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或 加金银花 发热加柴胡 头痛加熟石膏 口渴加麦冬、知母 胸膈饱加枳壳 郁热加芍药、贝母) 水煎服。
\x三黄散方\x 生地(为君) 蒲黄(为臣) 牛黄(为佐) 冰片(为使),共为极细末,用芭蕉根 汁或扁柏叶汁和蜜调敷。此药治头痈面痈。如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 散,则兼阴证矣。宜用姜汁、葱汁为要。兼治小儿丹毒。
\x玉锁匙方\x 巴豆压油于纸上,捻成条子,点灯灭火,以烟薰入鼻中,一时鼻若流涕,其关即开。
\x犀角解毒丸\x 犀角(镑,一钱) 桔梗(一两) 赤茯苓 牛蒡子 生地(各五钱) 元参 连翘(各六钱) 朴 硝甘草 青黛(各二钱)
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薄荷汤化下,挟惊者朱砂为衣。此通治小儿 诸疮毒,及痧痘后余毒喉齿等证。
口疳药即兼长肉方 每薄荷三分发儿茶一分五厘,制黄柏厘许,龙骨二厘,白 芷二厘五毫,如肿痛即用三四厘。甘草、珍珠各五厘,各研细,配合再研。加冰片三 厘再研匀,入瓷罐内。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用此。若初肿起而热甚者,多用薄荷;若 不肿不甚热病久,宜用长肉为主,本方多加儿茶、珍珠、龙骨;如色成紫及一切喉 证碎者,亦用此长肉。如治走马疳、穿牙疔,及重舌口疳,初生小儿胎毒、口疳,本 方中加牛黄,倍珍珠,无不奏效。若黑而臭腐者不治。小儿黄色胎疳,如干橘穣者 不治。如治痧痘后口疳,去黄柏、龙骨,加牛黄,倍珍珠各五厘,多更妙。大抵遇极 凶证难效者,或欲速愈见效,加牛黄、珍珠各五厘,多些更妙。痘后疳非此不效,余 证加之,亦无不神应。凡用碧丹,看证凶险时,冰片宜多加些,将愈甘草宜多加些。
吹咽痛。
壁 窝(二十个) 橄榄核(三个)
共于阴阳瓦上焙存性,研细吹。
\x冰梅\x 治咽喉百病。
半熟大梅子(一百枚,五月五日午时,用食盐、朴硝各四两,水三碗,入坛内浸梅子,其水约过梅子三 指,浸一宿,后入) 猪牙皂(如眉毛大者作去核、去弦) 防风 甘草 白矾(各四两) 鲜南星 (切片) 鲜半夏(切片,各三十五枚) 桔梗(二两)
研细拌入。浸七日取梅晒干,又侵又晒,以汁尽梅上起白霜为度,瓷瓶收贮。凡 用取梅一枚,丝棉包噙口内,有水先咽五六口,后有痰涎吐尽,以口内无痰,只有 清水,方去梅子,可以食粥,一枚可治二病。
\x赤麟丹\x(吴振华) 治喉痹喉风喉蛾喉痈七十二证如神。用倾元宝罐一个,入明 矾二两,好血竭二钱,于罐内放巴豆仁二十一粒于矾内,放炭火上 ,令烟尽,冷 定加白硼砂二钱,冰片一钱,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吹之。
<目录>卷十七\咽喉部<篇名>喉痹门主论属性:陈实功曰∶喉痹咽喉肿痛,半塞半开,又宽又肿,此乃标病,虽重无妨。用金锁 匙吐出痰涎,利膈饮推荡积热。(《正宗》)
冯鲁瞻曰∶喉痹者,即缠喉风类是也。其候面赤气粗,咽喉肿闭,乃蓄热生风,积 聚毒痰而作。甚者内壅肉瘤一块,气闭不通。若至鼻而青黑,塞噎头低,痰胶声锯 者不治。更有脏寒,亦能令人咽闭而吞吐 不利者。盖诸证下寒过极,则上热反盛,不独此也。其候与蛾证相近,而治法不能无 异,大抵无形肿闭者为痹,有形肿痛者即是蛾耳。先吐风痰者,急则治其标也。后 解热毒者,缓则治其本也。至于上热下寒者,用热药食前冷服之,不可误服凉药也。
又曰∶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 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 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人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动也,妇人 多犯之;房室不节,肾火动也,男子多犯之。火动痰上而痰热熏灼,壅塞咽嗌之间,
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标,火性急速,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乃外证之最危者。
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
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肾火也,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 用寒凉,益促其危耳。故实火须用正治,虚火须用从治,须分明白不可少误。
又曰∶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 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上,以主开阖,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 喉而不错,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 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也。云喉 痹咽嗌痛者,谓咽喉诸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按咽之低处为嗌。)
又曰∶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 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变动为燥,燥则涩而闭。
咽生地气,属脾土,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咽喉,肿 达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