹畏一周。

惊自热来。痫因痰至。吐泻而精神耗散则危。疟痢而饮食减少心瘁。惊本心生。风因肝致。

搐分左右。症有顺逆。药分补泻。病有虚实。急惊者。由于积热之深。凉泻便宜。慢惊者。

得于大病之后。温补为贵。头摇目窜而气喘兮。上工莫医。口噤鼻张而足凉兮。灵丹何济。

闭目兮无魂。狂叫兮多祟。不知吞吐者死。反加闷乱者危。既明症候。须知调理。胎毒兮甘 草黄连。食积兮白术枳壳。急掠搐掣。以导赤泻青。慢惊螈 。以补中益气。集圣治疳。备 急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补中开胃。夜啼兮退热凉心。晡热兮养血升提。理中主泻 。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凉惊丸大有神功。沉寒难瘳。养脾丸最为秘密。痰火攻兮三黄丸。

谷下兮一粒金。柴芩治疟。月蝉消痞。潮热金花。咳嗽玉液。疮疥胡麻。丹瘤凉膈。吐泻而 渴兮。白术可投。烦热而渴兮。益元为最。丹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积。鼻衄咳血茅花。木舌 重舌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胀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啼。四苓利水。退黄消肿。胃苓加减 以堪行。破积安虫。集圣从容而可治。大抵小儿易为虚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

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过 虚羸。补之尤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劳毙。

<目录>卷之一<篇名>胎疾属性: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

气。阳也。血。阴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 成其身。身之中形藏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五。心 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凡九藏者。皆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形拘于一 偏。而不能相通者。阴之静也。神随感而动者。阳之动也。儿之初生。只是一块血肉耳。虽 有形而无所用。虽有五脏。而无其神。犹空藏也。至于变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 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智能。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诚不 息也。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 而分。如受肺之气为毛皮。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 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 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 。当随其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术丸主之。

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故 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

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门相火之毒。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观东 瘤之论。丹溪胎毒之论。治法可见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黄连甘草法。又有育婴解毒延龄 丹。皆良方也。予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补丸方。苓连 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 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儿日与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虫疥流丹。浸淫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 黄胎惊之类。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如一腊之脐风。百 之痰嗽。难治。恰半岁而真搐 者凶。未一岁而流丹者死。是也。况初生之儿。肠胃薄小。血气未充。药石则难进也。荣卫 微弱。筋脉未实。针灸则难用也。业幼科者。慎毋忽诸。

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儿生下一月后。遍身虫疥浸淫湿烂。其皮如脱。日夜啼。忽一日。其疮尽隐。发搐 或问。胎禀不足之证。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医得。予曰。诸器破损者。尚可补之。

胎弱者。不可补之乎。贵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强者。生子 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儿受父母之精血以生 。凡五脏不足者。古人用地黄丸主之。或曰。五脏不足。而专补肾何也。曰。太极初分。天 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根本。经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

或问胎毒之说。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

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 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 。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谓儿在母腹。饥则食母之血。渴则饮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 。口有余血。拭之不净。咽下腹中。是谓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辩之者 。此书之不可尽信也。胚胎资始。父精所生。身体资生。母血所养。是水珠露花。男女渐分 ,毫发筋骨。形象斯具。诞弥厥月。气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时。如鸟之雏。

伏于卵壳之中。何所饮食也。口内之血。乃母临产。恶露渍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衔之血 也。既云咽下腹中。则入于大肠界。从大便出矣。安得留 一儿颈细。其父尝问于予。可养何如。予曰。颈者头之茎也。颈细则不能任元。在父母 调养之。八岁后再议。至五岁死。

一儿解颅。未一岁认字念书。父母甚爱之。予曰。此儿胎禀不足。肾虚颅解。真阳弱矣 。聪慧早发。真阳泄矣。恐遗父母忧。未一岁而发搐死。

一儿周岁后多笑。予曰。此儿难养。父问其故。予曰。肾为水。心为火。水阴火阳。阴 常不 。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见人自笑者。此无情也。后以痘疮而死。

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予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 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父母不信。至十四岁而死。

一儿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曰。吾儿未出痘疹 。愿 。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儿四岁。出痘时颈软头倾。不能自举。予谓其父曰。此儿胎禀不足。疮毒正发。壮火 食气。亟补元气。使痘易发易压。幸而保全。再补其阴。不然恐难出二八数也。乃大作调元汤。

连服之获安。

有三因所生者。衣太浓则热。太薄则冷。冷热之伤。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

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若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 冷伤热矣。慎择乳母。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调护之久。爱惜之深,必无纵弛之失也。慎 勿使庸医。妄投汤药。误儿性命。

<目录>卷之一<篇名>脐风属性:治未病。脐在两肾之间。任冲督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 。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

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 落之后。当换抱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十 得十全也。

治初病。儿生旬日之后。脐风为恶病也。凡觉小儿喷嚏多啼。此脐风欲发之候。急抱小 明处。审视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或聚或散。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黄者久也 。可用银挖耳。轻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之。预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视之。有则 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祸。所谓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证。一曰撮 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证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

可用雄黄解毒丸。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沥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 恶涎良。外用蕲艾炒熟杵烂。护其脐。频换。使暖温之气不绝也。不乳者不治。

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 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 青筋浮露。大便涩不通者。不治。 或问脐风三证。古人有方。何谓不治。予曰。一腊之内 。谓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触犯。即便折伤。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噤风者。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肚者。便溺不得通。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者。是也。神出机息。虽有神丹。不可为也。岂蜈蚣蚕蝎诸毒药之可治耶。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

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 果有泡。色变黄矣。乃 挖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 。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挖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回书曰。旬日后当 发惊风。后果病。迎予治之。许浓报。且泣曰。予三十六岁得此一子也。予曰。无伤。投以 至圣保命丹而愈。

<目录>卷之一<篇名>变蒸属性: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

非病也。恐人不知。误疑为热而汗下之。诛罚无过。名曰大惑。或误以变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儿之生也。初无变蒸。既生之后。当以三十二日一变。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无 变者。何也。曰。初无变蒸者藏诸用。阴之阖也。中有变者显诸仁。阳之斗也。终无变者。

阴阳阖辟之机成。故不复蒸也。故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

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发开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后脏腑气足。经络脉满。谷肉果菜。以渐而食。方成人也。

或曰。变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曰。易传云。 之为易。易者。变易也。不 易。不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

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阳卦之爻 。一百九十二。合岁并闰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变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应六十 四卦爻之数也。或曰。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生者何物也。所生之物。亦有 说欤。曰。形既生矣。复何生也。所生者。五脏之知觉运动也。故初生三十二日一变。生足 少阴肾癸水。肾之精也。六十四日二变。生足太阳膀胱壬水。而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之气成矣 。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九十六日三变。生手少阴心丁火。一百 二十八日四变。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 为神。此后能嬉笑矣。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足厥阴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足少阳胆 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二 百二十四日七变。生手太阴肺辛金。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太阳一 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 足太阴脾己土。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 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变。生手厥阴心包络。三 百八十四日十二变。生手少阳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变蒸已足。形神 俱全矣。正如蚕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凡一变之过。则筋骨手足以渐而坚。知觉运动以 渐而发。日异而月不同。曰变者。变易也。曰蒸者。发热也。祖训云。变蒸虽是胎病。非胎 热胎毒可比矣。此少阴生长之气。发育万物者。儿之强者。虽有是病不觉。气弱者始见。如 变后形体渐长。知识渐增。反为无病儿也。故无治也。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间或有 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过热留而不除者。抑有他故。须详察之。如昏睡不乳。则不须治。

待其自退。

<目录>卷之一<篇名>变蒸兼证属性: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有内伤乳食者。宜 导。胃苓丸生之。轻则节之可也。有被惊吓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变蒸而后发病 。以治病为主。慎勿犯其胃气。咳嗽。甘草桔梗汤加阿胶。吐泻。理中汤加藿香叶。惊风。

琥珀抱龙丸。泻青丸。导赤散。如受病后而变蒸。以养正补脾为主。钱氏异功散加对病之药 。惺惺散。四君子汤加苏叶。加防风。

湖广按察司宪长。有子九月发热。恐是痘疹。差人来取予。往视之。非痘。是变蒸也。

。何以辨之。予曰。以日计之。有当变蒸之期。以证察之。亦无痘疹之症。公问。痘何证也 。予曰。痘者五脏之液毒也。故五脏各见一证。呵欠惊悸心也。项急顿闷肝也。咳嗽喷嚏肺 也。吐泻昏睡脾也。身体皆凉肾也。今公子无之。知非痘。乃变蒸将退也。次日果安。公喜 曰。汝术甚精。赠以白金五两。应付而归。

本县胡正瞿。有子二月。发热不乳。予见之。虽似变蒸非变蒸。时乳母皆肥健。必因伤 乳发热也。令损之。次日热退而安矣。

<目录>卷之一<篇名>幼疾属性:(儿生一岁后。至七岁后。变蒸已足。脉虽难诊。口则能言。病多伤食之证。八岁以后 。有脉可诊。证与大人同。但用剂小耳。)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盘肠内吊蛔虫癖块之类。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重舌木舌 口口疮。痈疽疮癣之类。有不因气动而病生内者。如伤饮食生冷之类。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 外者。如四时感冒。金刃汤火伤之类。

上四因之病。治见各证之下。

一小儿周岁。因初食鸡肉太早。自此成积。日渐羸瘦。不思乳食。其父以详告予。予取 之。养脾消积丸先服。三日后服丁香脾积丸。鸡肉汤下。取下鸡肉一片。犹未化也。再进养 脾丸而愈。

\x家传养脾消积丸\x 消宿食。去陈积。神效。

白术(一两) 陈皮(七钱五分) 苍术(五钱) 浓朴(姜汁炒五钱) 枳壳(面炒五钱) 半 (五钱) 青皮(五钱) 神曲(五钱) 麦芽(五钱) 山楂(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

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x育婴延龄解毒丸\x 能解胎毒。初生小儿宜服。

儿断脐带连胞。不拘长短。剪取新瓦上焙干。每一钱加生甘草末二钱。黄连末一钱。朱 半钱。共和匀。生白砂糖调和。瓷罐收贮。每服一豆许。纳儿口中。以乳送下。一日一次。

药尽而止。

<目录>卷之一<篇名>五脏诸证属性:此因五脏气动所生之病。乃病生于内者也。

<目录>卷之一<篇名>肝经主病属性:肝主风 实则目直视。呵欠大叫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气温则内生。气热则外生也 。气谓口中气也。

实则泻青丸。当归龙荟丸泻之。虚则地黄丸补之。

\x泻青丸\x 治急惊搐搦。主肝热。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 山栀仁 龙胆草 大黄(酒浸纸煨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芡 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砂糖化下。

\x当归龙荟丸\x 治肾肝阴虚。风热蕴结。发惊悸。搐搦躁扰。

当归(一两) 龙胆草(一两) 黄连(五钱) 黄柏(一两) 大黄(五钱) 山栀子(一两) 芦荟 (五钱) 青黛(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黄芩(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麻子大。每 服五丸至十五丸。竹叶汤下。

\x地黄丸\x 治小儿胎禀不足。肾怯不言。解颅。儿大不能行。又治肝疳。白膜遮睛。溲血 失音。身瘦疮疥。

熟地黄(八两焙取末) 山茱萸(焙四两) 山药(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二两)

泽泻(二两)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一岁儿服一丸。二岁以上。加至三丸。空心温水下。

<目录>卷之一<篇名>肝经兼证属性:(诸风搐搦。牵引 斜。皆肝之病也。宜泻青丸主之。)

一小儿七月。发搐无时。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掐之扎之不痛。 之鼻不嚏。灌药不入 。予曰。此真搐也。不可治矣。

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予曰。肝有风。则目连札不搐。得心热则搐。肝有热。则目直 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泻肝泻青丸。泻心导赤散。 方见肝心下。

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当视其大便何如。大便秘者。宜蜜导法。慎勿下之。

恐下后脾虚。反为笃疾。大便润者。宜琥珀抱龙丸主之。

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须从大小便以利之。如喘息有声。肩耸胸高。喉中痰 响者。不治。宜清宁散主之。

\x清宁散\x 惊热出于心肺。须从小便利之。

桑白皮(蜜水炒) 赤茯苓 车前子 甜葶苈(炒) 山栀仁(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 为末。每服半钱。姜枣水煎服。肝热则大小便难。加煨大黄下。

一小儿痰壅而发搐。气促而喘。予用礞石滚痰丸。桑白皮煎汤。研碎调服之。喘定痰下 。搐亦止矣。

兼见肾证。暴喑失音。手足强直。此从风治。轻者地黄丸主之。重则为废疾而不可治矣 <目录>卷之一<篇名>肝所生病属性: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脉诀云。热则风生是也。

<目录>卷之一<篇名>急慢惊风属性: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木生火。从前来为实邪。实则泻之。宜用泻青丸以泻肝 之风。导赤散以泻心之火。

慢惊风。钱氏云。脾虚则土泻生风。此脾土败而肝木乘之。肝属木而脾属土。从所不胜 为贼邪。故慢惊为难也。脾虚生风。虚则补之,东垣用调元汤加白芍药主之。此以黄 人参 补脾之虚。白芍药甘草以泻肝之实。诚千古不传之秘法也。予加桂在内。乃黄 建中汤。木 得桂而枯。古方治慢惊者。如醒脾散。观音散。皆良法也。可用之。

\x醒脾散\x 人参 陈皮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全蝎 半夏曲 木香(各三钱五分) 白附子(四个 )南星(一个姜汤泡) 陈仓米(一百粒) 上为末。每服一钱。枣三枚。姜三片。水煎。

\x观音散\x 全蝎(十个去毒炒) 天麻(煨) 防风 白芷 黄 甘草 白茯苓(各二钱五分) 人参 (二钱) 扁豆(一钱五分姜汁炒) 上为末枣汤下。

或问曰。上工治未病。急慢惊风。何以预治之。曰。方其热甚之时。腮赤面黑。两目如 视不转者。此急惊风之候也。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肝胆之火。则不成急惊风也。当吐 泻不止之时。见其手足冷。睡露睛。口鼻气冷者。此慢惊欲成之候也。急用参苓白术散以补 脾。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 以平肝。则慢惊风不能成矣。此吾家传秘法。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 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 甘草 桔梗 薏苡仁 莲肉(各一两) 上为细末。枣汤送下。

\x琥珀抱龙丸\x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寒温风暑。瘟疫邪热。躁烦不宁。痰嗽气急。及 疮疹欲出发搐。并宜服之。此予家传常用之方。

真琥珀(一两五钱) 天竺黄(一两五钱) 白檀香(一两五钱) 人参(一两五钱) 朱砂(

白茯苓(一两五钱) 粉草(去筋三两) 南枳实(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牛胆南星(一两)

淮山药(一两) 金箔(大者一百片为衣。) 上各制取末和匀。用腊雪溶水。如无雪。取新汲 或长流水。杵为丸。如芡实大。约重五分。阴干。每服一丸。煎薄荷汤下。 此方内有补益 之药。人皆喜而用之。但有枳壳枳实能散滞气。无滞气者。损胸中至高之气。如慢惊风及元 气弱者。减此二味。用当归川芎各二两代之。

\x至圣保命丹\x 一名紫金锭子。

胆星(一钱) 僵蚕(一钱) 白附子(一钱) 全蝎(十四枚) 天麻(一钱) 防风(一钱)

(一钱半水飞) 麝香(一分) 珍珠(五分) 琥珀(三分) 金箔(二十片) 上碾为末。粟米和 为丸。分为二十锭。金箔为衣。每一锭薄荷叶煎汤磨服。

\x礞石滚痰丸\x 降火坠痰之要药。方见大方脉科。

\x凉惊丸\x 诸热通用。此吾家传之方。又名金花丸。

黄柏 黄连 黄芩 山栀仁(各等分) 朱砂(水飞减半) 一本有龙胆草等分。上为细末 。腊雪水为丸麻子大。薄菏汤送下。

\x三黄泻心丸\x 一名三黄五色丸。利诸惊热如神。

黄连 黄芩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雪水为丸。麻子大。温水送下。均分作五分用衣 。一分朱砂衣。一分青黛衣。一分雄黄衣。一分轻粉衣。一分芦荟衣。

\x木通散\x 能泻肝风。降心火。最利惊热。

山栀仁 大黄(煨) 赤茯苓 羌活 木通 甘草(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字。紫苏叶煎汤送下。

猪胆汁导方 \x定志丸\x 治惊久成痫。

人参 白茯神 远志 石菖蒲(炒)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钱半) 琥珀 珍珠 胆 铁花粉(各一钱) 朱砂(飞) 麝香(各一字) 上为末。水煮山药粉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 丸。灯心煎汤下。更煎猪心与儿食之。以助药力。

急惊风属阳。病在六腑易治。宜用凉泻。

慢惊风属阴。病在五脏难治。宜用温补。

或问。病有急慢阴阳者。何也。曰。肝主风。木也。飘骤急疾。莫甚于风。心主惊。火 暴烈飞扬。莫甚于火。木火阳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谓之急而属阳。脾胃者土也。沉重迟滞 。莫甚于土。脾土者至阴之属也。故病在于脾者。谓之慢而属阴。肝常有余。有余则泻而损 之。脾常不足。不足则补而益之。至于心主惊。肝主风。似宜前论。然火资风势。风资火威 。风火相扇而发搐。故不可别论也。惊风之病。有兼证者。有类证者。不可不辨也。

<目录>卷之一<篇名>急惊风有三因属性: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 不治。热甚发搐。此外因之病也。宜导赤散泻青丸主之。

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如保和丸三黄枳术丸之类。以除其热可 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此内因之病也。当视大小便如何。如大便不通。先去其宿食。宜木 香槟榔丸及胆导法。大便润。以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龙丸主之。

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忤中恶得之。盖心藏神。惊有伤神。肾藏志与精。恐有 。经云。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故神伤则魂离。精伤则魄散。小儿神志怯弱。

猝有惊恐。所以精神溃乱。魂魄飞扬。气逆痰聚。乃发搐也。客忤中恶。出其不意。大人且 惊。况小儿乎。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后安其神。琥珀抱龙丸主之。有热者。东垣安神 丸。下痰之药慎勿用轻粉巴豆之类。恐伤元气。损脾胃。误杀小儿。

\x钱氏抱龙丸\x 治小儿风痰。热甚昏睡。急惊。

雄黄(飞四钱) 天竺黄(四钱) 胆星(八钱) 朱砂(水飞净四钱) 麝香(三分) 上为末 。煮甘草膏为丸。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x辰砂膏\x 以通心气。

朱砂(飞一钱) 牙硝(二钱五分) 雄黄(飞二钱五分) 麝香(二字) 金箔(十五片) 银 十五片) 白附子(三钱) 枳壳(炒三钱) 川芎(四钱) 白茯苓(四钱) 人参(二钱) 黄连(

二钱) 远志(二钱) 除前六味另碾。后七味共为末和匀。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麦门冬 煎汤化下。此朱砂膏加减。

或问。热甚则生痰。痰甚则发搐。钱氏有利惊丸以下其痰。陈氏有芎蝎散以吐其痰。皆 否。予曰。药不执方。合宜而可用也。儿壮实者。吐之下之病则止。儿弱怯者。不可孟浪。

反伤元气。大抵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滞。药食不能入者。则宜吐而去之。此在上者越而治 之法也。宜用僵蚕牙皂炙焦等分研末。每服少许。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后却进下 痰药。如五色三黄丸。礞石滚痰丸。辰砂膏。皆可用之。

