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25-千金翼方-第75页

,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不冲,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 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 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 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半日许 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当 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 出,当服三剂乃解。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 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色反 有热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 (四枚,
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 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洪大,与桂枝汤,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 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切) 芍药(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 两二铢,
炙) 大枣(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为一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方∶ 桂枝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 十四 铢,碎)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
服桂枝汤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 苓白术汤主之方∶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于桂枝汤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为汤,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汤今去桂 枝加茯苓白术。
<目录>卷第九·伤寒上<篇名>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内容:\x一十六证,方四首\x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