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8-疡医大全-第115页

成,治无消法,若勉强消之,不独不能消散,反致气血受亏,根 脚散漫,内脓不能外泄,脓汁清稀。所以消肿疡之法,贵乎早也。
<目录>卷七<篇名>论内消法属性:王肯堂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
解毒消肿之药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
臀、 者,乃太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
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疏利之。气虚者,参 为主,血虚者,归芎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 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 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 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鼠粘子、木鳖子之类,为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 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辙散、返魂 丹、消毒饮,为内消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 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消热退也。
李东垣曰∶夫痈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营卫凝涩,气血不流之所生也。古 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 胸腹之中,外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则因气血不流,蒸气不 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所生焉。若初觉气血郁滞,皮肉结聚,肿而不溃时,可 疏涤风热,通利脏腑,一二行后,徐次用诸汤 渍,即得内消矣。不然,则治之稍 慢,毒热不散,反攻其内,致令脓血之聚也。《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 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辨之有法,
须认风寒则肿硬色白,热毒则 肿色赤,以为异也。如有气已结聚,不可用内消之法,
宜用排脓托毒之药,此皆先后之次也。
又曰∶消者,灭也,灭其形证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 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 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丸散,内服外敷,疏其源,绝其毒,
实时消散,如形证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龄曰∶内消者,肿毒初起,即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
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
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远志膏,或金黄如意散、铁箍散,或贴 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或内消散,实时消散。若系疔疮,即宜刺破,或艾灸 肿处,上搽蟾酥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菊花连根带叶,皆 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又宜先用荆防散,或芎芷香苏饮,冬月万 灵丹以散之。随服银花、菊花等药,即可内消,务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十法》)
<目录>卷七<篇名>痈疽肿疡门主方属性:\x内消散\x(《正宗》)
金银花 知母 穿山甲 半夏 大贝母 乳香(去油) 天花粉 白芨 皂角针(各一钱)
酒水同煎,热服取汗。渣加秋芙蓉叶二两,捣敷患上,留顶透气。
\x立消散\x 生地 龙胆草 柴胡 防风 荆芥穗 槐花 青木香(各等分) 升麻(上部加) 牛膝(下部加)
酒水同煎,热服取汗,轻可立消,重者二剂。如已成将溃,禁服。
\x银花甘草汤\x(《十法》) 一切恶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科捷法。
鲜金银花(五两) 甘草节(一两)
作一剂,入砂锅内,水二碗,煎一半,加无灰酒一大碗,略煎数沸,分作三服,一 日夜服完,重者二剂。服至大小便利,则药力到矣。如下部加牛膝,外用生金银花 捣烂,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沈内翰云∶金银花干者,终不及鲜者力大而效速。
\x四妙汤\x(即神效托里散。《说约》)此疡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减活法,医者临证酌用。
生黄 (五钱) 大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甘草节(二钱)
水煎,昼夜服尽,自可移深居浅,转 重作轻。如已成,气血素亏,不能穿溃者,加白芷、皂针、山甲各二钱,一伏时自溃。
如已溃后,即宜删去皂针、山甲,如初起 痛,口渴加天花粉。此治痈疽、发背、肠痈之神方也。
澄自幼及今,数十年来,凡治一切痈疽,皆赖此方。遇大证金银花每加至六两、
四两,黄 加至两许,当归加至二两,甘草节加至三钱。但见疮色不起,脓水清稀,
即加肉桂转阴为阳,化毒成脓。如乳痈、乳吹,即加蒲公英一两立消,百发百中,万稳万当。
大毒恶疮,初起即消,已成自溃。
广陈皮(二钱五分) 白芷 当归尾 乳香(去油) 甘草节 没药(去油) 天花粉 防风 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