\x辰砂膏\x 下痰甚妙。

飞辰砂(三钱) 硼砂(一钱半) 马牙硝(一钱半) 玄明粉(二钱) 全蝎(去毒一钱) 珍 (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和匀。用好油单纸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许。治诸惊薄荷 汤下。治胎惊乳汁调枣汤下。

予初习医。治一儿二岁发搐而死。请予至。举家痛哭。乃阻之。告其父曰。此儿面色未 手足未冷。乃气结痰壅而闷绝。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两手中冲穴。火方及肉而醒。大 哭。父母皆喜。遂用家传治惊方。以雄黄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凉惊丸二十五丸去其热。合 之薄荷煎汤送下。须臾利下黄涎。搐止矣。予归。父问用何药。如是速效。全具以告父。父 语母曰。吾有子矣。

一儿发搐痰壅。有医用白饼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 鸣。上气喘促。大便时下。予曰。五脏气绝。病不可治。转下之过也。彼医曰。白饼子钱氏 下痰神方也。予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钱氏小儿。皆出于门人附会之说也。盖人之有痰。

犹木之有津。时令大热。草木流津。痰自热生。此明验也。痰犹水也。附气自行。过颡在山 。岂水之性哉。乃搏激使之也。今痰随火上。不知降火。而反下之。损其胃气。胃气既败。

五脏俱损。故目不开者。肝绝也。昏睡不乳者。脾绝也。啼声不出者。心绝也。喘促痰响者 。肺绝也。便溺遗失者。肾绝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医。治病有奇方。唯性太执。不知通变。时有小儿发搐。予谓急惊。当用凉泻 赤散泻青丸是也。彼谓惊风者。肝火郁遏而成也。火郁则发之。小续命汤是也。人不能决。

两从之。予所治者一日而安。彼治者死。悔不信吾言。无及矣。

一儿发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后发病益危甚。予曰。推法者。乃针灸摩按之遗意也 曰。无刺大虚人。推搐之法。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则有汗。反伤元气也。

其家不信予言。予曰。不死必成痫疾。半月后果死。

一儿发搐。因用推法暂退。一月后如期复发。又推之。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予曰 成痫矣。推法者乃发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痫者尚可治。若久则为终身痼疾 。不可治也。因立方用四色断痫丸。

黄连(五钱) 飞朱砂(二钱五分) 胆星(一钱) 白甘遂(三分) 为末。粟米糊丸。兼 猪心血杵匀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草煎汤化下。夜服三次。日服一次。遂安。

癸亥二月。英山县大尹前县吴公。一子发搐。彼医以二陈汤姜汁竹沥治之。不退。公初 过罗。与全有识。承差人请之。全往视。其外候三关青气。两颊赤色。目常直视。指如捻物 。曰。此得之外感。未与发散。热入于里。钱氏曰。肝有热。则目直视。得心热则发搐。又 曰。两颊赤而目直视。必作惊风。小儿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时。当与泻肝。若二陈汤陈皮 半夏生姜之辛。皆助肝之物。经曰。以辛补之。所以无效。乃用泻青丸。以泻肝之有余。导 赤散以泻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公喜谓其下曰。所见不同。用药即效。真良医也。彼到时 吾心有主。今果无忧矣。全见其胎禀素怯。脾胃自弱。恐后作搐。便成痫矣。又作琥珀丸与 之常服而安。

蕲水沙 徐淑道。一子患惊风。先求医张姓者治之。数日不效。请予往。痰喘正急。惊 发。予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唯身热犹炽。张姓者欲用解毒汤竹叶汤小柴胡汤。

予皆不可。谓之曰。小儿肝尝有余。脾尝不足。病发于肝。风木太旺。脾土受伤。此乃虚热 。勿用寒凉。致损中气也。乃用四君子汤加炙黄 炒黑干姜。一服而安。

一小儿年五岁。梦中惊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惊吓得之。予制一方。用人参麦门冬白 黄连酸枣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黄加炙甘草为末。山药粉糊丸黍 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灯草煎汤下。未尽剂而安。

一小儿周岁。发热而搐。以泻青丸投之不效。乃问其发搐之状。其母曰。搐过后则好睡 乳与之则饮。不与乳则不思乳。醒时则戏作猫儿声。见人则笑。不发搐便是好了。予曰。医 要识证。药要对证。怪底前药之不效也。以导赤散服之。一剂而安。其父问是何故。予曰。

心脏属火。其声为笑。火生于寅属虎。猫者虎之类也。猫声而笑。知非肝病。乃心病也。故 以导赤散泻其心火而安。闻者叹服。

<目录>卷之二<篇名>急惊风证属性: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 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 瞿麦(一钱) 滑石(一钱) 车前子(一钱) 大力子(一钱炒) 赤芍(一钱)

木 二钱) 荆芥穗(一钱) 蝉蜕(一钱) 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 。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 荆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细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 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 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 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 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 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 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 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 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 。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 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 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 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 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 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 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 蜜炙归身九肋鳖 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 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 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目录>卷之二<篇名>急惊风变证属性: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 。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发过如常。近年可治。

久则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断痫丸治之。

黄连(五钱) 白茯苓(三钱) 石菖蒲(三钱) 胆星(一钱) 珍珠(一钱) 铁花粉(一钱)

朱砂(飞三钱) 甘遂(五分) 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 猪心血三枚同杵匀。为丸如弹子大 。每一丸。取 心一枚。切开两片。入药在内。线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汤送下。

一儿三岁。病惊风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药。自后成痫。每发之时。面色青黑。两目连札 如嚼物。涎出于口。昏眩仆地。当欲发之状。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调理。至七 岁不作矣。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 。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 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 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 。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急惊风成瘫者。肝主风。风淫末疾。故惊风之后。有手足瘫痪而不能举者。此血虚不能 养筋故也。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岁。病惊风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医用羌活防风天麻全蝎僵蚕蝉 诸风药治之。病益甚。予叹曰。彼庸医也。不知手足不随。血虚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长 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缩也。皆血虚不能养筋之证也。手大指者。太阴肺经之所主。手次 指者。阳明大肠之所主。肺与大肠皆属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风药助风生燥。故血转虚 而病转盛。口授一方。用黄 人参天麦门冬生熟地黄当归各等分。官桂减半为引经。横行手 指之端。共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食后汤化下。

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予曰。此脾 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天钓似痫属性: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翻腾。手足指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状。故宜和解风热。\x钩藤散\x主之。

钩藤(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防风(二钱) 朱砂(飞二钱) 大黄(酒湿纸煨二 钱五 煎服。此泻青丸变化加减也。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病似天钓属性:病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掣 。噤口不语。发热腹痛。镇日不醒。其状可畏 受病与天钓不同。中风自汗。不可再汗。汗多则发 。中湿宜微汗。不可大汗。大汗过则发 。有刚柔二 。无汗曰刚 。宜麻黄葛根汤。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汤。二 并宜人参 败毒散加防风主之。

\x麻黄葛根汤\x 麻黄(去节一两五钱) 赤芍药(一两五钱) 葛根(一两半) 葱白(二茎) 豉(半合) 上 锉散。每服二字煎服。

\x桂枝葛根汤\x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七分半) 葛根(一两半)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 上锉 散。每服三字。煎服。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内钓似痫属性:内钓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者是也。此寒气壅结。只宜 没药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炒) 钩藤(各等分) 乳香 全蝎(减半) 上为末。取大 蒜研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汤化下。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盘肠似内钓属性:盘肠气痛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也。宜金铃子散主之。

金铃子(二钱) 舶上茴香(盐拌炒)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调酒服 \x当归散\x 治寒邪入肾经。小腹急痛。面青手足冷者。

归身 木香 肉桂 人参 炙甘草 加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 上各等分为末。姜枣 汤调服。枣为丸亦可。

或问。天钓内钓。病 盘肠。属何脏。何以辨之。曰。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 。地气主之。故天钓在上。生于风热。宜发之。内钓在下。生于寒。宜温之。二钓者。皆足 厥阴肝病也。足厥阴之脉。外则与督脉同行。循脊而上。入于颠之顶。所以病则目上翻。背 后仰。如角弓之反张也。内则循阴器。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则小腹切痛。为囊肿也。诸风掉 眩。皆属肝木。故二钓皆有搐掣似惊。但天钓或哭或笑。内钓则多啼为异耳。 病属足太阳 膀胱经。上起两目。上头循项而下。行于背。循腰而下。于是与厥阴之脉下行者同。所以角 弓反张之证。亦相似也。但天钓有搐掣。而 病无搐掣也。盘肠痛属手太阳小肠经。内行于 小腹。与厥阴之脉内行者不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内钓有螈 。而盘肠痛无螈 。可辨也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客忤似痫属性:客忤者。口中吐青黄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息腹痛。反侧螈 。状似惊痫 。但眼不上窜耳。治法宜辟邪正气。散惊安神。苏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谓客气忤犯主气之病也。如五气之邪。自鼻而入。则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 入。则忤其脾胃。有所惊恐。则忤其神。有所拂逆。则忤其意。当博求之。故曰。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详见育婴家秘。

一儿半岁。忽日惨然不乐。昏睡不乳。予曰。形色无病。将谓外感风寒。则无外感之证。将 谓内伤乳食。则无内伤乳食之证。此儿莫非有所思。思则伤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 。有一小 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 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 急命呼之归。儿见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术。不能知也。

一儿一岁。啼哭不止。予审察之。非病也。其父母曰。无病何以啼哭异常。予问其乳母 。此儿平日戏玩者何物。乳母曰。马鞭子。即以取至。儿见大笑。击人而哭止。

一儿九月。吐乳便黄。身有微热。予曰。此伤热乳也。吐作腥气。今已成积。母曰。未 物。予密语其父曰。必伤交奶得之。父问何谓交奶。予曰。父母交感之后。以乳哺儿。此淫 火之邪。忤脾胃正气也。不治之必成癖矣。何以致。曰。淫火者。肝火也。病则发搐。癖者 脾病也。积不消则为癖。父问何以治之。曰泻肝补脾。乃以泻火胃苓丸服之。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中恶似痫属性:中恶小儿之危恶也。其病有二。如中恶毒之气者。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 手握拳。不能喘息。先用\x霹雳散。\x 踯躅花(一分半) 雄黄(三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灯心三寸长。蘸药少许。插入 鼻孔。得嚏即醒。苏合丸灌之。或摄生饮。

南星(煨一钱半) 半夏(洗一钱半) 木香(一钱半) 生苍术(一钱) 生甘草(一钱) 石 菖蒲(一钱) 上锉入生姜。用水煎服。尽一剂以平为期。

如内生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证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宜急攻之。雄黄 解毒丸主之。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白虎证似痫属性:白虎证乃流年白虎岁前九位之神。儿触犯之。则不精爽。而目视不转。手如数物。

宜服至圣保命丹。取太阳真土。伏龙肝杵碎。煎汤送下。取龙虎相制之义。

或问。客忤中恶白虎三证。何气使然。曰。皆客气也。客气不正之气也。儿之所禀。谓 气。为之忤者。谓之客气。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儿之主气强者。虽有客气。不能 忤也。主气弱者。稍有所忤。则成病矣。客忤者病之总名也。中恶则客忤之重者。白虎则客 忤之轻者。治法皆以辟邪养正。安神和胃为主。苏合香丸治三病之圣药也。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虫病似痫属性: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 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皮煎汤下。

<目录>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篇名>马脾风似痫属性: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喘喝声嗄。痰涎壅塞。其证 危恶。宜急攻之。牛黄散主之。

黑白牵牛头末(一两) 大黄(二两) 槟榔(五钱) 木香(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末和 匀。每服用冷水。或浆水调服。

或问何以谓之马脾风。曰。午属马。为少阴君火。心主热。脾主虚。心火乘肺。脾之痰 升。故肺胀而喘。谓之马脾风也。

一儿四岁。忽作喘。气逆痰壅。鼻孔开张。予曰。此马脾风也。如胸高肩耸。汗出发润 不可治。须急治之。以葶苈丸。去防己。加大黄。除肺之热。合小陷胸汤。除肺之痰。碾为 细末。竹沥调服而愈。

<目录>卷之二<篇名>慢惊有三因属性: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宜 未发而治之。调元汤合小建中汤主之。如见上证。虽有神丹。不可治也。或问。吐泻何以生 风。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其所胜。不足则所胜乘之。吐泻损脾。脾 者土也。风者肝木所生也。脾土不足。则肝木乘之。木胜土也。其病不可治。人身之中。以 谷为本。吐多则水谷不入。泻多则水谷不藏。吐则伤气。泄则伤血。水谷已绝。血气又败。

如之何不死也。

或问风从风治。何以所立之方。不用风药。何也。曰。内经云。肝苦急。以甘缓之。以 之。以辛散之。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调元汤。参 甘草之甘。甘可以缓肝之急。

为治风之圣药也。而又可以补脾。芍药桂枝。苦辛为从。可以建中。二方合而用之治慢惊风 者。此东垣老人之秘传也。

因得惊风。医用利惊之药太多。致伤脾胃。元气益虚。变为慢惊者。此外风未退。中虚 又生。风虚相搏。正去邪存。大命随倾。此慢惊风证。尤慎于始也。

一儿五岁。病痢。医用药治之。痢转甚。其脾胃中气下陷也。予用参苓白术散调之。十 止。予辞归。有惑者谓其父曰。无积不成痢。富家之子。多有肉积。吾有阿魏。尝用治痢有 效。父惑而听之。乃以阿魏作丸。如小豆大。连服三丸。其子昏睡。适予又至。以服阿魏丸 告。予惊曰。阿魏虽去肉积。大损元气。令郎脾胃已弱。岂可服之。父曰。病安而喜睡未醒 也。予谓乳母叫之。则目露睛。气已绝矣。

有儿脾胃素弱。一日病泻。以理中丸服之。泻未止。口内生疮。谓儿前药性热助火。复 药投之。身微热。睡则扬睛。予见之曰。此儿发慢惊风。脾胃本虚。泻则益虚。口中生疮者 。脾虚热也。误服冷药。则中气益损。昏睡不乳。虚损之极也。当急作调元汤。加倍人参服 之。调理半月而愈。

一女子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 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 滓。澄清服之。搐止。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儿斜视。彼曰看娘。儿口开张。彼曰寻娘乳吃。予叹曰。误矣。睹子转睛。谓之看娘。急口 开张。谓之寻乳。皆死证也。其夜儿果死。

肝主风。急惊风。搐搦振掉。肝之本经气动所生也。当急治之。得心热则发。宜泻青丸 导赤散煎汤送下而愈。初发搐昏睡不醒。或掐人中。或掐大陵。或灸中冲。待其醒而药之。

或用白僵蚕猪牙皂角细辛川芎藜芦等分为末。吹鼻中。嚏者可治。不嚏者不可治。

如顽涎壅塞者。用僵蚕末吐之。或礞石滚痰丸吐之。家传三黄五色丸下之。

小儿发搐。如法治之。搐止者吉也。如时发时止。昏睡不醒。不乳者死。

儿一岁发搐不止。口鼻气出温者。此真搐也。不可治。搐后易醒。口鼻气出热者。此假 。可治。钱氏云。气温则内生。谓肝之真脏病见者。故曰真。气热者。病自外生者也。故曰 先翁治一儿。盈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

祖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旧县张月山长子。病急惊风。十七日不醒。待请予到。舌色黑矣。予尝见父念玉函经。

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见吉凶。全问曰。用何药洗之。父曰。薄荷汤。乃根据法急取薄荷汤洗 之。舌变红色。予曰。可治也。用泻青丸二钱。煎汤服之。一饮而尽。口燥渴已止矣。其夜 搐止热退而安。此子不遇予几死。

汪元津幼子。七月间因伤食病疟。七日发搐。予见之。肝风虽甚。脾未至困。当泻其肝 补其脾可也。乃以泻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调元汤。以补其脾。琥珀抱龙丸。以平其肝。

喜睡。二目不能开。予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属肝。而胞属脾。合目不 开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儿目欲开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 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 而安。

胡凤崖有子痘疮后伤食疳。饥瘦发穗。有医童一册见之曰。不是疳证。乃血虚也。其家 。始效。则生一病。如痫非痫。昼则安静。夜则梦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 状。询其病原。此儿性不食药。一册来喂药。必将针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盖胃为戊土 。肾为癸水。合而化为火。肾主恐。恐则伤肾。此因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肾无化原。亦从 而虚也。肾藏志。肾虚则神志不宁。而生惊恐也。寤则神栖于心。寐则神栖于肾。脾志往来 出入之门户也。必以补脾为主。安神次之。补脾肥儿丸。安神钱氏安神丸。调理半年而安。

天钓内钓。足厥阴肝经之脉起足大指。而上环阴器。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会 。循脊膂过而上至于颠。如风伤肝则发天钓。其状眼上翻。头顶向后。仰身反折。浑如角弓 之状。钱氏云。肝有风甚。则角弓反张者是也。天钓属木宜发散。泻青丸中去大黄加天麻全 蝎僵蚕钩藤。

内钓者。肝受寒。则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视。但不搐耳。宜急温其内。当归茱萸汤。

及木香丸。

\x当归茱萸汤\x 当归 吴茱萸(炮焙干)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x木香丸\x 方见惊风类证。

小儿肠痛。亦在小腹腰屈。空啼无泪。此名盘肠痛。证似内钓。但不直视也。金锭子散 。见类证主之。

疝此厥阴肝经痛也。与肾无干。皆寒所致。有肿而不痛者名 。痛而不肿者名疝。有 肿又痛。名 疝。茱萸内消丸主之。

本县大尹梁公子病疝。右边睾丸。肿大如鸡卵。长约五寸。上络脐傍。下抵阴囊。直直 。大小便不通。急召全。全立方。用当归川芎木香青皮去瓤山栀仁山楂子小茴香川楝子泽泻 。二剂而安。

卵肿。小儿性急多哭者有之。予曾治小儿。立方用香附子川芎木香青皮山栀子麦芽等分 。作丸服之。

又小儿肠痛。予用诸证辨疑内一方。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入盐一捻煎。神效。

肝之窍在目。目赤痛者。肝热也。宜泻青丸加黄连。作丸服之。

目中白膜遮睛者。肝虚也。宜泻青丸。去大黄栀子。加干菊花木贼蝉蜕。作丸服之。

经曰。肝有热者。则小便先赤。导赤散加栀子条芩胆草甘草梢主之。

本府三守小姐。溺出如青水。着肉处溃烂成疮。夫人忧之。守问全云。莫非女之脏腑坏 答云。膀胱受五脏之液以藏之。是为溺也。各随本藏之色。青者。肝之色也。着处成疮。

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则溃烂矣。全独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黄柏为丸。调理五日而安。

夫人大喜。命小姐出而拜之。

\x治阴臭神效方\x 当归 胆草 山栀子 木通 车前子 泽泻 甘草梢 条芩 水煎服。

肝有病。则大便难。泻青丸木通散主之。

钱氏云肝热者。手循衣领及乱捻物。或切牙。

一小儿五十日。昼夜啼哭不止。予用泻青丸五厘。竹叶煎汤。入砂糖少许调服。立止。

咳嗽不止。作搐者。此肺衰而肝木侮之也。当先补肺。阿胶散。后泻肝。泻青丸。搐止 治。不止者不治。水寡乎畏也。钱氏所谓三补肺而咳嗽不除。三泻肝而肝搐不止者是也。

蕲水举人蔡沙江。有子病咳久不止。请予治。予往。见其连声不止。咳时面青。右手常 动。谓沙江曰。令郎不可治也。沙江问何故。曰。嗽者肺病也。肺属金。面青者。肝之色也 。肝属木。手摆者。肝风欲发之状也。木来侮金。寡乎畏也。维今十月。金病木生之时。四 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木生而进。金病而退。发搐不可治也。甲乙日剧。果甲乙日 搐而死。

