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12-瘴疟指南明郑全望-第15页

檀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热之药。去寒温胃。甘草之甘。温以和中。大渴引饮者。心肺中有邪热。
  故冷冻饮料以导邪热下行也。
  卷下 温中固下方  三建汤  治瘴病。四肢厥冷。头汗出不止。两足如无或时发哕。
  川乌 大附子 天雄 上各等分水煎服。
  瘴病四肢厥冷。两足如无者。脾胃虚寒之极。中下二焦。全无阳气也。头汗大出不止者。阳气尽出于上。欲绝也。哕俗呼为呃逆。方书谓 绝者。声嘶不冻者。叶落阳气将脱也。此等证候。
  皆因医者误用攻热之药。以致此危急也。是方用川乌以去寒湿。攻寒痰。附子补下焦之虚阳。天雄补上焦之虚阳。合用之以收心液壮真阳。汗收哕止。四肢温暖。则可复生矣。按此温中固下二法。
  治瘴之重者。
  必用之第。瘴病显然明见者。皆极热之证。而阴寒之证。隐然难见。故以热治热之法。非玄机之士。未免皆以为怪也。然必冷冻饮料者。乃内经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已见附子论。
  卷下 镇下方  养正丹  治瘴病。上盛下虚。升降阴阳。补接真气。及治虚风头眩。吐涎不已。
  黑锡 水银 硫黄 朱砂(各一两炒另研)
  上先将净铁。铫入铅。先熔去滓一两。净再入铫。内用铁匙。
  炒搅将硫黄末一钱。渐投入或焰起。无妨只急手搅炒。令铅熟无性。其硫黄皆烧去。但得铅熟。遂领地下纸上。令硬即研细。以纱筛出铅粉。其余成朱者。再炒再研。再筛次将铫顿漫火上。又熔铅粉入硫黄一两。频频搅炒。至黄烟上。即急持起放冷处。少顷又顿火上再炒。铅与硫黄皆成黑色。
  极调和了。却放冷处。候其微冷。又顿在微火上。少顷入水银。以匙搅炒。切勿令青烟上。又次入朱砂末。频炒至十分调和。即顷在地中。纸上系硬别。研为末粘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
  瘴病之证多上热下寒。是方用硫黄大热之药。能补真阳壮真火。佐以朱砂黑铅水银三味。皆至阴之物。其性寒。所以去巨格之寒。兼有伏阳不得不尔。硫黄亦号将军。功能破邪归正。返滞还清。
  挺出阳精。消阴回阳。化魄生魂。故治瘴用之。能引上焦阳气降于下焦。使阴升阳降。成水火之既济。镇坠其阳气。使不上浮外泄。元常温暖。已病瘴者。得愈。未病者。可以免矣。
  卷下 镇下方  黑锡丹  治瘴病上热下寒。升降阴阳。及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及妇人血海久冷。
  无子赤白带下。属虚寒者并治之。
  黑锡(二两) 硫黄(二两) 肉桂(五钱)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故纸(炒) 小茴(炒) 木香 胡芦巴(酒浸炒) 肉蔻(面煨) 阳起石(研细水飞)
  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二两)
  上用新铁铫。如常法。结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极细末。余药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三五十丸。盐汤下。
  或枣汤。妇人艾叶汤下。瘴病上热下寒。是方硫黄之大热。能助真火。佐以黑铅之至阴。能治阴盛格阳之病。木香能理诸气。肉蔻能下诸气。沉香能降诸气。加以故纸。小茴。胡芦巴。引阳气入肾。肉桂能保肾。附子导热气下行入肾。若阳起石。能补肾添精。直高巅之上。引阳气下达肾经。
  共为温补下元。镇固阳气与瘴病为宜也。
  卷下 镇下方  来复丹  治瘴病上盛下虚。升降阴阳。及治伏暑泄泻如水。呕吐不止。
  硝石(三两) 青皮(二两去穣)
  五灵脂(二两去砂石) 陈皮(二两去白) 玄精石(二两研飞) 硫黄(二两为末)
  同灵脂入锅内微火炒。用柳条搅。不可火大。再研极细末。上末醋糊为丸。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瘴病内伤生冷。外感暑气。气不升降。是方硝石性寒。佐以青陈皮。性疏快。硫黄大热。能助真阳。佐以硝石玄精石之至阴。则伏阳格阴皆退。五灵脂能理气。共为通利三焦。升降阴阳之剂。瘴疾挥霍变乱者。尤宜用之。
  卷下 镇下方  灵砂丹  治瘴病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升降阴阳。镇坠阳气。安和五脏。扶助元气。水银(八两)
  硫黄(二两) 上用新铁铫炒成砂有烟即以醋酒。候研细入水火鼎内。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
  灯盏盐土固济。晒干用炭。二十斤。 炼如鼎裂。笔蘸赤石脂。频抹。火尽为度。经宿取出。研为细末。
  糯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枣汤下。米饮人参任下。瘴病多因秋冬热则阳气外泄。浮而不降。下元虚冷。是方用硫黄大热。能补下元真火。佐以水银至阴之物。复加 炼成水火既济之义。能祛拒格之寒。兼有伏阳。大能降上焦之元气。于下元镇坠之。使不外泄。甚与瘴病为宜。
  卷下 断瘴方  七枣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大附子(一个炭火煨以盐浸再煨再浸七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