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0-推拿抉微-第49页

气,以燥为本,其中和亦即以燥为本也。盖必如是而后能中和,必如是 而后无不中和也。后贤虽未将此中微义揭出,而知治湿以燥,是其将先圣之妙得心法,亦无不体会毕具者矣。
<目录>第四集·治疗法<篇名>痢疾属性: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肠泄,久为肠 。陈飞霞曰∶小儿此病初起,两眉皱而 多啼,由腹痛也。烦躁不安,由里急后重也。数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单红单白,是其候也。周梦觉曰∶痢 有不与世相递嬗,而名则因时而变易。方策所传,其来有自,不容不据古以准今。《素问》谓之肠 ,《难经》谓 之里急后重,汉谓之滞下,晋谓之秋燥,至唐方谓之痢。即其名而绎其义,便血曰 ,痛甚日急,壅甚曰滞,皱 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显示于称名之表。历代以来,扬榷指陈,扬榷,犹言大概也。不啻以暮鼓晨钟,
发人深省。治是症者,顾可孟浪从事,翻欲缄滕扃 而置之死地乎。当此暑炎方退,金飙初起,土间其中,热湿燥 汇于一时,三气凑而为病。有时行者,从皮毛入,微恶寒腹痛,泄尽宿食,方转红白。风之所过,行于一家,则病一 家;行于一境,则病一境。有传染者,从口鼻入,不恶寒腹痛,随泄宿食,即转红白。气之所触,染于一人则病一人,
染于一方则病一方。于斯时也,抚枕席而兴嗟,何分男女,如厕坑而抱痛,莫测死生。天气阴晴,诟闻一室;灯光 明灭,呻彻五更。饮膏粱者无论已,可怜寒土当灾,朋尽返回,难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从传庚癸之呼。聚桑梓者犹 可也,最苦旅人远适,今雨不来,谁恤零丁异地;闻风争避,那管客子离乡。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证一己之功 修,于是证而参上乘焉。本来恻隐之心,自应以之普度也。喻嘉 言∶初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刘河间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脓血自除。余于痢之时行初起者,而宗 嘉言焉,疏经络而趋邪,败毒散克壮元老之猷。于痢之传染初起者,而宗河间焉,和营卫而导滞,芍药汤允占丈 人之吉。及其归宿,郁则为热,试诊其脉,未有不数者,所以香连丸,为治痢之总方。顾在表忌用者,邪犹未入于里 也。久病难用者,恐重伤其生气也。昔赵养葵以六味地黄汤治伤寒,人讥为赵氏之创见,而下多伤阴。余尝以六味 地黄汤治痢,此又余之创见也。如果脉虚自汗,赤白将尽,真人养脏汤、诃子散,俱可酌而用之。夫痢不分赤白,
既出于热,反服辛热而愈者,此乃从治之法。盖人之禀赋有寒有热,邪热之中人,每从其类而化。辛热药能开郁解结,
使气血得以宣通,特宜于以寒化热之人。若遇以热化热,而误用之,其祸有不可胜言矣。存心济世者,倘遇以寒化热 之痢,用温补而大获其效,慎勿执以为例。
\x人参败毒散\x 人参(一钱)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柴胡(一钱) 前胡(一钱) 川芎(五分) 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x芍药汤\x 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大黄(一钱) 木香(六分) 槟榔(七分)
肉桂(五分) 炙甘草(一钱)
\x香连丸\x 黄连(二钱) 吴萸(一钱上二味同炒,去吴芋,加木香五分,不见火,共研细末,醋糊为丸)
\x真人养脏汤\x 粟壳(一钱) 诃子(一钱) 肉豆蔻(一钱) 木香(六分) 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x诃子散\x 粟壳(一钱) 诃子(一钱) 干姜(七分) 陈皮(一钱) 上共为细末,空心服。
\x桂附汤\x 附子(三分) 肉桂(三分) 干姜(六分) 焦术(一钱) 砂仁(五分) 炙甘草(一钱)
涂蔚生曰∶痢虽只分红白,与红白相兼者三种,而寒热虚实之症,亦无不尽在其中。唐容川曰∶肠胃之中,
除却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脂膏属血分,水液属气分。病气分,则水混而为白痢。病血分,则血扰而为赤痢。
气血交病,则赤白相半。由何处酿成真脓,而从大便泄出哉。有之,则毒聚肠胃,将肠胃脂膏血肉,蒸化为脓,或下 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危候,与痈之腐烂无异,此非寻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是容川已将痢之发生原由,
揭示其大概矣。而治之之法,有谓宜发汗者;有谓宜清凉者,有谓宜寒热合治者,有谓由于夏月贪凉,过食生 冷,至秋伏阴内动,应时而痢,宜温暖者;有谓时痢宜泻,久痢宜补者;有谓宜收涩者;有谓初痢忌用芩连者,
有谓宜燥湿者;有谓宜消导者。以上之主张,既不一致,而彼此之互相攻讦,亦因以起矣。余以患痢五年,深恨 大医之难延,名医之炎凉,时医之误我,于是引咎自奋,弃儒就医。偏于痢症一门,三致意焉。迨其痢自治愈,
稍有心得,始知诸家之所主张,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吾人如欲长于治痢,必须知诸家之有所长,与诸家 之所短。而取其所长,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