黄州府甘秀才女。惊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医用全蝎僵蚕治之不效。问予求治法。肝 。筋赖血养。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则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阴之脉所出 也。金本性燥。复用风药以治之。燥益甚矣。刘宗浓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 。乃授一方。用人参固本丸加黄芩黄柏知母。作丸服之。

百日内儿搐最恶。谓之胎惊。钱氏论详。

<目录>卷之二<篇名>惊风后余证属性:搐后成瘫痪者。左氏谓风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热则筋弛而长。长则软弱。手足伸而 屈矣。肝寒则筋缩而短。短则拘挛。手足屈而不能伸矣。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拘挛者。加 附子肉桂。软弱者。加黄柏知母当归牛膝续断蜜丸服之。

惊风后喑不能言。宜六味地黄丸。加巴戟远志石菖蒲。

本县一尹吴。子生四个月。病惊风。搐过则昏迷不醒。发搐则醒。眼邪视。右手搐搦。

请予。予曰。此真搐不可治。乃辞退。

<目录>卷之二<篇名>心经主病属性: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食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

实则导赤散泻心汤。虚则二安神丸服之。

\x导赤散\x 治心热。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黄 木通 甘草梢(炙) 各等分锉。加竹叶。水煎。食前服。加黄芩名火府散。

\x泻心汤\x 治惊热神效。

黄连(去须一钱) 为细末。每服一字至五分。临卧温水调服。

\x钱氏安神丸\x 治邪热惊啼。心疳面黄。颊赤壮热。

麦门冬 马牙硝 白茯苓 山药 寒水石( 飞)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一两飞) 脑子 (一字)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半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东垣安神丸 经云。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 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之不足。朱砂约浮游之火。以安 甘草(五钱半) 黄连(六钱酒炒) 当归身(二钱半) 生地黄(一钱半) 朱砂(五钱水飞 为末) 上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温水送下。

<目录>卷之二<篇名>心经兼证属性:诸热惊悸不安多啼。此心脏本病也。宜导赤散加朱砂主之。甚者凉惊丸。三黄泻心丸。

兼见肝证。则发热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见脾证。则嗜卧梦中切牙多惊。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兼见肺证。则发热作搐而喘。宜清宁散主之。

兼见肾证为惊痫。发则忽然卧仆。切牙搐搦。手足逆冷。发过即醒。精神恍惚。

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 矣。如书传所谓请僧寄名。僧为摩顶诵咒。儿被吓而成痫。后见穿皂衣人即发是也。亦有惊 久成痫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终身之患。

一小儿惊后成痫。予制一方。天水散一料。研为细末。分作三剂。二两三钱。入真青黛 碾匀。名清魂散。寅卯时煎竹叶汤调服一钱。以平肝火。一剂二两三钱。入朱砂末水飞五钱 。名安神散。巳午时煎灯草汤调服。以镇其神。一剂二两三钱。入真轻粉二钱研匀。名定魂 散。申酉时煎淡姜汤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儿十岁。久得痫疾。予视两目浑白。无有睛光。语言謇涩。举动痴迷。乃语其父曰 。不可治矣。后请医治之。竟无功。

惊久成痫。乃痰迷心窍之病。最为难治。或分五痫。以牛马狗猪羊名之者。未见其方。

拘也。钱氏五痫丸。祖训未用。予亦不敢轻用也。儿有者。当先观其状貌。而后治之可也。

如伶俐聪明者可治之。若成痴呆。言语错乱。不必治之。如强治之。终无成功。间有聪明伶 俐。治之无效。非真痫也。此宜琥珀抱龙丸主之。或辛香者。不如抱龙丸犹稳。

蕲水周维峰。有子病痫。予见神气昏滞。语言含糊。状类痴呆。告其父曰。不能治也。

黄州府万鲁庵。有子病痫。予见容貌俊伟。性格聪明。告其父曰。可治。乃与琥珀抱龙 丸方。使自制服之。

本县汪前川儿惊病。一月之间。尝发二三次。予曰。不治必成痫也。求治于予。乃立一 用枳实黄连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飞又折半。同前碾末。神曲糊丸。芡实大。朱砂 衣。每服一丸。用 猪心一个。劈开入药在内。线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猪心。和药食 之。以汤送下。后竟不发。名曰断痫丸。

<目录>卷之二<篇名>心所生病属性:经曰。诸痛痒疮疾。皆属心火。

<目录>卷之二\心所生病<篇名>诸疮属性:发挥云。心火者。君火也。君务德而不为毒。为痒痛疮疡者。乃命门相火之所为也 儿诸疮。皆胎毒也。命门者。右肾也。虽云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父母命门之中。原有 伏火。胚胎之始。儿则受之。既生之后。其火必发为痈疽丹疹癣一切恶疮。名曰胎毒者。是 也。古人立法。于儿初生之时。有拭口法。有黄连甘草朱密法。无非以解毒而设也。后人因 之。合上三法。取脐带合药。名曰育婴延龄解毒丹。方备载在前幼疾条内。

东垣之治红丝瘤。丹溪之治小便淋。皆有解毒之法。见格致余论。请博求。

予立一方。以丹溪三补丸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为末。雪水丸。麻子大 砂雄黄各二分之一。水飞为衣。淡豆豉汤送下。初生二腊内服之良。天行痘疹之岁。尤宜服 小儿初生。有育婴延龄解毒丹。服之能解其胎毒。其有发疮疡者。有溯源解毒汤。乳母 丹瘤。此胎毒之最酷者。即红丝瘤也。名龙缠火带也。乃小儿之恶疾。二岁以上儿可治 周岁者难治。百无一二也。发处肿硬一块。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铜。往下HT 走。

自头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肾即死。古方治法。无可取者。唯家传蜞针法砭法。出其恶 气。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诚良法也。经云血食者决之是也。切不可用寒冷之药敷之。使 火毒郁而不得泄。入腹为腹胀。为腹痛。为喘。为惊狂。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圣散全料 。锉细入酒中浸湿晒干炒。碾为极细末。蜜水调服。外以通圣散加金银花藤叶煎汤浴之。此 水渍法。亦火郁则发之也。先发惊后发丹者。可治。通圣散主之。或用导赤散加连翘玄参防 风荆芥穗泻青丸。先发丹后发惊者不治。

疥癣。干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溃烂。内无完肤。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 用砒硫粉汞为药搽之。使毒瓦斯乘虚入腹。发搐发喘者皆死。

\x胡麻丸\x 胡麻仁(炒) 苦参 甘菊花 大力子(炒) 石菖蒲 何首乌 威灵仙 蔓荆子 乌梢蛇 (酒 。竹叶汤下。此祖传十三方也。

治小儿疮疥。宜调乳母。溯源解毒汤主之。

人参 归身 赤芍药 川芎 黄连(酒炒) 连翘 木通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水煎服 。以少许喂儿佳。一本有竹沥。

小儿生下。遍身虫疥干痒。喜人摩拍。予制一方。用乌蛇酒浸焙干取肉一钱。苦参酒浸 二钱。胡麻仁(炒) 白蒺藜(炒去刺) 各一钱五分共为末。用浸蛇与苦参酒糊为丸。甘草汤 下愈。

一儿五岁。每至春时。则遍身生脓胞疮。此胎毒也。予戒用搽药。恐粉砒硫之毒。乘虚 入腹。以胡麻服之而愈。更灸风池血海曲池三里。自此再不发矣。

儿疮入腹。腹胀。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先用雄黄解毒丸治之。

鸡冠雄黄(飞二钱) 真郁金 庄大黄(各二钱) 巴豆霜(一钱) 一本无大黄 上共碾匀 。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 此祖传十三方也。

黄州李四守。生子五个月。遍身湿疥。一旦尽干。召全问之。全曰。疮出惊止无忧也。

连更数医不能治。

小儿生痈毒者。不可轻针。恐伤筋骨。慎之。

一子盈月后。血盆中发一痈。请外科胡长官针之。断其骨。竟不可救。

小儿颈下或耳前后有结核者。此热也。切不可作瘰 治之。内服蟹螯。外施针灸及烂药 。必杀儿也。戒之。予家传消结神应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黄芩(酒炒) 黄连(炒) 山栀仁 生贝母 海昆布(酒炒) 海藻(洗) 桔梗 麦 (炒 各一 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酒下。

蕲水朱震三子。结喉上生一核如李。问予求治。予谓病原式云。结核者。热也。又考本 结喉之药。立一方与之。遂买药制成。碾末。温汤调服。效。病此者服之。无不应验。乃名 之曰神应丹。

团风帅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项下生一结核。惑于医作 治。用药破烂。转加肿 大。此任脉所过之路。元气受伤。致成疳证。医无识其证者。及请予往。势不可为矣。

王思泉一女四岁。耳后侧有结核。问予。予曰。非 疮。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为害 他医所惑作 治之。用斑蝥内消之药过多。脾胃受伤。致成疳痨而死。哀哉。马刀多生于耳 前后。肿硬赤痛。俗名 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绿豆。碾为细末。酽醋调如膏。敷之再换。神效。

又方。治结核用五倍子研为细末。醋调服之皆效。此皆家传之方也。

肥疮脓血堆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烟胶松香共研。清油调搽。如虫多不绝。用水银铅制 入钟内。指揉唾调搽上。虫尽毙矣。

软疖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脓尽干而自效也。又苦参研末敷之。

耳前后。或鼻下。或眉间。生疮赤烂。用炉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轻粉三分之一。和匀敷 脚背上生疮。痒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颈癣。用鸡子黄熬油搽之。

舌上生疮。此心脾二经有热也。用柏连散搽之。

生黄柏 生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白槟榔(减半) 研细末搽之。

满口舌生疮。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黄 麻黄 白术 当归 芍药 荆芥穗 甘草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更用 柏连散搽之。

满口生白雪疮。又名鹅口疮。先翁用朱砂白矾。研末涂口舌效。又用鹅公一只。以糯米 于口中喂食尽。取水洗之。

一儿患口舌生疮。医用药服之搽之者。皆芩连知柏类无效。予曰。心热所为。苦入心而 反助其热。宜无效。乃作洗心散与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李中庵子也。满口生疮。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药。予制一方。用柏连一钱。

朱砂白矾五分。鼠妇焙干三分。共研细。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儿有重舌重龈者。宜用三棱针。刺去血。内服东垣凉膈散。凡口内诸病。唯针最捷。

舒舌者。心热也。导赤散。弄舌者。脾热也。泻黄散主之。

钱氏云。心主惊。心藏神。儿心气怯弱。或闻大声。见异物异人。未有不动其神也。谓 之客忤。

惊后其气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如此而发搐者。钱氏所谓气逆而作搐而发 惊者是也。此惊风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惊而发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导赤散作汤吞下河间当归龙荟丸 安其神。钱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之。次止其搐。后安其神。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飞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钱半) 玄明粉(二钱) 全蝎(去毒) 珍珠(各一钱)

麝香 治胎惊。乳汁和枣汤下。

先翁治惊风至圣保命丹 方见肝部。此但加蝉蜕(一钱) 使君子(一钱五分)

英山县大尹吴清溪子病惊风。诸医作风治之不效。急差人请予。予往见尹曰。非风也。乃 因惊得之。风从肝治。惊从心治。不识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圣保命丹治之。搐止。次日 邑中僚属士夫皆来问之。尹曰。名不虚传。果良医也。彼一见自有主意。不似他人费力。留 住数日。浓待而归。

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宜导赤散主之。或日夜啼。皆宜服之。

本县大尹张鼎石公子。生四月无乳。取一名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取医甘大用治之。

初所治者。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又呼为伤食。用益黄散。又不效。夜更啼哭。急请予视之 。甘语其故。意欲我扶同其言也。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 。乃请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尹曰。伤食乎。腹痛乎 。余曰。腹痛则面多青。伤食则面多 白。今面多赤。心烦证的也。大用趋出。予用导赤散 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大用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叹之。彼喜其药不中病 也。不知病退矣。余入问。尹曰。昨夜哭犹甚也。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贵体违和。

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 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矣。病果退矣。

心热。有喜面合卧者。有喜仰卧者。宜导赤散。三黄泻心丸主之。

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

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谓客忤成病也。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 。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 成痫。此皆客忤病也。今之为父母者。则称所畏者以止之。如长老止夜啼之故事。为医者因 儿不服药。则持针抟灸以迫之。令儿生病。

楚府典仪胡西序渤。三溪翁之伯子也。幼多疾。托予调养。至丁酉七月七夕周岁。三溪 。请予作乞巧会。日没后。哭不止。予视之无疾。复即席。初更哭犹甚。母促再视。果无疾 。曰。无疾何以黄昏哭。一更不止。予思外候无证。但见儿左右顾盼其当值之人。如有所失 者。口不能言。但啼哭。此拗哭也。猛询问。其当值曰。此儿今日所戏者。是玉印子也。已 收拾矣。急命取与之。儿笑而哭止。三溪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善哉。添酒欢醉而归。

<目录>卷之二\心所生病<篇名>诸汗属性: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用黄 以补其 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柏以泻其血气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 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钱氏止汗散 败蒲扇。烧存性。研末。入煎药内。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县江兰峰。其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 猪心煮汤服之安。

<目录>卷之二\心所生病<篇名>诸热属性: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

肝热者。目中青。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主之。

有身热。口中气热。湿风温证者。谓之风热。亦肝热也。宜生犀散脱甲散主之。

心热者。目中赤。视其睡。口中气温。合面睡。或仰睡。上窜切牙。宜导赤散黄连安神 丸主之。

有一向热不已。亦心热也。甚则发惊痫。宜黄连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热。心虚也。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脾热者。目中黄。弄舌。泻黄散茵陈五苓散主之。

有但温而不热。亦谓之温热。亦脾热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肺热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汤木通散主之。

有时间发热。过后却退。次日根据时发热。谓之潮热。此亦肺热。宜地骨皮散主之。

肾热者。目无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地黄丸主之。

<目录>卷之二\心所生病<篇名>热有表里属性:表热者。多因伤风寒之故。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头面。面有惨色。不渴。清 便自调者。此热在表也。宜发散。惺惺散。败毒散。升阳散。火汤。十神汤。选而用之。

里热者。喜露顶面而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饮冷水。儿小不能言。吮乳不休者是 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在里也。宜解利之。凉惊丸。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凉膈散。钱氏抱 龙丸。牛黄凉膈丸。黄芩汤。选而用之。

有表里俱热者。宜通圣散。柴芩汤。人参白虎汤。选用。

<目录>卷之二\心所生病<篇名>热有虚实属性:虚热者。多在大病之后。或温热。兼潮热。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调之。竹 叶汤调元汤地骨皮散主之。

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卧。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 饮水。大小便秘。宜泻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胆导法。

或问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良工不能废其绳墨也。今治虚热。乃用温药者。亦有说乎。

。说见内经。实热者。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实折。故以寒治热者。逆治法也。虚热者。

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温之剂。可以胜之。故以温治虚热者。从治法也。逆之 从之。不离乎正。

按钱氏书中。有潮热发搐似惊者。附会之说也。盖热则生风。诸热不退。皆能发搐。不特潮 热也。其以十二时分五脏者固是。愚窃有疑焉。人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故昼则发热 。夜则明了者。此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白虎汤主之。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夜则发热。昼 则明了者。此热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汤主之。如昼夜发热者。此气血俱虚也。宜如前法。

分表里虚实治之。如日晡潮热。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气汤。三黄枳术丸主之。

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x生犀散\x 治风热。

地骨皮 赤芍药 北柴胡 干姜(各一两) 甘草(半两) 生犀角(二钱) 上为细末。每 服一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x脱甲散\x 治夹惊伤寒。烦躁口渴。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炙 知母(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五分) 人参 川芎(各 钱) 麻黄(连根节二钱) 热甚。加升麻葛根。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连须葱白煎服。

\x黄连安神丸\x 治心热。

朱砂(飞四钱) 黄连(五钱) 甘草(五分) 上为末。饼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灯 草汤下。

\x木通散\x 治心肺热。

生地黄 木通 荆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炙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锉细。入生姜 水煎服。

\x地骨皮散\x 治夜热及潮热虚热。病后余热。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人参 地骨皮(初采者) 半夏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量 人大小加减。入生姜水煎。

\x升阳散火汤\x 治诸热在表者。宜发散之。乃火郁则发之也。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人参 白芍药(各五分) 防风(二钱五分) 柴胡(八分) 甘 草(炙二分) 甘草(生二分) 上用水煎。

\x牛黄凉膈丸\x 治上焦壅热。口干咽痛。燥烦涎潮。

马牙硝 寒水石 石膏(各二两) 甘草(微炙一两) 胆星(三钱) 紫石英(五钱飞) 牛 黄脑子 麝香 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汤化下。

\x神芎丸\x 治一切诸热。实者服之。虚者禁用。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 末。水丸。随大小加减。温水下。

\x黄芩汤\x 治心肺蕴热。口疮痛。淋浊不利。

泽泄 栀子仁 黄芩 麦门冬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黄连(各等分) 上锉入生姜一片 竹叶汤治虚热。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炙) 粳米 上锉。除粳米外。先煎众药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x柴苓汤\x 小柴胡合五苓散 通圣散 大金花丸 败毒散 凉膈散 河间凉膈散。用硝磺 。东垣凉膈散。去硝磺。加桔梗。 四顺清凉饮十神汤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

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横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热 其治在肝。小儿者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肝为乙木旺于春。乃少阳发生之气。经云。春 气者病在头。故头常热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发惊风。乃用泻 青丸去大黄加黄芩为末。炼蜜为丸服之。自此头凉。青筋泯没。亦少病矣。

一儿发热。至日晡尤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 。谓疟疾则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根据时复发。此儿身常温 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 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

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张公子。于初三日发热。初五日热益甚。目上直视。口多妄言。众医 作风治。无效。时代巡在府。所属州县官各举其医。皆莫治。吾县大尹云阁朱公以全荐。张 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诊其外证。禀曰。公子病势将退。但肺热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关黄润。两目精明。此病当愈。惟正面载阳。喘气上息。此肺虚热也。公喜 曰。予正忧其气喘。汝谓无妨。当用何药。全曰。小阿胶散。众医嗾而阻之。公不听。竟服 一剂。其夕喘止热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谓众医曰。汝等作风治误矣。昨听汝等之 言。则无此效。早请汝来。此儿不受苦也。众惭而退。二十九日。赐金驰驿而归。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经主病属性:脾主困。实则日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实则泻黄散三黄丸泻之。虚则益黄散异功散小建中汤调元汤肥儿丸补之。

\x泻黄散\x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 山栀仁(二两) 石膏(五钱) 防风(四两) 上锉。蜜酒炒微香。碾为末 。水煎温服。

\x益黄散\x 治脾胃虚冷。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 炙甘草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水煎服。量大小加减。

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误矣。病非呕吐泻痢清白。不可服也。

东垣 云。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肝。丁香大泻肺与大肠。脾胃实当泻子。今脾 胃虚。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故以异攻散代之。

