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诸症悉退。更以六君 子(二)加炮干姜、肉桂数剂。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胁肿一块。日久不溃。按之微痛。脉微而涩。此形症俱虚也。经曰。形气不足。病 足。当补不当泻。宜用人参养荣汤。彼不信。乃服流气饮。虚症悉至。方服前汤月余少愈。
但肿尚硬。以艾叶炒热熨患处。至十余日脓成。以火针刺之。更灸豆豉饼。(四三)又服十全 大补汤(十三)百帖而愈。(此凭脉症也。)
盖流气饮通行十二经。诸经皆为所损。况胆经之血本少。又从而损之。宁不伤生。东垣 凡一经受病。止当求责其一经。不可干扰余经。苟泛投克伐之剂。则诸经被戕宁无危乎。
一人年三十。素饥寒。患右肋肿如覆瓢。转侧作水声。脉数。经曰。阴虚阳气凑袭。寒 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即此症也。及按其肿处即起。是脓成。遂浓煎黄 六一汤。令先饮二 钟。然后针之。脓出数碗。虚症并至。遂用大补三月余而愈。(此凭脉症也。)
大抵脓血大泄。血气俱虚。当峻补之。虽有他病。皆宜缓治。盖元气一复。诸病自退。
老弱之人。不问肿溃。尤当补也。
一人因劳发热。胁下肿痛脉虽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腠理不密。邪气袭于肉理而然 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四剂少可。去羌活又百余剂而愈。(此凭脉也 一人面白神劳。胁下生一红肿如桃。教用补剂不信。乃用流气饮十宣散。血气俱惫而死 一人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余日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予谓肿硬不溃阳气虚。呕吐少 气弱。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彼谓肿疡时呕。毒瓦斯攻心。溃疡时呕。阴虚宜补。予曰。
此丹溪大概言也。若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作毒瓦斯攻心而下之。以疮属心火故 也。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为不足。当补之。亦有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尤 当助胃壮气。盖肿疡毒瓦斯内侵作呕。十有一二。溃疡湿气内伤作呕。十有八九。彼不信。饮 攻伐药愈甚。复请诊。脉微弱而发热。予谓热而脉静。及脱血脉实。汗后脉躁。皆难治。果 殁。(此凭脉症也。)
<目录>卷四<篇名>胸疡一百十三属性:一夫人性刚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变。脉数恶寒。经曰。洪数脉。应发热。反恶寒。
也。今脉洪数则脓已成。但体丰浓。故色不变。似乎无脓。以痛极始肯针。入数寸。脓数碗 。以清肝消毒药治之而愈。设泥其色而不用针。无可救之理。(此凭症脉也。)
一人年逾四十。胸患疮成漏。日出脓碗许。喜饮食如常。用十全大补汤。(十三)加远志 、贝母、白蔹、续断。灸以附子饼。脓渐少。调护岁余而愈。(此凭症也。)
一少妇胸膺间溃一窍。脓血。与口中所咳相应而出。以参、 、当归。加退热排脓等药 而愈。一说此因肺痿所致。
一人胸肿一块。半载不消。令灸百壮方溃。服大补药不敛。灸附子饼而愈。(此凭症也 一百户胸患毒。肿高 赤。发热脉数。大小便涩。饮食如常。齐氏曰。肿起色赤。寒热 。皮肤壮热。头目昏重。气血实也。又曰。大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 节疼痛。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脏腑实也。进黄连内疏汤(三)二剂。诸症悉退。更以荆防败毒 散。加黄芩、山栀四剂少愈。再以四物加芩连、白芷、桔梗、甘草、金银花数剂而消。(此 凭脉症也。)
机按此项治法。虽因脉症皆实而用泄法。然泄法又有前后次序。先攻里。后发表。最后 又用和解。前贤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学人可不以此为法哉。
<目录>卷四<篇名>脑疽一百十四属性: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黄连消毒饮之类。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
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
脓成胀痛者。针之。更以托里。
不作脓。或不溃者。托里药为主。
脓溃或不敛。或多者。大补气血。
烦躁饮冷。脉实而痛。宜泻火。
一人素不慎起居饮食。 赤肿痛。尺脉洪数。以黄连消毒散一剂。湿热顿除。惟肿硬作 以仙方活命饮二剂。肿痛悉退。但疮头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银花、 本、白术、茯 、陈皮。以托里排脓。彼欲全消。自制黄连解毒散二服。反肿硬不作脓。始悟。仍用十宣散 。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肿少退。仍去桂。又四剂而脓成。肿势亦退。继以八珍汤加 黄、五味子、麦门。月余脓溃而愈。(此凭脉症也。)
夫苦寒之药虽治阳症。尤当分表里虚实次第时宜。岂可始末悉用之。然 肿赤痛。尺脉 按之则濡。乃膀胱经湿热壅盛也。故用黄连消毒散。以解毒除湿。顾肿硬作痛。乃气血凝滞 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饮。以散结消毒破血也。其疮头不消。盖因热毒熏蒸。气血凝滞 而然也。宜用甘温之剂补益阳气。托里以腐溃之。况此症原属督脉经因虚火盛而出。若不审 其因。专用苦寒之药。胃气以伤。何以腐化收敛。几何不致于败耶。凡疮易消散。易腐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