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25-千金翼方-第123页

干姜(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间有水气,腰脊疼痛,腹背拘急绞痛方∶ 茯苓 白术 泽泻 干姜(各四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茯苓 白术(各四两) 饴糖(八两) 干姜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饴糖煎之令烊,分为四服。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篇名>大补肾汤内容:主肾气腰背疼重方∶ 磁石 石斛 茯苓 橘皮 麦门冬(去心) 芍药 牛膝 棘刺 桂心(各三两) 地 骨皮 (三升) 人参 当归 五味子 高良姜 杜仲(各五两,炙) 紫菀 干姜(各四两) 远 志(一 两 上二十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斗,分十服。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篇名>肾气丸内容:主五劳七伤,脏中虚竭,肾气不足,阴下痒,小便余沥,忽忽喜忘,悲愁不乐,不嗜食 饮方∶ 薯蓣 石斛(各三分) 苁蓉 黄 (各三两) 羊肾(一具)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去心)
干地黄 独 活 上二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篇名>肾沥散内容:主五劳男子百病方∶ 防风 黄芩 山茱萸 白蔹 浓朴(炙) 芍药 薯蓣 麦门冬(去心) 天雄(炮,
去皮)
一两) 当归 芎 菟丝子 苁蓉 桂心(各七分) 石斛 干姜 人参(各二两) 钟乳(研) 蜀椒 (汗去 目闭口者) 附子(炮,去皮) 白石英(各一两) 乌头(三分,炮,去皮) 羊肾(一 具) 黄 耆(二两半)
上三十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二匕,日三。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篇名>泻肾散内容:主男子诸虚不足肾气乏方∶ 硝石 矾石(各八分)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粳米粥汁一升,纳一方寸匕搅令和调,顿服之,日三,不知,稍 增。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篇名>五脏气虚第五内容:\x方九首\x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五脏气虚第五<篇名>五补汤内容:主五脏内虚竭,短气咳逆伤损,郁郁不足,下气复通津液方∶ 麦门冬(去心) 小麦(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参 五 味子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口干先煮竹叶一把减一升,去滓 ,纳药煮之。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五脏气虚第五<篇名>人参汤内容:主男子五劳七伤,胸中逆满,害食乏气,呕逆,两胁下胀,少腹急痛,宛转欲死,调中 平脏气理伤绝方∶ 人参 茯苓 芍药 当归 白糖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蜀椒(去目及闭口汗) 生 姜前胡 橘皮 五味子(各一两) 枳实(三分,炙) 麦门冬(三合,去心) 大枣(十 五枚,
擘)
上一十五味, 咀,以东流水一斗五升渍药半日,以三岁陈芦微微煮取四升,去滓,纳 糖令消。二十以上六十以下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久羸者服七合,日三夜一。
治手足厥寒,脉为之细绝,其人有寒者,当归茱萸四逆汤方∶ 当归 芍药 桂心(各三两)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细辛 通草 甘 草(各 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 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痢清谷,内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干呕,或 咽痛,或痢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一两,炙)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 咀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脉即出也。面赤者,加葱白九 茎;腹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痢 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五脏气虚第五<篇名>复脉汤内容: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 生地黄(一斤,细切) 生姜(三两,切) 麦门冬(去心) 麻子仁(各三两) 阿 胶(三两 ,炙) 大枣(三十枚,擘)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四两,炙)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夜三。若脉未复,隔日又服一 剂,力弱者三日一剂,乃至五剂十剂,以脉复为度,宜取汗,越公杨素因患失脉,七日服五 剂而复(仲景名炙甘草汤,一方以酒七升,水八 <目录>卷第十五·补益\五脏气虚第五<篇名>大建中汤内容:主五劳七伤,小肠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 ,愦愦不 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然痛,小便赤黄,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 乏方∶ 人参 龙骨 泽泻 黄 (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芍药(四两) 远志(去心) 甘 草