\x钱氏异功散\x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食。及脾胃虚冷痛。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甘草(炙) 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至二钱。水煎服 。即四君子加陈皮。

\x调元汤\x 补脾胃。扶元气之圣方。益脾土。泻火邪。补元气之要药。

黄 (蜜炙) 人参(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水煎。不拘时服。

\x小建中汤\x 治脾胃中气虚损。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白芍药(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肉桂(减半) 上锉末。水煎成剂。去渣滓入白饧一匙 。再煎一沸温服。

\x肥儿丸\x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气强壮。偶因伤食。或因大病后瘦。此家传秘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蒸) 莲肉 当归(酒洗各五钱) 陈皮(二钱) 青皮 木香 砂 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五丸。三十五丸。四十五丸。至五十丸。米饮送下。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经兼证属性: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 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热者渴饮冷水。五苓散合天水散主之。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顿闷。此宜发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 变慢惊风者不治。

\x五苓散\x 能分阴阳。止吐泻。利小便。定惊悸。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茯苓(各等分) 桂(减半) 上锉或为末。水煎。加朱砂名朱砂五 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天水散一名六一散。除热止渴。化涎痰。利小便。

滑石(飞过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碾匀。水调服。

\x惺惺散\x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涎咳嗽。

四君子加桔梗 细辛 栝蒌根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小者每服一钱。大者二钱。入 薄荷叶五片。水煎至七分。温服。锉亦可。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渴饮水。辰砂五苓散。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x葶苈丸\x 治伤食冲脾。伤风喘嗽。痰涎喘促者。

甜葶苈(去皮隔纸炒) 黑牵牛(炒取头末) 防己 杏仁(去皮尖研为膏各等分) 上研和 匀。

弱加减。予今家传去黑牵牛加萝卜子真苏子炒入尤妙。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 泻久便脓血者死。

\x补肾丸\x 此家传补脾之圣方。小儿脾常不足。宜此补之。

人参 白术 茯苓(炙) 粉草 白芍(酒炒) 黄 (蜜炒) 陈皮 当归身 山药 莲肉 (各 一女嗜卧。发热项软。头倾倒不能举。诸医作风治。而迟疑不决。予至见之。谓诸医曰 阳虚病也。盖头者诸阳之首。胃者诸阳之会。此女必乳食伤胃。胃气不足。故清阳不升。而 项软不能任元也。可服调元汤。一剂而安。人皆叹服。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所生病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肿病属性:肿有二。经云。面肿曰风。足肿曰水。凡肿自上起者。皆因于风。治在肺。宜发散 之。所谓开鬼门者是也。鬼门。汗孔也。参苏饮合五皮汤主之。

肿自下起者。因于肾虚。宜渗利之。所谓洁净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主之。

有一身尽肿者。宜胃苓五皮汤主之。经郁则折之。谓上下分消。以去其湿。发汗利小便 。此方是小儿者。胃苓丸煎五皮汤送下。

\x胃苓丸\x 此家传十三方也。

苍术(泔浸) 浓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两) 甘草 官桂 草果仁(

各三钱) 上为末。水面丸麻子大。米饮下。此小儿常用之药。随病换引。

先翁治小儿肿。只用胃苓丸正方。顺收长流水。入灯心煎汤送下。每日午时。用五加皮 煎汤 未有不效者。

\x五皮汤\x 桑白皮 陈皮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经纪万邦瑞女。二十七岁。病肿甚异。寅后午前。上半身肿。午后丑前。下半身肿。上 下尽消 。

湿之法。唯半夜阴户肿。不得小便。此又当从肝经求之。盖厥阴肝经之脉。丑时起于足上。

环阴器。又肝病者。则大小便难。用胃苓五皮汤。发汗利小便也。内有茯苓。所以伐肾肝之 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经之水。以温肾之真寒湿也。连服十一剂。而肿尽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肿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肿甚者。胃苓丸本方内。加紫苏 钱。苦葶苈一钱隔纸炒。以去肺经之风。足肿甚者。本方内加汉防己二钱。牵牛炒取头末一 钱。共为丸。灯心煎汤下。吾有一二门人。不守先训。专用葶苈牵牛为治肿之药。随消随 肿。杀儿甚多。累吾之德。虽禁之不能阻也。

湖广右布政使孙。隆庆丁卯。入场监试。为书经礼记总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调理。

误食菱角伤脾。面肿而喘。夫人忧之。命余进药。余立一方。用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 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剂而安。场罢后公出。见其方。谓全曰。此方甚好。取 笔札令舍人孙环书记之。

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

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葶苈丸主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疟发之后。外中风邪。内伤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长流水顺 取。入灯心煎汤送下。更于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 加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肿久不消。气实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陆胃苓丸主之。肾者水之根。湿则伤肾。小儿 久坐湿地者多此疾。

如气弱食少者。只以补脾为主。脾属土。土能胜水。脾强则水去。而肿消矣。宜参苓平 胃散。加藿香叶紫苏叶木香砂仁为丸服之。

有肾虚者。安肾丸服之。

有面目俱黄。遍身俱黄且肿者。此黄肿也。宜胃苓丸加茵陈服之。

如黄而不肿者。此疸证也。观其色之明黯。如黄而色鲜明。小便色黄且涩者。此热也。

宜三黄金花丸主之。如黄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湿也。宜茵陈五苓散主之。

\x安肾丸\x 大肿不消。肾虚不纳也。

川乌(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两) 白茯苓 白术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 天苁蓉(酒洗焙) 故纸(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

每一丸盐汤下。

\x胃苓五皮汤\x 治肿要药。平胃 五苓(方见前) 上锉。取长流水。灯心煎服。

商陆胃苓丸 病肿气壮能食者。宜此治之。谓去菀陈 洁净府也。上共为末。水煮面丸 。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后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儿疟后肿。用胃苓丸。长流水煎灯心汤下。又用浴法。调理二十日而安。

一儿病肿。有庸医假专门之名。不守家传之法。尝称得异人之术。用牵牛葶苈为治肿方 药。作散服之。元气下陷。肚大坐不得卧。阴囊肿大。茎长而卷。予见之叹曰。脾土已败。

肝木独旺。乃贼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儿病肿。腹大。彼有庸医妄谈。五日消一分。乃取绳子围其腹量之。投以牵牛葶苈服 利下数行。肿减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约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肿。较大于前。庸医 闻之走去。病势益甚而死。

一义子十五岁病疸。面目俱黄。予问之。对曰。伤食起。腹中大热又痛。乃立一方。用 黄柏栀 积。茵陈蒿倍用以去其黄。共为细末。酒糊丸。车前子煎汤下。三日后吐去黄水一碗许。胃 中不热。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渐清。黄亦减矣。(此一段在疸门)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胀病属性:胀病有二。属虚者多。实者少。东垣钱氏等从虚治。内经云。太阴从湿。谓寒湿也 热治者误矣。当以脉证辨之。实胀者。或因食积。或因癖块。先有物在胃肠中。而后胀形于 外也。按之则坚。宜消导以去之。不可攻之。攻之愈虚。不可治矣。宜胃苓丸主之。

虚胀者。或因吐泻疟痢之后。脾胃久伤而病。此虚气在于膜肓之外。其外虽胀。其中无 。按之则濡。扣之有声。不可用攻。攻之即死。宜用温补。钱氏加减异功散。作丸服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 青皮 枳实(炒) 浓朴(炒) 半夏曲 黄连(姜 汁炒 口干饮水。神识不清。无时谵妄。宜三黄丸。河间凉膈散。仍作胆导法。

\x河间凉膈散\x 连翘(一钱) 黄芩(二分五厘) 薄荷叶(二分) 栀子仁(三分) 甘草 大黄 朴硝(各 五分) 上用水一钟。竹叶五片。煎临熟入蜜一匙。去渣温服。

因于宿食者。必恶食吞酸。腹中时痛。宜三黄枳术丸。方见后。木香槟榔丸主之。

因于积者。腹中阵痛。丁香脾积丸主之。

小儿腹胀。与大人不同。多因伤食得之。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伤食。腹胀或痛。吞酸恶食。大便不利者。宜木香承气丸主之。

\x木香承气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酒浸各等分) 木香(减半) 大黄(酒浸分两同上三味)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木香槟榔丸\x 治伤一切热积。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莪术(煨) 黄连 黄柏 香附子 枳壳(麸炒 各一 为末。水杵为丸。麻子大。姜汤下。

\x加减塌气汤\x 治腹胀。

荜茇 砂仁 青皮 陈皮 丁香 全蝎(炒) 莱菔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浓朴汤送下。

予外甥女。有食积脾虚病。出痘后又伤食。腹胀不喜食。予用胃苓丸方。加枳实炒神曲 麦青皮作丸服之。

予孙。邦子也。先病疟。伤食成疳。又伤食。甚瘦。腹胀大而坚。见人则哭。予立一方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实炒浓朴黄连木香莪术砂仁使君子神曲麦芽鳖甲夜明砂当归川 芎等药。

一小儿泻后腹胀。予用加减塌气丸服之愈。

一小儿疟久不退。腹大而坚。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儿五岁。腹大善食。予见之。谓其父母曰。乳多必损胃。食壅即伤脾。令郎腹大如 是。又不知节。纵其口腹。吾恐肠胃受伤,不成肠癖。必成疳也。后果成疳。肚大青筋。请予治 。以集圣丸调理而愈。

一儿善食腹大。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相间调理而愈。

一儿因伤食腹痛胀。医用药下之愈。又伤食腹胀。医再下之。予闻之曰。非其治也。误 杀此 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岂可下乎。此儿初胀。食饱伤脾 也。不行消导。乃下之。误矣。后又腹胀。则脾虚之病也。再三下之。不大误乎。屡下屡胀 。故令腹大无纹。脐突背平而死。虽医之误。不听吾言。父母之过也。

腹中有癖。疟后多有之。儿有癖者。常作寒热似疟。不可作疟治也。癖去则寒热自止。

家传消癖丸甚效。

人参 陈皮 三棱 莪术 木香 黄连 砂仁 鳖甲 枳实 夜明砂 使君子 干蟾 半夏曲 麦芽 海昆布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先翁治癖只用香蟾丸。此家传十三方也。

木香 人参 黄 当归 桔梗 三棱 莪术 鳖甲 绿矾 枳实 使君子 楝根皮 诃子 干蟾(七钱五分) 黄连(一两) 上为末。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腹痛属性:(有虫有积)

虫痛发作无时。随痛随止。发则面色 白。口吐涎沫。腹中痛作疙瘩。脉洪大。目 似痫。宜下之。用木香槟榔丸。苦楝根白皮煎汤送下。先翁用雄黄解毒丸下之。小儿体弱者 。不可下也。用安虫丸以渐去之。

莪术(醋煨) 木香 黄连 青皮 槟榔 使君子 白芜荑仁 白雷丸 苦楝根皮(白者 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 上为末。醋面丸。麻子大。白汤下。

家训云。凡欲取虫。须于每月上弦前取之。虫头向上。若望后头向下。不可取也。

王小亭子善食。尝苦虫痛。予用安神丸服之。三日后取下一虫甚异。约长一尺。身赤色 。大如鳝令人手持其两头牵之。长二三尺。形如小线。放下依旧短缩。此虫母也。

胡泮西弟蚤卒。遗子。乃泮西夫人养之。尝苦腹中虫痛。请先翁治之。再三不效。复 治之。予问先翁。曾用何药。翁曰。雄黄解毒丸。予问翁。再有别方否。翁曰。只此一方。

用之屡效。予告翁云。此虫有灵。当设法取之。择定除破日。在每月初旬取之。勿令儿知也 。隔夜煎下苦楝根汤。次日五更与其伯母议。用清油煎鸡子饼一个。先食之。后服药。故不 与食。儿闻其香味。急欲食之。腹中如有物涌上心口。取药与服之。少顷心口之物坠下。以 蛋食之不食也。巳时腹中大鸣而泻。下一虫甚异。约小指长。有头有手足。状如婴儿。予见 之惊曰。此云传痨虫也。泮西云。彼父痨死。母亦痨死。今此儿。正三传也。幸去之矣。令 一婢用铁钳夹之河中。以火焚之。有烟扑入婢口中。其婢亦病痨死。此男无恙。至今诵之。

翁曰。汝用何药。如此神效。余曰。雄黄解毒丸。恐 本县户房吏阎姓者。麻城人也。子有虫痛。黄瘦。腹中时痛。口馋。如有肉食则痛不发 日无肉。则痛发也。请先翁治之。翁命予往。见其子甚弱。不敢下。乃思一计。只用苦楝根 皮。放肉汁中煮食之。单服三日。下虫如蝌蚪者一盆。色黄黑。后以养脾丸调理而安。阎浓 谢。先翁谓先母曰。吾有子矣。往吾教他读书。医出于儒。先母闻之喜。

一儿七岁善食肉。尝病腹痛。其父问曰。积痛虫痛何如。予曰。积痛发有常处。手不可 按。恶食而口干。虫痛无常处。喜手按摩。口馋而吐清水。此儿乃虫痛也。以药取之。下虫 大者十余条而痛止。未一月又痛。予曰。不可再取矣。如不去其虫。则痛不除。积不除。则 虫又生。苟再取之。恐伤胃气不可也。乃立一方。用黄连木香槟榔去积为主。陈皮青皮三棱 莪术枳实山楂。专去其积。使君子白芜荑川楝子苦楝根皮。专去其虫。等分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米饮下。常服之。时下小虫。及下大虫如指 或问。人腹中皆有蛔虫。何儿之虫独多也。予曰。小儿食伤成积。积化为虫。尝观草腐 萤。木腐而生蠹。人脾虚而虫集。其理一也。或又问。虫之状有不同者。何也。曰。各从其 脏变化也。如心属火化为羽虫。肝属木化为毛虫。肺属金化为介虫。肾属水化为鳞虫。脾属 土化为 虫。故蛔虫 虫出于脾。为土化也。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积痛属性: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食积之痛。属寒者多。盖天地之化。热则发散而流通。寒 聚而壅塞。饮食下咽之后。肠胃之阳。不能行其变化转输之令。使谷肉果菜之物。留恋肠胃 之中。故随其所在之处。而作痛也。

如在胃中犹是完物。在当心而痛。宜吐之。所谓高者越之也。瓜蒂散主之。

其在小肠中。虽变化犹是糟粕。其痛在心之下脐之上。宜辛温之药利下之。宜丁香脾积 丸主之。

一儿周岁。食肉太早。自此成积,日渐羸瘦。不思乳食。其父沙溪告予。请医治之。予 脾去积丸。先服三日。后用脾积丸。鸡肉汤下。取下鸡肉一片。犹未化也。再服养脾丸调理 而愈。

其在大肠者。水谷已分。传送广肠为疾也。其痛在脐之上。宜苦寒之药下之。木香槟榔 丸主之。

如可吐者。不如盐汤探吐之法尤妙。如饮食之后更有胃口痛者。此宜吐之。如因旧日之 积作痛者。不可吐之。恐伤胃气。宜小陷胸丸主之。

枳实(麸炒二钱) 半夏 黄连(姜汁炒各二钱) 草豆蔻(炒五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姜汤下。

王小亭一日胃腕当心而痛。请予治之。七日不止。予以手摸其胸腹。问在何处。惟心之 手不可近。予曰。吾差矣。何怪其药之不效也。凡腹痛手可按者。虚痛也。手不可按者。实 痛也。实痛。非积则痰。故不可按也。乃立一方。于枳实导滞丸控涎丹二方内。择取枳实黄 连半夏各二钱。木香黑牵牛头末白芥子炒甘草等分。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神曲作丸。

麻子大。以沉香木香槟榔磨水下。或姜汤亦可。初服二十一丸。少顷痛移下中脘。又服七丸 。至脐下。又服五丸。利下清水而止。乃知是脾痛也。复作枳术丸加青皮陈皮木香砂仁神曲 麦芽山楂。调理而安。治痛者。其可忽诸。

凡腹中积痛者。只在肠胃之中。盖肠胃为市。物之聚也。脾主腐化。而无所受故也。非 客所犯必不为痛。如有脾痛者。宜祖传\x三圣散\x主之。

苍术(盐炒) 香附子(盐炒) 良姜(清油炒) 上为细末。热酒调下。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吐泻属性: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

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足阳明胃脉之气。自上而下。足太阴脾脉之气。自下而上。上下循环。阴 接。谓之顺而无病也。故胃气逆而为上。则为呕吐。脾气逆而为下。则为泄泻。吐泻之病。

脾胃为之总司也。

发挥云。胃在上焦主内而不出。呕吐则不纳矣。肠在下焦。主出而不入。有积泄泻。出 积矣。观李知先活人书括云。胃家有热难留食。胃冷无缘纳水浆。则吐泻之出于上焦也明矣 。又张长沙伤寒论云。下利服理中不止。理中者。理中焦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 苓散主之。不止者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则泄泻出于下焦也明矣。

赤石脂(一斤) 禹余粮(一斤)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服。

又按治泄利者。有四法焉。有用理中汤。以治其中气者。有用五苓散。以利其小便者。

真武汤。以温其肾者。有用赤石脂禹余粮。以固涩其大肠者。不可不知其要也。盖肾开窍于 二阴。主蛰藏者也。如门户然。泄泻不止。门户不固也。故用姜附以温之。闭其门户也。肠 胃者。容受水谷之气。犹仓廪然。脾司出纳。乃仓廪之官也。吐泻不止。乃仓廪之不藏。官 之失其职也。故用参术以补之。封其仓廪也。下焦者。水谷注下之路。如沟渎然。小便不利 者。沟渎之不能别也。故用猪苓泽泻以利之。疏通其水渎也。大 故用赤石脂禹余粮以涩之。塞其决也。

\x真武汤\x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白术(二两)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 升。温服七合。日三。

祖训治吐泻者。只用胃苓丸。吐以煨生姜汤。泄以一粒丹和之。炒米汤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 此家传十三方也。

寒水石( 二两) 白矾(枯一两) 上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一丸米汤下。

钱氏曰。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吐泻久则生风。饮食伤则成疳。易至疲惫也 。此与肾主虚同。

论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为禀赋不足之病。脾者谷气之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

故小儿五脏之病。脾肾最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小儿吐泻。多因伤乳食得之。

如吐泻时不啼哭。不喜饮食。此伤乳食也。初得之不可遽止。宿食未尽去也。宜换乳食 。勿令重伤。吐泻益甚。非医之咎也。益黄散主之。

有热者胃苓丸。用东向陈壁土。和生姜少许炒焦。入水煎汤。澄清吞下。泻不止。以胃 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煎汤下效。

如吐泻时不恶风寒。喜人怀抱。此伤风吐泻也。宜发散。惺惺散。

如吐泻时啼哭。其身俯仰不安者。必腹中有痛。此藿乱也。内伤乳食。外感风寒得之。

先治其里。宜理中汤加藿香。后治其表。桂枝汤。表里通治。藿香正气散。

一儿周岁。吐泻并作。时天大寒。医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予曰。此表里有寒邪。

未得发散也。取益黄散与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岁半。与前儿同症。吐泻。此伤食也。前有外感风邪。故用益黄散。温其表里之寒 。此只是伤食。用胃苓丸一粒丹陈壁土汤下。调其脾胃。消其食积。而吐泻俱止。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黄水。中有乳片不化者。用二陈汤。加黄连姜汁炒煎服效。

或问。二病同。而治之异者。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温 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热邪。热不杀谷。宜半夏黄连以解之。此同病异治法也。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呕吐属性:小儿呕吐。多因乳食之伤得之。非若大人有寒有热也。然因于寒者亦有之。

