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桂 半夏(姜制)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陈皮(去白) 青皮(
去白) 甘草(炙) 羌活(各五分) 紫苏(二钱)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灯心十茎。煎八分。食远服。
<目录>附方<篇名>生地黄丸属性:许白云云。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气大行。
热。作伤寒治。大小柴胡汤杂进。数日病剧。予诊三部无寒邪。但肝脉弦长上鱼际。宜用抑 阴之药。遂用此方。
秦艽 黄芩 硬柴胡(各五钱) 赤芍药(一两) 生地黄(一两酒蒸捣膏)
为末。入地黄膏。加炼蜜少许。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乌梅汤下。日进二服。
<目录>附方<篇名>遇仙无化丸属性:治 未成脓。其人气体如常。宜服此丸。形气觉衰者。先服益气养荣汤。待血气。少充 方服此丸。核消仍服前汤。溃后有瘀肉。宜针头散。若不敛。亦服此丸。敛后再服前汤。
白术(炒) 槟榔 防风 密陀僧 郁李仁(汤泡去皮) 甘草(各五钱) 斑蝥(去翅足用 糯米同炒米不用五钱)
细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早晚煎甘草槟榔汤下。服至月许。觉腹微痛。自小 便中取下 毒。如鱼目状。已破者自合。未脓者自消。
<目录>附方<篇名>三品锭子属性:上品 去十八种痔。
白矾(二两) 乳香(三钱五分) 没药(三钱五分) 牛黄(三钱) 白砒(一两零五分)
中品 去五漏及番花瘤气核。
白矾(二两) 白砒(一两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三钱)
下品 治瘰 、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恶症。
白矾(二两) 白砒(一两五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半) 牛黄(三分)
先将砒末入紫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之。以炭火 令烟尽。取出研极细末。糯米糊和为挺 状如线香。阴干 疮内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溃。如疮露在外。更用蜜水调搽。
<目录>附方<篇名>益元散属性:滑石( 六两) 甘草(炙二两)
各研为末。和蜜与服三钱。热汤冷水任下。
<目录>附方<篇名>治血分椒仁丸属性:续随子(去皮研) 郁李仁 黑牵牛(研) 五灵脂(研) 吴茱萸 延胡索 椒仁 甘遂 当归(各五钱) 芫花(醋浸一钱) 石膏 胆矾(一钱) 人言(一钱) 青(十枚去头翅 足同糯米炒黄米不用)
为末。面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汤下。此方药虽峻利。所用不多。畏而不服。
是养病害身也。尝治虚弱之人。亦未见其有误。
<目录>附方<篇名>治水分葶苈丸属性:葶苈(炒另研) 续随子(去壳研各半两) 干笋末(一两)
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煎扁蓄汤下。如大便利者。减葶苈、续随子各一 钱。加白术五钱。
又方 治经脉不利即为水。水流四肢即为肿满。名曰血分。
其候与水相类。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赤芍 瞿麦穗 白茯苓 大黄(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炒各 半两) 葶苈(炒另研一钱)
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下十五至二三十丸。
<目录>附方<篇名>托里养荣汤属性:治瘰 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证。不作脓或不溃。或溃后发热恶寒。肌肉消瘦。饮食少思 。睡卧不宁。盗汗不止。
人参 黄 (炙)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各一钱) 五味子(炒研) 麦 门冬 甘草(各五分) 生 (酒拌蒸半日)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目录>附方<篇名>琥珀膏属性:治颈项及腋下初如梅核。肿结硬强。渐如连珠。不消不溃。或溃而脓水不绝。经久不瘥 琥珀(一两) 木通 桂心 当归 白芷 防风 松脂 朱砂(研) 木鳖子(各五钱肉) 麻油 (二斤) 丁香 木香(各三钱)
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通为末。余锉。以油二斤四两。浸七日。入铛慢火煎 焦黄漉出。徐徐下黄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搅煎至滴水捻软硬得中。却入琥珀等末搅匀。瓷 器盛。用时取少许。摊纸贴之。
<目录>附方<篇名>方脉流气饮属性:治瘰 流注。及郁结肿块。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闷。咽塞不通。胁腹膨 胀。呕吐不食。上气喘急咳嗽痰盛。面目四肢浮肿。大小便秘。
紫苏 青皮(去白) 当归(酒拌) 芍药(炒) 乌药 茯苓 枳实(麸炒) 桔梗(炒) 半 (姜制) 川芎 黄 (炙) 防风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钱) 木香 大腹皮 槟榔 枳 壳(麸炒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目录>附方<篇名>加减八味丸属性:治疮痊后口干渴。甚则舌或黄。及未患先渴。此肾水枯竭。不能上润。以致心火上炎。
不能既济。故心烦躁作渴。小便频数。或白浊阴痿。饮食不多。肌肤渐削。或腿肿膝先瘦。
服此以生肾水。降心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