呕乳。溢乳。 乳。当分作三证治之。

呕乳者。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

胃小而脆。母之乳多而急。子纵饮之则胃不能容。大呕而出。呕有声。而乳多出。如瓶注水 。满而溢也。

溢乳者。小儿初生筋骨弱。左倾右侧。前俯后仰。在人怀抱扶持之也。乳后太饱。儿身 不正。必溢出二三口也。如瓶注水。倾而出也。

乳者。小儿无时乳常流出。口角唇边常见。如瓶之漏。而水渗出也。即哺露。

呕乳者。节之可也。溢乳者。正抱其身可也。皆不必治。 乳者。胃病虚也。宜补之。

理中汤丸。加藿香木瓜主之。

先翁治小儿呕吐。只用胃苓丸研碎。以生姜煨热煎汤调下。即止。

理中汤治呕吐。或有不止者。呕家不喜甘故也。必去甘草加藿香之辛。木瓜之酸。用之 伤冷乳者。所出清冷。面 白者是也。宜益黄散。煨生姜煎汤调服。

伤热乳者。物出热。面赤唇燥者是也。宜六一散。煨生姜煎汤调服。

伤乳食。物出作馊酸气者是也。宜胃苓丸。煨生姜煎汤研碎调服。

本县儒学教官陶。有一子生八月病吐。诸医治之不止。汤丸入口即吐。诸医云。食入即 是有火也。欲作火治。用泻火药又不效。众医不能治。其吐益剧。即请予至议治。予曰。理 中汤。师曰。服此方不得入也。予曰。用法不同。时有生员蔡一山。素与吾不睦。在傍笑云 。不必多言。且看汝法何如也。予曰。汝亦不必多言。明早来问。始见吾之能也。此非试宏 词博学科。何相忌耶。作理中汤剂。用 猪胆汁童便各半。拌之炒焦。以水煎服。药入立止 。次早蔡生来问。师曰。果效。问是何方。曰理中汤。蔡子又问何法。予曰。此在伤寒论中 猪胆人溺白通汤方下。兄归读之。自理会出来。师又问予曰。吾闻蔡子常妒汝。今信之。请 言其法。予曰。吐本寒邪。当用理中汤热药以止之。内寒已甚。格拒其阳。故热药入喉。被 寒所拒。不得入也。今胆汁之苦寒。童便之咸寒。下喉之后。两寒相得。故不复出。须臾之 间。阴气渐消。阳气乃发。此热药须冷服。以主治格拒之寒。以止呕哕者是也。宋理宗呕吐 不止。召医杨吉老治之。问用何方。曰辛热药也。帝曰。服之不效。吉老奏曰。热药冷服。

药成放井中良久。澄冷进服。一啜而吐止。即此法也。师闻而喜之。后以六君子汤作丸调之 王少峰次子。三个月病吐。请医治之。药乳不纳。予见其儿在乳母怀中。以身伸弩。上窜。

呃呃作声。有发惊之意。乃取理中汤丸末子一分。用猪胆汁童便各半匙。调分三服。初一次 少停。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又进一次。又乳之。其儿睡一觉。醒则呕止。不伸弩。不呃呃 作声矣。予以是法教诸子止吐。活人甚多。乃良法也。

英山郑孔韶一女。辛丑三月患呕吐。请予往。视其证。乃伤食吐乳也。家人云无。乃用 汤。去甘草加丁香藿香不效。又作胆汁童便法。亦不效。四日后吐出饭半碗。予谓家人曰。

此女数日不食。何以有此完饭也。吾言伤食。汝固曰无。劳吾心力。不得见效。遂取脾积丸 投之。取下恶粪如靛。询之。果五日前外翁王宅归。所吐出之饭。即所食之饭也。壅塞肠胃 。格拒饮食。所以作吐。下之即愈。

予思小儿呕哕不止。多是肝胆二经之病。故仲景猪胆人溺白通。方在厥阴病中。

新制一方。治呕吐不止之病。

吴茱萸 黄连(各等分锉) 上用向东壁土一块。杵碎。用药放在铫中炒焦。入水煎一二 沸。澄清服之。

凡治小儿呕吐。止后不可便与乳。其吐复作。非医之咎也。吐后多渴。禁与汤水。须使 忍一时。渴自止也。若与汤水。转渴转吐不可止也。大人同。

有吐蛔者。胃寒甚也。宜理中丸。用乌梅与椒煎汤。调服神效。

寒水石( 飞二两) 半夏(泡七次七钱五分) 白枯矾(五钱) 上为末。水糊为丸。麻子 大。姜汤下。此家传十三方也。

因于寒者。食久则吐。其乳不化。宜理中汤加藿香砂仁主之。

因于热者。食入则吐。其乳成片。宜理中汤加黄连竹茹主之。

因于食积者。吐出馊酸气味。恶食。宜养脾消积丸。甚者丁香脾积丸主之。吐止后。胃 苓丸主之。

因于虫者。吐多清水。腹痛多啼。宜理中汤加木香槟榔丸主之。

呕吐药食不得入者。此胃中有寒。阴盛格阳也。宜理中汤入童便猪胆汁主之。

一儿初生即吐。医欲用钱氏木瓜丸。予阻之曰。不可。小儿初生。胃气甚微。初饮乳或 多过饱而吐者。当令乳母缓缓与之。或因浴时客寒犯胃而吐者。当取其乳汁一杯。用姜葱同 煎。少与服之。或因恶露涉水。停在腹中而吐者。宜以炙甘草煎汤而吐去之。如何敢用木瓜 丸。以铁粉槟榔之剂。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气耶。故常语人曰。钱氏小儿方。非先生亲笔 。乃门人附会说也。

一儿自盈月后常吐乳。父母忧之。诸医不能止。一日问予。予曰。呕吐者。非常有之病 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儿赖乳以生。频吐乳者。非所宜也。恐伤气。不可不求其故。有母 气壮乳多者。唯恐儿饥。纵儿饱足。饱则伤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呕乳。如瓶之注水。

满而溢也。宜损节之。更服肥儿丸。儿之初生。筋骨软弱。为乳母者。常怀抱护持可也。不 然则左右倾侧。其乳流出。此名溢乳。如瓶之侧。其水流出也。能紧护持。则不吐也。有胃 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 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也。亦以肥儿丸主治。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泄泻属性:泄泻有三。寒热积也。

寒泻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

热泻者有渴。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

三棱(煨) 莪术(煨) 良姜(醋煮) 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 丁香(去蒂三钱五分) 木 香 胡三溪子病泻不止。三溪自与甘大用同医。皆吾所传也。不效。其兄元溪云。今有璞玉 于此 结拜我。吾闻之即归。问其所用之方。皆不对证。观其外候。面色黄。所下酸臭。此积泻。

宜下之。积去泻斯止矣。乃取丁香脾积丸。一服而安。其父问云。吾闻湿多成五泻。未闻所 谓积泻也。予曰。难经有所谓大瘕泻者是也。湿成五泻者。有内因者。有外因者。有不内外 因者。如因于风者。水谷不分。谓之飧泄。因于热者。水谷暴泄。谓之洞泄。因于寒者。水 谷不化。谓之溏泻。因于湿者。水谷稠粘。谓之濡泻。此四泻者。外因之病。湿自外生者也 。因于积者。脓血交杂。肠鸣腹痛。所下腥臭。谓之瘕泻。瘕者。宿食积滞之名。乃食症也 。此内因之病。湿自内生者也。有不内外因者。乃误下之病。有挟热挟寒之分。所谓肠垢 溏者是也。又问。脾积丸乃取下之剂。何以能止泻也。曰。胃者。水谷之海。肠者。水谷流 行之道路也。泄泻者。肠胃之病也。肠胃无邪。则水谷变化。便溺流行。是为无病儿矣。今 有宿食不化。陈腐之物。菀积于肠胃之中。变为泄痢。如源泉之水。停积于中。流出于外。

苟不溯其源而出之。则泄痢终不止也。故以脾积丸去其陈腐。此拔本塞源之法。按本草云。

巴豆未泄能令人泄。已泄能令人止。脾积丸之治积泄。祖训当遵守也。余教诸子治泄泻。始 终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术散服之良。又不止 。用参苓白术散调理。未有不效。再不止。用参苓白术散二分。豆蔻一分。

发挥云。难经五泻之论甚详。予论大肠泻。小肠泻。大瘕泻。则易明。予论脾泻肾泻。

则难 藏之舍。无有所受。岂有所出哉。其脾泻者。即胃泻也。谓脾不能约束其胃。胃不能藏而泻 也。故泻有属脾者。有属肾者。但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多。自脾来者。则成黄糜。泻无度 而少也。观仲景伤寒论中。大便不通者。用脾约丸。其意明矣。肾亦脏也。谓之肾泻者。肾 开窍于二阴。为闭藏之主。肾虚则不能主闭藏。而水谷自下。且下焦如渎。有所受则有所出 也。但泻不同。难经云。其泻下重者。即肾泻也。观东垣先生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方。凡大 便弩责者。加当归身红花。弩责者即下重。当归红花以润血。盖肾恶燥。故用二物以润之。

肾泻亦与大瘕泻同。泻者痢也。乃积滞之物。故痢曰滞下。况痢则腹痛。有肠鸣。有里急。

有赤白。若肾泻。则便时略难。却无里急后重之证。故云。痢则下重也。古人立方治肾泻。

有用破故纸者。补其肾也。有用吴茱萸者。补其肝也。皆苦以坚之辛以润之之法。今吾立方 治脾泻者。只用参苓白术丸。治肾泻者。只用六味地黄丸加破故纸。甚效。

胃泻。大肠泄。小肠泄。三者不同。盖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不分。所下者皆完谷也。

此寒。治宜理中丸主之。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气之 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分别水谷。以五苓散主之。使水谷分利。则泻止 矣。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用伤寒论中禹余粮汤。

陈文中痘疹方中肉豆蔻丸主之。此涩可以去滑之法也。

叔和云。湿多五泻。此本内经湿胜则濡泻之论。所谓五泻。则与难经之论不同。素问以 脏腑分五泻。叔和以风寒湿热食分五泻。

如泄时有发热恶寒。水谷不分者。此风湿证也。谓飧泄。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 是也。宜小建中汤加防风主之。若兼脓血者。胃风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吐或不吐。所泻者多完谷未化。此寒湿证也。宜理中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痛或不痛。所下亦有完谷而未尽化者。此邪热不杀谷也。有成糟粕者 。皆属热湿。以伤寒论中猪苓汤主之。寒湿热湿宜详辨之。属寒者不渴。属热者渴也。

如泻时水谷混下。小便少而大便多者。此湿泻也。有溏泻无度者。此久湿也。并宜五苓 散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腹鸣之证。恶食。所下酸臭之物。此因宿食停滞于中而成湿。此食化为湿 也。宜下之。积去泄自止也。丁香脾积丸主之。

泄泻二字。亦当辨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

\x猪苓汤\x 猪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茯苓(各一钱) 水煎。

春月得之名伤风。其证发热而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热后补脾。清热薷苓汤。补脾白术 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服玉露散以清暑止渴。后服白术 散以补脾。

如不渴者。寒泻也。先服理中丸以温中补脾。后服五苓散。以清暑。此祖传之妙也。

夏月水泻。其详在因五邪之气所生病条内有案。

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 之。或升麻除湿汤。

冬月得之。伤寒泻也。其证腹痛。所下清水。宜温。理中丸或理中汤加熟附子少许主之 。不止宜豆蔻丸。

四时之中。有积泻者。面黄善肿。腹中时痛。所下酸臭者是也。宜先去积。后调脾胃。

去积丁香脾积丸。调理脾胃胃苓丸。

治泻大法。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 主之。更不止。胃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清气上升则不泻矣。又不止者。此滑泻也。宜涩 之。豆蔻丸主之。此祖傅之秘法也。

小儿泄泻。根据法治之不效者。脾胃已衰。不能转运药性以施变化。只以补脾为主。脾胃 既健。药自效也。白术散主之。常与无间。此予先父之秘授也。

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者是也。

补脾胃于将衰之先。宜用白术散补之。补之不效。宜用调元汤加建中汤急救。否则慢风已成 。虽使仲阳复生。不可为也。(详见慢惊内。)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勿与汤水饮之。水入 则愈加渴而病益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术散主之。

久泻不止。发热者。此津液不足。乃虚热也。勿投以凉药。反耗津液。宜白术散主之。

如热更甚。黄连丸主之。

\x白术散\x 治小儿泄泻烦渴者。

四君子加木香 藿香(各等分) 葛根(加一倍) 上作大剂。水煎常服。以代汤水。

\x黄连丸\x 治久泻发热。此虚热也。

黄连 干蟾(炙各二钱) 木香(一钱) 使君子(一钱) 芦荟 夜明砂(各七分) 上为末 。山药研粉。水糊丸。麻子大。米水下。

\x升麻除湿汤\x 治风湿作泻。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如脾胃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 。泄泻无度。小便赤涩。四肢困倦。

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 甘草(炙) 麦 (各三分) 为末。水煎热服。

\x玉露散\x 治伤热泻黄。(方见前) 与五苓散合匀。名桂苓甘露饮。治热泻。此予心得之 一儿有病。一日夜三五行。或泻或止。连年不愈。此脾泻也。胃苓丸加人参主之。

一儿无病。时值盛夏。医以天水散与之。谓其能解暑毒也。服后暴泻。医悔。用作理中 连进三剂。泻变痢疾。日夜无度。脓血相杂。儿益困顿。皮燥无汗。发聚成穗。请予治之。

予曰。挟热而痢者。其肠必垢。泻久不止。则成疳泻。此儿初泻。本时行之病。非干天水散 也。医当用天水散调五苓散服之可也。反以理中汤热剂投之。遂成挟热肠垢之病。皮燥发穗 者。表有热甚也。下痢窘迫者。里有热甚也。表里俱热。津液亦衰。事急矣。因制一方。用 黄连 干蟾(炙各一钱) 木香 青皮 白茯苓 当归身 诃子肉(各一钱五分)

共为末。粟米粉作糊为丸。每服三十丸。炒陈米汤下。十日后满头出小疖。身上发痱如 粟。热平痢止而愈。噫。此子非吾无生矣。

一儿病泻。大渴不止。医以五苓散玉露散皆不效。病益困。腮妍唇红。予见之曰。不可 泄泻大渴者。水去谷少。津液不足故也。法当用白术散。补其津液可也。乃服五苓散玉露散 渗利之剂。重亡津液。脾胃转虚。诀云。大渴不止。止而又渴者死。泄泻不止。精神好者死 。父母不信。三日后。发搐而死。

壬子经魁万宾兰。石泉翁之伯子也。翁得子晚。始生宾兰。爱如珠玉。周岁得水泻。一 十余行。翁善医。自作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与之。不效。乃急请予至。叙其用药不效。予曰。

正理论云。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遂用五苓散去桂加甘草。一服泻 止。三日后遍身发出赤斑。石泉惧。予曰。无妨。活人书云。伤寒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 胃发斑。今夏月热盛之时。泻久里虚。热气乘虚而入。且多服理中辛甘之剂。热留胃中。今 发赤斑。热自里而出于表也。宜作化斑汤必易愈。翁曰。石膏性寒。非泻所宜。曰。有是病 则投是药。在夏月白虎犹宜用也。一服而斑没热退。

本县大尹朱云阁。公子病泄。十日不止。众医或用理中五苓益元白术散等。皆不效。泻 甚。公亟召余至。视其外侯。启曰。渴太甚当先止渴。公曰当先止泻。余曰。病本湿热。水 谷不分。更饮水多。则湿伤脾胃。水积肠胃。所泻之水。乃所饮之水也。故当先止其渴。渴 止泻亦止矣。公曰。当用何方。曰。白术散。尹曰。已服过多。余曰。用之不同也。尹曰。

用之更有别法乎。余曰。本方在常与服之。此常字便是法也。盖白术散。乃治泻作渴之神方 。此方有二法。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六味各一钱。葛根倍二钱者。泄泻久不止。胃中 津液下陷也。故葛根倍用之。以升胃中之津液。此一法也。今人不知倍用之法。与六味等分 同。故效少也。儿病渴者。汤水不离。今人不知常服之法。以药常代汤饮之也。故所用之方 虽是。所用之法不同。药剂少而汤水犹多。药少汤多。犹以一杯之水。救一车薪之火。水不 胜火。如何有效。当作大剂煎汤以代汤水饮之。渴只饮本方。一切汤水禁之勿与。则胃气上 升。津液自生。渴泻止矣。尹闻而是之。果一剂治矣。不问泄泻痢疾。并宜服此。多多益善 。不唯泄泻可止。亦不至脾虚生风也。真神妙方也。谨详述之。公子脾胃素弱。常伤食。一 医枳术丸。保和丸。其意常用枳术丸补脾。至伤食则服保和丸。不效。公以问予。予曰。此 法固好。但专用枳术丸。则无消导之药。初不能制其饮食之伤。专服保和丸。则脾胃之虚。

不能胜其消导。而反损中和之气。当立一方。七分补养。三分消导。则脾胃自强。不能再伤 矣。公曰。甚善。汝作一方来看。余乃制用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木香缩砂仁山药莲肉使君 子神曲麦芽为末。荷叶煨饭捣烂为丸。米饮送下。名之曰养脾消食肥儿丸。服后精采顿异。

饮食无伤。公益喜。录其方常久用之。亲书儒医二字。作匾赐之。

庠生胡逸泉。东郊翁之伯子也。周岁时得水泄。先请医甘大用。治之不效。复请予至。

则肌肉消削。面色 白。时盛夏。凝汗不润。皮肤干燥。发竖。所下频并。略带后重。此气 血俱虚也。按治法之。补中气。利小便。升举其阳。固涩其滑。次第调之。略无寸效。或曰 。何如。予曰。术将穷矣。唯有一法未用耳。乃作疳泻治之。用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陈皮山 药当归莲肉砂仁诃子肉豆蔻黄连木香干蟾为末。神曲糊丸。煎四君子汤下。服未二日。肤 润有微汗。再一日头上见出红疮。小便渐多。五日而泻止。后更以参苓白术散作丸服之。调 理而安。

汪望峰长子城南。生一子。寄姊夫南河胡家养。南河尝语人曰。万老先生好小儿科。今 作聪明。儿有病。可请张祖兄医之。乃先生亲传。予亦与人会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吾之活 人多矣。试举其一二验者实之。城南一子病泻。十余日不止。一向是张用药。以胃苓丸一粒 丹服之。皆无效。请予治之。望峰知其故。恐予不肯用心。取白金二两作利市。予叹曰。不 在利市。只在信我也。我之治病。敢作聪明。皆先人之旧方。顾用之不同耳。盖治大病以重 剂。治小病以轻剂。彼胃苓丸一粒丹。岂治此重病哉。乃取豆蔻丸五十。胃苓丸五十。陈仓 米煎汤下。语南河云。只此一剂而止。不再下也。南河初不听。泄止大悟曰。良工不示人以 朴信乎。

湖广右布政孙小姐。五月病泻。至七月犹未止。诸医治之皆不效。差人召余。余至见其 。乃知津液不足也。不止其渴。泻亦不止。热亦不除也。公问余曰。数日可安。曰。三日止 渴。五日止泻。十日热退。计十八日可安。公曰。病久矣。一月而安幸也。乃进白术散作大 剂以代汤。须臾饮尽。予见其渴甚。再加制过天花粉二剂。其夜渴止。泻亦微止。次日又进 一剂。渴泻俱止。三日热亦渐退。四日公又问余曰。小姐病未安柰何。余告曰。初来时曾许 三日止渴。五日止泻。十日退热。今日来五日渴泻俱止。热亦渐退。耕当问农。织当问女。

小姐贵体。余以身任之。唯足下宽量数日可也。公称谢。再用白术散减干葛加陈皮。调治半 月而效。公大喜。给札付冠带儒医匾。白金一十两。此万历元年九月初四日也。本县大尹唐 百峰行之。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痢疾属性:痢不问赤白。皆从积治。湿热者。食积之所生也。痢初得之。其法宜下。积不去。

止也。如吐泄后痢者。其积已下。不可再下。复伤胃气。可下者。木香导滞丸主之。不可下 。宜去积。保和丸主之。

陈皮(五钱) 枳壳(炒三钱) 黄连(姜汁炒五钱) 神曲 山楂肉 麦 (各三钱) 莱服 子(炒三钱) 槟榔(三钱) 上为末。水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木香导滞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各五钱)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各七钱半) 木香 (二钱五分) 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二钱半) 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白汤下。

祖训只用\x香连丸。\x 黄连(一两。净锉,用吴茱萸半两。水拌湿同炒。去萸不用。) 木香(五钱) 石莲肉(

一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陈仓米煎汤下。此家传十三方也。

予教诸子。治痢只用保和丸香连丸同服。万无一失。

郧阳抚台都御史孙小姐。自五月病痢。至七月未愈。差荆襄承差取郧阳医官治之不效。

差王加宜取予。予往。病亟矣。用人参白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黄苓车前子陈皮各等分。炒干姜 少许。煎服略差。五日大安。公晚饮间。问予云。诸医皆用木香黄连。今汝不用。所用皆非 治痢之药。而效者何也。余曰。此乃河间黄芩芍药汤方也。所谓调其气则后重除。养其血而 痢止之法也。台云。小女前年在湖广病泄。今年在此病痢。皆五六月间。幸遇汝之良医而安 。然小女之遇汝。尔之遇我。非偶然。余叩首谢。

本县祝道士长子。七岁病痢。半年不愈。求予治之。予与一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 药黄 桔梗木香黄连诃子肉豆蔻车前子干姜炒泽泻神曲当归麦芽白芍为末。水面丸。米饮下 。一月安。名和中丸。

一女十岁患痢。久不止。脉洪数。或曰。下痢脉宜小。今脉洪数恐难治。予曰无妨。玉 曰。欲识童男并童女。决在寸关并尺里。自然紧数甚分明。都缘未散精华气。此童女脉宜如 是。胃气当强。不久自愈。果数日痢渐止。

本县张大尹。有公子半岁。病赤白痢甚苦。用黄连一钱。木香五分。石莲肉五分。陈皮 七分。干姜炒二分。为末。神曲丸。黍米大。陈米饮下。

痢疾渴者。七味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黄连阿胶乌梅主之。

痢苦噤口者。宜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为末。陈仓米汤下。

痢疾脱肛者。只止其痢。痢止肛自不下矣。

泻后变痢后重者。胃气之下陷也。赤白者。肠垢之下溜也。水谷尽而肠胃败。故死。

痢后变泻。后重止者。湿热之气去也。赤白止者。陈腐之物尽也。肠胃通而水谷行。故 凡下痢鲜血者。黑如屋漏水者。气促者。大孔如竹筒者。呕哕不食者。足趺肿者。身 热脉大者。渴欲饮水者。只大渴者。面娇面青者。皆死证也。

初病痢者。腹中急痛。大便窘迫。小便赤涩。身热饮水。宜急下之。轻者三黄枳术丸。

木香槟榔丸。去其陈垢其痢自止。此时邪气未动。正气未伤。故宜下之。若喜补恶攻。使邪 气日强。正气日弱。不下之则积热不除。下之则脾胃俱弱。酿成大病。医之过也。

初病泄泻。渐变痢者。此时宿垢已去。不可再下。如有腹痛里急后重之证。乃未尽之余 邪也。宜去积止痢。去积保和去滞丸。止痢香连丸。

痢久不止者。名休息痢。家传和中丸。

或问。赤痢为热。白痢为寒何如。曰。原病式论之详矣。痢下赤白。皆湿热也。赤者自 来。小肠者心之腑。心属火故其色赤。白者自大肠来。大肠者肺之腑也。肺属金故其色白。

赤者属热。白者属湿。湿亦热也。经云。湿盛而热也。若初痢下鲜血者。非赤也。此风热之 毒。宜剪红丸主之。如痢下瘀血。或如豆汁者。此湿气下血也。宜胃风汤主之。

或问。河间云。行气则后重除。养血则痢止。此千古不易之法也。今幼科治痢之方。不 法何也。曰。痢者。素云肠 。难云大瘕泄。古云滞下。肠 者。因于饱食也。大瘕泄者。

食症也。滞下者。积滞之物下出也。故云无积不成痢。治法以攻积为先务也。积不去则气不 行。去积所以行其气。而不里急后重也。热则伤血。痢久则伤血。去热止泄。所以养其血也 。法虽不同。意则合也。

或问。丹溪云。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易治。何以言之。

脾主湿。湿胜则濡泻。泻者脾之病也。泻久不止。又变成痢。痢下后重肾病也。如痢非真痢 也。故后重者。胃气之下陷也。脓血者。肠垢之下溜也。真气败而谷气绝。是谓难治。肾恶 湿。小儿久坐湿地则伤肾。里急后重。便脓血者。肾之病也。痢久不止。忽变成泻。湿去而 脾病在也。故里不急痛者。湿热之毒除也。便无脓血者。陈 之秽尽也。肠胃通而水谷行。

故易治。

或问。痢疾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时。邪气方盛。身热脉躁 。不可呼为死证也。邪气盛则实。可急下之。邪去脉自衰身自凉也。痢久而身热脉躁。则不 可治也。脉静身凉。久痢之后。真气已虚之脉也。身宜温。不可太凉。脉宜静不可太弱。经 云。泻痢五虚者死。脉细一也。皮寒二也。少气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饮食不入五也。此脉 静身凉之言。不可执着也。

痢久不能食。或有食入即吐者名噤口痢。即经所谓五虚者死。古方虽多。无甚效者。大 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虚弱。不能食也。宜以补脾为主。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主之。能 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脱肛者。气血虚也。素云下陷者虚也。难云出者为虚。古方多用涩剂。如 皮木贼 。此治其标也。当用河间行气养血之法。痢止后重除。肛肠自不脱出矣。加减八珍丸主之。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鸡痢。用阿胶梅连丸主之。

有痢两膝肿大者。名曰鹤膝风。加味地黄丸主之。

\x保和去滞丸\x 治痢疾。有积胃弱。不可重下。

陈皮(五钱) 半夏曲 白茯苓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各五钱) 莱菔子(

炒二钱半) 木香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x三黄枳朴丸\x 治湿热成痢。并有食积者。

黄连 黄芩 黄柏(皆酒炒各三钱) 大黄(酒煨五钱)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 榔(各二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姜汤下。

\x胃风汤\x 八珍汤去地黄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连等分。吴茱萸减 半。同炒为末。酒糊丸。可治远近血痢。

\x阿胶梅连丸\x 治痢无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证。

阿胶(草灰炒成珠) 赤茯苓 乌梅(去核炒) 赤芍 黄柏(炒) 黄连(炒) 干姜(炒)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入阿胶和匀水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家传和中丸\x 专治休息痢。

人参 甘草 当归身 川芎 车前子(略炒) 猪苓 泽泻 神曲 黄连(炒各三钱) 麦 面 三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加味地黄丸\x 治痢后鹤膝风。

地黄丸加牛膝。虎胫骨酥炙。白茯苓。共为末。蜜丸服。

\x加味八珍丸\x 治久痢脱肛。

八珍汤去川芎白术加黄连(炒) 阿胶(上炒各三分) 木香(三分之二减半) 上共为末。

水丸麻子大。炒米汤下。多服佳。

\x剪红丸\x 治痢血神效。

当归身 黄连(炒) 槐角子(炒) 侧柏叶(炒) 荆芥穗 枳壳(炒各等分) 上为末。酒 煮面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目录>卷之四<篇名>疟属性:疟疾不问新旧。并宜服平疟养脾丸。此家传秘方。

治有三方 初截 中和 末补 初治法 初起有外因者。不问风寒暑湿之邪。并宜香苏散加紫苏香附陈皮甘草。外加常 榔乌梅。于发日五更时服。得吐为善。盖吐中即有发散之义。不复作矣。有内因饮食不化。

积而成痰。痰变为疟。宜平胃散加常山乌梅槟榔。临发日五更服。或吐或下。痰积悉除。不 复作矣。有不内外因者。客忤中恶。梦寐颠倒成疟者。此邪疟也。宜四圣丸加家传斩鬼丹主 之。人身荣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疟之昼发者。邪在阳分易治 。宜用前法截之。夜发者不可截也。宜桂枝汤加当归生地黄桃仁发出血中之邪自已。不已者 必须提至阳分。然后截也。升提宜柴胡四物汤加升麻葛根。截宜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主之 中治法 邪气渐强。正气渐衰。宜以养正去邪和解为主。柴苓汤主之。此和解之圣方也 。服三剂后。加常山乌梅以去其邪。二补一攻。常与调理。以瘥为度。

如有热多寒少。宜用柴胡白虎汤。寒多热少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二剂之后。间截药一 热多者。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钱。寒多者。用常山钱半。丁香五分。乌梅一个为剂。各 用酒一盏浸一夕。发日五更服。如神。

末治法 疟久不退。谓之 疟。(老疟也。)邪气未尽。正气已衰。专以养正为主。使正 。邪气自尽也。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柴胡主之。食少者。去地黄加神曲。有疟母者。本方 加青皮神曲九肋鳖甲醋服。

小儿疟久不退。腹中或左或右有块者。此名疟母。即癖也。疟后有此。经年不愈。常为 潮热。其状似疟。面黄腹大。乃其候也。宜消去之。祖方。用月蟾丸。今予立消癖丸。

小儿久疟成疳劳者。集圣丸主之。

疟后浮肿者。胃苓丸主之。

疟后与泄痢并作者。宜柴苓加槟榔乌梅主之。盖小柴胡汤治疟。五苓散治泻痢。槟榔 乌梅痢疟必用之药也。

平疟养脾丸。 此吾家传治疟之神方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陈皮 半夏曲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 汁炒) 柴胡 黄芩 猪苓 泽泻 草果 常山 青皮 辣桂 九肋鳖甲(酥炙各等分) 上 一十九味。共研末。于五月五日。及三元八节天月德。要安普护福生除开破日修合。酒煮曲 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x消癖丸\x 专治疟母食症痰癖。五饮成癖并治。

三棱(即鱼形者) 莪术(各醋浸炒) 陈皮 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山茱萸 使君 夜明砂 黄连(炒) 木香 干姜(炒各二两) 海藻(洗净半两) 神曲 麦 半夏曲(二钱)

干蟾(炙) 九肋鳖甲(醋炒各三钱)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x家传斩鬼丹\x 截疟神效。

黄丹(研) 独头大蒜(研烂如泥)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至诚修合。用蒜泥和丹同杵。众 手为丸。随人大小。发日五更取长流水面东下。

\x四圣丸\x 治疟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两半灰炒拌) 鸡骨常山 乌梅(去核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糯米 糊丸。随人大小。黄丹为衣。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临发日五更面东温酒送下。

\x柴胡桂枝汤\x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

用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五分) 黄芩 半夏(各一钱) 人参(钱半) 甘草(五分) 合桂 枝汤。桂枝芍药。加栝蒌根牡蛎干姜(炮)姜枣同煎。

\x柴胡白虎汤\x 治热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儿岁半病疟。二日一发。久不愈。其儿黄瘦面浮腹胀。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愈。

一儿病疟。医以柴苓汤投之。调理二三日。不效。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效。

一儿病疟。医用截药。内有砒丹。三截之。遂成疳疟。其父懊恨前药之误也。予用平疟 养脾丸治疟。集圣丸治疳。调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惊后疟。疟久成疳。予用集圣丸调理。一月而安。

一儿先疟后惊。予用调元汤。琥珀抱龙丸治之。安。

一儿病疟。一日一发。予用家传斩鬼丹截之。止三日。后又发。再截之。凡三截俱三四 发。其父怪问之。时六七月枣熟。予疑其必啖生枣。故止而复发也。问之果然。乃禁之。先 用胃苓丸。调理三日。更以斩鬼丹截之。遂愈。

汪南汀季子七岁。病疟三年。诸医治之无效。乃请予治之。予视其外候。面色黄白。山 青。腹大而坚。曰。此久疟成癖。癖在潮热。当与补脾消癖。疟热自除。恨无九肋鳖甲耳。

南汀求得之。因制一方。用人参白术陈皮青皮三棱莪术木香砂仁当归川芎黄连柴胡鳖甲为末 。神曲糊丸。炒米煎水。日三服。调理五十余日安。

陆陈巷李宅一女七岁。戊戌秋先患外感。后变疟。因用截药。变作痢。至冬痢虽止。疟 。请予往。视其外侯。大骨高起。大肉陷下。发稀目陷。面黄鼻燥。不思饮食。唯啖莲肉。

乃内伤脾虚疳痨证也。时有江西医人万鼎在彼。谓不可治。予曰无虑。吾能治之。至 春必愈。用集圣丸一料。次年二月果安。

一儿病疟。间日一发。予根据祖训。当用胃苓丸补之。发日以斩鬼丹截之。调理半月已渐 。适有麻城丁医至。见儿未大好。谓其父曰。我秘方只一剂而愈。其父惑之。不知其所用者 何方也。初进一剂。疟即大作矣。更甚于前。予笑其医云。只用秘方。令吾前功尽废。又劳 调理也。其父悔。且怨医。辞去之。予调理一月愈。

一儿久疟成癖。因癖生热。或三五日一发。发则十余日不止。常在申酉时。但不寒颤。

恶寒即发热。热亦不甚。发过不渴。不头痛。予用消癖丸平疟养脾丸相间服之。半年而愈。

一儿疟后腹胀。用加减塌气丸服之愈。

<目录>卷之四<篇名>疳属性:疳证。此小儿科之极病也。虽有五脏之不同。其实皆脾胃之病也。幼科书论诸疳。

太多。法无经验。无可取者。唯钱氏分肥瘦冷热四者。庶为近理。而以初病者为肥热疳。久 病者为瘦冷疳。似有虚实之分。不知疳为虚证。曾有实者乎。至于治瘦冷疳。方上有续随子 。未免虚实之失。故予尝曰。钱氏方论。非先生之亲笔。乃门人附会之说也。今乃推先生之 意以补之。曰儿太饱则伤胃。太饥则伤脾。肥热疳。其食多太饱之病乎。瘦冷疳。其食少太 饥之病乎。如审其食少者肥儿丸。食多者集圣丸主之。

小儿乳少者。父母常以他物饲之。儿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胃受 伤。生此疳病也。

蕲水陆陈巷李广之妻。程希南之女也。新寡。止有一女。初病疟又病痢。瘦。发热少食 啖莲肉五六枚。请予往治之。予与集圣丸。时有江西一医万鼎在彼。曰难治。鼎尝问予运气 之说。予详教之。彼本不知。唯唯耳。予谓鼎曰。明年二三月。来看此女之长大也。次年三 月半。其母在程氏宅。请予谢之。命其女拜。云。小女服后。一日改变一日。非昔日比也。

庠生王闲一子周岁。因食猪肉受伤。肢体瘦削。使人求药。予问其详。乃食积疳。似有 余。取脾积丸五粒与之。教以猪肉汤吞下。果下一块如小指头大。涎沫夹裹。其子顿安。

\x集圣丸\x 治疳通用。丹溪心法。黄连干蟾三钱。余味皆二钱。

黄连 干蟾(炙存性) 青皮 陈皮 莪术 使君子 砂仁(各一钱八分) 芦荟 夜明砂 五灵脂(各二钱三分) 归身(疳痨加) 川芎(各三钱) 木香(一钱八分)

又集圣丸方。使君子 干蟾 黄连 前胡 莪荟 木香 青皮 灵脂 夜明砂 缩砂 二钱) 当归(钱半) 川芎(一钱二分) 增胆汁 粟米糊丸。米饮吞。脾弱加肥儿丸并为末。粟米 粉作糊丸。入猪胆汁。丸如粟米大。米饮下。

王三峰长子患疳瘦。请予治之。见之曰。此乳少病也。父曰。乳极多。予即辞退。归谓 胡三溪云。王子病疳。乃乳少也。彼云乳多。不听吾言。今成疳矣。时胡会川在座。闻言而 退。后三溪云。病者会川之婿。闻兄之言。不悦而归。予曰。非也。必往邀三峰兄同来也。

少顷果同至。三峰自诉云。我南监坐监时。一子病疳死。今此子病。我心甚虑。今特来登问 。此儿讨个乳母养。有乳无乳。实不知也。今夜归家看子细。明日来报。果无乳也。日则嚼 饭喂。夜则一壶冷米汤灌之。柰何。予曰。不易乳母。治之无功。易之则儿恋其乳母之爱。

母根据其儿衣食之计。请权择乳母佐之。昼则抱之。夜则乳之。自然日久情熟。事两全矣。乃 作肥儿丸一料服之。两月而安。

\x肥儿丸\x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青皮 山药 莲肉 当归 川芎 使君子 为末 。神曲糊丸。米饮下。

胡凤崖子病疳。但多食则腹痛。请予治之。予曰。人以谷为本。谷入作痛。岂新谷作痛 必有旧谷为积。未能消去。故与新谷相持也。岂有绝谷食之理。乃作养脾消积丸服之。安。

\x养脾消积丸\x \x钱氏异功散\x(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加木香 青皮 砂仁 使君子 枳实(炒) 黄连(炒)

上共为末。神曲糊丸。米饮下。

<目录>卷之四<篇名>疸属性:疸有二证 有因天地湿热之气而发之者。有因水谷之湿热而发之者。

小儿之病。多因湿热食积。与大人不同。宜茵陈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两) 茵陈(末五钱) 碾匀。神曲糊丸。灯心煎汤下。

一儿十四岁病疸。面目俱黄。用∶ 黄连 黄柏 栀子仁 茵陈 猪苓 泽泻 枳实 浓朴(各二钱) 大黄(一钱) 上为末 。神曲糊丸。陈米汤下。初服二日。吐宿冷黄水二三碗。又二日利三行。五日退。

<目录>卷之四<篇名>调理脾胃属性: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 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 相济。四气俱备可也。故积温则成热。积凉则成寒。偏热偏寒。食也。食多则饱。饱伤胃。

食少则饥。饥伤脾。故调脾胃。宜节饮食。适寒温也。今之调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 为害。喜补而恶攻。害于攻者大。害于补者岂小小哉。

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 合小建中汤主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白芍 当归 桂皮(各等分) 木香 砂仁(各减半)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宜泻脾胃之火。三黄枳实丸主之。

枳实 白术 黄连 黄芩 大黄(煨各等分) 上共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本县大尹朱云阁公子。常有脾胃病。向是韩医生调治。平时服养脾丸。伤食服保和丸。

日。一旦问余云。闻汝小儿甚精。小官人脾胃久虚。汝可治之。余曰。当攻补兼用。不可偏 补偏攻。韩医云。密斋非所长也。如专补脾胃。则饮食难化。如专消导。则中气易耗。尹不 听曰。汝进一方来。乃进养脾肥儿丸。用∶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枳实 木香 茯苓 砂仁 山药 莲肉 麦芽 神曲 山楂 青 乃相信赐匾。

乳母者。儿之所根据为命者也。如母壮则乳多而子肥。母弱则乳少而子瘠。母安则子安。

母病 食热则乳亦热。母食冷则乳亦冷。故儿伤热乳者则泻黄色。黄芩芍药汤加黄连主之。伤冷乳 则泻青色。理中丸主之。乳多者则绝之。不尔令儿吐乳也。乳少者。宜调其乳母。使乳常足 。不可令儿饥。以他物饲之。为害甚大。调乳母宜加减四物汤。猪蹄汤主之。乳母忌酒面生 冷。次及一切辛热之物。常作猪蹄汤与之甚良。乳母经闭经漏。宜请医治之。恐乳少也。

一小儿食肉早。得脾胃病。或泄痢。腹大而坚。肌肉消瘦。已成疳矣。其母日忧儿病益 深。

半夏曲木香砂仁枳实浓朴神曲麦 面以消积。三棱莪术煨九肋鳖甲醋煮以消癖。黄干蟾烧灰 存性使君子夜明砂以除疳热。共二十三味碾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炒米汤下 。调理而安。

乳食。儿之赖以养命者也。养子歌云。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甚矣乳食之不可不节 也。

热则伤胃。寒则伤脾。今之养子者。谷肉菜果。顺其自欲。唯恐儿之饥也。儿不知节。必至 饱方足。富贵之儿。脾胃之病。多伤饮食也。贫贱之子无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气不损也。伤 之轻者。损谷自愈。伤之重者。则消导之。宜胃苓保和丸养脾消积丸主之。伤之甚者。则推 去之。审其所伤之物。如伤热食者。宜三化丸三黄枳术丸木香槟榔丸。伤冷物。宜三棱消积 丸丁香脾积丸主之。如脾胃素弱食少。但过食则伤者。补脾进食。肥儿丸要药也。

一富家生子甚弱。结义予为家公。予重其义。朝夕戒其乳母。乳食不可太饱。或煮以烂 粥嚼 。亦无大疾。今气实力壮。饮食多而不伤。寒暑不能侵。南北奔走不为劳。尝语人曰。生我 者父母也。养我者万家公也。

一儿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计之。非变蒸也。视有二乳母。皆年少气壮者。其乳 必多。更代与之。必伤乳也。戒以今且损之。令饥一日自愈。后宜绝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 果安。父母如其教。亦无伤食之病。

医药者。儿之所以保命者也。无病之时。不可服药。一旦有病。必请专门之良。老诚忠 浓者 之。不可过下亡其阴也。小儿易虚易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药必对证中病。勿过剂也。

病有可攻者急攻之。不可喜补恶攻。以夭儿命。虽有可攻者。犹不可犯其胃气也。小儿用药 。贵用和平。偏热偏寒之剂。不可多服。如轻粉之去痰。 砂之消积。硫黄之回阳。有毒之 药。皆宜远之。故发散者宜惺惺散。消导者宜保和丸。虚实补泻。按钱氏五脏补泻之方加减 用之。误服热药者。宜大豆卷散主之。误服寒药者。宜益胃散主之。汗下太过者。宜黄 建 中汤主之。

小儿久病。只以补脾胃为主。补其正气。则病自愈。宜养脾丸。加所病之药一二味在内 服之。

或问脾胃补泻之味。予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者。寒热温凉平也。五 味者 以辛补酸泻。气以温补凉泻。心属火。味以咸补苦泻。气以热补寒泻。肺属金。味以酸补辛泻 。气以凉补温泻。肾属水。味以苦补咸泻。气以寒补热泻。是四脏者。各属一季。味则逆之 。气则从之。以补以泻也。至于脾胃属土。寄于四季。无定位。无从逆也。故于五味相济。

四季均平。以中和为主。补泻亦无偏胜也。况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偏寒偏热之气 。固不可以专用。而积温成热。积凉成寒。虽温平凉平之药。亦不可以群聚久服也。经云。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斯为善矣。

一人自知医。生一男。谓小儿脾不足。作补丸服之。至于有疾。不肯请医。亦自治之。

予曰 害。病必请医。如耕当问农。织当问女之意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自非专门之术。而病 之虚实。药之良毒。吾恐必误也。

一儿八岁。形气甚弱。其父责令读书。予见之。谓其父曰。令郎形气弱当怀保之。不可 一于 。用一粒金丹服之。病乃剧。请予。予曰。前与养脾丸肥儿丸服尽乎。曰。未服也。又问曰 。今服者何方也。曰一粒金丹。予辞曰。不可治矣。一粒金丹内有草乌巴豆大毒之药。岂可 常服者乎。此儿脾胃素弱怯。食少而瘦。故以肥儿丸调理。应服而不服。一粒金丹大伤犯胃 气。此不应服而服。伤之重伤。谓之虚。死在旦夕。后果死。

一庸医狂悖。借父祖专门之名。自称得异人之传。妄立方法。变乱绳墨。尝语人曰。吾 人之脏腑。有病而去之。知其所伤之物。而取下之。知其疾之顺逆而预解之。言大而诞。人 皆信之。时有富家杨姓者。生二子。闻其名而交结之。礼意恳至。盖为其子之未出痘也。后 一子出痘。因热以汤蒸汗而死。小子因服附子毒发痈。亦死于医之手。惜哉。

监生胡笃庵咳久不止。汗之不可。下之不可。因于表里之邪俱甚也。自制一方。用苏叶 叶桑白皮末杏霜栝蒌霜桔梗末甘草末各等分。虚者加阿胶。蜜丸。白汤下。或口中噙。五日 而安。后以此方治人屡效。

\x黄芩芍药汤\x 治伤热乳而泻黄。

条芩 白芍药(各等分) 甘草(减半) 加黄连(等分) 上水煎服。

\x加减四物汤\x 治妇人乳少。

当归身 川芎 生地 麦门冬 桔梗 人参 生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更用 猪 蹄新汲水煮烂。和汁食之。

\x三化丸\x 去胸中宿食菀 之热。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量大小 虚实。温水下。

\x家传保和丸\x 补脾胃。进饮食。治一切食积。

白术 陈皮 半夏曲 白茯苓 神曲(各三钱)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香附子(酒 山楂 麦 曲(各二钱半) 黄连(姜汁炒) 连翘(去子) 莱菔子(各二钱) 上为末。荷叶浸 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姜汤下。

\x三黄枳术丸\x 治伤肉食面饼。并辛辣肥浓一切热物。

黄芩 黄连(酒炒) 大黄(酒煨) 神曲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枳实(五钱) 上为末。

荷叶浸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三棱消积丸\x 治伤生冷一切硬物冷积。

三棱(炮) 莪术(炮) 神曲(各一钱) 青皮 陈皮 小茴香 巴豆(和米炒焦黑去米各 五钱) 益智仁 丁香(各三钱) 上醋面糊为丸。麻子大。量人加减。生姜汤下。

\x益胃散\x 治误服寒药过多伤其脾胃者。

陈皮 黄 (蜜炙各七钱) 益智仁 白豆蔻 泽泻 干姜(炒) 砂仁 甘草(炙) 藿香 叶浓 \x大豆黄卷散\x 治误服热药。此解之。

贯众 板蓝根 甘草 大豆卷(以无根水浸生卷是也日干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 。井泉水煎饮。

<目录>卷之四<篇名>肺脏主病属性:肺主喘 实则闷乱喘促。好饮水。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实则泻白散。葶苈丸泻之。虚则阿胶散。生脉散合甘桔汤补之。

\x泻白散\x 治咳嗽而微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入粳米。水煎服。

\x阿胶散\x 治久嗽肺无津液。

阿胶(两半粉炒) 大力子(二钱五分) 马兜铃(半两) 甘草(钱半) 杏仁(七个去皮尖)

粳米 上为末。每服量加减。水煎服。

\x生脉散合甘桔汤\x 久嗽肺虚。

人参(一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十粒) 苦梗(一钱) 上锉分五剂。每剂入阿胶五 分。水煎。

<目录>卷之四<篇名>肺脏兼证属性: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桔梗防风各二钱。甘 草一钱。地骨皮一钱二分。

兼见肝证。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

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尤虚。是也。

一小儿二岁久病嗽。时十月初。请予治之。予曰。不可治矣。父问其故。予曰。嗽者。

也。四时之病。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十月建亥。金气已衰。木气始生。吾观令郎面色 白 。肺之衰也。头摇手摆。肝之风也。肺衰风生。作搐而死。果不治。

兼见心证。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

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 黄连赤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见脾证。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苈丸。小陷胸加大黄主之。

一儿泄泻后。病咳而喘。上气急。予用芎蝎散。效。

一女子脾胃素弱。一日啖生枣。病腹胀而喘。其母忧甚。恐夫知食以生冷也。予曰勿忧 。乃作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大剂而胀消喘止。

一女子素有喘病。发则多痰。予用补肾地黄丸服之。或怪而问曰。喘者肺腑也。今补肾 。予曰。肺生气。肾则纳而藏之。痰涎者。肾之津液所生也。哮喘吐涎。乃气不归元。津液 无所受也。果服此丸而安。

\x加味泻白散\x 古泻白散。加苏叶桔梗是也。

\x参苏饮\x 治伤风咳嗽。

古参苏饮紫苏叶陈皮前胡枳壳桔梗半夏茯苓干葛甘草人参木香众药皆等分。甘草减半。

\x东垣凉膈散\x 治心肺热。

甘草 栀子 薄荷 桔梗 连翘。乃河间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是也。

\x黄连阿胶丸\x 治肺热或咯唾血。

黄连(三钱) 赤茯苓(二钱) 阿胶(炒一钱) 上以莲肉为末。水调胶和。众手丸。麻子 大。米饮下。

\x小陷胸加大黄汤\x 治痰壅喘促。以代葶苈丸。

黄连 半夏 枳实 栝蒌(和皮用) 甜葶苈 大黄(各等分) 上锉。先以水煎栝蒌一沸 。入药煎七分。食后服。

\x芎蝎散\x 治脾虚上气喘促急。呕吐痰涎。足胫冷者。

川芎 荜茇(各一钱) 蝎梢(去毒三分) 半夏(酒浸一宿水洗七次焙干) 细辛(各二分)

上为极细末。热汤调。稍热服。

<目录>卷之四<篇名>肺所生病属性:诸气上逆喘逆。皆属于肺。

咳嗽有二 风寒外感者。痰饮者。

如因感冒得之者。必洒洒恶寒。鼻流清涕。或鼻塞。宜发散。加减五拗汤主之。

麻黄(连根节) 杏仁(留皮尖) 紫苏叶 苦梗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姜引。服 得微汗止。

如发散不退。渴欲饮水者。宜泻白散主之。

如不热不渴。甘桔汤主之。

桔梗 甘草(各等分) 紫苏叶(减半) 乌梅肉(少许) 上用水煎去渣。入阿胶化服。

因于痰者。或母乳多涌出。儿小吞咽不及。呛出而成痰嗽者。或因儿啼声未息。气未平 。强以乳哺。气逆而嗽者。此乳夹痰而嗽也。宜玉液丸主之。

有痰甚气弱不可下。宜润下丸主之。

陈皮(去白淡盐水浸泡括锉炒) 枳壳(炒) 桔梗 大半夏(姜汤泡七次) 甘草 苏子(

炒) 莱菔子(炒) 白茯苓(各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白汤下。

发挥云。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乃太阴湿土之病也。凡咳嗽有痰有气。痰出于脾 出于肝。皆饮食之所化。脾总司之也。饮食入胃。脾为传化。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周 流一身。昼夜不息。虚则不能运化精悍之气以成荣卫。其糟粕之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留于 胸中。滞于咽嗌。其气相搏。浮涩作痒。介作声。而发为咳嗽也。故治痰咳。先化其痰。欲 化其痰者。先理其气。陈皮枳壳以理肺中之气。半夏茯苓以理脾中之痰。此治咳之大略也。

若夫虚则补之阿胶散。实则泻之葶苈丸。祖传玉液丸。

\x小阿胶散\x 阿胶(粉炒钱半) 苏叶(一钱) 乌梅(少许) 每服四字。水煎服。

监生胡笃庵滋。元溪翁之子也。辛丑方四岁。二月间患咳嗽。因与吾不合。请医张鹏素 用者。以葶苈治之。随止随作。四月间咳甚。又请医甘大用。治以五拗汤。暂止复作。更迭 用药。咳不得止。秋益甚。咳百十声。痰血并来。至九月加重。事急矣。不得已。欲请予治 。乃筮之。得蹇之渐。其辞曰。大蹇朋来。遂请予往。予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视其外候 。两颊微赤。山根青。准头红。视其内证。果咳声连至百十。气促面赤。痰先出而血随之。

痰血既来。其咳方定。问其所起之时。曰自二月有之。问其所服之药。曰某用葶苈丸。某用 五拗汤。予细思之。此病起于春初。春多上升之气。木旺金衰。法当抑肝补脾。以资肺之化 源。以葶苈泻肺。此一逆也。夏多火热。火旺金败。法当清心养肺。治以寒凉。反用五拗汤 甘热之药。犯用热远热之戒。此再逆也。今秋气宜降矣。而上气急者。春升之令未退也。气 宜敛矣。而痰血并出者。夏火之气未退也。必与清金降火润肺凉血。非三五十剂不效也。乃 告之曰。令郎之病肺有虚火。幸过秋深。金旺可治。吾能愈之。假以一月成功。元溪曰。何 太迟也。曰。病经八月无效。公不曰迟。而以一月为迟何哉。又思予虽用心。彼终不安。乃 语元溪云。请置一簿。自初服药日起。某日服某药。某日加减某药。彼闻之喜。终有疑心。

因制一方。天麦门冬知贝母桔梗生甘草陈皮去白枳壳阿胶片芩苏叶水煎。(一本无枳壳苏叶 。有瓜霜花粉前胡)取茆根自然汁和饮之。五剂后。咳减十分之七。口鼻之血止矣。元溪终 不释疑。又请医万绍治之。或谓予曰。他不要尔。尔可去矣。予曰。彼只一子。非吾不能治 也。吾去彼再不复请也。误了此儿。非吾杀之。亦吾过也。虽然且看万绍用何方。用之有理 吾去之。如又误。必力阻之。阻之不得。去未迟也。乃语元溪云。令郎之病。吾今治之。将 好一半矣。如何又请他人。彼云。有病众人医。恐一人之见有限也。予曰。然。绍立一方。

以防风百部杏仁桑白皮之类。予谓绍曰。王好古汤液本草。风升生例。防风居先。此儿肺 不降。肺散不收。防风百部。岂可并用耶。绍云。防风百部。治咳嗽之神药也。元溪从旁和 之云。他是秘方。予曰。吾为此子忧。非相妒也。故抚其子之头曰。且少吃些。可怜疾之复 作奈何。嘱毕不辞而退。元溪略不介意。是日服绍药。才一小杯。咳复作气复促血复来如初 。其子泣曰。吾吃万先生药好些。爷请这人来。要毒杀我。其妻且怒且骂。元溪始悔。亲至 大用之家。予被酒困。坐待夜半方醒。元溪拜谢。祈请之心甚切。予叹曰。早听吾言。不有 此悔。要我调治。必去嫌疑之心。专付托之任。以一月为期。至家。邓夫人取白金五两。权 作利市。小儿好时。再补五两。不敢少。望先生用心。予曰。只要专信我用我。使我治好了 。不在谢之多少也。至此专心听信。依旧照日立方。血止后。去芩栀。加冬花五味。咳止后 。以参芩白术散调之。凡十七日而安如旧。谢归。因名其方曰。润肺降火茆根汤。今吾子等 用之皆效。

黄州府省祭许成仁。有子病咳血。医用吾茆根汤治之。不效。吾见之。与其医云。病不 。彼乃肺中有火。气逆而嗽。此则肺虚嗽血矣。乃立方与之。用阿胶珠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 蜜炒桔梗甘草苏叶乌梅柿霜煎服。五日效。

麻城曾芸塘喻长州之妹婿也。病咳。半夜甚。其子年九岁。乃胎禀之不足。肾虚嗽也。

用人参固本丸加阿胶桑白皮蜜丸服。尽剂而安。

本县汪元津。一子病肾虚嗽。与上证同。请予治。用人参固本丸加白茯苓知母贝母山药 各等分为末蜜丸。服之。安。

凡小儿百日内嗽不止者。名百 嗽难治。宜甘桔汤加阿胶主之。

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苏陈九宝汤主之。如吐痰多者。六味地黄丸主之。

发挥云。肾者水脏也。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入心为汗。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 肾为 盐水炒。肉苁蓉酒洗去甲。小茴香炒。破故纸炒。研末蜜丸。煎麦门冬汤下。

本县胡三溪长女。素有喘痰。发则多吐痰涎。用上补肾地黄丸。人初不知。有笑之者。

后喘止痰止乃信之。

凡小儿久嗽不止。面目浮肿者。此肺气逆也。宜五皮汤加苏叶最妙。

一富室小儿泻泄后病喘急。予思此脾虚也。寒湿之气上升也。用陈氏芎蝎散。一服而止 一儿三岁病嗽血。医用茆根汤主治。予阻之。彼有后言。予笑曰。此吾家方也。不信。

子之道。反议夫子乎。因制一方。用阿胶珠桑白皮蜜炒杏仁桔梗甘草紫苏叶各等分为末。蜜 丸芡实大。每一丸陈皮汤下。五日而安。

<目录>卷之四\肺所生病<篇名>喘嗽属性:肺主喘嗽。喘有顺逆。嗽有新旧。须辨明之。

喘顺者。或因风寒而发。不然则无是病也。此属外感。宜发散。五虎汤主之。

或有喘病。遇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

之时。且勿治之。待其少衰。宜苏陈九宝汤主之。慎勿用砒霜轻粉诸毒药攻之。与其巧而无 益。不若拙而行其所无事也。

逆者。大病与诸危笃病。但气喘急。痰涎有音。皆恶候也。不治。惟肿胀之病。常有喘 者。宜苏子降气汤主之。

嗽新者。因风寒中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之邪。则发为咳嗽。其证或鼻 流清涕。或鼻塞者是也。宜发散。华盖散作丸服之。即三拗汤加减法也。

或因乳得之。凡儿啼哭未定。不可以乳强入口。乳气相搏而逆。必呛出也。胃气既逆。

肺气不和。发为痰嗽。咳则吐乳是也。宜顺气和胃。加减大安丸主之。

初伤乳者。未得顺气化痰。以致脾胃俱虚。乃成虚嗽。宜健脾补肺消乳化痰。三奇汤主 久嗽者。初得病时。因于风者。未得发散。以渐而入于里。肺气益虚。遂成虚嗽。宜润 肺兼发散。人参润肺散主之。

久嗽不已。服上诸药不效者。宜神应散主之。气弱者。必用之剂也。如气实者不可服。

宜家传葶苈丸主之。

久嗽不已。嗽而有血者。此肺损也。宜茆花汤主之。

久嗽不已。胸高起如龟壳。此名龟胸。难治。宜家传葶苈丸主之。咳止者吉。不止者发 搐必死。

久嗽不已。日渐羸弱。又发搐者。此慢惊风不治。如不发搐。但羸瘦者。此名疳瘦。宜 人参款花膏合阿胶丸。主之。

久嗽不已而浮肿者。五皮汤加紫苏叶主之。

久嗽咯唾脓血者。此肺痈也。宜桔梗汤主之。复嗽不止发搐者死。

小儿初生至百日内嗽者。谓之百 内嗽。痰多者。宜玉液丸。肺虚者阿胶散主之。此名 胎嗽。最为难治。如喘嗽气逆。连声不止。以致发搐必死。

\x华盖散\x 治肺感风寒。痰壅咳嗽。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 苏子(炒) 橘红(去白) 桑白皮(蜜炒) 茯苓(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姜枣煎水服。

\x人参款花膏\x 治久咳肺虚。

款冬花 百合 桑白皮(蜜炙) 五味子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 。紫苏叶煎汤下。

\x加减三奇汤\x 治伤乳嗽。痰涌吐乳。

桔梗 陈皮(去白) 白茯苓 青皮 苏子(炒) 人参 桑白皮(炒各五钱) 半夏(面炒 七钱)

白水下 \x九宝汤\x 陈皮 麻黄 薄荷(各一钱) 桂枝 苏叶 杏仁 大腹皮 桑白皮 甘草(各二钱) 乌 梅(一枚) 生姜(三片) 上用水煎。一本有桔梗入童便。

\x五虎汤\x 治肺喘。

麻黄(七分) 杏仁(一钱) 甘草(四分) 腊茶叶(八分) 石膏(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水 煎。本方去茶石膏。加紫苏叶桑皮等分。名家传五拗汤。

\x家传葶苈丸\x 葶苈丸去防己牵牛。加苏子炒。陈皮去白等分。枣肉丸是也。

\x加减大安丸\x 治伤乳喘嗽。此保和丸加减法也。

陈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白术 枳实(炒) 桔梗(各等分) 苏子(炒) 甘草(炙)

莱菔子(炒各减半) 上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淡姜汤下。

\x桔梗汤\x 治肺痈。

桔梗 生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 防己(各二分) 黄 (分半) 甘草节(生用) 杏仁(去皮尖) 百合(各一分) 上锉。生姜水煎。

\x神应散\x 治一切虚嗽。

粟壳(去筋蒂酒炒) 杏仁(去皮尖炒) 白胶香 人参 阿胶 麻黄(去根节) 乌梅(去 核各 一女子四岁。嗽久不止。胸高起状如龟壳。嗽则其骨扇动。母之父知医。治之不效。问 予何 不止。发搐而死。

<目录>卷之四<篇名>肾脏主病属性:肾主虚无实。地黄丸主之。

唯疮疹肾实则黑陷。此非钱氏之语。乃记者之误焉而不详者也。以启后人之疑。有泻肾 。如百祥丸之类。有补肾泻肾之论。令儿夭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盖人之一身。肺主皮 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五脏之有肾。犹四时之有冬也。疮疹之毒。

乃自骨髓出现于筋肉血脉皮肤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发散而为春之生。夏之长。秋之 收也。变黑归肾则不能发散于外。而反陷于内。此肾中真气之虚。邪气之实。所以立百祥丸 牛李膏以泻肾中之邪气。非泻肾之真气也。况肾中之水。润泽光壮。由津液之充满也。疮疹 黑陷者。正肾主虚。水不胜火。津 良法。详见痘疹心要。

<目录>卷之四<篇名>肾脏兼证属性: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

五脏病后成肾虚者。各用地黄丸加减随证。惟疮疹归肾有补有泻。变黑倒陷者。宜百祥 丸牛李膏泻之。泄泻灰白痒塌者。宜陈氏异功散补之。(详见痘疹心要。)

兼见肝证。惊风及手足痈者。宜地黄丸加牛膝当归续断各二两肉桂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心证。惊风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柏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 各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冬焙知母黄柏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 蜜丸服。

\x陈氏异功散\x 木香 人参 当归 陈皮 肉豆蔻(煨) 丁香 浓朴(各钱半) 肉桂 茯苓 白术(各 二钱) 半夏 附子(炮各一钱) 上锉。姜二片。枣二枚。煎服。

<目录>卷之四<篇名>肾所生病属性:钱氏曰。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按经云。肾主骨。骨会大杼。大杼以上喉骨也。项者头之茎。茎弱则头倾矣。大杼以下 也。脊者身之柱。脊弱则身曲矣。脊之下尻骨也。尻骨不成。则儿坐迟矣。尻骨之下。则胯 骨也。胯骨弱。则不能立矣。胯之下膝骨也。膝骨弱。则不能行矣。齿者骨之余。骨气不足 。则齿生迟矣。发者血之余。肾之主血。血不足则发不生矣。皆胎禀不足之病也。谓之五软 。此儿难养。并宜六味丸加当归杜仲牛膝川续断主之。

肾肝在下。母子也。肾主骨。肝主筋。骨属于筋。筋束乎骨。二者相为根据附也。肝虚筋 弱者。亦宜地黄丸主之。乃虚则补其母也。

肾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脑者髓之海也。肝之脉与肾脉内行于脊骨之中。上会于脑。故头 破解颅脊疳之病。乃肝肾之风热。子传于母之病也。

解颅者有二。或生下之后。头缝四破。头皮光急。日渐长大。眼楞紧小。此髓热也。

又有生下五六个月后。囟门已合而复开者。此等小儿。大数难养。肾肝风热之病。宜加 味泻青丸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芦荟泻青丸加黄柏黄芩黄连等分碾末蜜丸服。

肝疳者。小儿生后。生疮成饼。状如复盘。此风热也。宜加味泻青丸加蔓荆子白蒺藜炒 脊疳者小儿疳瘦。脊如锯齿。肋骨高起。拍之有声。宜集圣丸加龙胆草栀子仁黄柏同为 丸服。

齿根黑烂。臭息出血者。名走马疳。橡斗散主之。

栎橡子壳。不拘多少。入盐填满。二斗相合。放火中烧过。研末搽牙。

予有一族孙无父。周岁生走马疳。予用尿桶底白 刮下。瓦上焙干。五分。五倍子内 分。鼠妇焙干三分。枯白矾一钱。共研末。先用腊茶叶浸。米泔水洗净。以药付之神效。名 曰不二散。

儿有大病。暴喑失声者。此肾怯也。宜地黄丸加石菖蒲主之。

痘后小儿。有平时大便常难者。后重者。此肾虚血不足病也。难经云。利如下重是也。

不可听信庸医。妄用下剂。宜地黄丸加当归二两火麻仁二两主之。

<目录>卷之四<篇名>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属性: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

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 。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

手足和暖。筋骨刚健。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 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颅解项 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 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小儿热证有七 面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弦急 足胫热(以上不 宜服热药)

小儿冷证有七 面 白 粪青色 腹虚胀 眼珠青 呕奶乳 脉微沉 足胫冷(以上不 宜服寒药)

此热证者。邪气实也。宜用寒凉泻之。如服热药谓之实实。寒证者。真气虚也。宜用温 热补之。如服寒药。谓之虚虚。经云。毋实实。毋虚虚。毋夭人长命。此之谓也。

<目录>卷之四<篇名>因五邪之气所生病属性: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飧食不化也。

发挥云。难经有五泻之辨。脉诀云。湿多成五泻。又有胃风汤证。虽大小不同。间亦有 之。不可不知也。

如伤风吐泻者。风属木。脾胃属土。土虚故木乘之。水谷不化。谓之完谷也。此从胃中 不化。若自小肠来。则半腐化。出来成糟粕矣。自大肠来水谷已别。谷多水少矣。故伤风飧 泻。有恶风表证者。宜发散之。桂枝汤加羌活黄芩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炙甘草。或加 减败毒散。无表证者神术散。风疟柴苓汤。

加减败毒散去独活枳壳加当归。(各等分。姜枣引。)神术散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苍术(一钱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细辛(二分) 上为 末。分二服。姜水煎。

如下鲜血者。此风热也。胃风汤主之。

伤风咳嗽。此风入肺也。宜发散。人参荆芥散主之。(见惊风条内。)

夏月伤暑作吐泻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桂枝 藿香叶 砂仁(各等分) 为末。白汤化下。

夏月泄泻。小儿极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温中三也。以凉药止之。治 坏病也。

发挥云。初泻有发热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气为先。不可便用理中汤丸。恐内有热。干姜 犯时禁。加减香薷饮主之。

香薷 黄连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汤热服。

或理中汤冷服之。或六一散。生姜汤调服。

如初水泻无热无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气也。宜理中汤加藿香煎成汤。澄冷 服。或理中丸用冷水化开服之。

\x玉露散\x 寒水石( 三两) 滑石(三两) 甘草(末一两) 共研匀。冷水调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热有渴者。六一散同服。无热无渴者。入理中丸化开服之 。此吾家传治夏月泻泄之良方也。从吾法者有发有降。违吾教者得少失多。详见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岁。六月病泻。外家兄甘大用吾所传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热大渴。予 。曰所服者理中丸。吾盖料其不知用热远热之戒。犯时禁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时令之热。冷 水调服。一剂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儿方也。

本县一屠家徐姓者。有儿十二岁。六月病泻。请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 即止恐犯胃气之戒。又失之。此儿初服药后泻渴俱止。再服之泻益甚。又服之大热大渴。面 赤如火。张口喘呼。用见事急。自邀我同看。予问所服者何药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问 服几次。其父母应云。初服一次效。后连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汤 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药后若安静即止。药后若烦躁。再与一剂。用受教往治。果 加烦躁。连进二服而安。用获浓谢。特至吾家。拜曰。以报日前之教。因问予。二子病证相 同。治法各别何也。予曰。夏至后泻者。七分热。三分寒。治此泻者。当七分寒药。三分热 药。前证因汝多服理中汤。犯用热远热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热。后证因汝过服玉 露散。伤其中气。故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静者不治。烦躁者反可治也。

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阴在内。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为腹而生土。土爱暖而恶寒。玉 露性寒。伤其脾土。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热。所以收敛欲脱之阳。胜其 方长之阴。服药安静者。脾气败绝。投药不知。故不可治。如烦躁者。寒热相搏。脾有生意 。故再投药。使胜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热泻。当如之何。予 。看其病证何如。泻多热渴少者。急以温中为主。先进理中汤。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 不可用也。先大热大渴泻少者。此里热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热渴略止后。用 理中汤补其中气。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术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 记吾言。再勿误也。白术散治泻渴不止要药也。如服白术散渴泻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肾。肾 得水而反燥。故转渴泻。宜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润燥。致津液。用自此后 医术渐通。家道颇昌。

暑疟者。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

暑咳者。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

经云。夏伤于暑。秋发 疟。予谓疟之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 病也。大抵民病疟痢者多。盖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病 疟多。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邪。则病痢多。二经俱受邪则疟又病痢也。病疟者。平疟 养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传不易之秘法也。宝之重之。勿轻示人也。难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麻黄(连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热甚者加生石 膏末。腊茶叶。名五虎汤神效。

湿伤肾。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地黄丸去丹皮。加黄柏酒炒。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各二两。干姜炒黑五钱。研末丸服。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热之病也。况冬月暄热令行。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 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疮疹病者。亦温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 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验。

<目录>卷之四<篇名>附∶汤方属性:一、天保采薇汤 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 麻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 二、犀角解毒汤(治胎热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 三、导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 四、大连翘饮(治胎热等症)

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 五、理中汤(治胎寒等症)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六、钩藤膏(治内钓吐痛)

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共为丸钩藤汤下)

七、地黄茵陈汤(治疸黄)

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陈 泽泻 甘草 八、芍药汤(治夜啼泄泻)

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九、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寒等症)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十、固真汤(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姜枣引。

十一、保元汤(治汗多变慢惊)

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惊)

半夏 生姜 肉桂 十三、调脾汤(治脾疳)

陈皮 白术 丁香 人参 诃子 青皮 甘草 十四、六味地黄丸(治骨疳)

牡丹皮 熟地黄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泽泻 怀山药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 桐子大。空心滚水送下。

十五、芦荟丸(治丁奚哺露)

芦荟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木香 陈皮 青皮 麦芽 神曲 当归(各三钱) 槟 榔(两个)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猪胆打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清水汤送下。

十六、小异功散(治先泻后吐脾胃虚冷)

人参 白术 橘皮 白茯 姜枣为引。煎服。

十七、黄连芍药汤(治先吐后泻)

黄连 芍药 猪苓 泽泻 白茯 白术 甘草 十八、五苓散(治吐泻)

猪苓 白术 白茯 泽泻 肉桂 十九、消导二陈汤(导痰消食健脾)

陈皮 半夏 白茯 白术 苍术 神曲 香附 砂仁 甘草 二十、六和汤(治暑泻)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黄连 浓朴 藿香 香茹 加扁豆 木瓜 二十一、胃苓汤(治长夏暑)

泽泻 陈皮 白茯 猪苓 浓朴 白术 苍术 甘草 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气虚寒呕吐)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木香 丁香 藿香 砂仁 二十三、诃附丸(治飧泄)

诃子肉 灶心土 黑附子 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用米汤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儿丸(治脾胃虚弱)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薏仁米 芡实 莲肉 甘草 陈皮 山楂 麦芽 砂仁 黄 连泽泻 芍药 连翘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米汤下。

二十五、承气汤(治里急后重腹痛痢疾)

朴硝 大黄 枳实 浓朴 二十六、木香槟榔丸(治食积)

黑丑 槟榔 木香 神曲 大黄 上为末。生姜汁糊丸。如粟大。米汤下。

二十七、补中益气汤 黄 人参 甘草 陈皮 白术 升麻 柴胡 当归 二十八、四顺清凉饮(治中焦热)

白芍 当归 生地 甘草 柴胡 二十九、人参败毒散(治积毒呕恶)

柴胡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白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 人参 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汤(治脾胃不调等证)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姜枣引。

三十一、姜茶饮(治赤白痢)

陈茶 生姜 黄蜡 盐 车前叶 三十二、四兽饮(治虚疟)

白术 人参 白茯 草果 半夏 甘草 陈皮 乌梅 姜枣引。

三十三、人参养胃汤(治疟寒多热少)

陈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苍术 浓朴 草果 藿香 姜引。

三十四、清疟饮 柴胡 枳壳 青皮 半夏 白术 黄芩 浓朴 猪苓 白茯苓 泽泻 陈皮 甘草 贝 母知母 前胡 三十五、随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槟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

三十六、参苏饮 人参 苏梗 桔梗 前胡 半夏 干葛 陈皮 枳壳 杏仁 木香 甘草 茯苓 用姜 三十七、五子五皮饮(治肿胀)

苏子 山楂子 莱菔子 葶苈子 香附子 桑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 三十八、泻黄散(治湿热肿胀)

赤茯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泽泻 茵陈 三十九、泻白散(治肺热)

甘草 桔梗 陈皮 桑皮 地骨皮 四十、四物汤(调益荣卫)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四十一、麦门冬饮(治吐血久不止)

麦冬 黄 当归 人参 生地 五味子 四十二、清胃汤(治粪后见血)

山栀子 生地 牡丹皮 黄连 当归 四十三、茵陈汤(治黄胆)

茵陈 栀子 黄柏 四十四、祛风散(治天柱骨倒)

防风 甘草 羌活 细辛 黄芩 白芷 薄荷 当归 川芎 四十五、滋阴降火汤(治阴虚痰结)

当归 地黄 白芍 黄连 白茯苓 知母 天花粉 莲子 黑玄参 甘草 麦冬(灯心 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

赤苓 赤芍 山栀仁 条黄芩 当归 甘草 灯心一团引。

四十七、清脾饮(治热疟或热多寒少)

青皮 半夏 黄芩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柴胡 陈皮 草果 浓朴 姜枣引。

四十八、人参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不眠)

麦冬 人参 当归 黄连 枣仁 生地 茯神 四十九、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

人参 半夏 枣仁 茯神 当归 橘红 赤芍 五味子 甘草 姜引。

五十、宁心丸 麦冬(五钱去心) 寒水石(一两) 白茯苓 甘草 牙硝 山药(各五钱) 朱砂(一两)

龙脑 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 五灵脂 夜明砂 龙胆草 天麻 干蟾头 全蝎(二个) 蝉蜕 川芎 芦荟 黄连 青 黛防风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为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汤下。

五十二、化 丸(治肝疳)

芜荑 青黛 芦荟 川芎 白芷 胡连 川连 虾蟆灰各等分为末。猪胆汁浸糊为丸。

麻子大。每服二个。临卧杏仁汤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胀)

萝卜子(一两) 青皮 陈皮 槟榔 赤茯苓 黑牵牛 莪术 五灵脂(各五钱) 木香(

减半) 上为末。面糊如绿豆大。每五十丸。桑皮紫苏煎汤。或萝卜汤下。

五十四、加味二陈汤(治夹暑伤寒吐泻)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浓朴 香茹 黄连 山楂 麦芽 神曲 木通 泽泻 五十五、香茹饮(治暑热)

香茹 浓朴 扁豆 黄连 五十六、清心莲子饮(治溺血)

麦冬 地骨皮 黄芩 甘草 白茯苓 黄 柴胡 人参 石莲肉 五十七、泻青汤(治囟填)

羌活 川芎 栀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各等分) 大黄(减半) 竹叶引。

五十八、清金饮(治伤风嗽吐)

前胡 杏仁 桔梗 桑皮 半夏 甘草 旋复花 薄荷 陈皮 水煎。

五十九、小续命汤(治刚柔痉病)

麻黄 人参 黄芩 川芎 芍药 甘草 杏仁 防风 防己 肉桂 附子(水煎)

六十、芎苏饮 川芎 苏叶 陈皮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干葛 白茯苓 甘草 六十一、泻肝汤 车前 木通 生地 归尾 山栀 黄芩 龙胆草 甘草(各等分)

六十二、松蕊丹(治龟背)

松花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前胡 大黄 桂心(各五钱) 为末。蜜丸。

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

六十三、宽气化痰丸(治龟胸)

大黄(三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甜葶苈 天门冬 石膏(各五钱) 为末。炼蜜 丸。绿豆大。食后临卧。白热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栀子饮 柴胡 山栀 白茯苓 川芎 白芍 当归 丹皮 牛蒡 甘草 等分水煎。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肠饮(治久痢不止)

木香 黄连 当归 白芍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诃子肉 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鹤膝)

防风 薏苡仁 牛膝 苦参(女便浸晒) 何首乌(男便浸晒各一两) 僵蚕 天花粉 荆 芥穗 钱。粘米绿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二碗。分作二次。温服。

六十七、猪乳膏(治胎风胎惊)

牛黄 朱砂(各少许) 取猪乳调。抹儿口中。

六十八 黄 升麻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 黄柏 当归 青皮 干葛 五味 甘草 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姜枣引。

七十、藿香正气散(治伤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 紫苏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神曲 浓朴 白芷 姜枣引。

七十一、疏风顺气汤(治风寒发喘)

紫苏 干葛 桑皮 前胡 麻黄 杏仁 甘草 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汤 白术 茯苓 陈皮 薄荷 南星 桑皮 细辛 甘草 桔梗 七十三、备急方(治夜啼内吊)

煎葱汤淋洗其腹。又用艾绒烘热。包围其腹。十数次其痛渐止。

七十四、莲花饮 甘草 知母 莲花须 川莲仁 栝蒌根 五味 人参 干葛 白茯苓 生地 竹叶 七十五、参竹汤 麦冬 人参 竹叶 甘草 半夏 小麦 粳米 陈皮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